A.腺苷 B.阿托品 C.洋地黄 D.普萘洛尔 E.利多卡因
A.10cm B.50cm C.100cm D.150cm E.200cm
A.保证药品的供应 B.保证药品的质量 C.保证药学服务质量 D.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E.保证用药疗效
A.县食品药品管理部门 B.省卫生厅 C.县卫生行政部门 D.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 E.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A.胆固醇夜间排泄减少 B.夜间用药吸收增加 C.夜间药物对HMG-CoA还原酶的抑制作用增强 D.夜间药物对代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增强 E.胆固醇的合成受到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A.新斯的明 B.毛果芸香碱 C.毒扁豆碱 D.肾上腺素 E.阿托品
A.加兰他敏 B.毒扁豆碱 C.新斯的明 D.阿托品 E.碘解磷定
A.地西泮中毒 B.乙琥胺中毒 C.苯巴比妥中毒 D.丙戊酸钠中毒 E.苯妥英钠中毒
A.青霉素 B.链霉素 C.糜蛋白酶 D.鲑鱼降钙素 E.红霉素
A.羟考酮 B.哌替啶 C.可拉明(尼可刹米) D.芬太尼 E.可待因
A.卡托普利 B.硝苯地平 C.西尼地平 D.依那普利 E.苯磺酸氨氯地平
A.酮替芬 B.息斯敏 C.开瑞坦 D.克咳敏 E.雷宁
A.延长给药间隔 B.减少1/2的给药剂量 C.与其他同类药物合用 D.剂量不变 E.血药浓度监测给药
A.苯妥英钠 B.青霉素钠 C.异戊巴比妥钠 D.头孢菌素类 E.盐酸普鲁卡因
A.加入乳酸钠输液中 B.加入葡萄糖输液中 C.加入林格液中 D.加入注射用水中 E.加入生理盐水中
以下B族维生素药品中,以"橙黄色"町识别的是()
A.维生素C B.维生素B6 C.维生素B2 D.维生素B12 E.维生素B1
A.上午9:00~10:00 B.下午3:00~4:00 C.每日上午9:00~10:00 D.每日下午3:00~4:00 E.每日上午9:00、下午3:00各1次
A.药品吸湿后变性 B.有些药品吸湿后降解 C.药品结晶水含量增多 D.药品吸湿、潮解、降解、发霉等 E.药品稀释、潮解、变形、发霉等
A.表面皿 B.锥形瓶 C.称量瓶 D.坩埚 E.烧杯
A.搅拌混合法 B.过筛混合法 C.等量递加法 D.吸收剂法 E.套色法
B级洁净区中,≥5μm动态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为()
A.2000个/m3 B.1000个/m3 C.500个/m3 D.200个/m3 E.100个/m3
A.凡士林 B.无菌衣 C.培养基 D.塑料器械 E.药物溶液
A.50℃以上 B.60℃以上 C.70℃以上 D.75℃以上 E.80℃以上
A.勿用于脸部或眼周 B.适用于柔嫩或多毛发的区域 C.对烧灼或皮疹区域起凉爽作用 D.使用前振摇药罐,使药物颗粒充分释放 E.若药液进入眼睛或沾到黏膜上,可能会引起疼痛甚至损伤
A.甘油 B.硬脂酸 C.三乙醇胺 D.甲基纤维素 E.硬脂酸-三乙醇胺
A.0.1%盐酸溶液 B.0.2%盐酸溶液 C.1%盐酸溶液 D.2%盐酸溶液 E.10%盐酸溶液
A.保持完整 B.保持原配 C.保持洁净 D.保持润滑 E.保持严密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5次
A.85℃ B.90℃ C.100℃ D.110℃ E.120℃
A.2.5mm B.2mm C.1.5mm D.1mm E.0.5mm
A.水溶性 B.脂溶性 C.酸碱性 D.氧化性 E.还原性
A.胃部不适感 B.鼻与喉咙干 C.心悸 D.口干 E.便秘
A.地高辛 B.阿司匹林 C.苯巴比妥 D.庆大霉素 E.普鲁卡因胺
A.5个工作日 B.7个工作日 C.10个工作日 D.15个工作日 E.20个工作日
A.医疗专家 B.药品生产者 C.药品分销者 D.药品管理者 E.药品包装者
A.顺铂 B.新霉素 C.庆大霉素 D.马兜铃酸 E.去甲肾上腺素
A.患者因素 B.药品质量 C.剂量与疗程 D.医护人员因素 E.药物相互作用
A.饮食 B.酶诱导作用 C.经肾排泌机制 D.血浆蛋白含量 E.胃排空速率变化
A.利福平 B.酮康唑 C.苯巴比妥 D.氨鲁米特 E.卡马西平
A.利福平 B.氯霉素 C.西咪替丁 D.环丙沙星 E.美托洛尔
A.妊娠第14天到30天 B.妊娠第20天到90天 C.妊娠14周到6个月 D.妊娠6个月到9个月 E.产前
A.避免滥用抗菌药 B.用药时间、疗程和剂量个体化 C.慎重使用可致子宫收缩的药物 D.酌情选用新药或临床验证的药物 E.了解妊娠时期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A.0.5% B.1.0% C.1.5% D.2.0% E.2.5%
A.青霉素 B.泼尼松 C.异烟肼 D.四环素类 E.阿司匹林
A.避免合用肝毒性药物 B.选用只经肾脏排泄的药物 C.肾功能正常者选用双通道排泄药物 D.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尤其是酶抑药物 E.使用主要经肝代谢的药物时剂量下调
A.青霉素 B.红霉素 C.甲硝唑 D.螺旋霉素 E.氧氟沙星
A.吸入 B.口服 C.舌下 D.肌内注射 E.静脉注射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规应用的药物是()
A.镇咳药 B.祛痰药 C.抗菌药物. D.免疫调节剂 E.β2受体激动剂
A.美加明 B.地尔硫 C.氨氯地平 D.多沙唑嗪 E.阿替洛尔
A.瑞格列奈 B.格列喹酮 C.苯乙双胍 D.格列吡嗪 E.氯磺丙脲
A.罗格列酮 B.阿卡波糖 C.苯乙双胍 D.格列吡嗪 E.伏格列波糖
A.腹痛 B.腹泻 C.腹胀 D.水肿 E.肠道多气
A.氢氧化铝 B.多潘立酮 C.前列腺素E D.奥美拉唑 E.格雷司琼
A.心悸 B.骨髓抑制 C.手震颤 D.血压升高 E.心律失常
A.细胞毒药物 B.糖皮质激素 C.抗凝血药 D.白蛋白 E.环孢素
A.药物作用点相同 B.每种药单用必须有效 C.毒性类型不同或不累加 D.经临床应用已证实有效的方案 E.作用点在癌细胞分裂增殖过程的不同时段
A.糖皮质激素 B.抗过敏药 C.盐类泻药 D.利尿药 E.驱虫药
A.手指、脚趾刺痛几日 B.鼻腔呼吸不畅 C.便秘或腹泻 D.血压升高 E.体重增加
A.轻度液体潴留 B.鼻与喉咙干 C.轻度心悸 D.腹泻1日 E.口干
A.>10μg/ml B.>15μg/ml C.>20μg/ml D.>25μg/ml E.>60μg/ml
A.明确诊断 B.选择药物及途径 C.确定初始方案 D.观察临床效果 E.调整给药方案
A.非特异性 B.与剂量相关 C.潜伏期较长 D.背景发生率高 E.用药与反应发生有明确的时间关系
A.又称后遗反应 B.又称继发反应 C.出现与药物作用相反的症状 D.调整机体功能的药物不容易出现 E.长期连续使用某些药物,骤然停药,机体不适应变化而出现一些症状
A.上市3年以内的药品 B.上市已经3年的药品 C.列为国家重点监测的药品 D.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进口满5年药品 E.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进口5年内的药品
A.监测时间短 B.简单且易行 C.监测范围广 D.监测覆盖面大 E.报告者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A.硫糖铝 B.布洛芬 C.呋塞米 D.利血平 E.维生素D
A.考来烯胺使地高辛减效 B.碱性药物降低酸性药物效果 C.异烟肼使合用药物效应增强 D.碳酸氢钠解救中毒巴比妥类 E.西沙必利使同服的地高辛减效
A.产前 B.妊娠6个月到妊娠9个月 C.妊娠第20天到妊娠3个月 D.妊娠14周后到妊娠6个月 E.妊娠第14天起到妊娠1个月
A.肼屈嗪 B.利血平 C.西拉普利 D.甲基多巴 E.米诺地尔
A.地西泮 B.红霉素 C.氨苄西林 D.卡马西平 E.磺胺甲噁唑
A.130mg B.120mg C.110mg D.100mg E.90mg
A.根据年龄,60岁以后每增加1岁,药量减少成人量的1% B.半量法则,特别适合经肾脏排泄的药物 C.根据所测血药浓度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D.用年龄和体重综合衡量估算日用剂量 E.根据肾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A.单一病原体感染 B.需长疗程治疗的局部感染 C.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D.病原体尚未查明的轻度感染 E.单一药物可有效控制的感染
就防治支气管哮喘药物类别而论,茶碱属于()
A.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B.H1受体激动剂 C.β2受体拮抗剂 D.糖皮质激素 E.抗胆碱药
A.保护脑组织 B.扩充血容量 C.保持呼吸道通畅 D.规范应用阿司匹林 E.纠正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A.氟尿嘧啶 B.卡培他滨 C.甲氨蝶呤 D.长春新碱 E.阿糖胞苷
A.安乃近 B.青霉素 C.氯丙嗪 D.氯磺丙脲 E.环磷酰胺
A.抗酸药 B.氨茶碱 C.硫酸亚铁 D.丙戊酸钠 E.非甾体抗炎药
A.新霉素 B.阿米卡星 C.马兜铃酸 D.去甲肾上腺素 E.磺胺甲基嘧啶
A.布洛芬 B.萘丁美酮 C.塞来昔布 D.美洛昔康 E.甲氨蝶呤
A.用于关节炎急性发作 B.用于NSAIDs疗效不满意的患者 C.长期使用期间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D.可代替"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作用 E.用于伴有心、肺和神经系统等器官受累的重症患者
A.来氟米特 B.甲氨蝶呤 C.糖皮质激素 D.柳氮磺吡啶 E.非甾体抗炎药
A.服用糖皮质激素 B.鸡尾酒疗法服用蛋白酶抑制药 C.利胆药 D.葡萄糖 E.茶碱
A.生物利用度 B.表观分布容积 C.稳态血药浓度 D.药-时曲线下面积 E.清除率
A.技术性 B.稳定性 C.经济性 D.法律性 E.有效性
A.意识障碍、抽搐 B.呕吐、出血、皮肤紫癜 C.抽搐、呼吸中枢麻痹致死 D.毒蕈碱样、烟碱样等症状 E.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障碍
A.酸性药物如水杨酸傍晚排泄快 B.9时血中地西泮代谢物水平最高 C.凌晨血浆中游离型地西泮含量最低 D.肾上腺素控制哮喘应凌晨4时给药,此时人呼气量最大 E.6时给予顺铂使其经肾排泄增加,且与肾毒性有时间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