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静止 B.下降 C.兴奋 D.晦暗 E.湿润
A.对疾病症状的认识 B.阴阳失调的外在表现 C.对疾病体征的辨证认识 D.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体征与症状的综合表现
A.天气 B.地气 C.精气 D.人气 E.水气
A.天人相应 B.整体观念 C.恒动观点 D.元气一体观 E.辨证观点
A.寒热 B.上下 C.水火 D.晦明 E.动静
A.症状 B.主诉 C.证候 D.疾病 E.体征
A.证同治异 B.证异治异 C.病同治异 D.证异治同 E.病同治同
A.药品广告须经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广告批准文号 B.处方药可以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介绍,但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 C.药品广告的内容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新药证书为准,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 D.药品广告的内容必须真实、合法 E.不得利用国家机关、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学者、医师、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
A.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B.恒动观念与辨证论治 C.整体恒动观念 D.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 E.治病求本
A.异病同治 B.同病异治 C.辨证论治 D.辨病论证 E.审因论治
A.疾病 B.症状 C.体征 D.证候 E.病因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A.实热 B.虚热 C.实寒 D.虚寒 E.寒热错杂
A.阴阳相互对立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相互消长 D.阴阳相互转化 E.阴阳相互平衡
A.阴阳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B.阴阳可以表征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属性特点 C.阴阳可以表征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属性特点 D.阴阳可以指代具体的事物或现象 E.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况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A.元气 B.卫气 C.营气 D.心气 E.宗气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阳跷脉 E.阳维脉
A.冲脉 B.督脉 C.阴维脉 D.阳跷脉 E.阳维脉
A.从足走头 B.从头走足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足走腹
A.心阳 B.肺阳 C.脾阳 D.肝阳 E.肾阳
A.过喜 B.过思 C.过怒 D.过恐 E.过悲
A.恶心、呕吐 B.呃逆、嗳气 C.吐血、咯血 D.咳嗽、气喘 E.头痛、眩晕
A.实证 B.虚证 C.真虚假实 D.实转为虚 E.真实假虚
A.因实致虚 B.由虚转实 C.虚中夹实 D.真虚假实 E.真实假虚
A.叩 B.切 C.闻 D.问 E.望
A.热入营血 B.气血不荣 C.阴虚火旺 D.肝胆火热 E.心肾不交
A.燥痰 B.热痰 C.寒痰 D.湿痰 E.风痰
A.脾虚湿停 B.寒湿内停 C.暑湿相兼 D.肝郁乘脾 E.饮食积滞
A.小便频数 B.小便清长 C.小便短赤 D.夜尿增多 E.小便不利
A.壮热恶热 B.神昏抽搐 C.便秘尿黄 D.舌红苔黄 E.脉数有力
A.心火亢盛证 B.痰火扰神证 C.胆郁痰扰证 D.痰蒙心神证 E.肝阳化风症
A.治标 B.治本 C.标本兼治 D.先治本后治标 E.先治标后治本
A.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价格、广告、监督等活动有关的事项 B.药品开发、研究、生产、流通、使用、监督等有关事项 C.药品开发、研究、生产、流通、使用、价格等有关事项 D.药品开发、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广告等有关事项 E.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监督等有关事项
A.社会科学的性质 B.基础科学的性质 C.自然科学的性质 D.法学的性质 E.药学科学的性质
A.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功能的物质 B.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的物质 C.使用对象是人和动物的物质 D.有明确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的物质 E.规定有明确用法用量的物质
A.中药 B.化学原料药 C.抗生素 D.保健食品 E.血液制品
A.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 B.我国在实验室未研究过的药品 C.首次纳入国家药典的药品 D.在国内首次生产的仿制药 E.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A.植物药、动物药 B.中药、天然药物 C.中药、各民族医药 D.天然药物、各民族医药 E.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A.产地 B.品种 C.质量 D.临床疗效 E.含量
A.2005年10月1日 B.2005年11月1日 C.2005年9月15日 D.2006年11月1日 E.2009年11月1日
A.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 B.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 C.药学部门要掌握新药动态和市场信息,制定药品采购计划 D.经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临床科室可以配制本科室急需的药物 E.药学部门应制定并执行药品保管制度
A.确定本机构用药目录和处方手册 B.建立新药引进评审制度,负责对新药引进的评审工作 C.审核本机构药学技术人员的资格和工作情况 D.审核本机构拟购入药品的品种、规格、剂型等 E.组织药学教育、培训和监督、指导本机构临床各科室合理用药
A.由具有初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B.由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C.由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D.由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万面的专家组成 E.由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A.为加强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B.为加强未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C.为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性 D.为加强药品研究开发监管,提高研发水平,保证药品安全 E.为保证药品临床试验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A.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B.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C.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D.新药 E.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
A.成分和给药途径 B.剂型和规格 C.剂型和治疗作用 D.活性成分、给药途径、剂型、规格和相同的治疗作用 E.成分、给药途径、剂型、规格和相同的治疗作用
A.GLP B.GCP C.GMP D.GSP E.CGMP
A.20%~30% B.30%~60% C.45%~75% D.40%~80% E.35%~65%
A.优先发展中药原则 B.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C.先中药后西药的原则 D.对中药实施地方保护政策 E.重视西药
A.新颖性、时效性、创造性 B.创造性、时效性、专有性 C.新颖性、实用性、专属性 D.新颖性、实用性、创造性 E.经济性、实用性、创造性
A.饮片名称 B.中药制剂名称 C.药品通用名称 D.药品商品名称 E.化学药品名称
A.2001年12月1日 B.2001年2月28日 C.2001年9月15日 D.2001年12月15日 E.2001年12月21日
A.使我国的药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B.保证药品质量 C.加强药品监督管理 D.保障人体用药安全 E.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
A.阴中之阴 B.阳中之阳 C.阳中之阴 D.阴中之阳 E.阴中之至阴
A.阴阳二气的交感 B.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 C.阴阳二气的升降运动 D.阴阳二气的平衡 E.阴阳二气的互根互用
A.母病及子 B.相乘传变 C.子病犯母 D.相侮传变 E.制化传变
A.心 B.肾 C.脾 D.肺 E.膀胱
A.元气 B.宗气 C.脾气 D.卫气 E.营气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A.开泄 B.干涩 C.收引 D.上炎 E.黏滞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E.阴阳两虚证
A.扶正 B.祛邪 C.扶正兼祛邪 D.先扶正后祛邪 E.先祛邪后扶正
A.白滑苔 B.黄腻苔 C.黄燥苔 D.花剥苔 E.白积粉苔
A.热因热用 B.实则泻之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虚则补之
A.GAP B.GSP C.GMP D.GLP E.GCP
A.民族药 B.中药 C.化学药 D.天然药物 E.生物制品
A.麻醉药品 B.戒毒药品 C.精神药品 D.毒性药品 E.放射性药品
A.由具有初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B.由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C.由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D.由药学、医务、护理、医院感染、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药师、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组成 E.由机构负责人指定医务人员负责药事工作
A.中药商标 B.中药图片 C.中药论文 D.摄影作品 E.中药论著
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B.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 C.县级药品监督管理局 D.市级药品监督管理局 E.地区药品监督管理局
A.证候 B.体征 C.症状 D.疾病 E.病因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阳中之阴 D.阳中之阳 E.阴中之至阴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