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明确人员配备 B.确立组织目标 C.形成组织结构 D.明确组织任务 E.确定职责和权限
A.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3cfu/ml B.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4cfu/ml C.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5cfu/ml D.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E.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7cfu/ml
A.1:2 B.1:3 C.1:4 D.1:1 E.2:3
A.1m以上 B.0.8m以上 C.1.5m以上 D.2m以上 E.2.5m以上
A.1类 B.3类 C.5类 D.7类 E.9类
A.25% B.30% C.40% D.50% E.10%
A.2g B.4g C.6g D.8g E.10g
A.A级 B.B级 C.C级 D.D级 E.E级
A.方法灵活 B.约束力小 C.不需借助非正式沟通以弥补不足 D.效果较好 E.速度较慢
A.比较严肃 B.约束力较强 C.比较容易保密 D.效果较好 E.速度较慢
A.病毒 B.衣原体 C.细菌 D.真菌 E.弓形虫
A.使用抗菌药物不恰当 B.外科手术 C.插管或介入治疗 D.免疫功能降低 E.细菌结构变化
A.查找感染源 B.对感染病人和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C.隔离病人 D.制定防范措施 E.调换所有工作人员
A.储物架及运送车要保持干净 B.无菌物品应有合格标志,并标明灭菌日期 C.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物品不论是否潮湿,均可保存7~14天 D.储藏房间要保持湿式清扫,避免扬尘 E.无菌物品应与未无菌物品分开存放
A.传播健康信息 B.实施健康行为干预 C.帮助服务对象树立健康观念 D.帮助服务对象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 E.提高生活质量
A.第二个步骤 B.第三个步骤 C.第四个步骤 D.第五个步骤 E.第六个步骤
A.严格监督 B.明确动机 C.满足需要 D.及时反馈 E.观察效果
A.高度危险性物品 B.中度危险性物品 C.低度危险性物品 D.高度水平消毒物品 E.中度水平消毒物品
A.介入治疗 B.母婴同室 C.滥用抗生素 D.气管切开 E.呼吸机辅助呼吸
A.管理与政策诊断 B.组织诊断 C.环境诊断 D.社会诊断 E.行为诊断
A.本扎溴铵 B.聚维酮碘 C.戊二醛 D.乙醇 E.氯己定
A.大肠埃希菌 B.肺炎克雷伯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李斯特菌
A.基础质量管理 B.成效管理 C.环节质量管理 D.过程质量管理 E.终末质量管理
A.甲型、丙型肝炎病毒 B.甲型、戊型肝炎病毒 C.乙型、丙型肝炎病毒 D.乙型、戊型肝炎病毒 E.甲型、乙型肝炎病毒
A.结构简单 B.责权明确 C.权力过于集中 D.联系不便 E.管理成本较高
A.可以选聘、使用优秀人才 B.可提高工作效率 C.可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D.可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E.可以杜绝人员犯错误
A.感染源、空气传播、接触传播 B.感染源、原位菌群失调、抵抗力下降 C.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D.感染源、接触传播、抵抗力下降 E.感染源、细菌移位、易感生态环境
A.管理 B.协调 C.领导 D.组织 E.计划
A.沟通渠道不恰当 B.几种媒介互相冲突 C.信息传递程序或路径模糊 D.沟通对象选择错误 E.组织结构不合理
A.每周消毒2次,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B.每日清洁,用后消毒,干燥保存 C.每日消毒,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D.每周1次消毒,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E.专人专用,用后进行终末消毒
A.产房 B.儿科病房 C.妇产科检查室 D.注射室 E.处置室
A.倾向因素 B.促成因素 C.强化因素 D.健康相关行为 E.心理因素
A.去污染 B.消毒 C.灭菌 D.消炎 E.隔离
A.1天 B.3天 C.2天 D.7天 E.14天
A.社会不赞成的行为 B.已有成功案例证明的行为 C.与传统生活方式关系不大的行为 D.形成时间已久的行为 E.处于发展阶段的行为
A.植入 B.转移 C.定植 D.定居 E.易位
A.使用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B.呼吸机的湿化器用冷开水 C.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 D.做好气道护理 E.有效的吸痰、拍背
A.术前教育 B.健康教育处方 C.入院教育 D.病房教育 E.出院教育
A.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方便抽样
A.计划性 B.自主性 C.目的性 D.可塑性 E.差异性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实行科学化管理 C.调动人的积极性 D.体现公平的分配制度 E.建立健全的管理系统
A.肠镜每个月监测 B.胃镜的细菌数≤100cfu/件 C.气管镜的细菌数≤50cfu/件 D.腹腔镜每个月监测 E.关节镜的细菌数≤20cfu/件
A.细菌 B.病毒 C.衣原体 D.螺旋体 E.支原体
A.消毒、去污、清洗、灭菌 B.去污、清洗、消毒、灭菌 C.清洗、去污、消毒、灭菌 D.去污、消毒、清洗、灭菌 E.清洗、灭菌、消毒、去污
A.消毒剂每季度生物监测1次 B.灭菌剂每个月生物监测1次 C.过氧乙酸每天化学监测 D.含氯消毒剂每周化学监测2次 E.戊二醛每周化学监测2次
A.严格掌握使用的适应证 B.病毒感染应少量使用抗生素 C.观察体内正常菌群 D.适宜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E.严格选药,降低抗感染药物的费用支出
A.严密隔离 B.接触隔离 C.血液隔离 D.保护性隔离 E.昆虫隔离
A.移位途径 B.细菌具有黏附力 C.细菌具有毒力 D.机体免疫能力降低 E.细菌易位
A.疑似细菌感染,在使用抗生素前,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 B.清洁无菌手术术前不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C.使用生理盐水作为静脉滴注抗生素的溶液 D.万古霉素不作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E.同时输入两种抗生素以增强疗效
A.容易理解 B.符号通用 C.针对性 D.预见性 E.指导性
A.有效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合理性原则 D.计划性原则 E.系统性原则
A.在手术后1~3小时使用 B.应有明确的指征 C.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D.择期的结-直肠手术前,还需通过导泻或灌肠进行肠道准备 E.一般不使用万古霉素
A.质量控制 B.定期控制 C.整体控制 D.间接控制 E.前馈控制
A.自发形成 B.较强的约束力 C.组织内个人的职位不可以替代 D.比较灵活 E.沟通方便,内容广泛
A.决策、组织、协调、领导、控制 B.计划、人员管理、领导、控制、评价 C.领导、计划、组织、决策、控制 D.计划、组织、人员管理、领导、决策 E.计划、组织、人员管理、领导、控制
A.绝大部分是厌氧菌 B.在肠道可合成维生素 C.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D.具有生物屏障作用 E.有升高胆固醇的作用
A.控制 B.人员管理 C.评价 D.组织 E.计划
A.老年患者 B.免疫性疾病患者 C.新生儿 D.术后患者 E.年轻人
A.立即将感染患者转入传染病院 B.调查了解发病情况 C.查找感染源 D.掌握暴发流行的时间及分布 E.切断传播途径
A.适用于门诊慢性疾病病人 B.针对病人个体制定疾病预防措施 C.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D.可减少疾病残疾 E.适用于术后康复期的病人
A.门诊慢性病人 B.首次入院的病人 C.再次住院的病人 D.即将出院的病人 E.术后康复期的病人
A.脑脊液鼻漏者 B.甲状腺手术 C.疝修补术 D.扁桃体摘除术 E.子宫肌瘤切除术
A.人均平均寿命 B.覆盖率 C.慢性病发病率 D.慢性病患病率 E.死亡率
A.普通手术室 B.产房 C.妇产科检查室 D.婴儿室 E.烧伤病房
A.清创、消毒、记录 B.冲洗伤口、包扎、报告 C.挤血、包扎、报告 D.挤血并冲洗伤口、清创、消毒、包扎、报告和记录 E.清创、包扎、报告和记录
A.人的从众心理 B.人是"经济人" C.人是"社会人" D.人具有二重性 E.人是"自然人"
A.谈话内容不要过广 B.加强评论和表态 C.多用描述性语言 D.耐心倾听 E.控制情绪,保持冷静
A.市场 B.社会竞争 C.服务对象的需求 D.组织资源 E.环境因素
A.4kg B.5kg C.6kg D.8kg E.7kg
A.鼠咬或蚊虫叮咬 B.空气传播 C.粪-口途径传播 D.血液传播 E.近距离空气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经口-鼻传播
A.30m×30cm×40cm B.20cm×30cm×25cm C.30cm×30cm×25cm D.30cm×25cm×25cm E.30cm×30cm×20cm
A.体温表 B.透析器 C.气管镜 D.压舌板 E.避孕环
A.紫外线消毒 B.臭氧消毒 C.过氧乙酸熏蒸 D.层流通风消毒 E.过氧化氢喷雾消毒
A.自我管理 B.质量控制 C.结局管理 D.效果评价 E.计划管理
A.自主发展阶段 B.被动发展阶段 C.主动发展阶段 D.自我发展阶段 E.巩固发展阶段
A.坐在病人床边,了解他的感受并给予解释 B.告诉他恐惧毫无必要,并鼓励病人进行日常活动以建立信心 C.给予镇静药物 D.向病人保证,将他的问题记在病历里,这样医师可能和他讨论这个问题 E.通知患者家属,让家属多探望病人
A.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B.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C.切口有红、肿、热、痛 D.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E.切口有脓性分泌物
A.封闭式提问 B.探索式提问 C.开放式提问 D.诱导式提问 E.特定式提问
A.合理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重点原则 D.有效性原则 E.弹性原则
A.卢因 B.德鲁克 C.法约尔 D.西蒙 E.梅奥
A.共享信息的最基本传播形式 B.组织以外的小群体的传播活动 C.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D.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E.个体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
A.社会诊断 B.行为诊断 C.环境诊断 D.管理与政策诊断 E.流行病学诊断
A.细菌总数≤10cfu/cm3 B.细菌总数≤200Cfu/cm3 C.细菌总数≤100cfu/cm3 D.细菌总数≤50cfu/cm3 E.细菌总数≤500cfu/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