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氧化还原滴定 B.络合滴定 C.沉淀滴定 D.酸碱滴定 E.非水滴定
A.脂溶性增大 B.暴露出非极性基团 C.稳定性增强 D.活性提高 E.引入或暴露出极性基团
A.对光敏感,易被氧化 B.在碱性下可发生重排 C.遇三氯化铁试剂产生白色沉淀 D.对光稳定,易被氧化 E.在酸性下可水解开环
A.2-(4-异丁基苯基)丙酸 B.2-[(2,6-二氯苯基)氨基]苯乙酸 C.N-(4-羟基苯基)-乙酰胺 D.1-(4-氯苯甲酰基)-2-甲基-5-甲氧基-1H-吲哚-3-乙酸 E.2-(乙酰氧基)苯甲酸
A.美洛昔康 B.别嘌醇 C.布洛芬 D.吲哚美辛 E.贝诺酯
A.白色结晶性粉末,对光敏感,微溶于水 B.白色结晶性粉末,对光稳定,易溶于水 C.白色结晶性粉末,对光敏感,不溶于水 D.白色结晶性粉末,对光稳定,微溶于水 E.白色结晶性粉末,对光敏感,能溶于水
A.醇羟基 B.烯键 C.哌啶环 D.烯醇型羟基 E.酚羟基
A.Mg2+ B.Na+ C.Fe2+ D.Zn2+ E.Al3+
A.4.53~5.45mmol/L B.3.89~6.11mmol/L C.4.05~6.07mmol/L D.4.50~6.05mmol/L E.3.43~6.64mmol/L
A.组蛋白八聚体 B.核小体 C.双螺旋DNA D.双股RNA E.核蛋白体
A.HMG-CoA合成酶 B.HMG-CoA还原酶 C.琥珀酰-CoA转硫酶 D.乙酰乙酰硫激酶 E.HMG-CoA裂解酶
A.三羧酸循环 B.乳酸循环 C.鸟氨酸循环 D.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E.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A.200~300nm B.265~266nm C.300~365nm D.350~400nm E.400~500nm
A.无水乙醇 B.乙醚 C.丙酮 D.氯仿 E.冰醋酸
A.1个 B.2个 C.3个 D.6个 E.9个
A.维持细菌固有的外形 B.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C.参与菌体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D.细胞呼吸作用 E.决定细菌的抗原性
A.酶的辅基 B.酶的辅酶 C.酶的酶蛋白部分 D.金属离子 E.B族维生素
A.对于同一底物,不同的酶有不同的Km值 B.Km值与酶的结构有关 C.Km=(K2+K3)/K1 D.Km值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酶浓度 E.Km值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A.乳酸 B.丙酮酸 C.HO D.酮体 E.乙酰CoA
A.葡萄糖激酶 B.分支酶 C.UDPG焦磷酸化酶 D.磷酸化酶 E.葡萄糖-6-磷酸酶
A.肝脂酶 B.胆碱脂酶 C.组织脂肪酶 D.脾脂酶 E.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
A.硫解,加水,脱氢,再加水 B.硫解,脱水,脱氢,再脱氢 C.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D.水合,脱氢,再加水,硫解 E.硫解,脱氢,再硫解,再加水
A.硫解酶 B.HMG-CoA氧化酶 C.HMG-CoA裂解酶 D.HMG-CoA合成酶 E.HMG-CoA还原酶
A.生成丙氨酸 B.在肝中合成酮体 C.在肝中合成尿素 D.经肾泌出随尿排走 E.转成胺类
A.尿酸 B.别嘌呤 C.β-丙氨酸 D.β氨基异丁酸 E.CO2+NH3
A.消耗非糖物质 B.生成磷酸核糖和NADPH+H+ C.生成乳酸 D.供能 E.在缺氧状态下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A.螺旋体 B.支原体 C.真菌 D.噬菌体 E.细菌
A.与特定抗原结合 B.机体细胞自动产生 C.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D.由吞噬细胞产生 E.脂蛋白成分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B.消化道过敏反应 C.血清过敏性休克 D.新生儿溶血症 E.荨麻疹
A.膜磷壁酸 B.肽聚糖 C.壁磷壁酸 D.脂质双层 E.脂多糖
A.巴氏消毒法 B.超声波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化学消毒法 E.紫外线
A.胶原酶 B.溶菌酶 C.黏附素 D.链激酶 E.菌毛
A.机体免疫力占主导 B.病原菌占主导 C.病原菌大量繁殖 D.无临床症状 E.属于隐性感染
A.保护核酸 B.受核酸保护 C.控制病毒遗传 D.与病毒致病性无关 E.无抗原性
A.吞噬细胞自动产生 B.间接杀灭病毒 C.B淋巴细胞合成 D.与抗体相关 E.化学性质是脂多糖
A.抵抗力强 B.易培养 C.无芽胞 D.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能力最强 E.革兰染色阴性
A.不分解乳糖 B.无外毒素 C.不能运动 D.不引起肠道外感染 E.卫生细菌学指标
A.革兰染色阴性 B.无带菌者 C.抗原结构复杂 D.无外毒素 E.并发症少见
A.核酸为RNA B.临床表现局限于肠道 C.呼吸道症状明显 D.包膜上有刺突 E.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A.甲醇 B.氯仿 C.乙醚 D.乙酸乙酯 E.正己烷
A.淀粉 B.皂苷类化合物 C.无机盐 D.果胶 E.黏液质
A.青蒿素 B.芸香苷 C.黄芩素 D.樟脑 E.苦杏仁苷
A.苦参碱 B.七叶内酯 C.芸香苷 D.龙脑 E.苦杏仁苷
A.6C-2C B.6C-SC C.3C-6C-3C D.6C-3C-6C E.6C-2C-6C
A.薄荷醇 B.橙皮苷 C.补骨脂 D.毛花洋地黄苷 E.芦荟苷
A.药物的纯度是指药物中所含杂质及其最高限量的规定 B.药物的含量越高,对其纯度要求越高 C.药物纯度比色谱纯的纯度要高 D.熔点等物理常数与药物的纯度无关 E.药物中不能含有任何杂质
A.NaCI B.HNO3 C.NaOH D.AgCI E.AgNO3
A.无菌 B.可见异物 C.粒度 D.装量差异 E.酸碱度
A.提高药物的疗效 B.改善药物的剂型 C.提高药物的纯度 D.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E.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A.片剂 B.软胶囊 C.软膏剂 D.注射用无菌粉末 E.栓剂
A.氯化钡 B.硝酸银 C.稀硝酸 D.稀磷酸 E.硫化钠
A.3 B.3.5 C.4 D.4.5 E.5
A.取样、检查、含量测定 B.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C.取样、含量测定、写出报告 D.取样、鉴别、含量测定、写出报告 E.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写出报告
A.崩解时限检查 B.主药含量测定 C.无菌检查 D.晶型检查 E.粒度检查
A.避光,5~10℃ B.不超过4℃ C.不超过20℃ D.2~10℃ E.不超过10℃
A.单萜 B.二氢黄酮醇 C.三萜 D.木脂素 E.蒽醌
A.黄芩苷 B.大黄素甲醚 C.七叶苷 D.吗啡 E.樟脑
A.三萜类化合物 B.黄酮醇类化合物 C.木脂素类化合物 D.生物碱类化合物 E.强心苷类化合物
A.菲醌类化合物 B.黄酮类化合物 C.皂苷类化合物 D.木脂素类化合物 E.生物碱类化合物
A.黄酮醇 B.香豆素 C.甾体皂苷 D.蒽醌 E.生物碱
A.水蒸气蒸馏法 B.煎煮法 C.浸渍法 D.回流提取法 E.连续回流提取法
A.扑热息痛 B.扑炎痛 C.消炎痛 D.镇痛新 E.消痛定
A.7,8-位双键 B.6-位羟基 C.酚羟基 D.N-甲基 E.叔氮原子
A.酚羟基 B.巯基 C.N-甲基 D.醇羟基 E.仲胺基
A.生物碱类中枢兴奋药 B.酰胺类中枢兴奋药 C.黄嘌呤类中枢兴奋药 D.氨基酮类中枢兴奋药 E.苯乙胺类中枢兴奋药
A.盐酸氯丙嗪 B.盐酸赛庚啶 C.盐酸西替利嗪 D.盐酸雷尼替丁 E.盐酸苯海拉明
A.抗有丝分裂药物 B.生化药物 C.烷化剂类 D.抗代谢类 E.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
A.佝偻病 B.夜盲症 C.周围神经炎 D.抗出血 E.脂溢性皮炎
A.甲氧苄啶 B.赛庚啶 C.氨苯蝶啶 D.哌替啶 E.胍乙啶
A.药品纯度 B.药品价格 C.药品的剂型 D.药品的稳定性 E.药品的安全性
A.雷尼替丁 B.西咪替丁 C.氯雷他定 D.氯苯那敏 E.奥美拉唑
A.β-片层 B.氨基酸侧链基团 C.亚基 D.氨基酸排列顺序 E.氢键
A.水杨酸类 B.吡唑酮类 C.芳基烷酸类 D.乙酰苯胺类 E.1,2苯并噻嗪类
A.去甲肾上腺素 B.阿替洛尔 C.盐酸普萘洛尔 D.盐酸异丙肾上腺素 E.盐酸麻黄碱
A.硝酸异山梨酯 B.硝苯地平 C.氯贝丁酯 D.盐酸普萘洛尔 E.盐酸美西律
A.氨苄西林钠 B.硫酸庆大霉素 C.乙酰螺旋霉素 D.左氧氟沙星 E.头孢哌酮
A.物质由固体熔化成液体,或融熔同时分解的温度 B.当偏振光通过长1dm,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测得的旋光度 C.一定温度下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D.偏振光通过某些含光学活性的化合物溶液,使偏振光的平面旋转的度数 E.光线在空气中进行的速度与在供试品溶液中进行的速度的比值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B.囊内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E.肾小管内溶质浓度增加
A.有发汗、平喘作用 B.有抗病毒作用 C.有镇痛作用 D.有抗骨质疏松作用 E.有抗高血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