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苯丙氨酸 B.天冬氨酸 C.异亮氨酸 D.丙氨酸 E.酪氨酸
A.急性肾衰竭少尿期 B.大量输注库存血 C.严重组织损伤 D.消化液大量丢失 E.醛固酮分泌不足
A.急性肾衰竭多尿期 B.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C.大量应用呋塞米 D.酸中毒 E.消化液大量丢失
A.尼可刹米 B.咖啡因 C.氨苯蝶啶 D.吡拉西坦 E.甲氯芬酯
A.6位氯原子 B.环外氨基 C.环外磺酰胺基 D.环内氨基 E.环内磺酰胺基
A.苯唑西林 B.头孢噻肟 C.克拉维酸 D.氨曲南 E.青霉素
奥美拉唑是()
A.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B.环氧酶抑制剂 C.质子泵抑制剂 D.H1受体拮抗剂 E.H2受体拮抗剂
A.雌甾烷类、雄甾烷类、孕甾烷类 B.雌甾烷类、胆甾烷类、雄甾烷类 C.雌激素类、雄激素类、孕激素类 D.雄激素类、蛋白同化激素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E.性激素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蛋白同化激素类
A.引入双键 B.引入卤素 C.引入羟基 D.引入甲基 E.引入乙炔基
A.阿莫西林 B.克拉维酸 C.阿米卡星 D.头孢噻吩钠 E.氨曲南
A.101.0% B.100.5% C.99.0% D.98.5% E.98.0%
A.±10% B.±20% C.±30% D.±40% E.±50%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主要是由于()
A.Na+内流 B.K+外流 C.K+内流 D.Na+外流 E.Ca2+内流
A.功能合胞体 B.有自动节律性 C.有传导性 D.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E.呈全或无式收缩
A.心率减低至50/min B.心率增加到120/min C.大动脉压力升高 D.心室舒张末期血液充盈量减少 E.心肌收缩力减弱
A.正常成年人潮气量为200~300ml B.正常成年男性的肺活量约为2500ml C.正常成年人时间肺活量的第1秒应为83% D.正常成年人解剖无效腔气量约为100ml E.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呼吸频率为20~28/min
A.胆盐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B.胆汁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胆盐 C.不含消化酶 D.胆盐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E.胆盐可水解脂肪为脂肪酸和单酰甘油
A.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B.温度感受器可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 C.温度感受器可分布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 D.当体温高于调定点时,机体则出现皮肤血管舒张,发汗等现象 E.当体温低于调定点时,主要是热敏神经元兴奋,使产热增加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 C.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下列对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 B.突触后膜主要对Ca2+通透性增加 C.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 D.主要使突触后膜Cl-内流增加 E.兴奋由前膜向后膜或由后膜向前膜,呈双向传递
A.蛋白质一级结构 B.蛋白质二级结构 C.蛋白质三级结构 D.蛋白质四级结构 E.模序
A.复制的模板和转录的模板 B.翻译的原料 C.反转录的原料 D.翻译和反转录的原料 E.转录的原料
A.不同来源的两条单链DNA,有部分碱基互补就可杂交 B.DNA单链可与有相同互补碱基的RNA链杂交 C.以mRNA为模板,在反转录酶催化下.可合成RNA-DNA杂交链 D.RNA可与其编码的多肽链结合为杂交分子 E.分子杂交技术可用于基因芯片技术
A.辅基 B.辅酶 C.酶蛋白 D.金属离子 E.B族维生素
A.酶分子结构 B.酶的特异性 C.酶的活性中心 D.酶促反应的机制 E.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A.ADPG B.6-磷酸葡萄糖 C.G D.UDPG E.1-磷酸葡萄糖
A.促进葡萄糖的转运 B.加强脂肪动员 C.激活丙酮酸脱氢酶 D.抑制肝内糖异生 E.加强糖原的合成
A.酮体在肝中生成,肝外利用 B.酮体在肝中生成,肝中利用 C.体内大多数组织可以合成酮体,但只有肝利用 D.酮体合成的原料主要来源于氨基酸分解代谢 E.合成酮体的关键酶是HMGCoA还原酶
A.硫解酶 B.HMG-CoA氧化酶 C.HMG-CoA裂解酶 D.HMG-CoA合成酶 E.HMG-CoA还原酶
A.谷氨酸 B.甘氨酸 C.天冬氨酸 D.谷氨酰胺 E.谷胱甘肽
A.黄嘌呤氧化酶 B.GMP合成酶 C.腺苷激酶 D.PRPP合酶 E.黄嘌呤脱氢酶
低渗性脱水的特点是()
A.失水多于失Na+ B.血清Na+浓度>150mmol/L C.血浆渗透压>310mmol/L D.早期ADH分泌增多 E.无口渴感
A.以下肢水肿为主 B.尿量减少 C.水肿先出现在眼睑或面部 D.以腹水为主 E.水肿液为渗出液
A.腹胀 B.腱反射减弱 C.血压下降 D.冠状动脉痉挛 E.心律失常
导致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以下不正确的是()
A.脑炎 B.重度低钾血症 C.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D.低张性缺氧 E.气胸
A.大气氧含量不足 B.血中红细胞减少 C.组织血流量减少 D.氰化物中毒 E.肺泡弥散功能障碍
A.神经内分泌反应 B.细胞应激反应 C.急性期反应 D.血糖增高 E.心脏功能增强
A.凝血因子Ⅸ被激活 B.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C.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D.蛋白C合成增加 E.血管通透性增加
A.脑血管扩张 B.脑水肿 C.酸中毒 D.合并心力衰竭 E.脑细胞内γ-氨基丁酸生成增多
A.肾血液灌流量减少 B.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C.水中毒 D.肾小管坏死引起原尿回漏 E.肾小管坏死引起肾小管阻塞
A.有个体差异 B.吞噬细胞参与 C.潜伏期长 D.有组织损伤 E.IgG介导
A.糖蛋白 B.肽聚糖 C.脂蛋白 D.壁磷壁酸 E.脂磷壁酸
A.二氧化碳 B.光照 C.温度 D.氧气 E.酸碱度(pH)
A.拟核 B.蛋白质 C.质粒 D.多糖 E.噬菌体
A.巴氏消毒法 B.超声波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滤过除菌法 E.放射线
A.吞噬细胞参与 B.与正常菌群有关 C.屏障结构参与 D.作用有针对性 E.可以遗传
A.腐生葡萄球菌无致病性 B.有鞭毛 C.难培养 D.不引起化脓性感染 E.抵抗力不强
A.传播方式单一 B.可引起流产 C.RNA病毒 D.性接触可传播 E.抵抗力低
A.周鞭毛 B.无菌毛 C.不分解葡萄糖 D.大量侵入血液 E.不分解乳糖
A.专性厌氧 B.有芽胞 C.革兰染色阳性 D.消化道传播 E.外毒素毒性强烈
A.血液制品 B.吸血昆虫 C.空气飞沫 D.粪-口途径 E.泌尿生殖道
A.包膜上有蛋白质刺突 B.RNA病毒 C.多种形态 D.抗原容易变异 E.人群抵抗力较高
A.可垂直传播 B.宿主范围广 C.一般不引起潜伏感染 D.引起带状疱疹 E.复制周期长
A.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 B.医患关系的技术方面 C.医患之间的信托关系 D.医患之间的伦理关系 E.医患之间的契约关系
A.患者求医行为已含对医师的信任 B.患者在医患交往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C.医师对患者尽心尽力 D.现代医学服务是完全可以依赖的 E.医患交往中加入一些特殊因素
A.对患者只字不提病情 B.向患者本人及家属宣布病情危重程度 C.征求家属意见,尊重患者意愿,向患者家属如实交代病情 D.第一时间将病情告诉患者 E.将假诊断书交给患者,隐瞒病情
A.医德观念 B.医德情感 C.医德物质 D.医德意志 E.医德评价
A.不良的医学效果可由良好的医学动机引出 B.良好的医学动机引出良好的医学效果 C.相同的医学效果可由相同的医学动机引出 D.不同的医学动机引出相同的医学效果 E.相同的医学动机肯定由相同的医学效果引出的
A.舆论监督 B.群众监督 C.制度监督 D.科室监督 E.人大监督
A.熔点的差异 B.分配系数的差异 C.旋光性的差异 D.分子量的差异 E.存在状态的差异
A.糖和非糖化合物通过醚键连接起来的物质 B.水解后生成去氧糖和苷元的物质 C.糖及糖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D.具有水解性能的环状半缩醛化合物 E.糖和苷元脱水缩合的化合物
A.氧化铝 B.聚酰胺 C.硅胶 D.大孔吸附树脂 E.硅藻土
A.黄酮 B.黄酮醇 C.查耳酮 D.异黄酮 E.二氢黄酮
A.不稳定性 B.亲脂性 C.多数比水轻 D.旋光性 E.挥发性
A.有碱性基团 B.分子量较大 C.与细胞的胆甾醇沉淀 D.皂苷的发泡性 E.亲水性强易穿透细胞膜
A.场效应 B.共轭效应 C.分子间氢键 D.立体效应 E.诱导效应
A.沸水 B.乙醚 C.碱水 D.酸水 E.乙酸乙酯
A.氟烷 B.盐酸氯胺酮 C.丁卡因 D.达克罗宁 E.硫喷妥钠
A.丙二酰脲结构,易水解 B.醚键,易水解 C.酯结构,易水解 D.磺酰脲结构,易水解 E.碳-卤键易水解
对乙酰氨基酚水解后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是因为()
A.水解生成CH3COOH B.生成物的氨基易于被羟基化 C.生成物有芳伯氨基 D.生成物有酚羟基 E.生成物易于发生互变异构
A.N-甲基和羟甲基 B.三元氧桥和N-甲基 C.三元氧桥和N原子 D.酚羟基和羟甲基 E.三元氧桥和羟基
A.麻黄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多巴酚丁胺 D.沙丁胺醇 E.异丙肾上腺素
A.遇氧化剂不稳定 B.在光催化下可发生分子内光化学歧化作用 C.口服吸收好,首关效应低 D.比硝酸甘油的活性强20倍 E.易发生爆炸
A.萘啶环 B.喹啉环 C.苯并咪唑环 D.喹唑啉环 E.黄嘌呤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法莫替丁属于()
A.咪唑类 B.噻吩类 C.噁唑类 D.吡咯类 E.噻唑类
A.烷化剂 B.抗生素 C.抗代谢物 D.抗有丝分裂药物 E.植物有效成分
A.酮康唑 B.噻康唑 C.伊曲康唑 D.特康唑 E.氟康唑
A.链霉素 B.庆大霉素 C.卡那霉素 D.核糖霉素 E.克拉维酸
A.结构明确的化学药物的测定 B.微量活性物质的测定 C.中药活性成分 D.杂质检查 E.结构不明的多组分药物分析
A.大于100.0% B.不超过110.0% C.不超过105.0% D.不超过100.0% E.不超过101.0%
A.0.1mg以下 B.0.2mg以下 C.0.3mg以下 D.0.5mg以下 E.1mg以下
A.高于其pKa1~2个pH单位 B.低于其pka1~2个pH单位 C.pH与pKa相等 D.低于其pKa2~3个pH单位 E.高于其pKa2~3个pH单位
A.标示量% B.ppm C.含量% D.ppb E.效价
A.重量差异 B.粒度 C.崩解时限 D.溶出度 E.准确度
A.电位法 B.结晶紫指示终点 C.自身指示法 D.淀粉指示剂指示终点 E.永停法
A.自来水 B.去离子水 C.蒸馏水 D.新沸并放冷的蒸馏水 E.矿泉水
A.肺通气 B.肺换气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组织换气 E.气体在淋巴液中的运输
A.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B.分析方法的重复性 C.供试品的浓度与色谱法面积的关系 D.药物熔融的温度 E.溶液的酸碱度
A.酯苷 B.氧苷 C.C-苷 D.S-苷 E.酚-苷
A.Liebermann反应 B.Salkowski反应 C.Rosen-Heimer反应 D.Raymond反应 E.Keller-Kiliani反应
A.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 B.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烷化剂 C.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生物碱 D.抗艾滋病药物 E.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嘧啶类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