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磺胺嘧啶加克拉维酸 B.磺胺甲基异噁唑加甲氧苄氨啶 C.磺胺嘧啶加舒巴坦 D.磺胺甲基异噁唑加舒巴坦 E.磺胺嘧啶加甲氧苄啶
A.1 B.2 C.3 D.4 E.5
A.高氯酸酸性 B.硫酸酸性 C.硝酸酸性 D.盐酸酸性 E.醋酸酸性
A.稀盐酸、氯化钡 B.硝酸、硝酸银 C.盐酸、硫氰酸铵 D.醋酸盐缓冲液(pH3.5)、硫代乙酰胺 E.盐酸、锌粒、溴化汞试纸
A.特异性B.专属性C.精密度与准确度D.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E.提取回收率
A.特异性 B.稳定性 C.精密度 D.准确度 E.回收率
A.血浆、尿液、唾液 B.脊髓液、尿液、唾液 C.尿液、脊髓液、泪液 D.泪液、血浆、尿液 E.胆汁、淋巴液、乳汁
A.酰亚胺基团 B.丙二胺基团 C.乙二胺基团 D.酰胺基团 E.酰肼基团
A.溶出度 B.含量均匀度 C.重量差异 D.崩解时限 E.融变时限
A.100~200nm B.200~400nm C.400~760nm D.2.5~50μm E.50~100μm
A.沉淀滴定法 B.酸碱滴定法 C.分光光度法 D.重氮化法 E.非水溶液滴定法
运出Na+,移入K+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跨膜转运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运 C.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D.出胞作用和入胞作用 E.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下列关于终板电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 B.主要由Cl-内流形成 C.主要由Na+内流形成 D.主要由Ca2+内流形成 E.主要由K+外流形成
A.乙酰胆碱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5-羟色胺 E.多巴胺
A.吸收的主要部位在胃 B.消化三大营养物质最重要的是胃液 C.胰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为氨基酸 D.胃通过分节运动进一步消化食物 E.胆汁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分解脂肪
A.是指机体体表的平均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有下降 D.一昼夜中清晨体温最高 E.不受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的影响
A.平均动脉压升高 B.囊内压升高 C.入球小动脉血压升高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E.有效滤过压
对心肌生物电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窦房结细胞4期有自动除极 B.窦房结细胞4期主要是K+通道开放,Na+、Ca2+内流减少所致 C.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复极持续时间长 D.心室肌细胞3期复极主要是K+外流 E.心室肌细胞区别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有2期平台期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胰岛素 E.雌激素和孕激素
A.β-转角 B.α-螺旋和β-折叠 C.不规则卷曲 D.α-螺旋和β-转角 E.亚基结构
A.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 B.失去生物活性 C.蛋白的空间构象破坏 D.蛋白质分子中离子键被破坏 E.蛋白质分子个别肽键被破坏
A.肽键 B.2’,3’-磷酸二酯键 C.3’,5’-磷酸二酯键 D.2’,4’-磷酸二酯键 E.离子键
A.mRNA B.rRNA C.tRNA D.scRNA E.snoRNA
A.亚基 B.结构域 C.别构调节中心 D.化学修饰中心 E.酶的活性中心
A.不可逆性抑制 B.酶浓度抑制 C.竞争抑制 D.非竞争抑制 E.变构调节
A.诊治关系 B.文化关系 C.道德关系 D.价值关系 E.法律关系
A.尽职尽责 B.相互尊重 C.平等相待 D.关系和谐 E.互相信任
A.知情同意权 B.患者的参与权 C.平等的医疗权 D.要求保护隐私权 E.疾病的认知权
A.医德特殊规范 B.医德一般规范 C.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规范 D.医德基本原则 E.医生在诊疗工作中的技术规范
A.具体要求 B.具体标准 C.基本标准 D.指导原则 E.前提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是()
A.消耗非糖物质 B.生成磷酸核糖和NADPH C.生成乳酸 D.供能 E.在缺氧状态下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A.己糖激酶 B.丙酮酸羧化酶 C.醛缩酶 D.6-磷酸果糖激酶-1 E.丙酮酸激酶
A.胰高血糖素 B.胰岛素 C.肾上腺素 D.糖皮质激素 E.甲状腺素
体内NH3的主要来源是()
A.肠道内腐败作用 B.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 C.氨基酸脱氨基 D.谷氨酰胺分解 E.碱基分解
A.胆结石 B.尿黑酸症 C.动脉硬化 D.高血糖 E.痛风症
A.神经系统的变化 B.中毒机制 C.细胞的功能代谢障碍 D.分子机制 E.体液调节紊乱
A.ADH分泌减少 B.钾跨细胞转移,进入细胞内钾增多 C.肾小管分泌钾增加 D.结肠上皮细胞分泌钾增加 E.呕吐、腹泻致失钾过多
A.甲状旁腺腺瘤 B.维生素E中毒 C.白血病 D.维生素D中毒 E.维生素A中毒
A.胃液引流 B.应用碳酸酐酶抑制药 C.醛固酮分泌过多 D.低钾血症 E.过量服用碳酸氢钠
A.缺血性缺氧 B.低张性缺氧 C.组织性缺氧 D.淤血性缺氧 E.循环性缺氧
A.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类蛋白质 B.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 C.帮助新生蛋白质正确折叠、移位 D.增强机体对应激原的抵抗力 E.是一个具有多个成员的大家族
A.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B.白细胞被激活 C.血小板数量减少 D.微循环淤血 E.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
A.微循环缺血引起的细胞损伤 B.缺血后恢复血液灌流损伤加重 C.缺血后恢复血流引起的细胞损伤 D.用高钠灌注液灌流引起的细胞损伤 E.缺血损伤经再灌注后减轻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的表现除了()
A.尿量减少 B.高血钾 C.脑水肿 D.代谢性碱中毒 E.尿钠高
A.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 B.溶血 C.肠道对铁的吸收减少 D.铁的再利用障碍 E.血液中毒性物质蓄积
A.放线菌 B.支原体 C.衣原体 D.病毒 E.细菌
A.药物过敏性休克 B.过敏性鼻炎 C.血清过敏性休克 D.输血反应 E.荨麻疹
A.细胞膜 B.核质 C.菌毛 D.鞭毛 E.细胞器
A.普通肉汤培养基 B.半固体培养基 C.固体培养基 D.选择培养基 E.琼脂平板
A.芽胞 B.脂多糖 C.蛋白质 D.细胞膜 E.荚膜
A.巴氏消毒法 B.干烤 C.放射线 D.滤过除菌法 E.超声波
A.细菌菌体裂解后释放 B.能制成类毒素 C.糖蛋白 D.特异性作用 E.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A.核酸 B.核酸+包膜 C.衣壳+包膜 D.核酸+衣壳 E.核酸+包膜+衣壳
A.所有型别均致病 B.易培养 C.抵抗力强 D.引起化脓性感染 E.引起食物中毒
A.传播方式多样化 B.潜伏感染 C.核酸类型为DNA D.垂直传播 E.对干燥抵抗力强
A.革兰染色阴性 B.无带菌者 C.多数有鞭毛 D.不产生外毒素 E.并发症常见
A.产生神经毒素 B.运动活泼 C.嗜酸性 D.严格厌氧 E.有芽胞
A.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B.临床表现局限于肠道 C.病毒种类很少 D.包膜病毒 E.DNA病毒
A.丙酮 B.石油醚 C.氯仿 D.正己烷 E.醋酸乙酯
A.有香味,但无挥发性,也不能升华 B.无香味和挥发性,也不能升华 C.有挥发性,但无香味,也不能升华 D.有香味和挥发性,也能升华 E.有香味,能升华,但无挥发性
A.丙酮 B.热乙醇 C.沸水 D.热稀碱水 E.乙醚
A.羟基蒽醌 B.蒽醌 C.二蒽酮 D.蒽酮 E.蒽醌苷
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浓硫酸形成盐是因为分子中含有()
A.甲氧基 B.酮基 C.异戊烯基 D.氧原子 E.邻二酚羟基
A.210~216mm B.217~220mm C.250~290mm D.295~300mm E.330~345mm
A.一般无固定的熔点 B.多具辛辣味和刺激黏膜作用 C.具发泡性 D.易溶于醇、水 E.多呈酸性
A.自然界一类含氮有机物 B.氮原子一般在环内 C.可以与酸成盐 D.属低分子胺类 E.具有生物活性
A.利多卡因 B.盐酸氯胺酮 C.丁卡因 D.硫喷妥钠 E.甲氧氟烷
A.双氯芬酸钠 B.布洛芬 C.羟布宗 D.酮洛芬 E.甲芬那酸
A.普鲁卡因 B.美沙酮 C.哌替啶 D.纳洛酮 E.阿司匹林
A.毒蕈碱 B.右旋筒箭毒碱 C.烟碱 D.阿托品 E.长春碱
A.洛伐他汀 B.氯贝丁酯 C.烟酸肌醇 D.非诺贝特 E.氯吡格雷
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B.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C.钙敏化剂 D.硝酸酯类药物 E.多巴胺类非特异性β受体激动药
A.非甾体雌激素 B.孕激素 C.雄激素 D.肾上腺素 E.甲状腺素
A.环磷酰胺 B.塞替派 C.巯嘌呤 D.卡莫司汀 E.美法仑
A.甲芬那酸 B.舒林酸 C.克拉维酸 D.氯那唑酸 E.双氯芬酸
A.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B.控制药品的生产质量 C.对药品进行检测 D.制订药品质量标准 E.药物分子结构的改造
A.98~100℃ B.100℃ C.90℃ D.90~100℃ E.80~100℃
A.1.5~2.5g B.1.95~2.05g C.1.9995~2.0005g D.1.995~2.005g E.1~3g
A.S/CV×100% B.CV/S×100% C.CVS×100% D.CS/V×100% E.VS/C×100%
A.多采用化学分析法进行分析 B.对所有的有效成分均需定量分析 C.观察外观性状是判断真伪的主要手段 D.成分多而复杂,一般先要提取、分离纯化 E.对重金属杂质可不控制
A.分子中的游离羧基与碱定量反应 B.β-内酰胺环被碱水解定量完成 C.氢化噻唑酸环被酸水解定量完成 D.氢化噻嗪酸环被碱水解定量完成 E.β-内酰胺环被酸水解定量完成
A.伯胺的氧化 B.苯环上的亚硝化 C.芳伯氨基的反应 D.含氮具有弱碱性 E.芳胺的还原
A.与硝酸银生成浑浊 B.Ag(DDC.法 C.与硫氰酸盐显红色 D.与氯化钡生成浑浊液 E.与硫代乙酰胺形成均匀浑浊液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蒸发 E.辐射和对流
A.肺炎 B.休克 C.氰化物中毒 D.一氧化碳中毒 E.静脉血流入动脉血
A.甘草次酸 B.紫杉醇 C.青蒿素 D.穿心莲内酯 E.槲皮素
A.比甲苯磺丁脲的活性强200倍的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 B.用于1型糖尿病的药物 C.属于葡萄糖苷酶抑制药的药物 D.双胍类口服降糖药 E.胰岛素增敏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