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来源于龙胆科,含环烯醚萜 B.来源于紫草科,含羟基萘酮色素类 C.来源于萝藦科,含牡丹酚 D.来源于唇形科,含结晶性菲醌类 E.来源于唇形科,含黄酮类
A.自然铜 B.沉香 C.海金沙 D.鹿角胶 E.羚羊角
A.有效成分 B.有效部位 C.辅助成分 D.无效成分 E.组织成分
A.尽量浸提出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 B.尽量浸出无效物质 C.减少服用量 D.增加制剂的稳定性 E.提高疗效
A.浸润→解吸→渗透→溶解→扩散 B.浸润→渗透→溶解→解吸→扩散 C.浸润→渗透→解吸→溶解→扩散 D.浸润→溶解→渗透→解吸→扩散 E.浸润→扩散→渗透→解吸→溶解
A.渗透与扩散 B.渗透与解吸 C.渗透与溶解 D.渗透与浸润 E.解吸与溶解
A.浸提温度越高越好 B.浸提时间越长越好 C.浸提压力越高越好 D.浸提溶剂的pH越大越好 E.细胞内外浓度差越高越好
A.小于20% B.大于90% C.在50%~70% D.大于50% E.小于40%
A.吸收快,作用较迅速 B.给药途径广泛,服用方便 C.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 D.药物分散度较大,易使药效降低甚至失效 E.质量稳定,不易霉变
A.真溶液 B.高分子溶液 C.溶胶 D.混悬液 E.乳状液
A.热力学稳定体系 B.动力学稳定体系 C.热力学稳定、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D.动力学稳定、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E.热力学和动力学均不稳定体系
A.真溶液型液体药剂 B.胶体溶液型液体药剂 C.溶胶 D.混悬液型液体药剂 E.乳状液型液体药剂
A.能显著增加两相间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 B.分子结构中主要含亲水基团 C.分子结构中主要含疏水基团 D.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 E.高浓度时主要在溶液表面定向排列
A.咀嚼片 B.多层片 C.分散片 D.舌下片 E.包衣片
A.干淀粉可以充当黏合剂 B.淀粉可压性好 C.淀粉易吸湿潮解 D.淀粉有助流性 E.干淀粉可充当崩解剂
A.淀粉、糖粉、糊精(7:3:1) B.淀粉、糊精、糖粉(7:5:1) C.淀粉、糊精、糖粉(7:1:1) D.淀粉、糊精、甘露醇(5:1:1) E.淀粉、糊精、糖粉(5:1:1)
A.可压性淀粉 B.淀粉 C.滑石粉 D.磷酸氢钙 E.甘露醇
A.糖浆 B.乙醇 C.微晶纤维素 D.水 E.干淀粉
A.记载有中药药品名称、数量、用法等内容 B.是制备任何一种中药药剂的书面文件或口头表述 C.是药房配方、制备药剂以及指导患者用药、计算药费金额的重要凭证 D.中药处方也可称作药方 E.中药处方具有法律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意义
A.每个方剂的君药和臣药是必不可少的,而不一定具备佐药和使药 B.每个方剂的君药是必不可少的,而简单方剂中,不一定具备臣、佐、使药 C.每个方剂的君药或臣药本身都兼有佐药或使药的作用 D.每个方剂不论组成复杂与否都不能以主、次要部分来区别 E.中药处方的组成可以由单味药的药效相加或随意组合
A.是调剂人员鉴别药品的依据 B.是指导患者用药的重要依据 C.是患者已经缴纳药费的凭证 D.是统计医疗药品消耗、预算采购药品的依据 E.是调剂人员配发药品的依据
A.《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方剂 B.《中国药典》中记载的方剂 C.由医院药房根据经常性医疗需要,与医师协商制定的方剂 D.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订的方剂 E.配伍比较简单而有良好药效的方剂
A.经方 B.时方 C.法定处方 D.协定处方 E.秘方
A.是由医院药房或药店根据经常性医疗需要,与医师协商制定的方剂 B.是医生根据病人经常性用药需要,与病人协商制定的,便于病人在家中自主调配的处方 C.该类处方主要为配方数量多的处方 D.该类处方做到了预先配制与贮备,加快了配方速度同时缩短了病人的候药时间 E.该类处方可减少忙乱造成的差错,提高工作效率
A.麻醉药品处方 B.精神药品处方 C.妇科处方 D.普通处方 E.儿科处方
A.前记 B.正文 C.后记 D.医师签名 E.病人的脉象
A.饮片名称 B.数量 C.煎煮方法 D.用法用量 E.煎煮器具
A.先煎 B.后下 C.另煎 D.服法 E.冲服
A.365nm B.250nm C.254nm D.265nm E.286nm
A.超微粉碎可使植物细胞破壁率达95%以上 B.含大量黏液质、糖分等黏性药料,可采用"串油"粉碎法粉碎 C.树脂、树胶类药物,易于低温粉碎 D.水溶性的矿物药不能采用水飞法粉碎 E.剧毒药、贵重细料药宜单独粉碎
A.筛孔内径越大,筛目数越大 B.筛号越大,筛目数越小 C.筛孔内径越大,筛目数越小 D.筛号越大,筛孔内径越大 E.以上全不正确
A.融溶时间 B.涂展性 C.总固体 D.沉降容积比 E.均匀度
A.5号筛 B.8号筛 C.7号筛 D.6号筛 E.9号筛
A.注射用水系指用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制药用水 B.纯化水是用饮用水采用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方法处理制成的 C.纯化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D.纯化水可作滴眼剂的配制溶剂 E.常用作中药注射剂制备时原药材的提取溶剂
A.慢性皮肤病 B.对皮肤、黏膜起局部治疗作用 C.对皮肤、黏膜起润滑作用 D.对皮肤、黏膜起保护作用 E.急性损伤的皮肤
A.肥皂、甘油、90%乙醇 B.软皂 C.95%乙醇 D.甘油 E.液体石蜡
A.糖粉 B.淀粉 C.磷酸氢钙 D.微晶纤维素 E.甘露醇
A.柴胡 B.石膏 C.黄芪 D.阿胶 E.大黄
A.相须 B.相畏 C.单行 D.相反 E.相杀
A.单行 B.相须、相使 C.相助、相佐 D.相恶、相反 E.相畏、相杀
A.毒性中药系指毒性剧烈、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一类中药 B.毒性中药的包装容器上必须印有毒药标志 C.收购、经营、加工、使用毒性中药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的保管、验收等制度 D.毒性中药的收购、经营,由各级医药管理部门指定的药品经营单位负责 E.凡加工炮制毒性中药,必须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进行
A.查斗 B.装斗 C.保管 D.调剂 E.消毒
A.去残肉 B.去皮膜 C.去头足 D.去瓤 E.去角塞
A.易于除去非药用部位 B.可消除副作用 C.可降低毒性 D.可矫臭矫味 E.利于保存有效成分
A.改变药物性能,扩大用药范围 B.便于切制 C.保存药效,利于贮存 D.减少副作用 E.矫臭矫味
A.消食止滞的作用 B.止血作用 C.活血化瘀的作用 D.治血积的作用 E.酸涩收敛作用
A.狗脊 B.穿山甲 C.鸡内金 D.马钱子 E.水蛭
A.温中回阳 B.活血化瘀 C.散寒化饮 D.止血温经 E.凉血止血
A.10kg B.25kg C.12.5kg D.50kg E.30kg
A.降低咸寒之性 B.缓和平肝潜阳安神功效 C.使质地疏松,便于粉碎 D.增强固涩收敛作用 E.降低毒性
A.槐花 B.山楂 C.大蓟 D.地榆 E.栀子
A.生物碱,黄酮类 B.皂苷及羟基促脱皮甾酮 C.香豆素 D.挥发油,酚类 E.多糖类
A.小檗碱 B.药根碱 C.巴马亭 D.木兰碱 E.黄连碱和小檗碱
A.根 B.根茎 C.块根 D.根及根茎 E.块茎
A.根 B.根茎 C.块茎 D.鳞茎 E.块根
A.呈细长圆柱形 B.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皮孔较细小 C.长15~30(90)cm,直径0.4~1cm D.质坚韧,不易折断,易纵向撕裂 E.断面可见黄白色小点断续排列成2~4轮同心环
A.红色 B.红棕色或暗棕红色 C.黄棕色 D.黄褐色 E.浅黄色
A.芦头 B.蚯蚓头 C.狮子盘头 D.珍珠盘头 E.云头
A.根 B.根茎 C.块茎 D.块根 E.根及根茎
A.圆柱形 B.卵圆形 C.圆锥形 D.拳形 E.纺锤形
A.根部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的药材 B.只以植物根的药材 C.根藤和植物中种子的药材 D.植物的花和根的药材 E.以上答案没有一个正确
A.大黄 B.龙胆 C.川乌 D.人参 E.黄连
A.防风 B.白术 C.川木香 D.苍术 E.党参
A.马兜铃科 B.木通科 C.豆科 D.瑞香科 E.茜草科
A.芸香科 B.木犀科 C.萝藦科 D.小檗科 E.五加科
A.基部心形 B.基部戟形 C.基部楔形 D.基部不对称 E.基部下延成翼状
A.花柱 B.柱头 C.雌蕊 D.雄蕊 E.花丝
A.扁圆纽扣状,叶脉5~7条 B.长圆形,叶脉数3条 C.类圆形,叶脉3条 D.长圆形,叶脉数3~7条 E.卵圆形,叶脉3条
A.气微,味淡 B.气香特异,味微苦 C.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D.无臭,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E.气微香,味涩、微苦
A.十二烷基硫酸钠 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C.卵磷脂 D.氯苄烷铵 E.司盘80
A.稀释剂 B.润滑剂 C.黏合剂 D.崩解剂 E.吸收剂
A.裂片 B.黏冲 C.片重差异超限 D.崩解迟缓 E.松片
A.5分钟 B.15分钟 C.30分钟 D.60分钟 E.120分钟
A.咀嚼片 B.泡腾片 C.分散片 D.口含片 E.舌下片
A.微晶纤维素 B.甘露醇 C.轻质液状石蜡 D.碳酸钙 E.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A.隔离层 B.粉底层 C.色层 D.糖衣层 E.打光
A.静滴 B.注射 C.外治 D.气雾剂吸入 E.选择其他最佳给药途径
A.生当归 B.酒当归 C.当归尾 D.土炒当归 E.当归炭
A.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B.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C.滋阴补血,益精添髓 D.凉血止血 E.补血止血
A.生物碱 B.三萜皂苷 C.黄酮类 D.挥发油 E.蒽醌衍生物
A.薯蓣科,根茎 B.兰科,块茎 C.鸢尾科,根茎 D.姜科,根茎 E.姜科,块根
A.来源于五加科,主成分为皂苷 B.来源于蓼科植物,主成分为蒽醌衍生物 C.来源于伞形科植物,主成分为挥发油 D.来源于兰科植物,主成分为苷类 E.来源于桔梗科植物,主成分为皂苷
A.长纺锤形,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 B.扁圆球形,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 C.根茎下生数条根,表面棕色或黄棕色 D.细长圆柱形,表面灰棕或淡棕色 E.圆锥形,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