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0,70 B.130,80 C.140,90 D.150,95 E.160,100
A.节律性 B.缩复作用 C.对称性 D.极性 E.高张性
A.补液不足 B.心功能衰竭 C.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D.容量血管扩展过度 E.血容量相对过多
A.立刻停止输液,局部封闭 B.立刻停止输液,用原有针头行多向强力回抽 C.立刻停止输液,用原有针头注入解毒剂 D.立刻停止输液,用硫酸镁湿敷 E.停止输液,放低患肢
A.每2个月1次 B.每6个月1次 C.每3个月1次 D.每个月1次 E.每周1次
A.防止惊厥发作 B.预防意外发生 C.预防感染 D.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 E.加强肢体训练
A.做腹式呼吸 B.用鼻吸气,经口呼气 C.吹笛子 D.勿用力呼吸 E.先呼后吸,速呼缓吸
A.根据体重计算药物剂量 B.鞘内用药时需快速注入 C.发生严重胃肠反应应及时停药 D.确认静脉通畅后方能注射 E.操作时最好戴一次性手套
A.卧床休息,多饮水 B.腹胀时鼓励做局部热敷或肛管排气 C.有明显肠梗阻时,应禁食、禁饮、胃肠减压 D.高热者首选使用解热药 E.胸痛剧烈者取患侧卧位
A.防止电解质紊乱 B.防止肾衰竭 C.防止肺水肿 D.防止血栓栓塞 E.防止便秘
A.肺通气过量 B.可引起氧中毒 C.解除了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兴奋性 D.可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 E.诱发代谢性酸中毒
A.病人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 B.烦躁者给予吗啡或巴比妥类药物 C.输液开始宜快,必要时测定CVP D.保持呼吸道通畅 E.输血时宜输新鲜血
A.服药前观察呼吸 B.婴儿脉搏>160次/分应停药 C.学龄儿童脉搏<60次/分应停药 D.可与其他药物同服 E.服药前心前区听诊
A.补充营养 B.心理支持 C.注意皮肤护理 D.鼓励咳嗽,清除痰液 E.绝对卧床,避免做肢体被动运动
A.监测生命体征 B.保持呼吸道通畅 C.减少活动,保持安静 D.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E.行镇静、镇咳等对症处理
A.低血压 B.惊厥 C.呕吐 D.头痛 E.窒息
A.膝胸位 B.左侧卧位 C.半坐位或坐位 D.右侧卧位 E.去枕仰卧位
A.绝对卧床休息1个月 B.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 C.无盐饮食 D.应用庆大霉素抗感染 E.观察血压、尿量,发现潜在并发症
A.有窒息的危险 B.失用综合征的危险 C.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 D.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E.有感染的危险
A.心力衰竭加重,胃肠道淤血 B.颅内高压 C.利尿药物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D.心排血量不足 E.洋地黄药物中毒
A.餐前服用 B.不可过量 C.不宜与茶、牛奶、咖啡同服 D.可加服维生素,以促使铁吸收 E.大便呈黑色是正常现象
A.高压给氧 B.持续高浓度给氧 C.持续低流量给氧 D.间断给氧 E.乙醇湿化给氧
A.高热量、低胆固醇 B.低热量、高蛋白质 C.高热量、低盐 D.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 E.高蛋白、低动物脂肪
A.补液总量应适当减少 B.给予助消化药物 C.注意补充热量和蛋白质 D.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E.不必补钾
A.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B.监护期间绝对卧床休息 C.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 D.排便困难时,嘱病人用力排便 E.根据呼吸困难情况,可给予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A.体温正常 B.结合膜充血,流泪 C.手心、脚心有斑丘疹 D.麻疹黏膜斑 E.皮肤呈麦麸样脱屑,棕褐色色素沉着
A.电源 B.电量选择装置 C.脉冲发生器 D.电极 E.同步触发装置
A.少量多餐 B.忌坚硬、生冷食物 C.忌酸辣、油煎食物 D.少量出血时可进食热流质 E.定时进餐,可进食低脂肪饮食
A.畅通气道 B.人工呼吸 C.遵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D.胸外心脏按压 E.心内注射肾上腺素
A.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B.一般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 C.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宜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D.应绝对卧床休息 E.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微的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A.少食多餐 B.大量饮水 C.无盐饮食 D.尽量摄入较多的营养素 E.无禁忌,以患儿喜好为主
A.头肩抬高15°~30° B.避免头皮输液 C.保持安静 D.避免刺激 E.每日洗澡1次
A.全部用药取肌内注射 B.集中各种操作 C.处理脐部 D.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E.避光、安静
A.鼻饲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 B.遵医嘱给予对症药物 C.按休克原则处理好体位、保暖、吸氧、静脉输液等问题 D.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态、瞳孔、尿量等变化 E.预防各种并发症
A.餐前15~30分钟注射 B.皮下注射 C.1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入 D.每次更换注射部位 E.肌内注射
A.环境 B.遗传 C.营养 D.疾病 E.教育
A.母乳喂养 B.注意保暖 C.预防感染 D.皮肤护理 E.生长发育监测
A.卧床休息 B.保持呼吸道通畅 C.各项操作集中 D.少食多餐,鼓励多饮水 E.喘者取平卧位
A.接受日光照射 B.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C.局部涂润肤膏 D.肥皂水清洗 E.外敷消肿药膏
A.2~12周 B.16~20周 C.22~26周 D.28~32周 E.32~36周
A.有阴道出血时,进行止血、输血等,待38周后终止妊娠 B.临产后勤肛查 C.凡胎儿死亡均从阴道分娩 D.温肥皂水灌肠 E.大出血时,不需阴道检查即行剖宫手术
A.子宫内膜癌 B.子宫颈癌 C.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D.子宫腺肌病 E.卵巢癌
A.药物治疗为主 B.病变部位出现重度非典型增生者应手术治疗 C.病变局部出现溃疡结节时手术治疗 D.为防恶变,及早手术治疗 E.全身加局部药物治疗
A.迅速封闭伤口 B.立即置放胸腔闭式引流 C.紧急清创 D.立即气管插管、吸氧 E.高流量吸氧
A.血尿变化 B.尿量变化 C.血压变化 D.对侧肾功能 E.神志变化
A.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B.让病人多饮水 C.给予利尿药 D.给予抗生素 E.酌情给予止血药
A.牛奶 B.米汤 C.液状石蜡 D.镁剂 E.亚甲蓝
A.立即抽血、查血糖、血酮 B.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 C.立即做血气分析 D.立即输入10%葡萄糖 E.立即测尿糖、血酮
A.肥皂水灌肠 B.人工破膜 C.立即送产房准备接生 D.嘱产妇屏气用力 E.严密胎心监护
A.心理护理 B.详细询问病史 C.进行护理评估 D.输液、输血纠正休克的同时协助手术 E.给予镇静药
A.防止局部肌肉痉挛 B.无法清除毒物 C.防止皮肤血管扩张,促进毒物吸收 D.防止毒物对热发生反应 E.抑制呼吸中枢
A.钾 B.铁 C.磷 D.钙 E.镁
A.绑带不能过松,以不能上下移动为宜 B.松紧度以绑带在夹板上下可移动1cm为宜 C.检查绷带小夹板松紧度,防止骨折再移位 D.抬高患肢,减轻水肿 E.指导病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A.患肢抬高时,皮肤出现花斑 B.指端侧方切开不出血 C.毛细血管充盈时间<1秒 D.动脉搏动减弱 E.指腹张力下降、塌陷
A.体温降至正常范围 B.引流液每日少于20ml C.引流液颜色清澈 D.细菌培养阴性 E.伤口炎症消退
A.规律宫缩标志着正式临产 B.总产程超过30小时为滞产 C.不协调性子宫收缩过强可导致子宫破裂 D.初产妇第二产程超过2小时为第二产程延长 E.总产程在3小时以内称急产
A.术后1周开始腰肌和臀肌等长收缩锻炼 B.做直腿抬高活动 C.持续卧床1~3周 D.及时监测生命体征 E.术后24小时协助病人翻身
A.呼吸困难 B.颈静脉怒张 C.乏力、头晕 D.双下肢水肿 E.发绀、心悸
A.幼儿期 B.性成熟期 C.青春期 D.围绝经期 E.老年期
A.输入新鲜血浆 B.补充止血药 C.使用超大剂量鱼精蛋白拮抗 D.用等量鱼精蛋白拮抗 E.用2倍鱼精蛋白拮抗
A.抗生素 B.祛痰药 C.平喘药 D.镇静药 E.呼吸兴奋药
A.高血压肾病 B.过敏性紫癜 C.慢性肾小球肾炎 D.狼疮性肾炎 E.肾淀粉样变性
A.血行感染 B.直接感染 C.局部感染 D.上行感染 E.下行感染
A.伞端 B.峡部 C.壶腹部 D.宫角部 E.间质部
A.动物肝脏 B.猪肉 C.香菇 D.牛奶 E.海带
A.Ⅱa期 B.Ⅱb期 C.Ⅲa期 D.Ⅲb期 E.Ⅳa期
A.无器质性病变 B.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 C.有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呈现分泌期改变 D.有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于生育年龄妇女 E.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呈现增生期改变
A.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B.继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 C.多发于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D.痛经常于行经前数小时开始,持续经期的第1、2天 E.痛经与前列腺素分泌有关
A.单纯型 B.肾型 C.腹型 D.关节型 E.混合型
A.建立通畅的气道 B.改善微循环 C.呼吸兴奋药 D.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E.建立静脉通路
A.全脊麻 B.肺不张 C.血压下降 D.呼吸抑制 E.硬膜外间隙出血
A.厌食、呕吐、大汗 B.焦虑、烦躁甚至昏迷 C.心动过速 D.心率加快140~240次/分 E.体温正常
A.斜坡卧位 B.半坐卧位 C.患侧卧位 D.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E.头低足高位
A.术前1天肥皂水灌肠 B.术前服肠道抗菌药物 C.术前1~2天进流质饮食 D.术前用药 E.药物过敏试验
A.随时保持手术桌和器械托盘的无菌和清洁 B.提前洗手,穿无菌手术衣 C.术中切下的组织应妥善保管好 D.手术结束后,做手术室内清洁和消毒工作 E.手术结束后,整理手术台和清洗器械
A.80ml B.150ml C.200ml D.220ml E.350ml
A.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B.胃肠减压 C.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D.半卧位 E.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保持通畅
A.24小时 B.2~3天 C.5天 D.5~7天 E.2周
A.节律性上腹疼痛 B.转移性疼痛 C.上腹饱胀 D.上腹剑突下可扪及结节性肿块 E.胃部绞痛
A.肾上腺素 B.硝普钠 C.阿托品 D.碳酸氢钠 E.洛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