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00nm B.l00nm C.10nm D.1nm E.0.1nm
A.热力灭菌是最可靠而普遍应用的灭菌法,包括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法 B.对血清除菌一般用滤过除菌法 C.对于一般的细菌都可以使用低温灭菌法 D.可用高强度超声杀灭格兰阴性菌 E.浓盐环境可造成细菌生理性干燥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A.骨的横截面积越大,受到拉张和挤压时,其强度和刚度越大 B.骨的长度越短,受到弯曲和扭转时,其强度和刚度越大 C.骨的强度和刚度在最常用的负荷方向上最大 D.骨组织量与其承受的应力成正比 E.反复使用小量负荷也可发生骨折
A.赫兹 B.米 C.秒 D.瓦 E.安培
A.毫微米 B.微米 C.纳米 D.毫米 E.厘米
A.由7个椎体组成 B.脊椎中体积最小的椎节 C.活动范围最大的椎节 D.有7个横突孔,椎动静脉从中通过 E.常用第7颈椎棘突作体表标志
A.传导、辐射、对流 B.反射、折射、散射 C.辐射、散射、对流 D.传导、对流、反射 E.辐射、反射、折射
A.右半球专管语词能力如语言、阅读、书写 B.左半球是非语词性的 C.左半球涉及数学能力和分析能力 D.右半球以词语进行思维 E.主管空间认知和旋律的是左半球
A.电刺激肌肉活动 B.收集肌肉活动的信息 C.放大肌肉活动的信息 D.将采集的肌电信号再用于刺激肌肉收缩 E.将间接感知信息转换为直接感知信息
A.作用的环境条件 B.物理能性质 C.作用的强度 D.作用的时间与次数 E.人体组织的特点
A.日常生活活动 B.工作活动 C.学习活动 D.文体活动 E.等速运动
A.其代号为f B.其计量单位为Hz C.为30000000m/s D.为300000000cm/s E.相当于光速
A.手部粘连挛缩导致功能障碍 B.瘫痪影响美观 C.色素沉着 D.失用性肌萎缩 E.水肿
A.大肠杆菌感染 B.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C.结核杆菌感染 D.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E.肺炎双球菌感染
A.重力 B.训练时器械的惯性力 C.支撑反作用力 D.器官间的相互作用力 E.水中运动的流体阻力
A.10% B.20% C.30% D.40% E.50%
A.原子失去电子后成为正离子 B.物质溶解于水后分解为离子 C.电解质溶液依靠离子传导电流 D.直流电作用使胶体溶液中分散质的移动 E.直流电作用使胶体溶液中分散剂的移动
A.股四头肌 B.长收肌 C.大收肌 D.梨状肌 E.臀大肌
A.1000Hz以上 B.10000Hz以上 C.100000Hz以上 D.1000000Hz以上 E.10000000Hz以上
A.使细胞间液的糖进入细胞内 B.促进细胞内的糖代谢 C.参与葡萄糖分解 D.参与葡萄糖合成 E.参与肝糖元合成
A.1T=10000mT B.1T=10000Gs C.1T=1000Gs D.1Gs=10mT E.lGs=1mT
A.电压 B.电流 C.克服电阻的能量 D.电压与电流的乘积 E.电流与电阻的乘积
A.肌膜 B.肌内膜 C.肌束膜 D.肌外膜 E.肌浆膜
A.辐射热 B.传导热 C.对流热 D.内生热 E.自身热
A.20min B.30min C.40min D.50min E.60min
A.儿童 B.青少年 C.成年 D.老年 E.各种年龄
A.物理治疗 B.心理治疗 C.药物治疗 D.神经阻滞治疗 E.营养疗法
A.空化效应 B.弥散作用 C.触变作用 D.聚合与解聚 E.光化效应
A.光在媒质中传播时方向的改变 B.光从一种媒质射到另一种媒质时方向的改变 C.光照射到两种媒质的介面时传播方向的改变 D.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方向的改变 E.光照射到两种物质的介面时,一部分从介面反射回来的现象
A.脑血管意外 B.脑外伤 C.脑肿瘤 D.脑组织炎症 E.痴呆
A.铁 B.镁 C.镍 D.钴 E.水银
A.消除 B.进入地下 C.加大仪器输出 D.保持电压稳定 E.加强串联作用
A.长度不变,张力降低 B.长度变化,张力不变 C.长度增加,张力增加 D.长度不变,张力增加 E.长度缩短,张力增加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单核细胞 E.吞噬细胞
A.低频成分增多 B.中频成分增多 C.电流幅度加大 D.调幅波增多 E.等幅电流增多
A.前起于前鼻孔,后止于鼻咽部 B.前起于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 C.鼻前庭为皮肤所覆盖,鼻腔内为黏膜所覆盖 D.鼻中隔为左右鼻腔内壁 E.外壁有上中下三个鼻甲
A.面部 B.泪囊部 C.眼内眦角 D.眼外眦角 E.睫毛根部
A.0级 B.1级 C.2级 D.3级 E.4级
A.Gs B.Oe C.kPa D.C E.T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粪链球菌 C.白色念珠菌 D.变形杆菌 E.类杆菌
A.调制电流的幅度 B.调制时被调波所发生的幅度变化 C.调幅波幅度的变化量 D.调幅波幅度的变化量与被调制前电流振幅之比 E.调幅波的幅度与未调制波振幅之比
A.急性期 B.恢复期 C.恢复后期 D.慢性期 E.后遗症期
A.脊髓神经再生 B.恢复下肢肌力 C.恢复生活基本自理和社会生活 D.恢复膀胱功能 E.恢复步行能力
A.改善与恢复肌肉、关节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B.增强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 C.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 D.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 E.恢复或维持关节活动范围
A.波的频率相同,方向性相同,波动的步伐相同 B.波的频率相同,方向性不同,波动的步伐不同 C.波的频率不同,方向性相同,波动的步伐不同 D.波的频率不同,方向性不同,波动的步伐不同 E.波的频率不同,方向性不同,波动的步伐相同
A.减少各种病损的发生 B.防止残疾转化为残障 C.预防疾病的发生 D.限制或逆转由疾损造成的残疾 E.防止患者死亡
A.物理溶解 B.HbO2 C.HbCO D.HHb E.HbNHCOO
A.第1磨牙 B.第2磨牙 C.第3磨牙 D.第l双尖牙 E.第2双尖牙
A.关节面 B.关节盘 C.支持韧带 D.关节囊的滑膜层 E.关节囊的纤维层
A.肩关节 B.肘关节 C.腕关节 D.指关节 E.髋关节
A.训练运动功能 B.训练感觉功能 C.反馈信号使患者自我调节 D.反馈信号控制患者训练 E.反馈信号调节训练方法、剂量
A.古代的中国、希腊、罗马时代 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C.WHO1969年及1981年作出定义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Rusk创立 E.现代社会的人权观念的促成
A.1μm B.1mm C.1μ D.旧计量单位lmμm E.旧计量单位10°
A.肌肉活动 B.一般感觉 C.言语 D.情绪 E.心理
A.电解后产生碱 B.电渗使水分增多 C.电泳使蛋白质密度增高,易于凝结 D.细胞膜通透性升高 E.组织兴奋性升高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大脑皮质
A.双向传导 B.为全或无式的 C.随传导距离而衰减 D.相对不疲劳性 E.绝缘性
A.电压=电流/电阻 B.电流=电压/电阻 C.电压=电阻/电流 D.电流=电压/电阻 E.电阻=电流/电压
A.腰部前屈 B.腰部侧屈 C.髋伸展 D.髋屈曲 E.髋外旋
A.年龄越小头围增长越快 B.年龄越小身长增长越快 C.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D.自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反映扁骨生长 E.头、脊柱及下肢的发育是平衡的
A.机构内康复 B.上门康复服务 C.社区康复 D.医疗康复 E.康复工程
A.钾、钠 B.钾、钙 C.钙、钠 D.钾、镁 E.钙、镁
A.α-运动神经元 B.β-运动神经元 C.γ-运动神经元 D.α-运动神经元和β-运动神经元 E.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
A.脉冲的上升时间 B.脉冲的下降时间 C.脉冲的上升时间与下降时间之和 D.从一个波的起点到下一个波起点间的时间 E.从一个波的起点到下一个波起点间的距离
A.肌肉损伤 B.韧带损伤 C.肌腱损伤 D.软骨损伤 E.血管损伤
A.Na+ B.K+ C.Ca2+ D.Cl- E.Mg2+
A.锥体束 B.锥体外系统 C.小脑系统 D.运动单位 E.肌群
A.安静仰卧时,成人每分钟输出量是10L B.健康人运动时,每分钟输出量可达25L C.运动时,健康人的心输出量增加与代谢量或通气量的增加完全一致 D.心输出量=每分钟摄氧量/动静脉氧分压差 E.良好训练者安静时心率较慢,故心脏每分钟输出量减少
A.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B.改善糖、脂肪代谢紊乱 C.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D.控制体重,增强免疫力 E.预防延缓并发症
A.余弦成正比 B.余弦的平方成正比 C.正弦成正比 D.正弦的平方成正比 E.角度关系不大
A.所有肌肉都含有肌梭 B.有自己的神经和血管供应 C.是一种感受结构 D.快肌较慢肌含有更多的肌梭 E.整个结构为结缔组织所包被
A.ATP B.丙酮酸 C.乙酰CoA D.H2O E.FFA
A.1~3周 B.4~8周 C.9~12周 D.13~16周 E.17~20周
A.屈曲 B.伸展 C.内收 D.外展 E.旋转
A.对刺激产生较缓慢的收缩反应 B.可承受长时间的连续活动 C.有大量的线粒体 D.能量来源主要依赖糖酵解 E.呈现红色外观
A.正中神经 B.桡神经深支 C.尺神经手掌支 D.桡神经浅支 E.尺神经手背支
A.1~2kHz B.l~3kHz C.2~5kHz D.8~10kHz E.10kHz以上
A.等张收缩 B.等长收缩 C.等速向心性收缩 D.等速离心性收缩 E.牵张收缩
A.全面康复 B.医学康复 C.职业安排 D.生活自理 E.教育康复
A.大脑皮质 B.基底核 C.丘脑 D.小脑 E.桥脑
A.第1颈神经后支 B.第2颈神经后支 C.第3颈神经后支 D.第4颈神经后支 E.第5颈神经后支
A.改善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 B.使病、伤、残者重返社会 C.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D.确保残疾人能充分发挥其身心能力,获得正常的服务与机会,能够完全融入社会与社区中 E.调整病、伤、残者周围生活条件
A.减轻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B.适应周围环境,重返社会 C.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少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使其重返社会 D.恢复健康 E.恢复原来的权利、资格、地位、尊严
A.肌肉萎缩 B.滑膜增生 C.骨增生 D.肌纤维增生 E.关节软骨变性
A.30~300MHz B.10~100MHz C.3~30MHz D.1~10MHz E.1~3MHz
A.截肢术后1个月 B.残端鳞茎状 C.残肢过长 D.主要肌力小于3级 E.关节屈曲挛缩5°
A.用于治疗的作业是经过选择的有目的的活动 B.完成一项作业活动,常需协调地、综合地发挥躯体的、心理的、认知的因素的作用 C.作业疗法可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D.作业疗法不能帮助患者恢复工作能力 E.作业疗法可为患者配制辅助具
A.背阔肌、大圆肌B.背阔肌、小圆肌C.斜方肌、冈下肌D.肩胛下肌、背阔肌E.肩胛下肌、大圆肌
A.肌肉协同关系建立后即保持不变 B.副动肌、固定肌和中和肌统称为协同肌 C.原动肌包括主动肌和副动肌 D.原动肌为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 E.拮抗肌作用与原动肌相反
A.力的疗法 B.热的疗法 C.电的疗法 D.声的疗法 E.天然物理因子疗法
A.腘横纹内侧端 B.腘横纹外侧端 C.腘横纹中点的近侧端 D.内髁 E.外髁
A.C2~C3 B.C3~C4 C.C4~C5 D.C5~C6 E.C6~C7
A.脊髓排便反射中枢 B.大脑皮质 C.丘脑 D.延髓 E.网状系统
A.间脑、中脑 B.中脑、脑桥 C.脑桥、延髓 D.间脑、脑桥 E.间脑、脑桥、延髓
A.液体吸收最少 B.固体吸收最强 C.气体吸收最少 D.气体吸收最强 E.液体吸收最大
A.全身性疾病 B.病因明确 C.主要为大关节病变 D.多呈非对称性 E.病程短
A.长骨 B.短骨 C.板状骨 D.不规则骨 E.蝶骨
A.早期介入康复治疗 B.持之以恒的康复治疗 C.个人、家庭、社会共同参与 D.综合运用各种措施 E.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A.高密度影 B.低密度影 C.低密度区出现高密度斑点 D.高密度区出现低密度斑点 E.高密度影与低密度影并存
A.0 B.5% C.15% D.25% E.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