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化脓性扁桃腺炎 B.上呼吸道感染 C.咽炎 D.肺结核 E.肺部感染
A.门诊病人 B.住院病人 C.探视者 D.陪护家属 E.朋友
A.入院后24小时发生感染 B.入院后48小时发生感染 C.入院后32小时发生感染 D.入院后16小时发生感染 E.入院后4小时发生感染
A.伤口 B.分泌物 C.人和动物 D.体液 E.药物
A.接触隔离 B.消化道隔离 C.呼吸道隔离 D.严密隔离 E.保护性隔离
A.血常规检查 B.血培养检查 C.肝功能检查 D.腹水常规及培养 E.腹腔镜检查
A.院内感染 B.院外感染 C.家庭感染 D.医院感染 E.肺部感染
A.长期卧床 B.侵入性操作 C.合并其他疾病 D.贫血 E.呕血
A.免疫功能亢进 B.免疫功能低下 C.防御功能良好 D.皮肤黏膜完整无损 E.以上都是
A.2 B.3 C.4 D.5 E.6
A.500mL B.1000mL C.1200mL D.800mL E.1500mL
A.5% B.6% C.7% D.8% E.10%
A.0.1% B.0.5% C.1% D.1.5% E.2%
A.4小时 B.6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E.48小时
A.大于95% B.大于90% C.小于95% D.小于90% E.大于85%
A.被采表面<100cm2,取其1/2表面积 B.被采表面>100cm2,取30cm2 C.被采表面>100cm2,取50cm2 D.被采表面>100cm2,取60cm2 E.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A.立即将发病患者转入传染病院 B.调查了解发病情况 C.查阅病历及细菌检查结果 D.切断传播途径 E.掌握暴发流行的时间及分布
A.8/20 B.8/25 C.8/12 D.8/17 E.8/33
A.14/100 B.14/86 C.86/100 D.86/114 E.14/114
A.灭菌 B.消毒 C.高水平消毒 D.中水平消毒 E.低水平消毒
A.1% B.2% C.2.5% D.0.2% E.5%
A.121℃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需15分钟 B.132℃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需15分钟 C.132℃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需15分钟 D.121℃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需20分钟 E.121℃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需30分钟
A.高危险性物品 B.低危险性物品 C.中危险性物品 D.需高水平消毒的物品 E.需中水平消毒的物品
A.清洗充分,刷洗到位 B.酶清洗液多次使用 C.腹腔镜部件复杂,不能拆卸 D.消毒液浓度不够 E.浸泡消毒时间不足,只达到高水平消毒,未达到灭菌效果
A.接触病人、无菌操作、戴口罩及穿脱隔离衣前后洗手 B.洗手范围为手心、指缝。手背、手关节、指腹、指尖、腕部 C.流动水洗手,时间不少于10~15秒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A.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 B.接触有破损的皮肤、黏膜前后要洗手 C.进行侵袭性操作前后要洗手 D.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要洗手 E.戴无菌手套后要洗手
A.病原微生物污染皮肤的消毒 B.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皮肤的消毒 C.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消毒 D.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E.无须处理
A.将污染的手用5000mg/L碘伏消毒揉搓5分钟 B.再用肥皂流动水冲洗干净 C.用卫生手消毒法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A.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 B.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 C.供应室无菌室 D.注射室、治疗室、换药室 E.急诊室、化验室及各类普通病房
A.传染期病人 B.疑是传染病人 C.病原携带者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A.切断传播途径 B.保护易感者 C.控制感染源 D.消灭感染源 E.进行集中消毒处理
A.预防措施是面向所有的病人 B.不关心其诊断是否是传染性疾病,均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标准预防 C.标准预防综合了普通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对象,把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当成具有传染性进行隔离预防 D.以降低医务人员、病人、病人与病人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E.是仅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
A.1学时 B.2学时 C.3学时 D.4学时 E.5学时
A.应严格无菌操作 B.伤口敷料一旦有渗液应立即更换 C.更换敷料前洗手,处理不同病人之间也要洗手,即使处理同一个病人不同部位的伤口之间也应清洁双手 D.保持ICU室内空气清洁,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避免室内污染等 E.以上全正确
A.共用针头和注射器 B.医务人员被含血针头刺伤 C.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移植 D.人工授精 E.吸血昆虫
A.2~10天 B.2~10周 C.2~10月 D.2~10年 E.2~5年
A.避免扰乱病人的正常防御机制, B.仔细检查,明确病人的潜在性病灶 C.明确机体带菌状态 D.如有必要,可限制使用抗生素 E.抵抗力下降的高危人群应采取保护性隔离和全部去污染
A.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B.门诊病人在医院获得的感染 C.护工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D.病人在院外获得、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E.病人在上次住院时获得,本次住院时发生的感染
A.也称定位转移 B.即正常菌群在外来菌的入侵下在原有部位发生了数量或种类结构上的变化 C.失调因素被消除后,正常菌群均可自然恢复 D.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仅发生原位菌群失调 E.二度失调为菌群发生了病理波动
A.定植的微生物必须依靠人体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和繁殖 B.定植抵抗力仅与机体状态有关 C.必须有适宜的环境 D.必须有相当的数量 E.必须具有黏附力
A.常为多重耐药菌株 B.大部分为人体正常菌群的转移菌或条件致病菌 C.常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 D.大肠杆菌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E.同一种细菌,医院外分离出的病原体菌株的耐药性更强、更广
A.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值为0.8 B.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值为1.2 C.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值为0.5 D.可计算比值比,值为0.8 E.可计算比值比,值为1.2
A.包括综合性监测和目标监测 B.需要监测医院感染各科室发病率 C.漏报调查样本量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30% D.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10% E.目标监测开展的期限不应少于1年
A.进入人体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 B.耐热、耐湿物品首选化学灭菌法 C.手术器具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D.室内空气消毒不宜选自然挥发的甲醛熏箱 E.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必须消毒
A.煮沸法 B.紫外线照射法 C.消毒剂浸泡法 D.消毒剂熏蒸法 E.高压蒸汽灭菌法
A.苯扎溴铵仅能杀灭部分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 B.双链季铵盐用作皮肤消毒时,浓度为500mg/L,作用时间为2~5min C.苯扎溴铵用于黏膜消毒时,浓度为500mg/L,作用时间为3~5min D.可用于环境表面消毒 E.与肥皂、洗衣粉等合用时,有增强消毒效果的作用
A.适用于耐高温、不耐湿热或不宜穿透物品的灭菌 B.温度为160℃时,灭菌时间仅需要1h C.灭菌时不要与箱底部及四壁接触 D.物品包装不可超过10cm×10cm×20cm E.物品高度不能超过箱高度的2/3
A.重量不超过10kg B.灭菌时间需要20min C.若不同类的物品,以最易达到的温度和时间为准 D.装载量不超过柜室容积的90% E.与敷料包同时灭菌时,放于柜室的上层
A.121℃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需15min B.132℃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需15min C.132℃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需15min D.121℃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需20min E.121℃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需30min
A.耐热的玻璃器材:干热灭菌法 B.不耐热的塑料制品:3%过氧化氢 C.不耐热的精密仪器:2%戊二醛 D.伤口清洗:5%过氧化氢 E.物品表面:0.4%过氧乙酸
A.高度危险性物品 B.低度危险性物品 C.中度危险性物品 D.需高水平消毒的物品 E.需中水平消毒的物品
A.有效氯1000mg/L,30min B.有效氯5000mg/L,30min C.有效氯1000mg/L,15min D.有效氯5000mg/L,15min E.有效氯10000mg/L,15min
A.含有效碘250mg/L B.含有效碘500mg/L C.含有效碘1000mg/L D.含有效碘2000mg/L E.含有效碘2500mg/L
A.手术结束及时清洗,避免污物干燥 B.选用弱酸洗涤剂进行清洗 C.发现器械上血迹污染较重,因此预先用酶洗涤剂浸泡2min以上 D.清洗中注意避免污物与身体的直接接触 E.清洗中避免直接用手对器械尖锐端进行清洗
A.将污染的手用5000mg/L碘伏消毒揉搓5分钟 B.再用肥皂流动水冲洗干净 C.用卫生手消毒法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A.反复洗手 B.用肥皂水浸泡双手 C.先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搓洗2min D.先用手消毒剂搓洗2min,再洗手 E.采用外科洗手消毒法
A.进入和离开病房前都应认真洗手 B.无菌导尿术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必须认真洗手 C.一副手套只用于一位病人一个部位的护理操作 D.紧急情况下,无法按规定要求洗手,可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取代洗手 E.连续进行下一台手术时,需更换无菌手术衣和无菌手套,不需重新行外科手消毒
A.用热水器将水预先加热到37℃备用,以保护手部皮肤 B.液体皂液容器中的皂液少于1/4时,添加新液备用 C.在水龙头旁放置纸巾,洗手后拿纸巾去关闭水龙头 D.为防止溅水,将适量纱布缠绕在水龙头上 E.擦手毛巾请洁、干燥,每周消毒
A.洗手→戴手套→换甲病人引流袋→换乙病人引流袋→摘手套→洗手 B.洗手→戴手套→换甲病人引流袋→洗手→换乙病人引流袋→摘手套→洗手 C.洗手→戴手套→换甲病人引流袋→换手套→换乙病人引流袋→摘手套→洗手 D.洗手→戴手套→换甲病人引流袋→摘手套→洗手→戴手套→换乙病人引流袋→摘手套→洗手 E.洗手→戴手套→换甲病人引流袋→摘手套→洗手→戴手套→换乙病人引流袋→洗手→摘手套
A.3%过氧化氢溶液 B.2%碳酸氢钠溶液 C.2%硼酸溶液 D.0.1%醋酸溶液 E.0.9%生理盐水
A.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B.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C.层流洁净系统 D.紫外线灯消毒 E.臭氧消毒
A.<180m3/h B.<360m3/h C.>180m3/h D.>360m3/h E.>720m3/h
A.使用紫外线灯消毒病室时,不得有人在室内;不能离开病室者,应适当遮盖 B.照射时间应少于20min C.用于治疗室台面的消毒时,应将紫外线灯置于台面上方1m处 D.当病室内湿度过大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E.用于病室内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可吸顶安装
A.婴儿室 B.重症监护病房 C.注射室 D.产房 E.烧伤病房
A.≥50mg/m3 B.≥20mg/m3 C.≥10mg/m3 D.≤20mg/m3 E.≤1mg/m3
A.主要依靠强大的氧化作用杀菌 B.臭氧发生器将空气中的氧气转换为臭氧 C.要求臭氧浓度≤20mg/m3 D.消毒时间应≥30min E.温度、湿度、pH值等影响臭氧的杀菌作用
A.预防措施是面向所有的病人 B.不关心其诊断是否是传染性疾病,均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标准预防 C.标准预防把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当成具有传染性进行隔离预防 D.目的是降低医务人员、病人、病人与病人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E.是仅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
A.鼠疫 B.艾滋病 C.伤寒 D.肺结核 E.新生儿脓疱疮
A.护理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时应穿无菌隔离衣 B.隔离衣可以用前面对襟的工作衣代替 C.对于一次性隔离衣,脱掉时应将污染面向里 D.进入隔离室必须穿隔离衣 E.隔离衣湿了即认为无效,应立即更换
A.严密隔离 B.消化道隔离 C.呼吸道隔离 D.保护性隔离 E.接触隔离
A.给予低脂饮食 B.护理病人前后均应洗手 C.病人剩余的饭菜可用漂白粉混合搅拌后倒掉 D.接触病人应穿隔离衣 E.病人的排泄物直接倒入马桶冲入下水道
A.呼吸道隔离 B.接触隔离 C.昆虫隔离 D.保护性隔离 E.消化道隔离
A.严密隔离 B.接触隔离 C.呼吸道隔离 D.消化道隔离 E.血液一体液隔离
A.接触隔离 B.严密隔离 C.保护性隔离 D.呼吸道隔离 E.血液-体液隔离
A.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B.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C.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D.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E.已明确病毒感染的也可以加用抗菌药物
A.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B.损伤细胞膜 C.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D.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E.抑制固醇类药物的合成
A.增强抵抗力,避免感染 B.定期随诊,复查,避免复发 C.不可擅自停药 D.经常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E.避免劳累
A.全髋关节置换术 B.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 C.输卵管结扎术 D.乳腺囊肿切除术 E.甲状腺切除手术
A.首选广谱抗生素 B.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β-酰胺类药物同瓶滴注 C.尽可能选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 D.将红霉素用注射用水溶解后放入500ml盐水中静脉滴注 E.急性胆囊炎,使用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继续用药2周,以巩固疗效
A.胃肠道反应 B.球后神经炎 C.骨髓抑制 D.肝损害 E.听神经损害
A.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B.青霉素+红霉素 C.庆大霉素+红霉素 D.红霉素+磺胺类 E.青霉素+先锋霉素
A.体温正常后1~3天方可停药 B.体温正常后7天即可停药 C.体温正常后7~10天再停药 D.体温正常后4周停药 E.体温正常后8周方可停药
A.Koplik斑 B.皮疹 C.鹅口疮 D.牙龈感染 E.瘀点
A.老年妇女 B.幼女 C.哺乳期妇女 D.月经期妇女 E.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女性患者
A.慢性骨髓炎 B.结核 C.细菌性心内膜炎 D.急性尿道炎 E.腹腔脏器穿孔
A.链霉素 B.庆大霉素 C.卡那霉素 D.青霉素 E.阿米卡星
A.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B.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C.接触被患者血液污染的器械时戴手套 D.为患者进行口腔治疗时,戴口罩和眼防护罩 E.被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器械刺破皮肤时,应及时进行乙肝疫苗的注射
A.正确进行吸痰操作 B.每日给予口腔护理 C.每日更换湿化瓶中蒸馏水 D.定时引流声门下分泌物 E.防止冷凝水倒流
A.协助病人取半卧位 B.鼻饲液应少量多次给予 C.使用硫糖铝保护胃黏膜 D.每日给予口腔护理 E.使用H2受体阻断剂
A.急性细菌性痢疾 B.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 C.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D.病毒引起的腹泻 E.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
A.细菌数≥3cfu B.细菌数≥5cfu C.细菌数≥10cfu D.细菌数≥12cfu E.细菌数≥15cfu
A.有效氯100mg/L B.有效氯250mg/L C.有效氯500mg/L D.有效氯1000mg/L E.有效氯5000mg/L
A.实行消化道隔离 B.病人的餐具应用250~500mg/L有效氯浸泡30min C.废弃物应进行焚烧 D.接触甲肝病人前后可用0.5%氯己定消毒双手 E.不耐热的被污染物品可用过氧乙酸按0.1g/m3熏蒸
A.病人的衣物、床单用含有效氯500ml;/L的消毒液浸泡10min以上 B.病人的排泄物中须加入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C.病室空气用2%过氧乙酸,按8ml/m3进行消毒 D.病人家中应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 E.病人皮肤用0.5%碘伏进行消毒
A.环境感染 B.交叉感染 C.自身感染 D.医源性感染 E.不属于医院感染
A.应将内衣裤、毛巾等进行煮沸消毒 B.病人的便器应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C.性生活时可向生殖器官上喷涂消毒剂预防感染 D.指导患者的性伴侣同时接受治疗 E.治疗期间避免性交
A.病室的地板门窗用含有效氯1000~2000mg/L的消毒剂擦拭 B.被褥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C.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用0.5%氯己定等消毒剂涂擦双手和皮肤 D.病人的血液不慎洒在地上,应就地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再做清洁处理 E.被污染的医疗用具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浸泡消毒
A.结核杆菌可耐受阳光和高热 B.病人吐出的痰液干燥后仍有传染性 C.病人痰液应用纸盒盛装后焚烧 D.洗必泰不能杀灭结核杆菌 E.结核杆菌污染的物品须用含氯2000~5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以上
A.炭疽的传染源是病畜和病人 B.炭疽杆菌只通过与破损的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内而感染 C.可使用含有效氯2000~5000mg/L的消毒液浸泡病人使用的餐具 D.病室空气可采用过氧乙酸3g/m3熏蒸1~2h E.炭疽病人用过的治疗废弃物应焚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