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头孢拉定 B.酮康唑 C.甲硝唑 D.青霉素 E.甲巯咪唑
A.需要仔细阅读处方,但不用照药品顺序逐一调配 B.应同时调配多张处方,以免患者等待时间过长 C.调配好的处方不需要药师签名或盖章 D.需要在每种药品外包装上分别贴上用法、用量、贮存条件等标签 E.药品配齐后,为节约时间,不需要核对可直接都发给患者
A.麻醉药品、贵重药品、精神药品 B.麻醉药品、液体药品、精神药品 C.贵重药品、液体药品、精神药品 D.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 E.贵重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
A.氯化钾注射液 B.氯化钾控释片 C.生理盐水 D.5%的葡萄糖 E.以上都不是
A.专柜加锁保存 B.单独保存 C.分开摆放并要有明显标记 D.冰箱内保存 E.冷藏、干燥处,常温以及避光、冰冻等分别保存
A.儿科处方 B.普通处方 C.西药处方 D.麻醉药品处方 E.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
A.西药处方 B.急诊处方 C.儿科处方 D.麻醉药品处方 E.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
A.患者姓名 B.实足年龄 C.医师签章 D.临床诊断 E.门诊病历号
A.药品费用 B.医师签章 C.发药药师签章 D.调配药师签章 E.特殊要求项目
A.苯巴比妥类中毒 B.有机磷中毒 C.卡马西平中毒 D.有机氟中毒 E.阿片类中毒
A.前记 B.医生签名 C.正文 D.后记 E.处方编号
A.麻醉药品 B.非处方药 C.放射性药品 D.毒性药品 E.危险药品
A.不需调整,按成人剂量给药 B.成人剂量的1/4 C.成人剂量的2/3 D.成人剂量的2/5 E.成人剂量的3/4
A.Amp. B.po, C.Inj. D.Caps. E.Sol.
A.白色 B.淡黄色 C.蓝色 D.褐色 E.红棕色
A.哌替啶 B.喷他佐辛 C.羟考酮 D.吗啡 E.瑞芬太尼
A.第一类精神药品 B.麻醉药品 C.第二类精神药品 D.医疗用毒性药品 E.处方药
A.短期应用的药物 B.药物代谢个体差异大时 C.具有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D.治疗指数较高的药物 E.药物本身具有客观而简便的效应指标
A.100例 B.300例 C.18例 D.50例 E.1000例
A.吸收 B.消除 C.代谢 D.排泄 E.循环
A.首剂效应 B.停药反应 C.变态反应 D.治疗作用 E.致畸作用
A.每日2次 B.每2日一次 C.每月2次 D.每2个月一次 E.每晚一次
A.2日常用量 B.1次常用量 C.1日常用量 D.7日常用量 E.15日常用量
A.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都加强 B.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都减退 C.代谢能力增强,排泄能力减退 D.代谢能力,排泄能力增强 E.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均不变
A.感冒药 B.毒性药品 C.镇痛药 D.抗菌药物 E.过敏药物
A.本品止痛作用较好 B.本品的抗炎作用比阿司匹林弱 C.本品对类风湿关节炎也有作用 D.本品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E.本品可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
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能经肾排泄 B.尿液的pH小有利于弱酸性药物排泄 C.尿量小有利于排泄 D.肾病时药物排泄量不变 E.一般原形药物比其代谢物更易排泄
A.iD. B.prn C.iV. D.iv.gtt E.po.
A.1日常用量 B.3日常用量 C.5日常用量 D.7日常用量 E.15日常用量
A.阿托品 B.东莨菪碱 C.碘解磷定 D.氯解磷定 E.青霉胺
A.研究对象为正常健康人 B.唾液为该类试验的分析用体液 C.分析方法较多,常用色谱法 D.服药剂量一般与临床用药一致 E.一组受试者应用试验制剂,另一组用参比制剂,所得数据进行比较
A.异丙嗪 B.硫利哒嗪 C.美沙拉嗪 D.奋乃静 E.氟哌啶醇
A.单硝酸异山梨醇酯 B.硝酸甘油 C.尼莫地平 D.美托洛尔 E.二硝酸异山梨醇酯
A.无色澄明液体 B.红色浑浊液体 C.棕色澄明液体 D.黄色澄明液体 E.无色浑浊液体
A.吸收 B.转化 C.代谢 D.排泄 E.消除
A.硝苯地平 B.亚甲蓝 C.酚酞 D.叶酸 E.复合维生素B
A.乙酰氨基酚 B.丙磺舒 C.阿司匹林 D.非那西丁 E.双氯酚酸钠
A.2006年9月5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7年9月5日 D.2007年9月30日 E.2006年9月1日
A.P.0. B.Co. C.Amp. D.Inj. E.Syr.
A.阿托品+东莨菪碱 B.阿托品 C.阿托品+氯解磷定 D.碘解磷定 E.东莨菪碱
A.Inj. B.Amp. C.TaB. D.Sol. E.Syr.
A.淡绿色片,味微酸 B.深红色片 C.橙黄色片,味微苦 D.白色片,味微酸 E.绿色,味甘
A.黄色澄明液体 B.红色浑浊液体 C.淡黄色澄明油状液体 D.粉红色结晶粉末 E.无色澄明液体
A.非处方药 B.普通药品 C.第一类精神药品 D.放射性药品 E.戒毒药品
A.冬眠灵 B.非那根 C.胃复安 D.必嗽平 E.止呕灵
A.ih. B.im. C.iv. D.iv.gtt. E.Inj.
A.预混胰岛素制剂 B.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 C.磺酰脲类口服降血糖药 D.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E.中效胰岛素制剂
A.头孢唑啉 B.青霉素 C.琥乙红霉素 D.庆大霉素 E.红霉素
A.青霉素G B.磺胺嘧啶 C.庆大霉素 D.苯唑西林 E.氯霉素
A.每天6次 B.每6天1次 C.每小时6次 D.每6小时1次 E.每晚6时
A.土霉素 B.青霉素 C.链霉素 D.新霉素 E.甲硝唑
A.无色澄明液体 B.黄色澄明液体 C.淡蓝色油状液体 D.红色浑浊液体 E.白色结晶性粉末
A.红霉素 B.多黏菌素 C.头孢羟氨苄 D.庆大霉素 E.链霉素
A.EXT. B.Exp. C.Enp. D.Amp. E.Caps.
A.硫酸镁口服 B.水合氯醛 C.氯硝西泮 D.氯氮革 E.异戊巴比妥
A.阻断小脑边缘系统通路和结节漏斗通路的DA受体 B.阻断中脑皮质通路和结节漏斗通路的DA受体 C.阻断中脑皮质通路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受体 D.阻断中脑边缘系统通路和中脑皮质通路的DA受体 E.阻断结节漏斗通路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A受体
外观性状为粉红色澄明注射剂的药物制剂是()
A.果糖注射剂 B.门冬氨酸钾镁注射剂 C.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剂 D.盐酸吗啡注射剂 E.维生素B12注射剂
A.地塞米松和氢氯噻嗪 B.地高辛和葡萄糖酸钙 C.胃蛋白酶合剂和氢氧化钠 D.乳酶生和氨苄西林 E.硝酸甘油和普萘洛尔
A.抗血栓 B.类风湿关节炎 C.肌肉痛 D.胃溃疡疼痛 E.感冒发热
A.胰腺炎 B.血管痉挛 C.气胸 D.胃肠绞痛 E.肾绞痛
A.扩张血管 B.使子宫平滑肌强直性收缩 C.增强前列环素的作用 D.使子宫平滑肌舒张 E.促进凝血机制
A.双氯酚酸钠 B.对乙酰氨基酚(醋氨酚) C.萘普生 D.吡罗昔康 E.阿司匹林
A.脑血栓形成 B.对硝酸酯类过敏的患者 C.严重贫血 D.心动过速 E.严重直立性低血压
A.血小板减少 B.低血糖反应 C.高血糖 D.肾损害 E.粒细胞增加
A.甲巯咪唑 B.磺酰脲类 C.卡比马唑 D.丙硫氧嘧啶 E.放射性碘
A.尼群地平 B.西尼地平 C.维拉帕米 D.尼莫地平 E.地尔硫
A.吲达帕胺 B.利培酮 C.氨苯蝶啶 D.呋塞米 E.甘露醇
A.于利尿剂联合应用降压效果更好 B.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C.对糖尿病肾病无保护作用 D.对缺血性心脏病也有良效 E.是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H1受体拮抗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可治疗()
A.过敏性鼻炎 B.肠炎 C.胃炎 D.咳嗽 E.胃溃疡
A.抑制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B.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C.增加糖酵解 D.增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E.抑制α-葡萄糖苷酶
A.氢氧化铝 B.甲氧氯普胺 C.甘露醇 D.雷尼替丁 E.奥美拉唑
A.米索前列醇 B.碳酸钙 C.奥美拉唑 D.泮托拉唑钠 E.地芬诺酯
A.心动过速 B.中枢兴奋 C.直立性低血压 D.腹痛 E.呼吸抑制
A.药物过量 B.外界因素引起 C.脏器功能受损 D.遗传因素引起 E.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
A.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而降低血糖 B.促进血液中葡萄糖的无氧酵解 C.增加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D.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E.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的亲和力
A.大剂量可引起子宫体持续性强直性收缩 B.小剂量不能加强妊娠末期子宫体的节律性收缩 C.孕激素可增高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D.大剂量没有引起胎儿窒息的危险 E.雌激素可降低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A.促进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 B.促进蛋白质转化,抑制蛋白质合成 C.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脂肪合成 D.促进葡萄糖氧化和酵解 E.促进血液中的葡糖糖转化为脂肪和蛋白质
A.阿司匹林 B.丙磺舒 C.吡罗昔康 D.萘普生 E.双氯酚酸钠
A.依诺肝素 B.华法林 C.链激酶 D.维生素K E.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A.悉畅 B.新快欣 C.罗氏芬 D.复达欣 E.新特灭
A.治疗药物评价 B.药物相互作用 C.治疗药物监测 D.医源性疾病 E.药物不良反应
A.苯巴比妥 B.苯妥英钠 C.静脉注射地西泮 D.扑米酮 E.卡马西平
A.三环类抗抑郁药 B.氰化物中毒 C.阿片类药物中毒 D.强心苷中毒 E.砷中毒
A.N胆碱受体激动药 B.M受体阻断药 C.抗胆碱酯酶药 D.α受体阻断药 E.胆碱酯酶复活药
A.美托洛尔 B.呋塞米 C.卡托普利 D.氨氯地平 E.可乐定
A.麻醉药品 B.第二类精神药品 C.毒性药品 D.放射性药品 E.贵重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