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E.制动
A.早期治疗 B.支持疗法 C.综合治疗 D.合理选择物理因子 E.保持伤口清洁
A.0℃ B.-10℃ C.-50℃ D.-100℃ E.-1000℃
A.由于阵挛、髋内收剪刀样和屈肌痉挛而损害站立平衡 B.因为痉挛可以促进骨质生长,所以能减少骨折、异位骨化的危险性 C.髋屈肌、内收肌痉挛影响会阴清洁、损害性功能 D.借助伸肌痉挛等可帮助患者站立和行走 E.痉挛可充当静脉肌肉泵,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
A.Ⅰ B.Ⅰ+ C.Ⅱ D.Ⅲ E.Ⅳ
A.视觉 B.本体感觉 C.听觉 D.中枢神经系统 E.运动系统
A.超短波疗法 B.直流电疗法 C.蜡疗法 D.直流电抗生素离子导入 E.磁场疗法
A.红外线疗法+超短波疗法 B.紫外线疗法+超短波疗法 C.紫外线疗法+红外线疗法 D.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超短波疗法 E.紫外线疗法+直流电疗法
A.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 B.使椎体有一定的活动度 C.对纵向负荷起缓冲作用 D.保持椎间孔的大小 E.不能保持脊柱的高度
A.大量抗生素治疗 B.增强全身营养、提高免疫功能 C.彻底清除病灶内的不良肉芽和纤维组织 D.促进患处分泌物吸收的物理治疗 E.选择加快患处修复的物理治疗
A.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依赖期 B.悲痛期、焦虑期、无奈期、坦然面对现实期 C.否认期、焦虑期、抑郁期、正确面对现实期 D.焦虑期、躁狂期、抑郁期、恢复期 E.震惊期、软瘫期、硬瘫期、恢复期
A.认知功能训练 B.精细功能训练 C.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D.保持正常姿势训练 E.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
A.松腕、沉肩、垂肘、悬腕,肘低于腕,以肘为支点,用前臂摆动带动腕部摆动,拇指远节指关节同时做屈伸运动 B.操作时应做到"沉肩垂肘",即肩部放松,肘部下垂,上臂带动前臂及手腕做灵活自如的回旋运动 C.用力要均匀,好像吸附在推拿的部位,不要跳动。操作时手部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碾动或跳动。手法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有节律 D.操作时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手腕放松,有节律性的一松一紧、从轻到重、提拿揉捏,一般以患者感到酸胀舒适为宜 E.操作时腕关节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肘关节屈伸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运动。用力要稳,掌下压力不宜太大,一般需要操作到治疗部位的皮肤发红,必要时涂适量润滑油或药膏,以防擦伤皮肤。
A.姿势和体位 B.解除诱因 C.作业治疗 D.物理治疗 E.药物治疗
A.肩外展外旋,肘屈曲 B.肩内收外旋,肘屈曲 C.肩外展内旋,肘伸展 D.肩外展外旋,肘伸展 E.肩内收内旋,肘屈曲
A.了解损伤的疾病导致肌力减退的范围 B.制订治疗方案依据 C.评定治疗效果 D.了解损伤和疾病导致肌力减退的病因 E.判定预后
A.体位保持 B.物理因子治疗 C.矫形器的应用 D.运动治疗 E.高压氧治疗
A.直肠电刺激 B.饮水训练 C.药物治疗 D.间歇性导尿 E.透析治疗
A.药物疗法 B.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排便训练 C.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排便训练 D.每天至少进食纤维素30g E.正确的排便姿势
A.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B.避免参加社会活动 C.健身锻炼 D.言语训练 E.开展适宜的工疗
A.去除诱因 B.使用钙拮抗药 C.使用血管扩张药 D.使用神经营养药物 E.使用利尿药
A.亚红斑量 B.阈红斑量 C.弱红斑量 D.中红斑量 E.强红斑量
A.脉冲持续时间 B.脉冲上升时间 C.脉冲下降时间 D.脉冲间歇时间 E.占空比
A.手指桡偏 B.手指尺偏 C.掌指关节屈曲减少 D.手指伸直角度加大 E.手指伸直角度减少
A.避免牵拉双关节肌 B.避免强力牵拉长期制动的组织 C.避免牵拉水肿组织 D.避免过度牵拉无力肌肉 E.避免暴力或冲击力的牵拉动作
A.运动功能 B.认知功能 C.智力测试 D.言语功能评定 E.吞咽功能
A.倾听优美轻柔节奏缓慢的乐曲 B.跳舞 C.拉锯 D.倾听打击乐曲 E.弹琴
A.否定 B.焦虑 C.自卑 D.躁郁 E.惊恐
A.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发展趋势 B.相当于疾病诊断,确定疾病性质与类型 C.评估康复疗效 D.确定康复治疗目标 E.制定康复计划的依据
A.根据患者的要求 B.患者的肌力 C.现有设备条件 D.功能评价的结果 E.患者的意识
A.双侧对称模式 B.双侧不对称模式 C.双侧反转模式 D.单侧分离模式 E.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
A.最大吸氧百分数 B.代谢当量值 C.靶心率 D.血糖 E.血乳酸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5次
A.多为假性延髓麻痹所致 B.出现吞咽肌麻痹 C.易发生误吸或误咽 D.宜采用卧位进食 E.严重者应鼻饲管进食
A.生活活动 B.工作或劳动活动 C.休闲活动 D.卫生宣教活动 E.社交活动
A.锌 B.碘 C.钙 D.抗生素 E.普鲁卡因
A.肌的两端分别附着于不同的骨 B.肌收缩时,牵引它的附着骨产生关节运动 C.通常将接近身体正中面的肌附着处叫肌的起点 D.肌收缩时止点不动而拉起点所附着骨向止点运动 E.在实际生活中,肌的起、止点可以互换
A.运动强度超过85%最大吸氧量 B.大肌群运动 C.动力性运动 D.较长运动时间 E.循环抗阻训练
A.等张练习 B.等长练习 C.等速练习 D.向心性练习 E.离心性练习
A.手 B.足 C.大腿 D.小腿 E.胸、腹、背部
A.4个阶段 B.5个阶段 C.6个阶段 D.7个阶段 E.8个阶段
A.肌肉负荷较大 B.促进血液循环 C.可以减轻疼痛 D.关节压力负荷较轻 E.比较安全
A.长期留置导尿管 B.长期卧床 C.泌尿系统感染 D.膀胱残余尿过多 E.负氮平衡
A.人体组织不发生电解 B.对感觉神经无明显刺激 C.对运动神经无明显刺激 D.人体组织的电阻较低 E.电极衬垫较薄,电阻较低
A.0°~180° B.0°~160° C.0°~140° D.0°~125° E.0°~105°
A.被动运动 B.肌肉静力性收缩 C.抗阻运动 D.全身运动 E.健肢活动
A.3级 B.3+级 C.4级 D.2级 E.1级
A.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B.缓解疼痛 C.降低肌张力 D.防止肌肉萎缩和粘连 E.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A.肩关节疼痛 B.活动障碍 C.肌肉萎缩 D.上肢麻木 E.发病缓慢
A.抑菌消炎 B.促进炎症渗出物的渗出 C.缩短病程 D.增强机体免疫力 E.减少并发症
A.药物治疗 B.心理治疗 C.言语治疗 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E.完全卧床休息
A.收缩速度 B.肌肉初长度 C.收缩的持续时间 D.肌肉收缩类型 E.肌肉的横截面积
A.单个脊髓前角细胞及其传出纤维支配的所有肌肉组成 B.单个脊髓前角细胞和单个的肌纤维 C.多个脊髓前角细胞及其传出纤维支配的所有肌肉组成 D.单个脊髓前角细胞 E.单个的肌纤维
A.炎症局限 B.炎症消散 C.促使化脓成熟 D.炎症加重 E.炎症迁延
A.腕掌屈30°~35°,手指微屈 B.腕背伸35°~40°,手指微伸 C.腕背伸40°~45°,手指微屈 D.腕掌屈40°~45°,手指微伸 E.腕背伸20°~25°,手指微屈
A.运动训练 B.饮食控制 C.降糖药物 D.手术治疗 E.健康教育
A.截肢患者 B.多发性硬化患者 C.截瘫患者 D.脑瘫患者 E.偏瘫患者
A.药物治疗 B.手术治疗 C.物理治疗 D.关节负重训练 E.运动疗法
A.手术治疗 B.药物治疗 C.心理治疗 D.认知训练 E.运动疗法
A.冰敷 B.小范围ROM练习 C.举重等抗阻练习 D.抗炎药物 E.镇痛药物
A.金属离子带正电荷 B.碱性药物离子带负电荷 C.酸性药物离子带负电荷 D.黄酮类药物离子带负电荷 E.生物碱类药物离子带正电荷
A.利用时 B.基强度 C.时值 D.兴奋阈 E.适应比值
A.咽反射消失 B.构音不清 C.舌肌萎缩 D.面肌痉挛 E.眼睑下垂
A.C4 B.C5 C.C6 D.C7 E.C8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E.6种
A.耳穴治疗 B.推拿 C.冷敷 D.针灸 E.热敷
A.穿衣棍 B.弹性鞋带 C.系扣钩 D.穿鞋用具 E.尼龙搭扣
A.感觉减退 B.感觉丧失 C.感觉过敏 D.自发疼痛 E.感觉倒错
A.低频电刺激 B.局部按摩 C.干扰电 D.直流电药物导入 E.超声
A.急性期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 B.进入恢复期后1~2周 C.进入恢复期后3~4周 D.进入恢复期后1~2个月 E.进入恢复期后3个月
A.注意 B.记忆 C.思维 D.分析 E.失语
A.局部皮肤创伤 B.肢体水肿 C.炎症或新鲜瘢痕 D.湿疹 E.局部或邻近处骨折未愈
A.强调在作业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指导 B.强调应用器具,帮助完成作业活动 C.既作为治疗手段,又具有创造生产及适应生活的实用性意义 D.可对意识障碍、语言障碍作出评价与治疗 E.可对残疾程度以及职业技能做出评价
A.等长训练 B.等张训练 C.向心性训练 D.离心性训练 E.等速训练
A.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B.完全卧床休息 C.康复治疗开始时,可停用药物治疗 D.脑卒中可完全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 E.药物和康复治疗需交替进行
A.认知训练 B.吞咽训练 C.言语训练 D.平衡训练 E.肉毒素局部注射
A.坐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站位平衡 B.单膝立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坐位平衡-站位平衡 C.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站位平衡 D.坐位平衡-站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 E.单膝立位平衡-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站位平衡
A.软组织的可塑性是被动运动的治疗基础 B.每次被动运动均尽可能达到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C.最好由患者自己完成 D.被动运动应防止骨折断端移位或再骨折 E.被动运动不应引起明显的疼痛
A.400cm2 B.500cm2 C.600cm2 D.800cm2 E.1000cm2
A.视觉 B.前庭觉 C.浅感觉 D.本体感觉 E.小脑
A.神经根型 B.脊髓型 C.交感型 D.椎动脉型 E.混合型
A.X线 B.CT C.MRI D.椎动脉造影 E.肌电图
A.颈椎间盘突出压迫颈脊神经根 B.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 C.椎动脉受压,脑供血不足 D.颈椎间盘突出压迫交感神经纤维 E.项韧带钙化
A.解热镇痛药 B.收缩血管药 C.营养神经药 D.解痉药 E.中药
A.使患者在牵引过程中放松 B.注意牵引带不要卡住患者喉部 C.调整好牵引带的松紧度 D.牵引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E.牵引带两侧不必等长
A.等幅中频电疗法 B.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 C.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法 D.干扰电疗法 E.音乐-电疗法
A.电流通过物质所遇到的阻力 B.交流电通过电容时的阻力 C.驱使电流通过电阻的“压力” D.单位时间内电能所做的功 E.电荷在物体内的流动
A.血管痉挛 B.血管扩张 C.脂肪坏死 D.酸性电解产物积聚 E.碱性电解产物积聚
A.Brunnstrom法 B.Rood法 C.Bobath法 D.PNF法 E.条件反射疗法
A.直流电 B.强直流电与强感应电 C.50Hz正弦交流电整流后叠加在直流电上所构成的脉冲电流 D.单相或双相不对称方波或三角波,没有直流电成分的低频脉冲电流 E.高尖三角波的低频脉冲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