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红细胞中LD含量比血清高 B.LD有冷变性的特点 C.该酶有组织特异性,只存在于心脏 D.有5种同工酶 E.同工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不同
A.铜绿假单胞菌 B.葡萄球菌 C.结核杆菌 D.链球菌 E.隐球菌
A.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B.2型糖尿病 C.胰岛素生物学作用有关基因缺陷所致糖尿病 D.特发性糖尿病 E.GDM
A.CETP B.HMGCoA还原酶 C.LPL D.HL E.LCAT
A.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的金属离子 B.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的非金属离子 C.在催化反应中不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D.在反应中作为底物传递质子、电子 E.与酶蛋白共价结合成多酶体系
A.碳酸氢钠/碳酸缓冲系统 B.磷酸氢盐缓冲系统 C.血红蛋白及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D.碳酸氢钾/碳酸缓冲系统 E.蛋白质缓冲系统
A.是血浆中主要蛋白质 B.参考值为35~50g/L C.半衰期为15~19d D.分子量为30000 E.是机体的营养指标
A.催化的功能相同 B.催化的功能不同 C.分子结构相同 D.电泳行为相同 E.Km相同
A.2种 B.4种 C.6种 D.3种 E.5种
A.清蛋白 B.凝血酶原 C.免疫球蛋白 D.纤维蛋白原 E.前清蛋白
A.心脏功能不全 B.糖尿病 C.肾盂肾炎所致的远端肾单位浓缩功能障碍 D.脱水 E.高热
A.是心肌的特异性抗原 B.不是心肌的特异性抗原,骨骼肌中也存在 C.分子量比TnI小 D.血清正常参考值是0~15mg/L E.肌钙蛋血仅由TnT一个亚单位组成
A.血钙升高,血磷降低 B.血钙降低,血磷升高 C.血钙升高,血磷升高 D.血钙降低,血磷降低 E.尿钙降低,尿磷升高
A.H-H方程 B.米氏方程 C.朗比定律 D.波尔定律 E.都不是
A.切除胰腺 B.切除唾液腺 C.子宫切除术后 D.切除乳腺 E.切除膀胱
A.脂代谢障碍,面部和躯干脂肪堆积为本病的特征 B.大量皮质醇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 C.大量皮质醇促进肝糖原异生,并拮抗胰岛素作用,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D.大量皮质醇有储钠、排钾作用 E.以上均正确
A.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C.荧光分析法 D.电化学分析法 E.电泳技术
A.三点双项同测终点法试剂盒 B.快速反应试剂盒 C.三点双项同测连续监测法试剂盒 D.抗干扰反应试剂盒 E.三点双项同测终点速率法测定的试剂盒
A.氧化脱氨 B.还原脱氨 C.直接脱氨 D.转氨基 E.联合脱氨
A.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B.Km值与酶的结构有关 C.Km值与酶所催化的底物的种类有关 D.Km值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酶的浓度 E.Km值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A.黏蛋白 B.清蛋白 C.糖蛋白 D.球蛋白 E.肌红白蛋白
A.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场所 B.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C.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D.过滤作用 E.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进行阴性选择的场所
A.尿量少,比密升高 B.尿量多,比密低 C.尿量多,比密高 D.尿量少,比密低 E.尿量多,比密正常
A.花环沉降分离法 B.自然沉降法 C.尼龙纤维分离法 D.亲和板结合法 E.流式细胞仪分离法
A.被检者红细胞表面是否吸附有不完全抗体 B.被检者血清中是否有相应的血型物质 C.被检者红细胞表面是否吸附相应抗原 D.被检者血清中是否含有不完全抗体 E.以上都不是
A.染色后标本应即刻镜检 B.镜下观察时间不宜太长 C.油镜检查时,宜用无荧光镜油 D.在37℃时,观察效果更好 E.检查在通过良好的暗室内进行
A.数分钟到数小时内 B.数周到数月内 C.3个月内 D.2个月内 E.数天到数周内
A.免疫电泳 B.测Ig含量 C.骨髓检测 D.血清蛋白区带电泳 E.本-周蛋白检测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非变态反应
A.液体4℃ B.低温 C.加叠氮钠 D.冷冻干燥 E.室温即可
A.乙肝恢复并产生免疫力 B.既往乙肝病毒感染 C.慢性迁延性肝炎 D.急性肝炎初期 E.慢性活动性肝炎
A.2:5 B.1:4 C.1:10 D.1:1 E.1:50
A.红细胞减少 B.白细胞减少 C.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D.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E.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A.t(9;21) B.inv(16) C.ph染色体 D.t(15;17) E.t(8;21)
A.CD10 B.CD19 C.MPO D.HLA-DR E.CD5
A.CD33、CD13、CD14、CD15及HLA-DR阳性 B.CD3、CD7、CD2及HLA-DR阳性 C.CD41a、CD41b及HLA-DR阳性 D.CD41a、CD41b及PPO阳性 E.CD10、CD13、CD15及PPO阳性
A.30% B.50% C.70% D.20% E.90%
A.巨核系细胞定位异常 B.骨髓造血组织超常增生 C.巨核系细胞形态异常 D.不成熟粒细胞增多 E.未成熟前体细胞聚集成簇位于骨内膜表面
A.糖尿病及酸中毒 B.急性肾炎 C.尿毒症 D.动脉粥样硬化 E.肝硬化
A.ADP B.凝血酶 C.胶原 D.肾上腺素 E.瑞斯托霉素
A.是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 B.是一种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 C.是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D.是由血管壁通透性或脆性增加所引起的 E.好发于青年人和儿童
A.干烤 B.煮沸 C.间歇灭菌 D.烧灼 E.高压蒸汽灭菌
A.自动自然免疫 B.自动人工免疫 C.被动人工免疫 D.被动自然免疫 E.混合免疫
A.ETEC B.O55 C.O157:H7 D.O111 E.以上均不是
A.OCV>RCV B.OCV<RCV C.两者无关系 D.OCV=RCV E.RCV=40CV
A.-x±SD B.-x±3SD C.-x±2SD D.-x±4SD E.-x±5SD
A.完整 B.正确 C.有效 D.及时 E.经济
A.塑料试管 B.玻璃试管 C.防水纸盒 D.避孕套 E.专用精液收集瓶
A.红细胞增加 B.发现滴虫 C.前列腺颗粒细胞增加 D.精子 E.淀粉样小体
A.白细胞 B.红细胞 C.上皮细胞 D.阴道杆菌 E.杂菌
A.红细胞体积 B.不同体积红细胞的相对频率 C.血细胞比容 D.平均血细胞比容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A.终产物的吸收峰波长为538nm B.根据测定的吸光度可直接计算 C.本法为国内血红蛋白测定的次选方法 D.本法不适合进行白细胞计数 E.SDS质量差异较大
A.细菌培养 B.化学分析 C.免疫学检查 D.蛋白电泳 E.理学及显微镜检查
A.病理因素引起的腹泻 B.进食大量脂肪 C.肛门失禁 D.痢疾 E.消化不良
A.夏科-雷登结晶 B.草酸钙结晶 C.磷酸钙结晶 D.碳酸钙结晶 E.草酸结晶
A.溶血性疾病 B.胆道部分梗阻 C.胆道完全梗阻 D.下消化道出血 E.肝细胞性黄疸
A.疑为母婴血型不合 B.确定胎儿性别 C.胎盘前置 D.多胎妊娠 E.胎位异常
A.黄色脓性痰 B.棕红色痰 C.铁锈色痰 D.棕褐色痰 E.烂桃样痰
A.淀粉酶 B.胰蛋白酶 C.胆汁 D.乳酸脱氢酶 E.促胰液素
A.瑞特染色 B.姬姆萨染色 C.巴氏染色 D.HE染色 E.瑞-吉复合染色
A.尿酸 B.草酸钙 C.磷酸铵镁 D.尿酸铵 E.磷酸钙
A.ABO血型不合 B.Rh血型不合 C.A、B选项均可能 D.A、B选项均不能 E.低蛋白血症
A.多形性红细胞 B.大量白细胞 C.多量扁平上皮细胞 D.复粒细胞 E.尾形上皮细胞
A.丽春红S法 B.艾氏法 C.酚试剂比色法 D.考马斯亮蓝法 E.双缩脲比色法
A.正常人尿液中有适量硝酸盐 B.结果阳性不能完全肯定泌尿系感染 C.阳性率与感染细菌含有的硝酸盐氧化酶有关 D.结果阴性不能完全排除菌尿的可能 E.使用晨尿标本检测
A.大肠埃希菌 B.铜绿假单胞菌 C.军团菌 D.加德纳菌 E.变形杆菌
A.伤寒 B.心绞痛 C.急性溶血 D.恶性肿瘤 E.急性心肌梗死
A.8个 B.10个 C.14个 D.16个 E.18个
A.2.50×1012/L B.5.00×1012/L C.6.25×1012/L D.10.00×1012/L E.3.50×1012/L
A.尿红细胞 B.尿比密 C.尿葡萄糖 D.尿亚硝酸盐 E.尿胆原
A.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厌氧菌 B.产气杆菌、变形杆菌、芽胞菌 C.产气杆菌、变形杆菌及酵母菌 D.双歧杆菌、拟杆菌 E.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
A.肺结核 B.肺坏疽 C.肺放线菌病 D.纤维蛋白性支气管炎 E.肺吸虫病
A.内因子 B.红细胞 C.胃蛋白酶 D.白细胞 E.上皮细胞
A.尿液 B.泪 C.羊水 D.脑脊液 E.组织液
A.肾盂肾炎患者白细胞排泄率显著增高 B.标本收集时须控制过量饮水 C.应留取3h尿液 D.临床意义类似于Addis计数 E.标本收集必须加入甲醛防腐
A.100~200mOsm/(kg·H2O) B.300~500mOsm/(kg·H2O) C.1000~2000mOsm/(kg·H2O) D.200~300mOsm/(kg·H2O) E.600~1000mOsm/(kg·H2O)
A.1:4 B.1:8 C.1:16 D.1:64 E.1:128
A.Ca2+ B.vWF C.血小板衍生促生长因子(PDGF. D.β-TG E.纤维蛋白原
A.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5%白细胞总数,或其绝对值>0.25×109/L B.临床以下午3时采血做直接计数较为合适 C.分类计数增多15%~50%,直接计数为(1.5~5.0)×109/L属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D.所有病例血象中均可见到幼稚细胞,甚至有原始细胞 E.骨髓象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可见幼稚型,以嗜酸中晚幼粒细胞多见
A.血清上层“奶油样”,下层浑浊 B.血清浑浊 C.血清浑浊或澄清 D.血清澄清 E.血清上层“奶油样”,下层澄清
A.高血钠 B.低血钾 C.低血钙 D.高血糖 E.皮肤色素沉着
A.胚胎性抗原 B.糖类抗原 C.酶类 D.激素类 E.蛋白质类
A.外源凝血途径的试验 B.纤溶系统活性的试验 C.抗凝因子活性的试验 D.内源凝血途径的试验 E.血小板活化的试验
A.凝血因子生成减少 B.凝血因子结构异常 C.凝血因子功能异常 D.凝血因子消耗增多 E.凝血因子破坏过多
A.婴幼儿 B.儿童 C.青年人 D.中年人 E.老年人
A.温氏法 B.魏氏法 C.库氏法 D.潘氏法 E.ZSR法
A.标准差 B.标准误 C.变异系数 D.平均值和标准差 E.极差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汗腺 B.皮肤 C.肾 D.肠道 E.肺
A.近曲小管 B.髓襻升支 C.髓襻降支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A.创伤 B.结核 C.恶性肿瘤 D.穿刺损伤 E.类风湿病
A.抗RNP抗体 B.抗Sm抗体 C.抗SSA抗体 D.抗dsDNA抗体 E.抗SSB抗体
A.氨苄西林 B.万古霉素 C.庆大霉素(120μg/片) D.头孢菌素 E.青霉素
A.肺部 B.尿路 C.腹部 D.腿部 E.脑部
A.100~300mg/L B.200~400mg/L C.300~500mg/L D.400~600mg/L E.500~700mg/L
A.IgM B.IgG C.IgE D.IgA E.IgD
A.柏油样便 B.脓血便 C.米泔样便 D.水样便 E.鲜血样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