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血清总蛋白正常 B.血清清蛋白正常 C.A/G比值正常 D.总蛋白正常,清蛋白减低 E.总蛋白、清蛋白和A/G比值均减低
A.餐后3h大于8mmol/L B.餐后1h大于8mmol/L C.餐后2h大于8mmol/L D.餐后30min大于8mmol/L E.空腹血糖大于8mmol/L
A.甲亢 B.皮质醇增多症 C.糖尿病 D.情绪紧张 E.嗜铬细胞瘤
A.α-巨球蛋白 B.前白蛋白 C.白蛋白 D.转铁蛋白 E.铜蓝蛋白
A.变性的酶蛋白 B.失活的酶蛋白 C.未结合辅基的酶蛋白 D.表现酶活性的酶蛋白 E.无激活剂的酶蛋白
A.Hb含量 B.PC2 C.血2含量 D.P2 E.pH
A.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 B.转铁蛋白,血红素结合蛋白,甲胎蛋白,结合珠蛋白。 C.铜蓝蛋白,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血红素蛋白 D.甲胎蛋白,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素蛋白。 E.以上都是
A.心肌细胞 B.骨骼肌细胞 C.红细胞 D.肝细胞 E.胰腺细胞
A.BSP排泄试验 B.内生肌酐清除率 C.PAH清除率 D.浓缩稀释试验 E.ICG排泄试验
A.高磷高钙血症 B.高磷低钙血症 C.低磷低钙血症 D.低磷高钙血症 E.血钙血磷正常
A.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B.骨折愈合期 C.肾病晚期 D.佝偻病活动期 E.维生素D中毒
A.急性胰腺炎时,患者血清淀粉酶可正常而脂肪酶升高 B.脂肪酶的组织来源比淀粉酶少 C.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升高比淀粉酶升高更有诊断价值 D.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活性升高持续时间比淀粉酶长 E.慢性胰腺炎血清脂肪酶不升高
A.血浆(清)皮质醇测定 B.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皮质类固醇测定 C.血浆ACTH测定 D.ACTH兴奋试验 E.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A.确保复溶溶剂的质量 B.复溶溶剂加量要准确 C.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质控品 D.冻干品复溶时应剧烈震摇均匀 E.质控品要与标本在同样条件下测定
A.0.5cm B.1cm C.1.5cm D.以上都可 E.以上都不可
A.±3mmol/L B.±1mmol/L C.±5mmol/L D.±10mmol/L E.±15mmol/L
A.C-反应蛋白 B.白蛋白 C.β2-微球蛋白 D.前白蛋白 E.铜蓝蛋白
A.抗体定性 B.抗体定量 C.抗原定量 D.抗原定性 E.免疫复合物定量
A.胆色素原 B.吲哚 C.胆红素 D.吩噻嗪类、磺胺药 E.亚硝酸盐
A.试管内液体红色透明,静置后无细胞沉淀的为完全溶血 B.试管内液体红色透明,静置后有少量细胞沉淀的为不完全溶血 C.以最大有效反应管的溶血素稀释倍数作为溶血素的效价 D.试管内液体浑浊,静置后有细胞沉淀的为不溶血 E.以产生完全溶血的最低稀释管作为最大有效反应管
A.隐血 B.酮体 C.葡萄糖 D.pH E.亚硝酸盐
A.必须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B.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可与相应抗体发生可见反应 C.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D.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 E.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A.1个亲和素分子可以结合4个生物素分子起放大作用 B.亲和素和生物素有极强的亲和力,起多级放大作用的特异性 C.生物素易与抗体、酶、多聚核苷酸结合 D.1个生物素分子可以结合多个亲和素分子起放大作用 E.亲和素易与酶、铁蛋白、荧光素、核素结合
A.对胞内寄生微生物的抗感染作用 B.调理作用 C.迟发型超敏反应 D.抗肿瘤作用 E.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A.特异性强 B.具有单一的生物学功能 C.灵敏度高 D.高度的均一性和可重复性 E.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
A.各分装所含待测物均一 B.纯品并准确定量 C.稳定 D.无已知的传染危险性 E.定性质控品预期结果已确定
A.非成熟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之比 B.粒细胞百分比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百分比总和之比 C.粒细胞百分比总和与成熟红细胞之比 D.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及成熟红细胞之比 E.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
A.抗人球蛋白试验 B.红细胞镰变试验 C.血红蛋白电泳 D.血红蛋白包涵体试验 E.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B.急性白血病 C.溶血性贫血危象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多发性骨髓瘤
A.骨髓中原始细胞>30% B.中性粒细胞增多 C.骨髓中出现火焰状瘤细胞 D.中性粒细胞减少 E.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A.过氧化物酶染色为阴性或阳性率<3% B.原始细胞>30% C.大多有染色体异常和特异性核型 D.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阴性 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髓过氧化物酶阳性
A.M4可分为4个亚型,即M4a、M4b、M4c及M4Eo B.M4:原单、幼单和单核细胞>20%(所有的有核细胞) C.M4Eo可表现出inv(16)(p13;q22)染色体异常 D.M4是粒和单核系细胞同时恶性变的急性白血病 E.M4c白血病细胞分别具有粒系、单核系细胞的特点
A.PAS染色红系呈强阳性反应 B.ACP染色呈阳性,且不被L酒石酸抑制 C.POX多呈阴性反应,PAS反应产物为红色粗颗粒状或块状,底色不红 D.AS-DCE染色呈阳性 E.AS-DAE染色呈阳性,且被NaF抑制
A.周围血中幼稚细胞、原始细胞>30% B.周围血有较多幼稚粒细胞伴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C.周围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60% D.周围血中幼红、幼粒细胞易见,骨髓出现“干抽” E.周围血中易见盔形红细胞及破碎红细胞
A.原始粒细胞 B.早幼粒细胞 C.中幼粒细胞 D.晚幼粒细胞 E.有核红细胞
A.ISI越低,表示试剂敏感度越低 B.各种PT结果有可比性 C.ISI表示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与每批组织凝血活酶PT校正曲线的斜率 D.其值可由厂商提供 E.ISI是组织凝血活酶的国际敏感指数
A.TFPI B.FDP C.TF D.vWF E.D-二聚体
A.出血时间延长 B.血块收缩不良 C.血小板黏附功能降低 D.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 E.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减低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减小
A.乳糖发酵 B.葡萄糖发酵 C.产气现象 D.硫化氢产生 E.动力
A.结晶紫 B.稀释苯酚复红 C.95%乙醇 D.亚甲蓝 E.卢戈碘液
A.发酵葡萄糖 B.触酶试验阳性 C.氧化酶阴性 D.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E.以上均是
A.乳糖酶 B.半乳糖苷酶 C.乳糖渗透酶 D.β-半乳糖苷酶 E.β-半乳糖苷渗透酶
A.肺炎支原体 B.解脲脲原体 C.发酵支原体 D.生殖道支原体 E.人型支原体
A.培养基中必须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B.最适pH7.4 C.最适温度25~28℃ D.较低的温度和含氧量 E.培养时间在1~2周即可
A.a级 B.b级 C.c级 D.d级 E.e级
A.CEA B.AFP C.CA125 D.CA199 E.PSA
A.3叶或以上 B.4叶或以上 C.5叶或以上 D.6叶或以上 E.8叶或以上
A.新生儿WBC总数可达30×10/L B.出生后6~9d,外周血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 C.婴儿期淋巴细胞较高 D.4~5岁的儿童,淋巴细胞少于中性粒细胞 E.进入青春期,中性粒细胞数与成人基本相同
A.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B.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C.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D.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E.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A.中性粒细胞增多 B.淋巴细胞增多 C.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D.间皮细胞增多 E.红斑狼疮细胞
A.铁蛋白增高 B.碱性磷酸酶增高 C.淀粉酶活性增高 D.葡萄糖增高 E.溶菌酶活性增高
A.红细胞膜的异常 B.红细胞内酶的异常 C.血红蛋白结构异常 D.免疫因素,如自身抗体、异型输血 E.骨髓本身衰竭
A.红细胞形态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时不会皱缩 B.穿刺性出血时红细胞形态会皱缩 C.红细胞皱缩不能判断出血性质 D.穿刺性出血时离心后上清液无色透明,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则为黄色或淡红色 E.离心后上清液的颜色改变对出血的鉴别意义不大
A.结核性脑膜炎葡萄糖含量减少 B.正常成人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为血糖的60% C.4岁以下的儿童较高 D.病毒性感染葡萄糖含量明显减少 E.化脓性脑膜炎葡萄糖含量明显减少
A.巴氏染色法 B.H-E染色法 C.瑞特染色法 D.抗酸染色法 E.革兰染色
A.无色 B.淡黄色 C.金黄色 D.深褐色 E.柠檬黄色
A.足跟 B.环指 C.肘静脉 D.股静脉 E.耳垂
A.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衰竭患者 B.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患者 C.红细胞管型见于膀胱炎患者 D.透明管型见于心力衰竭患者 E.白细胞管型见于肾盂肾炎患者
A.>15个/HP B.极为少见 C.<10个/HP D.较多 E.<5个/HP
A.肘静脉 B.拇指 C.足跟 D.耳垂 E.左手环指指端内侧
A.麻黄碱 B.睾酮 C.维生素K D.H2O2 E.大剂量抗坏血酸
A.与丙酮反应产生紫色 B.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C.颜色深浅与β-羟丁酸呈比例关系 D.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尿液可出现阳性 E.试剂膜块中含有亚硝基铁氰化钠、甘氨酸、碱缓冲剂
A.热沉淀-溶解法 B.蛋白电泳法 C.免疫电泳 D.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 E.免疫固定电泳
A.3%磺柳酸法 B.加热醋酸法 C.试带法 D.10%磺柳酸法 E.双缩脲法
A.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B.G-6-PD缺陷症 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D.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冷凝集素综合征
A.因子Ⅰ、Ⅱ、Ⅴ、Ⅶ、Ⅹ B.因子Ⅰ、Ⅱ、Ⅲ、Ⅴ、Ⅷ C.因子Ⅴ、Ⅶ、Ⅷ、Ⅸ、Ⅹ D.因子Ⅹ、Ⅺ、Ⅻ、Ⅻ、Ⅰ E.因子Ⅱ、Ⅶ、Ⅷ、Ⅸ、Ⅺ
A.蛋白区 B.α1-球蛋白区 C.α2-球蛋白区 D.β-球蛋白区 E.γ-球蛋白区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Ⅴ型超敏反应
A.不能明确变应原 B.较皮试的特异性低 C.每次只能测试一种抗原 D.不能检测Ⅱ、Ⅲ型超敏反应 E.只能在呼吸道进行试验
A.血沉加快 B.C-反应蛋白增高 C.类风湿因子阳性 D.血清补体水平增高 E.抗Scl-70抗体阳性
A.RF+抗CCP抗体 B.HLA-B27 C.ANA+ENA D.CRP+ASO E.ESR+白细胞计数
A.病毒分离培养 B.ELISA检测HIV抗体 C.ELISA检测HIV抗原 D.间接免疫荧光检测HIV抗原 E.放射免疫沉淀检测HIV抗原
A.ELISA检测HIV抗原 B.RT-PCR检测HIV-mRNA C.Western印迹法检测抗体组分 D.Western印迹法检测抗原组分 E.重复初筛试验
A.ESBL B.质粒AmpC酶 C.染色体AmpC酶 D.金属酶 E.广谱β-内酰胺酶
A.头孢他啶 B.头孢曲松 C.头孢吡肟 D.头孢哌酮 E.亚胺培南
A.蛋白丢失过多 B.蛋白补充不足 C.蛋白分解加强 D.蛋白丢失过多加上补充不足 E.血液稀释
A.鲍曼不动杆菌 B.大肠埃希菌 C.黏质沙雷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粪肠球菌
A.头孢西丁 B.呋喃妥因 C.氨苄西林 D.哌拉西林 E.氯霉素
A.红细胞>1/HP B.红细胞>2/HP C.红细胞>3/HP D.红细胞>4/HP E.红细胞>5/HP
A.均一性血尿 B.非均一性血尿 C.小细胞血尿 D.大细胞血尿 E.棘形细胞血尿
A.肾结核 B.肾结石 C.肾移植术后 D.急性肾小球肾炎 E.急性肾盂肾炎
A.肾性贫血 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地中海贫血 E.叶酸缺乏性心脏病
A.血清铁减低,总铁结合力减低 B.血清铁减低,总铁结合力增高 C.血清铁增高,总铁结合力增高 D.血清铁增高,总铁结合力减低 E.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变化不大
A.离子选择电极法 B.钼酸盐法 C.甲基麝香草酚蓝法 D.达旦黄法 E.双联吡啶法
A.Ⅴ度 B.Ⅳ度 C.Ⅲ度 D.Ⅱ度 E.Ⅰ度
A.细菌性阴道炎 B.真菌性阴道炎 C.子宫内膜炎 D.老年性阴道炎 E.子宫颈癌
A.Ph染色体检测 B.造血干/祖细胞培养 C.检测BCR-ABL融合基因 D.细胞免疫学检查 E.细胞化学染色
A.Ph为慢粒特有 B.BCR-ABL融合基因只见于Ph阳性患者 C.典型t(9;22)(q34;q11)只见于粒细胞 D.部分病人治疗后Ph可以消失 E.慢粒慢性期可见其他染色体异常
A.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B.急粒变 C.急淋变 D.慢粒合并骨髓纤维化 E.慢粒进入加速期或者急变期
A.IgM B.IgA C.IgE D.SIgA E.IgG
A.流通蒸汽消毒法 B.高压蒸汽灭菌法 C.超声波法 D.蔡氏滤菌器 E.紫外线照射法
A.A群链球菌 B.B群链球菌 C.D群链球菌 D.肠球菌 E.肺炎链球菌
A.自身溶血率升高,被葡萄糖纠正 B.红细胞镰变试验阳性 C.HbF明显升高 D.自身溶血率升高,不被葡萄糖纠正 E.G-6-PD活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