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运动幅度的程度 B.施加阻力的程度 C.运动幅度的程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 D.运动幅度的程度和受检肌肉的围度 E.施加阻力的程度和受检肌肉的围度
A.超短波 B.热敷 C.调制中频电 D.红外线 E.冷敷
A.编织 B.下棋 C.捏泥 D.插花 E.打牌
A.超短波中等剂量治疗 B.超声波中等剂量治疗 C.紫外线大剂量照射 D.机械牵引 E.温热疗法
A.药物治疗 B.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C.戒烟 D.适当体育锻炼 E.经常冷水浴
A.患肢舒适体位 B.在牵张前应用放松技术和热身训练 C.先稳定地抓握所需治疗关节的远端和近端,然后活动远端部分 D.牵张力量轻柔、缓慢、持续 E.牵张后应用热疗减少牵张所致的微小损伤
A.单磁片法 B.多磁片法 C.磁疗腰带 D.耳磁法 E.磁处理水疗法
A.作用时间长 B.不能早期使用 C.稳定、可控 D.安全、舒适 E.不引起肌肉疲劳
A.间歇式训练 B.连续性训练 C.自由式训练 D.强制性训练 E.连续训练与自由训练结合
A.5~10min B.10~15min C.15~20min D.25~30min E.30~35min
A.暗示法 B.交替法 C.对比法 D.下垂摆动 E.放松体操
A.屈伸肘 B.屈伸膝 C.肩关节分离 D.脊柱屈伸摆动 E.颈椎左、右侧摆
A.磨砂板 B.脚踏板 C.脚踏缝纫 D.拉锯 E.编织
A.1.3倍 B.1.4倍 C.1.5倍 D.1.2倍 E.1.7倍
A.大阻力 B.超常负荷 C.促进易化 D.训练间隔宜长、小负荷 E.训练至过度疲劳
A.提高代谢能力,改善心肺功能 B.维持和恢复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C.改善躯体感觉、运动、认知等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D.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症状 E.重复性训练作业,巩固运动疗法的效果
A.5s B.10s C.15s D.25s E.30s
A.受检肌肉有无收缩活动 B.受检肌肉的围度 C.能否引起关节运动 D.抵抗重力的情况 E.抵抗阻力的情况
A.弹簧式踝足矫形器 B.金属膝踝足矫形器 C.西蒙斯踝足矫形器 D.免负荷式膝踝足矫形器 E.奥索伦踝足矫形器
A.注射肝素 B.穿高弹力袜 C.使用充气压力泵 D.主动活动 E.卧床休息
A.有利于消肿 B.有利于残肢创面修复 C.有利于早期离床和负重训练 D.对接受可及时修整 E.缩短了康复时间
A.训练中所选课题应设计在成功率为70%~90%的水平 B.要求必须用口语表达,并及时纠正错误 C.反复及强力的刺激 D.对正确或相应的反应及时鼓励 E.训练课题应参考患者发病前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A.METs B.VO2max C.VO2 D.MVO2 E.VO2peak
A.认知疗法 B.放松技术 C.补偿策略 D.危机干预 E.行为疗法
A.逐步抬高床头,以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B.保持平卧3个月 C.保持平卧2个月 D.保持平卧1个月 E.开始站立训练
A.固定作用 B.保护作用 C.镇痛作用 D.支持作用 E.助动作用
A.眼手协调性 B.手的抓握能力 C.上肢的肌力 D.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 E.下肢的肌力
A.单极法置于患耳前 B.单极法置于患耳后 C.双极法双耳对置 D.双极法患耳前后对置 E.双极法患耳后乳突部与鼻部
A.以最快的速度及最大的幅度进行呼吸1min的气量 B.深吸气后做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C.以最大的幅度进行呼吸1min的气量 D.以最快的速度呼吸1min的气量 E.以最快的速度及最大的幅度进行呼吸1次的气量
A.5°~15° B.15°~30° C.30°~45° D.45°~60° E.60°~75°
A.疼痛时用温热量 B.不能用高频电疗 C.用温热量 D.用无热或微热量 E.先热疗、渐降温
A.磨砂板 B.捏饺子 C.插钉 D.推铁箱 E.编织
A.注意力 B.单侧忽略 C.手指失认 D.运动失用 E.面容失认
A.注意力 B.单侧忽略 C.手指失认 D.运动失用 E.视觉空间失认
A.多发性周围神经损伤,症状逐渐加重 B.肌张力可高可低,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C.中枢神经系统多发病灶,感觉运动均受累,病程波动 D.非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 E.肢体强直、震颤、运动减少
A.音频电疗 B.压力治疗 C.关节牵张运动 D.局部红外线照射 E.局部使用硅凝胶
A.操作者与患者除去身上一切金属物品 B.操作者与患者保持身体干燥 C.必须在木板地或橡胶板上进行操作 D.不得触摸已经通电的电极手柄插孔 E.严禁在空腹时治疗
A.患侧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 B.患侧髋关节无痛范围内的被动活动 C.患侧膝关节无痛范围内的被动活动或主动运动 D.长腿平坐双上肢支撑练习 E.扶双拐下地负重行走练习
A.肛门排气 B.肠鸣音恢复 C.大便变稀 D.大便变干 E.食欲增强
A.每天检查尿常规、细菌培养及细菌记数一次 B.常规使用口服抗感染药 C.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D.正常情况下尿检脓细胞或白细胞计数应少于10个/高倍视野 E.导管滑出后直接塞回
A.轻负荷,长时间,多次重复 B.重负荷,长时间,多次重复 C.轻负荷,短时间,多次重复 D.轻负荷,长时间,少量重复 E.重负荷,长时间,少量重复
A.急性炎症期,患肢应予以制动,以防止炎症扩散 B.局部炎症消退后,及早开始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和关节运动 C.应注意局部炎症情况,活动不能过早、过于频繁 D.若治疗不及时,将导致严重的后遗症为关节僵直 E.在抗感染的同时,早期配合小剂量超短波治疗
A.静止性 B.手部明显 C.不自主 D.睡眠时消失 E.主动动作时加重
A.中波疗法 B.短波疗法 C.超短波疗法 D.分米波疗法 E.厘米波疗法
A.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 B.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 C.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垂直 D.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垂直 E.与躯干纵轴平行
A.抬高术侧上肢 B.穿弹性压力袖套 C.向心性深部按摩 D.超短波治疗 E.间歇性向心性充气加压
A.翻身障碍 B.起坐障碍 C.站立障碍 D.平衡障碍 E.步行与手功能障碍
A.快速擦刷 B.轻微触摸 C.温热刺激 D.牵伸 E.冰敷
A.全身亚红斑量照射,每周2次 B.躯干弱红斑量照射,每周3次 C.胸背部红斑量照射,每日1次 D.胸背分2~4区红斑量照射,每日1区 E.手部红斑量照射,每日1次
A.心率达到85%预计最大心率 B.心率达到70%预计最大心率 C.血压达到180mmHg D.血压达到200mmHg E.出现症状、心电图异常、血压异常或诱发严重心律失常
A.早期床边康复治疗 B.待病情进一步好转后开始康复治疗 C.让病人自然恢复 D.出院后参加社区康复 E.予各种康复辅助用具,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E.5周
A.0.01~0.03mA/cm2 B.0.02~0.08mA/cm2 C.0.05~0.1mA/cm2 D.0.1~0.25mA/cm2 E.0.2~0.5mA/cm2
A.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B.铅管样肌张力增高 C.静止性震颤 D.手足徐动 E.感觉性共济失调
A.生物反馈 B.心理咨询 C.安慰剂 D.口服止痛药 E.忽略疗法
A.训练应由简单到复杂 B.大关节活动恢复较差 C.手的活动恢复较慢 D.训练应按照个体运动发育规律进行 E.应采取多种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
A.并置于鼻根部两侧 B.并置于双上颌窦区 C.单极法置于枕部 D.单极法置于额前部 E.左右或前后对置于鼻窦区
A.访谈法 B.生化检查 C.影像学检查 D.基因检查 E.神经电生理检查
A.运动强度过大 B.运动强度适中 C.运动量过大 D.运动量适中 E.发生运动损伤
A.双下肢间放置三角垫 B.尽早进行术侧髋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C.翻身时患侧髋关节尽量屈曲 D.坐位时避免双膝并拢 E.制定个体化步行训练计划
A.吞咽反射 B.舌运动 C.唇运动 D.颌的运动 E.软腭运动
A.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B.肩峰至桡骨茎突 C.肩峰至尺骨茎突 D.C7棘突至桡骨茎突 E.C7棘突至尺骨茎突
A.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B.先检查患肌 C.先检查远端肌 D.先检查近端肌 E.先后无关
A.散步(速度4km/h) B.步行(速度5km/h) C.下楼梯 D.慢速骑车 E.跳绳
A.病灶区重复照射 B.病灶区加大照射剂量 C.病灶区和周边区同时照射 D.病灶区小剂量,周边区大剂量 E.病灶中心区大剂量,周边健康区小剂量
A.步长 B.步宽 C.步频 D.关节角度 E.支撑相时间
A.0°~25° B.0°~35° C.0°~45° D.0°~55° E.0°~65°
A.协同运动模式 B.分离运动模式 C.组合运动模式 D.阶梯运动模式 E.交互神经支配模式
A.改善协调、平衡功能 B.提高肌力 C.改善脑部循环 D.增加机体摄氧量 E.降低肌张力,诱发正常运动
A.0 B.1~1.5cm C.2~2.5cm D.3~3.5cm E.4~4.5cm
A.重力因素 B.肌肉(或肌群)收缩迹象 C.外加阻力大小 D.运动幅度大小 E.身高
A.珠算 B.乒乓球运动 C.拧螺钉 D.锯木 E.下棋
A.作用表浅、剂量小 B.作用叠加、剂量加大 C.两极作用抵消 D.发生火花放电 E.电压增高,有危险
A.无论健侧或患侧的腿都可先上 B.健侧腿先上,患侧腿后上 C.健侧腿先上,患侧腿先下 D.患侧腿先上,健侧腿后上 E.患侧腿先上,健侧腿后下
A.冰刺激 B.轻叩肌腹 C.用力挤压关节 D.快速牵张肌肉 E.脊柱旁皮节的按摩
A.臂丛神经损伤 B.坐骨神经损伤 C.尺神经损伤 D.腓神经损伤 E.桡神经损伤
A.两点步态、三点步态、四点步态 B.三点步态、四点步态、摆至步态 C.三点步态、四点步态、摆至步态、摆过步态 D.两点步态、三点步态、四点步态、摆至步态、摆过步态 E.两点步态、三点步态、摆至步态、摆过步态
A.磨砂板 B.推锯 C.拉锯 D.推铁箱 E.编织
A.按摩 B.被动活动 C.经皮神经电刺激 D.功能性电刺激 E.主动运动与神经肌肉电刺激
A.纤维连结 B.韧带连结 C.软骨结合 D.滑膜关节 E.骨性结合
A.头部 B.眼睛 C.感觉减退区 D.瘢痕 E.下腹部
A.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增加 B.血管持久扩张 C.肿痛加重 D.结缔组织增生 E.炎症迅速控制
A.静止性 B.肌张力增高 C.躯干屈曲 D.四肢过伸 E.自主动作困难
A.骨盆扶抱法 B.前臂扶抱法 C.肩胛后扶抱法 D.双人帮助站起 E.升降机帮助下转移
A.导向块 B.音响交通信号灯 C.坡道 D.停步块 E.红绿灯
A.感觉性共济失调 B.未控制的高血压 C.严重动脉硬化 D.心力衰竭 E.不稳定型心绞痛
A.下垂畸形 B.背屈畸形 C.内翻畸形 D.外翻畸形 E.内收畸形
A.磨砂板、拉锯 B.和泥、用脚踏缝纫机缝纫 C.在台面上推动滚筒、在编织架上编织 D.推重物、拧螺帽 E.刺绣、捏橡皮泥
A.电压在100V以上,输出电流为50~100mA B.电极通常为铜板电极 C.电极的角应尖锐 D.衬垫以多层吸水的柔软绒布制成 E.衬垫的周边应比电极小1cm
A.降低运动强度 B.提高运动量 C.提高运动强度 D.降低运动量 E.训练组织
A.训练强度先强后弱 B.训练方案因人而宜 C.鼓励患者主动参与 D.强调训练持之以恒 E.训练内容由易到难
A.无热量 B.微热量 C.温热量 D.热量 E.极热量
A.玫瑰糠疹 B.急性扭伤早期 C.神经炎 D.偏头痛 E.血红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