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超高度危险性物品 B.高度危险性物品 C.中度危险性物品 D.低度危险性物品 E.非危险性物品
A.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针头刺伤可感染乙肝 B.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透析装置也可传播乙肝 C.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行传播 D.HBsAg阳性者是传染源之一 E.患有乙肝的妇女所生的婴儿一定会得乙肝
A.整体性 B.目的性 C.相关性 D.层次性 E.环境适应性
A.以经济为中心 B.以整体人为中心 C.以工作为中心 D.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E.以人际关系为中心
A.方法一致 B.途经一致 C.目标一致 D.感情一致 E.认知一致
A.院长 B.护理部主任 C.护理部 D.护理部副主任 E.科护士长
A.基础质量控制 B.环节质量控制 C.过程质量控制 D.结果质量控制 E.终末质量控制
A.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 B.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并强制其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C.健康教育以调查研究为前提 D.传播健康信息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E.健康教育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
A.被动发展阶段 B.主动发展阶段 C.自主发展阶段 D.巩固发展阶段 E.晚年发展阶段
A.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B.致病性行为模式 C.不良疾病行为 D.违规行为 E.预警行为
A.候诊教育 B.出院教育 C.随诊教育 D.咨询教育 E.健康教育处方
A.了解教育者的意愿和能力 B.确定教育目标 C.制定教育计划 D.评估患者的环境 E.评估教育需求
A.教育时间 B.教育场所 C.教学方法及工具 D.教育目标 E.教育人员
A.知觉到易感性和严重性 B.知觉到益处 C.知觉到障碍 D.自我效能 E.知觉到社会力量
A.干预后高血压人群对疾病的看法 B.高血压人群对各种干预活动的参与情况 C.干预后高血压人群的行为是否发生改变 D.高血压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看法 E.干预后高血压人群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A.双盲法 B.随机化分组 C.更换测量工具 D.更换测量人员 E.去掉一部分研究对象
A.候诊教育 B.门诊咨询教育 C.随诊教育 D.门诊专题讲座及培训班 E.门诊教育
A.无菌技术、消毒、灭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感染监测和效果评价 B.消毒、灭菌、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感染监测和效果评价 C.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相关院内感染的监测 D.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E.隔离、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感染监测和效果评价
A.营养作用 B.免疫调节作用 C.降低脂肪作用 D.定植抵抗力作用 E.生物屏障作用
A.白假丝酵母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 B.白假丝酵母菌、肠球菌、乳酸菌 C.双歧杆菌、棒状杆菌、肠球菌 D.双歧杆菌、乳酸菌、大肠埃希菌 E.双歧杆菌、乳酸菌、肠球菌
A.一部分细菌受到抑制 B.另一部分细菌过度生长 C.正常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发生永久性变动 D.为可逆性失调 E.此失调通过细菌定量检查得到反映
A.发生2例以上同种感染病例的现象 B.发生3例以上同种感染病例的现象 C.发生2例以上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D.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E.发生4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A.2小时内 B.4小时内 C.12小时内 D.24小时内 E.48小时内
A.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 B.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 C.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胞 D.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 E.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
A.70% B.80% C.85% D.90% E.95%
A.作业 B.人员 C.信息 D.财务 E.组织绩效
A.高危时间 B.高危病人 C.高危护士 D.关键制度 E.所有科室
A.可衡量性原则 B.科学性和先进性原则 C.实用性原则 D.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 E.经济原则
A.问卷调查 B.电话随访 C.病人投诉 D.与病人直接沟通 E.第三方调查
A.80%以内 B.80%~85% C.85%~90% D.90%~95% E.95%~100%
A.非惩罚性 B.保密性 C.独立性 D.时效性 E.专家分析
A.年度评估指标 B.质量评估指标 C.差异度评估指标 D.临床成果评估指标 E.病人满意度评估指标
A.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B.描述人群的健康状况 C.发展个人技能 D.加强社区行动 E.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A."知信行"模式中"知"是指在学习和获得知识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信念并转为相应态度 B."知信行"模式中"信"是指掌握和理解新的信息 C."知信行"模式中"信"是指对接受的新知识采用积极态度并建立健康信念 D."知信行"模式中"行"是指在学习和获得知识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信念并转为相应态度 E."知信行"模式中"行"是指接受卫生保健等知识的过程
A.适时插入"是的"等语言 B.点头 C.微笑 D.沉默 E.插入"是吗"、"哦"等语言
A.知识 B.态度 C.信念 D.价值观 E.社会支持
A.直接接触每一个病人前后 B.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后 C.摘手套前 D.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及物品之前 E.处理药物或配餐后
A.≥1cm×1cm B.≥2cm×2cm C.≥3cm×3cm D.≥4cm×4cm E.≥5cm×5cm
A.50mg/L B.100mg/L C.500mg/L D.1000mg/L E.1500mg/L
A.≤5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B.≤10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C.≤15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D.≤20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E.≤25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A.一般的环境以消毒为主 B.清洁的程序遵循从洁到污的原则 C.清扫病人房间应先感染病人房间,后一般病人房间 D.地面应采用干燥拖把清洁 E.病人房间家具清洁应做到一屋一巾
A.自然通风 B.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C.机械通风 D.空气洁净技术 E.化学消毒
A.隔离区域的设立应包括清洁区和污染区 B.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可不设立缓冲区 C.隔离区域应备有洗手设施、口罩、隔离衣、帽子、手套等防护用物 D.隔离区的设立要符合洁污统一的原则 E.各区域应用同一颜色的标识
A.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B.危害健康的行为 C.与疾病有关的行为 D.促进健康的行为 E.与健康有关的行为
A.行政方法 B.法律方法 C.思想教育方法 D.经济方法 E.社会心理学方法
A.制定目标体系 B.组织实施 C.考评成果 D.实施奖惩 E.考核评价
A.高压蒸汽灭菌法 B.间歇灭菌法 C.焚烧法 D.消毒浸泡法 E.日光曝晒
A.正常菌群绝大部分是厌氧菌 B.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可合成叶酸、维生素A、泛酸等 C.肠道中的乳酸菌、肠球菌等正常菌群可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D.菌群失调可导致感染 E.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A.提高生活质量 B.普及一般卫生知识 C.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D.预防疾病 E.促进健康
A.在健康教育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对目标人群产生影响的事件 B.测量者的态度和行为使目标人群受到暗示 C.由于偶然因素,个别被测试对象的某特征水平过高或过低 D.在评价阶段如果干预组和对照组选择不均衡,可引起选择偏倚 E.健康教育项目使用问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A.倾向因素 B.促成因素 C.强化因素 D.环境因素 E.遗传因素
A.高压蒸汽灭菌 B.干热灭菌 C.滤过除菌 D.紫外线 E.煮沸消毒
A.戴清洁手套 B.戴一次性手套 C.戴医用口罩 D.戴防护镜 E.穿隔离衣
A.了解社会问题与健康问题的相关性 B.确定目标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 C.确定导致目标人群疾病或健康问题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 D.为确定干预的环境目标奠定基础 E.组织评估和资源评估
A.候诊教育 B.随诊教育 C.健康教育处方 D.入院教育 E.咨询教育
A.1.1型管理 B.1.9型管理 C.9.9型管理 D.9.1型管理 E.5.5型管理
A.基础护理管理 B.专科护理管理 C.新业务、新技术管理 D.护理信息管理 E.预防护理缺陷的管理
A.一度失调 B.二度失调 C.三度失调 D.移位菌群失调 E.可逆性失调
A.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人群(通常为住院病人)中新发生医院感染的频率 B.是指短时间内处于危险人群中新发生医院感染的频率 C.是指在一定时间或时期内特定部位感染危险人群中新发生该部位医院感染的频率 D.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或时期内,在一定的危险人群(住院病例)中实际感染(新、老医院感染)例数所占的百分比 E.是指在某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病人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多起感染病例的现象
A.环氧乙烷 B.含氯消毒剂 C.氯己定碘 D.氯己定 E.苯扎溴铵
A.戴外科口罩 B.戴医用防护口罩 C.穿隔离衣 D.戴一次性手套 E.戴防护镜
A.回套针头帽 B.用手去除针头 C.弃于锐器盒内 D.弃于医用垃圾袋内 E.浸泡消毒
A.术前24小时 B.术后24小时 C.术后48小时 D.术后3天 E.术后1周
A.医院健康教育 B.倡导政策支持 C.加强个人素质 D.营养健康教育 E.发展个人技能
A.保健行为 B.预警行为 C.日常健康行为 D.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E.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A.被动发展阶段 B.主动发展阶段 C.自主发展阶段 D.巩固发展阶段 E.稳定发展阶段
A.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严重性 B.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易感性 C.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 D.对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所遇障碍的认识 E.对自身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
A.形成评价 B.过程评价 C.效应评价 D.结局评价 E.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