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6岁,少尿、水肿,贫血貌。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尿红细胞(++),尿沉渣检查见到图1中的有形成分
A.姬染色法 B.革兰染色法 C.SM染色法 D.煌焦油蓝染色 E.苏丹Ⅲ染色
A.CD7与部分B淋巴细胞有交叉 B.对CD7的检测不敏感 C.CD7在T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出现较晚 D.CD7在T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出现早,但消失也早 E.CD7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有5%~10%的交叉反应
A.各组分分子的大小不同 B.各组分溶解度的不同 C.各组分的带电荷的不同 D.各组分沉降率的不同 E.各组分密度的不同
A.线粒体 B.粗面内质网 C.高尔基体 D.核仁 E.受体
A.TC细胞与肿瘤细胞 B.NK细胞与肿瘤细胞 C.巨噬细胞与TH细胞 D.TH细胞与B细胞 E.朗格汉斯细胞与TH细胞
A.低血糖 B.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C.心脑疾病乳酸中毒 D.高血糖高渗透性糖尿病 E.嗜铬细胞瘤
A.因子Ⅶ缺乏 B.因子Ⅷ、Ⅸ减少 C.因子Ⅲ异常 D.凝血酶原降低 E.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
A.葡萄糖 B.乳糖 C.半乳糖 D.果糖 E.蔗糖
A.8~10μm B.12~15μm C.15~30μm D.30~40μm E.40~60μm
A.大面积烧伤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严重腹泻 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E.慢性心肺疾患
图所示红细胞属哪一种形态改变()
A.泪滴形红细胞 B.口形红细胞 C.棘形红细胞 D.椭圆形红细胞 E.球形红细胞
A.≥50% B.≥60% C.>70% D.≥80% E.≥90%
A.糖异生增加 B.磷酸性糖途经增加 C.山梨醇途经增加 D.醛糖还原酶减少 E.半乳糖激酶增加
A.凝固酶 B.酸性磷酸酶 C.纤溶酶 D.葡萄糖 E.淀粉样体
A.手背静脉 B.肘部静脉 C.颈外静脉 D.内踝静脉 E.股静脉
A.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B.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 D.血液通过针头直接注入容器 E.轻轻混匀血液和抗凝剂
A.可获多量血液 B.痛感较轻 C.检查结果恒定 D.适合婴幼儿 E.检测结果与静脉血差异小
A.可先处理标本,但不发送检验报告 B.危重患者标本要特别注明 C.标本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存 D.记录接收的日期和时间 E.检验报告上不必注明标本存在的问题
A.黄盖管加有枸橼酸钠 B.红盖玻管加有添加剂 C.绿盖管加有氟化钠 D.紫盖管加有EDTA E.灰盖管加有肝素钠
A.必须用干净容器 B.必须用塑料容器 C.必须加盖密封 D.培养用容器应消毒和无菌处理 E.容量最好为50~100ml
A.告知患者留尿检验目的 B.提供给患者合格的留尿容器 C.检验申请单应全面详细 D.可电子信息系统开具检验申请 E.随机尿为最佳尿标本
A.晨尿:尿常规检查 B.随机尿:尿常规检查 C.3h尿:1h尿细胞定量计数 D.24h尿:12h尿细胞定量检查 E.餐后尿:尿糖和尿蛋白
A.WBC B.RBC C.HGB D.MCH E.RDW
A.标本是否合格 B.试剂是否有效 C.室内质控是否合格 D.与诊断是否一致 E.与前次结果是否一致
A.批内精度 B.批间精度 C.总重复性 D.单次重复 E.总差异度
A.正相关 B.负相关 C.直线相关 D.曲线相关 E.相似
A.铁剂 B.铋剂 C.维生素C D.动物血 E.食用鱼肉
A.实验室必须在最佳条件下检测室间质评样本 B.实验室必须与其测试患者样本一样的方式来检测室间质评样本 C.实验室必须在重新维护仪器后检测室间质评样本 D.实验室必须在重新校准后检测室间质评样本 E.实验室必须在常规仪器上进行多次测定室间质评样本
A.3个月 B.6个月 C.1年 D.2年 E.5年
A.饥饿时尿酮体阳性 B.剧烈运动可致尿蛋白增加 C.正常女性尿细胞数量常高于男性 D.长期饮酒者可致尿肌酐增加 E.长期服用维生素C可影响尿糖测定结果
A.新鲜软粪便 B.含脓血黏液粪便 C.多部位采集的混合粪便 D.完全干燥的粪便 E.直肠指检获得的粪便
A.将每份标本均视作惟一的标本 B.每份标本均注明标识 C.避免标本污染实验台 D.标本检验完毕须消毒处理 E.标本采集者姓名应保密
A.A型RhD(+) B.B型RhD(+) C.O型RhD(+) D.AB型RhD(+) E.A型RhDu
A.甲氨蝶呤性溶血性贫血 B.头孢噻啶性溶血性贫血 C.青霉素类性溶血性贫血 D.环磷酰胺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E.药物诱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恢复期
A.椭圆形红细胞 B.口形红细胞 C.球形红细胞 D.镰形红细胞 E.缗钱状红细胞
A.毒性颗粒 B.杜勒小体 C.空泡 D.退行性变 E.染色质小体
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总数超过20×109/L时,一般应计数200个白细胞 B.当发现幼稚红细胞时,应列入分类总数中并报告百分率 C.快速染色法无法确定的细胞,应用瑞-吉染色复查 D.要避免重复计数 E.总数低于3×109/L时可用2张血片分类50~100个白细胞
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错误的是()
A.有核细胞多时染色需时长 B.应计数涂片边缘所有有核细胞 C.白细胞数12.0×109/L时应分类100个白细胞 D.白细胞数15.6×109/L时应分类200个白细胞 E.宜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进行分类
A.CLSIH20-A1(2005) B.CLSIH20-A2(2007) C.CLSIH20-A3(2008) D.CLSIH20-A4(2009) E.CLSIH20-A5(2009)
A.MCV B.IPF C.IRP D.MCH E.CHCM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肾结石 C.肾病综合征 D.急性尿道炎 E.急性肾盂肾炎
A.慢性肾衰竭 B.多发性骨髓瘤 C.溶血性贫血 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血型不符输血反应
A.尿外观呈白色 B.苏丹Ⅲ染色阳性 C.镜下见到脂肪小滴 D.白色尿混浊加酸澄清 E.白色尿混浊加热澄清
A.pH对结果的影响大 B.pH<4.0时,结果可能假阴性 C.pH>9.0时,结果可能假阳性 D.对清蛋白、黏蛋白、球蛋白均敏感 E.大剂量输注青霉素的患者,结果可出现假阴性
A.500个/ml B.5000个/ml C.50000个/ml D.500000个/ml E.5000000个/ml
A.血 B.粪便 C.脑脊液 D.咽拭子 E.痰
A.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衍变而来 B.只在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粪便中出现 C.胞体大,可为中性粒细胞体积的3倍或以上 D.可分散分布或成群出现,可吞噬红细胞、细菌等 E.有时形态与溶组织阿米巴包囊相似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淋病奈瑟菌 D.革兰阴性厌氧菌 E.肺炎链球菌
A.微生物感染 B.环境因素 C.基因缺陷 D.遗传因素 E.激素水平异常
A.尤适用于流动采血 B.可避免医护人员感染 C.可避免标本间交叉污染 D.可减少溶血现象 E.可防止细胞破坏
A.采血部位无水肿 B.针刺深度5mm为宜 C.乙醇消毒后须待挥发后进针 D.按无菌技术穿刺进针 E.做多项检查时无须考虑采血顺序
A.新鲜晨尿 B.加防腐剂 C.新鲜餐后尿 D.尽快送检 E.记录尿量
A.饥饿可致尿糖阳性 B.剧烈运动可致尿细胞增加 C.尿中混入精液可致尿蛋白假阳性 D.月经可干扰尿常规检查 E.大剂量青霉素可致尿蛋白假阴性
A.有合格的检验人员 B.有理想的血片镜检区域 C.有规范的检查顺序 D.减少人为影响因素 E.有标准的病理性红细胞形态图
A.速度快 B.不需昂贵仪器 C.影响因素多 D.重复性差 E.精确性较高
A.0.5mg B.1.0mg C.1.5mg D.2.0mg E.2.5mg
A.15℃ B.18℃ C.20℃ D.28℃ E.30℃
A.血滴大 B.血黏度高 C.推片角度小 D.推片速度快 E.推片用力大
A.染色后应直接倾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 B.染液浓度淡则染色时间要长 C.缓冲液和染液须充分混匀 D.水流冲洗时间越长越好 E.染色过浅时可先加染液后加缓冲液进行复染
A.Wright染色法对胞质染色佳 B.对胞核染色,Wright法不如Giemsa法 C.Giemsa染色法中性颗粒染色佳 D.Giemsa染色法对寄生虫染色差 E.Wright-Giemsa染色法对胞核和颗粒染色均佳
A.被检者血清中不完全抗体 B.被检者红细胞表面不完全抗体 C.被检者红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 D.被检者血清中相应血型物质 E.Rh血型鉴定
A.分光光度法原理 B.反射光原理 C.光检测技术 D.鞘流技术 E.射频原理
A.精密度 B.稀释效应 C.抗干扰性 D.携带污染率 E.检测准确度
A.白细胞计数 B.红细胞计数 C.血红蛋白测定 D.网织红细胞计数 E.红细胞平均体积测定
A.设备标识 B.设备的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列号或其他惟一性识别 C.制造商的联系人和电话 D.到货日期和投入运行日期 E.制造商的说明书或其存放处
A.试剂批号改变 B.校准物批号改变 C.人员更换 D.光源老化 E.试剂的体积变化
A.不能使用1个水平的质控品 B.假失控或假报警概率较低 C.经典的规则多达10个 D.以Levey-Jennings方法为基础易于比较 E.有助于确定失控的原因
A.高蛋白饮食 B.高糖类饮食 C.高核酸饮食 D.高维生素C水果 E.长期大量饮啤酒
A.冷凝集素 B.冷球蛋白 C.泼尼松 D.柠檬酸葡萄糖 E.EDTA充盈过度真空采血管
A.原始细胞≥1个 B.晚幼粒细胞>2个 C.浆细胞≥1个 D.有核红细胞≥2个 E.非典型淋巴细胞>5个
A.糖尿病 B.早期妊娠 C.自然流产 D.异位妊娠 E.甲状腺功能亢进
A.尿酸铵结晶 B.胆红素结晶 C.磷酸铵镁结晶 D.胆固醇结晶 E.胱氨酸结晶
A.乳酸脱氢酶>200U/L B.密度>1.020 C.蛋白质>40g/L D.细胞计数少 E.清晰透明
A.pH<4.0 B.氨试验阴性 C.见到线索细胞 D.乳酸杆菌缺乏 E.白色凝乳状
患者,男,32岁,在拉萨工作12年。外周血检查结果:RBC6.5×1012/L,HB190g/L,HCT0.65。
A.血膜分布不均 B.血膜过厚 C.血膜过长 D.血膜过窄 E.血膜过薄
A.小血滴,大角度,慢速推片 B.大血滴,大角度,慢速推片 C.大血滴,大角度,快速推片 D.小血滴,小角度,慢速推片 E.大血滴,小角度,快速推片
患者男,35岁,出现水肿、乏力,血压增高、尿量减少、肉眼血尿。尿干化学检查示:红细胞200/μl,蛋白质2.0g/L,白细胞100/μl。显微镜尿有形成分检查结果见图2和图3。
A.透明管型 B.颗粒管型 C.红细胞管型 D.白细胞管型 E.蜡样管型
A.肾结石 B.肾结核 C.肾盂肾炎 D.急性膀胱炎 E.急性肾小球肾炎
A.影红细胞为主 B.大红细胞为主 C.小红细胞为主 D.正常红细胞为主 E.非均一性红细胞为主
A.芽胞样突起 B.锯齿形外观 C.细胞球形化 D.细胞肿胀 E.细胞皱缩
患者女,39岁,因尿急、尿频、尿痛就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WBC12.6×109/L,中性粒细胞0.89;尿干化学检查:WBC(+++),RBC(+),NIT(+),pH6.0,其余检查项目(-)。尿沉渣检查结果见图4。
A.真菌 B.白细胞 C.红细胞 D.上皮细胞 E.草酸钙结晶
A.急性肾炎 B.尿道结石 C.肾病综合征 D.急性肾盂肾炎 E.急性泌尿道感染
A.肾功能检查 B.尿细菌培养 C.尿Addis计数 D.尿β2-微球蛋白测定 E.尿沉渣染色检查
A.0~1;0~3 B.0~3;0~5 C.0~5;0~3 D.0~3;0~3 E.0~5;0~5
患者女,32岁,主诉乏力3个月。查体:面色苍白;RBC3.3×109/L,Hb70g/L,HCT0.26。
A.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单纯大细胞性贫血 D.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256g/L B.269g/L C.284g/L D.320g/L E.360g/L
患者男,68岁,主诉发热,咽喉痛,肌肉酸痛。血液一般检查:白细胞计数4.4×109/L,淋巴细胞0.67,中性粒细胞0.29,嗜酸粒细胞0.03,嗜碱粒细胞0.01,红细胞计数5.1×1012/L,血小板计数168×109/L。
A.细菌性肺炎 B.急性肺脓肿 C.急性气管炎伴细菌感染 D.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E.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A.白细胞计数 B.嗜酸粒细胞分类 C.淋巴细胞分类 D.红细胞计数 E.血小板计数
献血员和患者Rh血型均为阳性,欲进行ABO血型交叉配血。
A.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 B.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 C.主、次侧均不凝集 D.主、次侧均凝集 E.无法判断
有些新型血液分析仪开发了血细胞分析新的检测参数,如: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单个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CHCM)、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分布宽度(HDW)、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CHr);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未成熟粒细胞(IG)百分率和计数、造血祖细胞(HPC)百分率和计数等。
A.IRF B.CHr C.CHCM D.HPC E.MPV
A.CHCM增高 B.HPC增高 C.IRF增高 D.IPF增高 E.IG增高
A.IG增高 B.CHCM增高 C.IRF增高 D.HPC增高 E.MPV增高
A.尿酸结晶 B.颗粒管型 C.宽大管型 D.蜡样管型 E.细胞管型
A.来自颗粒管型 B.来自透明管型 C.来自结晶管型 D.来自细胞管型 E.来自肾上皮细胞管型
A.尿道坏死性病变 B.急性尿路感染 C.肾盂肾炎 D.肾出血 E.肾衰竭
患者女,29岁,既往身体健康,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而就诊。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尿蛋白(++)、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阳性。尿沉渣显微镜镜检示: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0~4个/HPF、肾小管上皮细胞(++)。
A.尿路结石 B.尿路感染 C.狼疮性肾炎 D.肾病综合征 E.急性肾小球肾炎 F.急性肾衰竭
A.内分泌检查 B.血常规检查 C.肾功能检查 D.尿细菌培养 E.免疫学检查 F.肾超声检查
A.氧化剂 B.亚硝酸盐 C.肌红蛋白 D.大量细菌 E.大量VitC F.还原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