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A.PAP B.CA50 C.CA125 D.CA15-3 E.CEA
A.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 B.补体替代途径的溶血活性 C.补体单个成分3的溶血活性 D.补体单个成分4的溶血活性 E.补体单个成分2的溶血活性
A.尿素和甲酰胺 B.二甲基亚砜 C.聚丙烯酰胺 D.甲叉双丙烯酰胺 E.过硫酸铵
A.[αA.βB.γ]2 B.[αA.βB.γ]2 C.[αβγ]2 D.[αβγ]3 E.αβγ
A.CEA和AFP B.PSA和CEA C.PSA和AFP D.CAl25和CEA E.CAl53和CEA
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B.肾结核 C.蚕豆病 D.血友病 E.膀胱炎
A.草酸钙结石 B.磷酸钙结石 C.尿酸结石 D.碳酸钙结石 E.胱氨酸结石
A.Mb B.CK C.cTn D.LD E.AST
A.是胰腺的一种外分泌酶 B.可被巯基化合物、胆汁酸、钙离子激活 C.可被丝氨酸激活 D.血清脂肪酶主要来源是胰腺 E.血清脂肪酶可部分来源于肠粘膜
A.- B.+ C.++ D.+++ E.++++
A.5% B.10% C.15% D.20% E.30%
A.NK细胞 B.巨噬细胞 C.CD4+T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CTL
A.Bruton综合征 B.DiGeorge综合征 C.X-CGD D.SCID E.遗传性血管神经水肿
A.IgA类抗体 B.IgM类抗体 C.IgG类抗体 D.IgD类抗体 E.IgE类抗体
A.必须避免脂肪血 B.抗凝剂配制准确,每周配1次,冰箱保存 C.抽血应在30秒内完成 D.血液凝固可使血沉增快 E.抗凝剂浓度增加使血沉减慢
A.B细胞 B.T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PBMC中混入的杂质细胞
A.12S和13S B.13S和22S C.R4S和10 D.R4S和41S E.13S和R4S
A.PHA B.细菌毒素 C.硝基四氮唑蓝 D.美洲商陆 E.ConA
A.复合抗原 B.半抗原 C.阻断抗原 D.封闭抗原 E.完全抗原
A.胸腺 B.骨髓 C.脾 D.淋巴结 E.肝
A.CD2 B.CD3 C.CD4 D.CD19 E.CD8
A.色氨酸 B.球蛋白 C.糖蛋白 D.亚铁血红素 E.清蛋白
A.抗原特性 B.酶的稳定性 C.载体特性 D.抗体特性 E.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要将结合和游离的酶标物分离
A.参考方法校准 B.仪器校准 C.标准曲线的建立 D.参考方法的质量控制 E.用户质量控制
A.134℃,1min B.126℃,5min C.121℃,15min D.115℃,15min E.110℃,10min
A.医学专家 B.生物安全员 C.医务人员 D.律师 E.实验室管理人员
A.IgD、IgG、IgM、IgA、IgE B.IgG、IgA、IgM、IgD、IgE C.IgM、IgG、IgA、IgD、IgE D.IgA、IgG、IgM、IgD、IgE E.IgE、IgD、IgM、IgA、IgG
A.CD2 B.CD3 C.CD4 D.CD8 E.CD16
A.放射免疫法 B.ELISA竞争法 C.ELISA捕获法 D.ELISA双抗体夹心法 E.ELISA间接法
A.分子中的色氨酸残基 B.分子中的酪氨酸残基 C.4个亚基的戊酸侧链末端羟基 D.分子中的咪唑酮环 E.噻吩环的戊酸侧链末端羟基
A.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长时间段 B.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稳定时间段 C.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慢时间段 D.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的最快时间段 E.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结束的时间段
A.对某一特征细胞进行电流分析 B.对某一特征细胞进行培养分析 C.对某一特征细胞进行计数分析 D.对某一特征细胞进行免疫组化分析 E.对某一特征细胞进行物理分析
A.IgD B.IgE C.IgG D.IgA E.IgM
A.都是免疫球蛋白 B.由浆细胞产生 C.均为糖蛋白 D.多是γ-球蛋白 E.由B细胞产生
A.C-反应蛋白 B.铜蓝蛋白 C.α1-酸性糖蛋白 D.α2-巨球蛋白 E.触珠蛋白
A.骨髓 B.淋巴结 C.胸腺 D.脾 E.黏膜淋巴组织
A.IL-1 B.L-6 C.IL-4 D.IL-10 E.IL-2
A.巨细胞病毒 B.EB病毒 C.单纯疱疹病毒 D.狂犬病毒 E.风疹病毒
A.HSV为双股DNA病毒 B.HSV为单股DNA病毒 C.HSV为双股RNA病毒 D.HSV为单股RNA病毒 E.HSV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A.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形成 B.免疫复合物沉积 C.免疫复合物活化补体系统 D.单个核细胞浸润形成炎症 E.中性粒细胞浸润并释放溶酶体酶
A.间接免疫荧光测定法 B.对流免疫电泳法 C.ELISA法 D.免疫印迹法 E.免疫双扩散法
A.抗SSA抗体 B.抗U1RNP抗体 C.抗Jo-1抗体 D.抗SCL-70抗体 E.抗Smith抗体
A.是指免疫细胞在分化、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失控性增生和恶变 B.病变可涉及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和免疫细胞 C.既可以是良性增生,又可以是恶性增生,以良性增生多见 D.临床表现为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E.临床病理改变为免疫球蛋白数量及功能的异常改变
A.IgG型 B.IgA型 C.IgM型 D.IgD型 E.IgE型
A.免疫球蛋白缺陷 B.性染色体隐性遗传 C.不表达CD40 D.IgG、IgA、IgE也明显增高 E.血清中含大量抗中性粒细胞抗体
A.AFP B.CEA C.CA19-9 D.POA(胰胚胎抗原) E.FSA(胚胎硫糖蛋白抗原)
A.CA72-4 B.SCC C.CA242 D.CA19-9 E.AFP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DC D.M¢ E.NK
A.C1 B.C2 C.C3 D.C4 E.C5~9
A.PEG比浊法 B.C1q固相法 C.mRF凝胶扩散试验 D.凝胶过滤法 E.抗抗体法
A.B细胞 B.T细胞 C.嗜中性粒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肥大细胞
A.C5a B.C4a C.C3a D.C3b E.C2a
A.C5a B.C4b C.C3c D.C3b E.iC3b
A.具有酶样活性 B.一旦活化,呈级联反应 C.具有免疫防御和免疫条件功能 D.可以引起免疫损伤 E.属于急性时相蛋白
A.血液滤过器 B.合成干扰素、补体、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物质 C.造血功能 D.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E.清除外来抗原及衰老细胞
A.调整胶体金pH值 B.待标记物的电解质、胶体金颗粒大小、蛋白质及其分子量等因素影响标记效果 C.胶体金与待标记物用量的最适比例,需经预试确定 D.为使标记物稳定,常加入BSA溶液或聚乙二醇(PEG)等稳定剂 E.胶体金标记物的纯化和鉴定
A.使用分别针对抗原不同决定簇的两种单克隆抗体作为酶标记物 B.一种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抗体,另一种作为酶标抗体 C.可使标本和酶标抗体同时加入成为一步法 D.用于检测二价或二价以上的大分子抗原 E.采用高亲合力的单克隆抗体可提高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A.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 B.ELISA C.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克隆酶供体免疫分析 E.免疫印迹法
A.入射光的强度 B.入射光的波长 C.测定的过程 D.测定夹角 E.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大小
A.生物素、亲合素的结合不易受酸碱条件的干扰 B.可用于物质的提纯 C.BAS虽能提高方法的灵敏性,但相应也可增加非特异性 D.生物素、亲合素间结合具有高度专一性和亲和力 E.适用于多种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A.镧系元素发光稳定 B.荧光寿命长 C.stokes位移大 D.激发光谱带较宽 E.荧光强度高
A.制备酶标生物素 B.亲合素和HRP-B的浓度比不应高于4∶1 C.反应时,游离亲合素作为关键的桥联剂 D.先按比例将酶标生物素与亲合素混合成复合物,然后直接使用 E.需制备生物素化的抗体
A.异硫氰酸荧光素 B.四乙基罗丹明 C.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 D.藻红蛋白 E.四甲基伞酮-β-D半乳糖苷
A.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进行的定位检测 B.BAB-ELISA检测 C.ABC-ELISA检测 D.结合BAS系统的免疫-PCR技术 E.BAS制备的亲和吸附剂进行基因的分离纯化
A.激发光源 B.温度 C.溶液pH值 D.细胞固定剂 E.目镜
A.前向散射光 B.侧向散射光 C.速率散射光 D.激光 E.荧光
A.有较高的量子产额和消光系数 B.对488nm的激发光波长有较强的吸收 C.容易与被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结合而不影响抗体自身的特异性 D.发射光波长与激发光波长间有较大差距 E.发射光波长与激发光波长接近
A.树突细胞 B.巨噬细胞 C.成熟红细胞 D.胆管上皮细胞 E.神经细胞
A.C1~C9 B.B因子、D因子 C.H因子、I因子 D.DAF、MDP、HRF E.P因子
A.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B.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C.形态法 D.放射性核素法 E.MTT法
A.直接检测病毒 B.病毒分离及鉴定 C.免疫学检测 D.基因检测 E.免疫组化检测
A.血清sIgE B.血清总IgE水平 C.血清ECP水平 D.皮肤点刺试验 E.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
A.抗dsDNA抗体 B.抗Smith抗体 C.抗核糖体抗体 D.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 E.抗着丝点抗体
A.B淋巴细胞型发病率高于T淋巴细胞型 B.西方国家发病率高于亚洲国家 C.易出现贫血 D.易发生反复感染 E.细胞表面常表达CD5、CD19
A.X-SCID B.ATS C.WAS D.ADA E.MHCⅡ
A.AFP B.CA15-3 C.HCG D.雌激素受体(ER) E.端粒酶(telomerasE.
A.反应系统中同时有生物素-酶、亲合素-抗原、特异性抗体和待测抗原 B.亲合素标抗原与待测抗原竞争结合抗体 C.生物素化酶与亲合素标抗原结合后,酶活性不受抑制 D.亲合素标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不再与生物素化酶结合,后者保持酶活性 E.生物素化酶与亲合素标抗原结合后,酶活性受抑制
A.以生物素化探针进行定位检测 B.用于目的基因的分离纯化 C.免疫-PCR的检测灵敏性可达10-21mol D.建立免疫-PCR并与ELISA相结合,用于检测PCR扩增产物 E.建立免疫-PCR,用于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A.固相载体 B.HRP C.第二抗体 D.抗原 E.抗原特异抗体
A.抗SCL-70抗体和抗着丝点抗体 B.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 C.抗dsDNA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 D.抗SCL-70抗体和抗U1RNP抗体 E.抗组蛋白抗体和抗核糖体抗体
A.ANA B.抗内皮细胞抗体 C.抗dsDNA抗体 D.抗心磷脂抗体 E.ANCA
A.AMA B.ASMA C.ANCA D.ANA E.ACLA
A.CA125 B.CA15-3 C.CA19-9 D.CA242 E.CA72-4
A.供者患有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B.移植物没有充分血液供应 C.受者为过敏体质 D.HLA不匹配 E.受者产生封闭性抗体
A.血型相配 B.免疫耐受诱导 C.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D.选择MHC配型相符的供者 E.供体和受体HLA位点可以不同
A.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 B.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C.血清中各类抗体水平测定 D.PHA刺激增殖试验 E.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F.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计数
A.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 B.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计数 C.反向溶血空斑试验 D.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 E.PHA刺激增殖试验 F.血清中各类抗体水平测定
A.CD3+细胞显著降低 B.CD4+细胞显著降低 C.CD8+细胞显著降低 D.CD19+细胞显著降低 E.CD16+细胞显著降低 F.CD56+细胞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