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nT B.cTnI C.Mb D.CK-MB E.LDH
A.脂蛋白脂肪酶 B.ACATA C.LCAT D.肝脂酶 E.胰脂酶
A.碘缺乏 B.碘过量 C.硒缺乏 D.硒过量 E.钙缺乏
A.Ph B.温度 C.2,3-DPG D.PO2 E.HB
A.4mA B.10mA C.20mA D.30mA E.40mA
A.体内乙醇代谢的主要部位在胃 B.代谢中间产物乙醛可引起肝细胞微粒体损伤 C.乙醇代谢引起细胞内NADH/NAD+比值增大 D.过量乙醇摄入可引起乙醇性高血糖和高脂血症 E.乙醇代谢不会引起机体耗氧量增加
A.下丘脑提前发生脉冲式大量释放 B.腺垂体提前产生青春期样LH、FSH分泌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E.神经系统肿瘤
A.Hp B.CRP C.AAG D.ALB E.Cp
A.重吸收溶质 B.重吸收水 C.重吸收水、不重吸收溶质 D.水和溶质均重吸收 E.水和溶质均不重吸收
A.肝脏 B.肌肉 C.肺 D.肾脏 E.心脏
A.线粒体 B.微粒体 C.氧 D.NADH E.辅酶A
A.终点分析法、连续监测法、比浊测定法、离子选择电极法 B.终点分析法、电泳法、比浊测定法、离子选择电极法 C.终点分析法、连续监测法、电泳法、离子选择电极法 D.终点分析法、连续监测法、比浊测定法、电泳法 E.终点分析法、连续监测法、比浊测定法
A.尿酸被分解 B.生成尿囊素 C.磷钨酸被还原 D.292nm波长处光值密度下降 E.可用血清直接测定
A.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 B.丙酮酸激酶缺乏 C.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 D.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 E.磷酸化酶缺乏
A.FADH2 B.NADPH C.FMN D.NADP+ E.NAD+
A.H2C03 B.pH C.CO2结合力 D.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 E.PCO2
A.PAH比碘锐特分子量小 B.PAH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小,所以产生的误差也小 C.操作方便 D.PAH在人体内能透入红细胞 E.PAH是内源性物质
A.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B.长期禁食或畏食 C.严重呕吐、腹泻 D.代谢性酸中毒 E.代谢性碱中毒
A.葡萄糖氧化酶法 B.己糖激酶法 C.福林-吴法 D.邻甲苯胺法 E.毛细管电泳法
A.维生素A摄入过量 B.维生素D摄入过量 C.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D.恶性肿瘤 E.甲状腺功能亢进
A.近端小管 B.髓襻降支 C.远曲小管 D.髓襻升支 E.集合管
A.131I摄取试验 B.血清FT3、FT4测定 C.血清TSH测定 D.TRH兴奋试验 E.TSH受体抗体检测
A.MB B.CK-MB C.cTn D.AST E.CK-BtM3/CK-MM1
A.蛋白类激素 B.类固醇类激素 C.多肽类激素 D.脂肪类激素 E.核酸类激素
A.分直接法和间接法 B.胰腺分泌功能减退见于胰腺实质受损或胰液排入肠腔障碍,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紊乱 C.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是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等疾患最重要的临床表现 D.胰外分泌有非常大的功能储备,只有在中、重度胰外分泌功能紊乱时,才会产生异常结果 E.以上均正确
A.铁 B.钴 C.铜 D.铬 E.汞
A.OGTT B.空腹胰岛素 C.糖化血红蛋白 D.C-肽 E.空腹血糖
A.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B.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C.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 D.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E.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A.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 B.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 C.阐明疾病生化诊断的原理 D.论述疾病的生化机制 E.阐明有关疾病的生物化学基础
A.生物化学 B.临床生物学 C.临床化学 D.生物学 E.化学生物学
A.肝糖原分解 B.肌糖原分解 C.食物糖类的消化吸收 D.糖异生作用 E.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
A.75mg B.150mg C.75g D.100g E.150g
A.TG B.HDL-C C.LDL-C D.apoB E.TC
A.OGTT B.D3-羟丁酸 C.尿糖 D.糖化血红蛋白 E.尿酮体
A.合成激素 B.合成VLDL C.合成胆汁酸 D.合成CM E.合成CHE
A.1型糖尿病 B.2型糖尿病 C.胰岛B细胞瘤 D.注射胰岛素 E.低血糖症
A.Na+ B.Ca2+ C.P D.Cl- E.Mg2+
A.apoB100 B.apoA. C.apoC D.apoB48 E.apoAⅠ
A.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降低 B.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和体位变化无关 C.血、尿17羟皮质酮或尿皮质醇明显增高 D.血浆醛固酮和尿醛固酮增加 E.中、晚期有血钾偏低
A.心脏肌钙蛋白(cTnT或cTnI)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准 B.临床检验中应同时检测cTnT和CM-MB质量,确保诊断无误 C.如果患者已有典型的可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ECG变化,应立即进行治疗 D.对发病6小时后的就诊患者,不必测Mb,只需测定cTn E.肌钙蛋白比CK-MB出现更早
A.LD1>LD2>LD3>LD4>LD5 B.LD2>LD1>LD3>LD4>LD5 C.LD4>LD1>LD2>LD3>LD5 D.LD5>LD1>LD2>LD3>LD4 E.LD3>LD5>LD4>LD1>LD2
A.全血不能用于电解质测定 B.血清和血浆、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的电解质之间有一定差异 C.血清和血浆K+之间差异具有临床意义 D.用血浆或全血测定电解质时要用肝素锂或氨盐抗凝 E.用血浆或全血测定电解质的好处在于不用等待血凝固而缩短了检测时间
A.标本冷藏可使血K+测定值偏高 B.标本冷藏对血Na+测定无影响 C.采血前患者肌肉活动,可使血钾上升 D.轻微溶血对血浆K+测定无明显影响 E.全血未及时分离可使血钾上升
A.RNA溶于0.3mol/L的醋酸钠溶液或双蒸水中置-70℃至~80℃保存 B.DEPC水溶解RNA或在RNA溶液中加入Rnasin或VRC,通过抑制RNA酶对RNA的降解而延长保存时间 C.将RNA沉淀溶于70%的乙醇溶液,可在-20℃长期保存 D.将RNA沉淀溶于去离子甲酰胺溶液中,可在-20℃长期保存 E.如加RNA抑制物可以暂时保存
A.插入序列 B.转座子 C.染色体DNA D.质粒 E.可转座噬菌体
A.螺旋状聚合体 B.环状聚合体 C.线性聚合体 D.球状聚合体 E.菱状聚合体
A.SDS为生物阴离子去污剂,主要引起细胞膜的降解并能乳化脂质和蛋白质 B.EDTA为二价金属离子螯合剂,可抑制DNase的活性,同时降低细胞膜的稳定性 C.蛋白酶K有水解蛋白的作用,可消化DNase和细胞中的蛋白质并裂解细胞 D.酚可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也可抑制DNase的活性 E.pH8.0的Tris溶液能保证抽提后DNA进入水相,避免滞留在蛋白质层
A.是一种可以水解核酸的酶,能识别和切割DNA分子中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B.Ⅱ型限制性内切酶是基因重组中最常使用的工具酶 C.Ⅰ型和Ⅲ型限制性内切酶具有修饰和依赖ATP活性的作用 D.通常识别的是4~8个特异性核苷酸顺序 E.水解核酸后可以形成粘末端或平末端
A.要避免细胞外RNase的污染抑制其活性 B.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和口罩 C.所有的玻璃器皿与溶液均应以RNase的抑制剂DEPC进行处理 D.对各种材料和试剂均要进行严格的洗涤、纯化和高压消毒处理 E.在冰浴的条件下进行操作,也是减低RNase活性的有效措施
A.酚抽提法 B.甲酰胺解聚法 C.玻棒缠绕法 D.PCR E.异丙醇沉淀法
A.快速 B.准确 C.高效率 D.对大量的生物样品可以平行检测 E.需要熟练的操作技术
A.细胞核基因组的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B.体细胞有两份同源的基因组 C.染色体中的DNA被高度压缩 D.染色体储存于细胞核内,是基因组遗传信息的载体 E.细胞核基因组中编码区域大大少于不编码区域
A.SNP是一种单基因 B.SNP在人体内分布频密、数量巨大 C.SNP最多的表现形式是单个碱基的替换 D.SNP某一变异在不同个体间的表象形式是相同的 E.已经成为继RFLP、STR之后的第三代遗传标记
A.可移动的基因成分 B.可在质粒与染色体之间移动的DNA片段 C.转座子是转位因子的一个类型 D.转位因子是DNA重组的一种形式 E.能在一个DNA分子内部或两个DNA分子之间移动的DNA片段
A.透析 B.层析 C.电泳 D.选择性沉淀 E.PCR
A.病原体为蛋白质 B.朊病毒的复制类似于病毒的复制 C.朊病毒蛋白的前体是一种正常无害的蛋白质 D.朊病毒主要破坏大脑神经细胞 E.朊病毒不具有热稳定性
A.细菌耐药基因的鉴别 B.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鉴别诊断 C.临床疾病的基因诊断 D.流行病学的调查 E.营养学分析
A.该法是一种条件比较剧烈的方法 B.煮沸不能完全灭活核酸内酶A C.适用于大多数E.coli菌株 D.不适用于表达endA的菌株 E.只能用于小质粒DNA(<15kB.的小量制备
A.蛋白质亚基的聚合 B.交叉聚合 C.分子识别 D.分子的自我装配 E.多酶复合体
A.核酸分子的碱基组成 B.核酸分子是单链或双链 C.核酸分子的浓度 D.酸碱度 E.杂交溶液中盐浓度
A.蛋白质工程中的定点诱变技术 B.生物传感芯片质谱 C.酵母双杂交 D.噬菌体展示 E.免疫诱导
A.又称为Southwestern杂交 B.可鉴定蛋白质与DNA的特异结合 C.可以大概确定结合蛋白质的分子量 D.该技术最先由中国人应用 E.蛋白质-DNA复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后可分离
A.核酸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80nm B.A260为1的光密度大约相当于50μg/L的双链DNA C.若DNA样品中含有盐,会使A260读数偏低 D.紫外分光光度法可适用于测定浓度小于0.25μg/ml的核酸溶液 E.紫外分光光度法可适用于测定浓度大于0.25μg/ml的核酸溶液
A.腺病毒 B.HEV C.HAV D.HIV E.冠状病毒
A.病毒核酸 B.真核生物的线粒体 C.细菌的质粒 D.转座子 E.转位因子
A.避免医患纠纷 B.保证用药有效性 C.保证用药安全性 D.即时了解病情 E.准确判断预后
A.给药途径 B.消化道的运动及食物因素 C.药物在体内的运送方式 D.靶组织或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时间、速度和摄取量 E.肝脏的功能状态
A.C-肽分解慢 B.不受外源胰岛素干扰 C.检测技术成熟 D.与胰岛素等摩尔产生 E.不受胰岛素抗体影响
A.rT3 B.TSH C.TT4 D.TT3 E.TPOAb
A.严重肝病 B.巨人症 C.糖尿病 D.胰岛B细胞瘤 E.应激状态
A.呼吸系统 B.消化系统 C.循环系统 D.泌尿系统 E.运动系统
A.肝功能检查 B.肾功能检查 C.胃肠功能检查 D.呼吸功能检查 E.心功能检查
A.急性心功能衰竭 B.糖尿病肾病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急性肾小管肾炎 E.慢性肾小球肾炎
A.肾小管性酸中毒 B.急性肾功能衰竭 C.慢性肾功能衰竭 D.糖尿病肾病 E.红斑狼疮性肾炎
A.肝硬化 B.恶性肿瘤 C.营养不良 D.肾病综合征 E.急性肾小球肾炎
A.Alb B.AAG C.Hu D.AMG E.AAT
A.Alb升高 B.α1球蛋白降低 C.α2球蛋白升高 D.β球蛋白升高 E.γ球蛋白降低
A.有肾小管性蛋白尿 B.为选择性蛋白尿 C.属于肾小球病变早期 D.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E.为溢出性蛋白尿
A.急性胆囊炎 B.急性胃肠炎 C.急性胰腺炎 D.急性肠梗阻 E.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
A.血糖检查 B.血、尿淀粉酶检查 C.肝功能检查 D.肾功能检查 E.心功能检查
给予输液、抗生素等治疗后,病情加重,腹痛未缓解,出现双手搐搦,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HR130~145次/分,R35~47次/分,SpO280%。考虑该病例为()。
A.重症胰腺炎 B.重症胆囊炎 C.急性胃穿孔 D.急性心梗 E.急性肠梗阻
A.代谢性碱中毒 B.血脂降低 C.低血钙 D.低血糖 E.转氨酶升高
A.多发性骨髓瘤 B.肾结石 C.肝硬化 D.肝癌 E.背部劳损
A.本周蛋白 B.IgM C.M蛋白 D.免疫球蛋白轻链 E.免疫球蛋白重链
A.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 B.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C.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 D.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E.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Ⅴ型
A.LDL受体基因检测 B.ApoB基因检测 C.LPL活性测定 D.LpA.基因检测 E.ApoE基因检测
A.TG和胆固醇转变而来 B.由CM或VLDL转化而来 C.HDL转化而来 D.LDL转化而来 E.HMG,CoA还原酶
患者,男,14岁,从未进行过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免疫接种,在夏季后期患此病住进医院。在病情严重时使用了人工呼吸器,恢复时撤掉人工呼吸器,未出现不良影响,几天后,血气、电解质结果如下:[Na+]136mmol/L,[K+]4.5mmol/L,[Cl-]92mmol/L,pH7.32,CO2总量.36mmol/L,PCO270mmHg。
A.呼吸性碱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患者的[HCO3- ](mmol/L)为()。
A.339 B.0.339 C.33.9 D.3.39 E.0.0339
A.14.6 B.140.5 C.48.5 D.232.5 E.28.8
A.酸中毒 B.碱中毒 C.酸碱平衡正常 D.保持过去的酸碱平衡紊乱 E.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女,35岁,碰撞后易骨折,血压170/105mmHg,圆脸,向心性肥胖,腹部有紫纹。实验室检查:血糖升高,血Na+升高,血K+、Ca2+降低,淋巴细胞和酸性粒细胞减少。
A.糖尿病 B.单纯性肥胖 C.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D.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E.骨质疏松症
A.葡萄糖耐量试验 B.血清(浆)皮质醇水平及昼夜节律测定 C.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D.血脂测定 E.血浆ACTH测定
A.溶血性黄疸 B.肝细胞性黄疸 C.阻塞性黄疸 D.肝硬化 E.胆囊炎
A.血清胆红素测定 B.尿胆红素定性实验 C.血碱性磷酸酶测定 D.血γ-GT检测 E.血清BUN测定
A.血清胆红素增加,尿胆红素阴性 B.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血ALT正常 C.血清尿素氮增高,尿胆红素阳性 D.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加,血ALP增高 E.尿血红蛋白增加
A.HDL B.IDL C.LDL D.VLDL E.CM
A.外源性胆固醇 B.内源性胆固醇 C.外源性甘油三醋 D.内源性甘油三酯 E.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