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g B.W C.N·m D.kg·b E.J
A.糖原是由多个葡萄糖组成的带分支的大分子多糖 B.糖原是体内糖的贮存形式,主要贮存在肌肉和肝脏中 C.肌糖原分解为肌肉自身收缩供给能量 D.肝糖原分解主要维持血糖浓度 E.糖原合成来自葡萄糖,不需要消耗ATP
A.颞叶 B.额叶 C.枕叶 D.顶叶 E.岛叶
A.最早发育 B.3岁时接近成人脑重 C.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增多 D.出生时已经发育的较完善,大脑皮质厚度接近成人 E.5岁时神经细胞分化基本完成
A.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B.不随细胞外离子含量的变化而改变 C.随传导距离变化而改变 D.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 E.不随细胞所处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A.肱尺关节,肱桡关节 B.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 C.肱尺关节,桡尺近侧关节 D.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关节 E.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远侧关节
A.横断面 B.矢状面 C.垂直面 D.冠状面 E.额状面
A.咽可分为鼻咽、口咽、喉咽,与食管相连,成人全长约12~14cm B.喉咽部有环咽肌环绕,前方为喉 C.若有异物进入咽部,可因咽肌收缩而阻止其下行,并诱发呕吐反射,吐出异物 D.发音时咽腔可改变形状,产生共鸣,使声音清晰、悦耳,其中声带的作用尤为重要 E.喉相当于第4~6颈椎的高度,女性喉较男性稍高,小儿喉较成人为高
A.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B.肺的内侧面中央的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处称为肺门 C.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称为肺根 D.右肺分为上、下两个肺叶,左肺分上、中、下三个肺叶 E.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
A.右静脉角 B.左静脉角 C.上腔静脉 D.左颈内静脉 E.头臂静脉
A.上界自上臂下1/3 B.下界至前臂上1/3 C.伸侧由尺骨鹰嘴、肱骨内外上髁联成 D.屈侧为肘窝 E.屈侧由肘窝,肱骨内外上髁联成
A.物理治疗师 B.作业治疗师 C.康复医师 D.运动医学医师 E.骨科医师
A.不存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 B.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C.神经活性物质的释放部位与效应细胞间距离至少在20nm以上 D.递质传递时间不大于1秒 E.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的受体
A."国际残疾分类"方案 B."残疾的预防与康复" C."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 D."联合意见书" E.《社区康复-残疾人参与、残疾人受益》
A.各种疾病患者 B.老年人 C.残疾者 D.慢性病患者 E.疾病或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
A.伸膝最紧张,防止胫骨前移 B.屈膝最紧张,防止胫骨前移 C.伸膝最紧张,防止胫骨后移 D.屈膝最紧张,防止胫骨后移 E.伸膝最松弛,防止胫骨前移
A.股二头肌 B.半腱肌 C.股直肌 D.半膜肌 E.股中间肌
A.存在于脊柱各椎骨之间 B.由纤维环、髓核和透明软骨组成 C.纤维环由多层透明软骨构成 D.透明软骨围绕于椎间盘的最外层 E.成人总数为25个
A.半腱肌 B.半膜肌 C.股薄肌 D.股内侧肌 E.缝匠肌
A.脊髓背角 B.脊髓前角 C.丘脑内外侧核群神经元 D.下丘脑视前区 E.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A.项韧带 B.棘间韧带 C.棘上韧带 D.前纵韧带 E.黄韧带
A.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 B.神经细胞分化不完全 C.神经髓鞘发育不完全 D.神经轴突、树突发育不全 E.小儿脑耗氧量高
A.延髓 B.大脑脚 C.中脑 D.脑桥 E.下丘脑
A.10~16℃ B.16~20℃ C.20~30℃ D.34~36℃ E.45~46℃
A.新生儿对弱光有瞬目动作 B.1个月可凝视光源,开始有头眼协调 C.2个月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 D.5个月左右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 E.7个月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
A.突触易化主要涉及的离子是Ca2+ B.突触强化主要是由于前膜内Na+蓄积 C.长时程强化指该突触活动增强 D.突触强化与Ca2+浓度增高有关 E.突触易化与Na+蓄积有关
A.第5~8肋软骨之间 B.胸腔的纵隔内 C.约1/3在前正中线左侧 D.约2/3在前正中线右侧 E.第2~6胸椎之间
A.心理是脑的功能 B.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脑是心理的器官 D.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E.心理是主观认识的反映
A.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干、神经节、神经丛及神经终末装置组成 B.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常集中在一起,位于中枢部的这种细胞体集团称为细胞核,位于周围部的细胞体集团称为神经节 C.脊神经有31对,其前根C8~L3含交感纤维,S2~4含副交感纤维 D.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脑、脊神经中 E.脊神经可形成臂丛和腰骶丛,自主神经可形成腹腔丛等神经丛
A.第2腰椎体上缘 B.第12胸椎体下缘 C.第11胸椎体下缘 D.第1腰椎体 E.平第12肋中点
A.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B.不同物质转变为糖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C.是细胞在无氧条件下,胞浆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 D.20分钟左右的运动,生糖氨基酸的糖异生作用达到最大值 E.长时间运动后期,甘油糖异生作用随脂肪供能的增多而减低
A.拥抱反射 B.阳性支撑反射 C.紧张性颈反射 D.紧张性迷路反射 E.肱二头肌腱反射
A.由胫骨下端,距骨联结而成 B.关节囊内外侧壁薄而松弛 C.外侧韧带较薄弱,在足过度内翻时较易发生损伤 D.不能与其他关节联合运动,只能做屈和伸运动 E.距骨滑车前窄后宽
A.又称血管升压素 B.经下丘脑-垂体束被运输到神经垂体然后释放出来 C.减少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D.主要受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动脉血压的调节 E.作用主要是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E.突触后膜膜电位超极化
A.相对不应期 B.绝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加相对不应期
A.肌肉 B.结缔组织 C.神经 D.肾 E.胃液
A.背阔肌 B.肩胛提肌 C.斜方肌 D.菱形肌 E.前锯肌
A.1~2mm B.4~6mm C.1~4mm D.2~5mm E.紧贴治疗部位
A.33~36℃ B.38~42℃ C.45~47℃ D.52~54℃ E.55~60℃
A.长期制动后肌肉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 B.卧床早期骨骼肌肌浆网对钙离子的摄取和释放增加 C.制动一周后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 D.肌肉制动后重量的下降是线性的 E.如果肌肉是在拉长的情况下固定的,其萎缩和肌肉收缩力下降要轻一些
A.前锯肌 B.肩胛提肌 C.胸大肌 D.斜方肌 E.胸锁乳突肌
A.第1腰椎棘突 B.第2腰椎棘突 C.第3腰椎棘突 D.第4腰椎棘突 E.第5腰椎棘突
A.髂股韧带 B.股骨头韧带 C.骶结节韧带 D.骶棘韧带 E.耻股韧带
A.1mm~1m B.10cm~1m C.1cm~10m D.1~10mm E.10~100mm
A.屈 B.伸 C.回旋 D.外展 E.内收
A.脊髓被膜共分三层 B.脊髓被膜由外向内第二层是脊髓蛛网膜 C.软脊膜位于脊髓被膜最外层 D.硬脊膜与椎管骨膜间的腔隙为硬膜外隙 E.硬脊膜和脊髓蛛网膜腔隙为硬膜下隙
A.易化扩散 B.单纯扩散 C.主动转运 D.被动转运 E.蛋白质通道扩散
A.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B.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C.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每分心输出量 D.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E.左右心室每次所射出的血量
A.是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B.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使O2释放 C.温度降低,氧离曲线左移,不利于O2的释放 D.表示不同PO2时O2与Hb的结合情况 E.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左移,促使O2释放
A.热力灭菌是最可靠而普遍应用的灭菌法,包括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法 B.对血清除菌一般用滤过除菌法 C.对于一般的细菌都可以使用低温灭菌法 D.可用高强度超声杀灭格兰阴性菌 E.浓盐环境可造成细菌生理性干燥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A.真菌 B.细菌 C.放线菌 D.支原体 E.衣原体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 E.逻辑记忆
A.一个力施加于物体所产生的绕轴转动的作用称为力矩 B.力矩的大小也称为扭力 C.力矩的方向由左手螺旋法则确定 D.手指弯向力所指的转动方向时,拇指指向力矩的方向 E.任何力对于不在力作用线上的任意点都会产生力矩
A.整体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E.主观性
A.5%~10% B.15%~25% C.35%~55% D.55%~75% E.85%~95%
A.低于26° B.26°~33° C.34°~36° D.37°~38° E.高于39°
A.又称电介常数,介质加入电场后对电场特性发生影响 B.表示某介质加入电场后对电场特性影响的程度 C.一般物质的介电常数约为1 D.皮肤的介电常数为10~20 E.同一组织在不同频率电场中的介电常数不同
A.座垫 B.靠背和脚踏板 C.车轮和刹车 D.扶手和手柄 E.上述四项
A.额上回后部 B.额中回后 C.额下回后部 D.以上都对 E.以上都错
A.臀部承受的压力增大 B.引起不适 C.出现疼痛 D.引起压疮 E.上述四项
A.加强患肢的主动活动 B.注意抬高患肢 C.应用患肢向心性加压缠绕 D.鼓励用患肢输液 E.避免完全掌屈位
A.舌下 B.口底 C.上颌第一磨牙的颊黏膜处 D.上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处 E.下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处
A.5对 B.8对 C.12对 D.31对 E.以上都不是
A.轻便、美观 B.用拐手可自由活动 C.适用于握力差,前臂力弱的病人 D.以上三项 E.上述都不是
A.A纤维和B纤维 B.A纤维和C纤维 C.B纤维和C纤维 D.A纤维、B纤维和C纤维 E.上述均不是
A.无任何运动 B.仅出现协同运动的模式 C.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 D.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模式 E.出现相对独立于协同运动的活动
A.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B.发病率高 C.患病率高 D.复发率低 E.致残率高
A.风湿性心脏病 B.动脉粥样硬化 C.海绵状血管瘤 D.红细胞增多症 E.高血压
A.C4~T2 B.C6~T1 C.C2~4 D.C5~T1 E.C1~3
A.颈侧 B.肩甲上 C.锁骨后方 D.锁骨上 E.锁骨中点上方
A.肌肉协调性障碍 B.肌肉耐力下降 C.关节异常 D.肌力下降 E.结缔组织异常
A.从一侧下肢着地到另一侧下肢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 B.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 C.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另一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 D.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另一侧足跟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 E.从一侧下肢着地到另一侧下肢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
A.4对 B.7对 C.12对 D.5对 E.8对
A.寰枢关节允许头部做旋转运动 B.颈椎间盘较薄 C.韧带多,起稳定作用 D.颈椎关节突关节为倾斜的平面 E.椎体小,灵活
A.枕骨粗隆下方 B.枕骨粗隆下方2cm C.平乳突水平 D.枕骨粗隆下方1cm E.乳突上方2cm水平
A.5~16Hz B.16Hz~10kHz C.16Hz~20kHz D.1~10kHz E.1~20kHz
A.L2~4 B.L4~5~S1~2 C.L1~3 D.C5~T1 E.C6~T1
A.以静止环境作为参照系来感受身体的定向、定位 B.以非静止环境作为参照系来感受身体的定向、定位 C.以静止环境作为参照系来感受身体的定向、定位并维持身体于直立位 D.以非静止环境作为参照系来感受身体的定向、定位并维持身体于直立位 E.以视力和视野来感受身体的定向、定位并维持身体于直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