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频率0.66~1Hz,波宽0.1~0.5ms B.频率1~100Hz,波宽0.1~1ms C.频率0.66~1Hz,波宽0.01~0.2ms D.频率0.66~1Hz,波宽0.1~1ms E.频率2~160Hz,波宽0.1~1ms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E.空想
A.胞体结构包括:胞膜、胞核和核周质 B.胞突中代谢和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蛋白质几乎都是胞体内合成,运送至胞突 C.神经元的原发转运系统主要是Na+-K+泵,不需要ATP参与 D.轴突在形态上是一个缺乏游离核蛋白和粗面内质网的三角形或扇形 E.轴突外被髓鞘,末梢分为纤维终末并失去髓鞘
A.神经系统最常见最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 B.由突触末梢形成的突触前成分和神经元胞体或其树突分支形成的突触后成分组成 C.常分为兴奋性及抑制性两大类 D.轴-树、树-树、树-体突触最常见 E.同一神经元的轴突与树突之间也可形成轴-树型自身突触
A.物体保持平衡、静止或匀速运动 B.物体没有线加速度 C.物体没有角加速度 D.合力为零 E.合力力矩可不为零
A.突触间隙≤20nm B.前后膜对称性增厚 C.突触小泡为S型 D.突触前栅为细孔10~20nm E.突触小泡为F型
A.享受医疗服务 B.得到别人理解、尊重、关怀和照料 C.免除或部分免除正常的社会责任 D.保守个人秘密,可拒绝透露病史 E.受到社会保护
A.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 B.蛋白质分解代谢首先在酶的催化下水解为氨基酸 C.氨基酸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D.氨基酸可转变成维生素 E.氨基酸的来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A.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都有内毒素 B.内毒素耐热,加热到100°1小时才能被破坏 C.内毒素可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D.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内毒素 E.内毒素可降低血管通透性
A.全长2.5~3.5cm B.由外耳道口直行至鼓膜 C.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 D.软骨部皮肤富有皮脂腺和耵聍腺 E.软骨部皮肤皮下组织少
A.吉兰-巴雷综合征 B.脑瘫 C.脊柱裂 D.肌营养不良 E.脊髓灰质炎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螺旋体 E.放线菌
A.链激酶 B.凝固酶 C.透明质酸酶 D.溶血毒素 E.M蛋白
A.高效性 B.多效性 C.重叠性 D.特异性 E.网络性
A.小于26℃ B.26~33℃ C.34~36℃ D.37~38℃ E.39℃以上
A.脂肪代谢 B.磷酸戊糖途径 C.糖酵解 D.蛋白质分解 E.氨基酸代谢
A.短时间极量运动初始阶段肌细胞不吸收血糖 B.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的能量来源 C.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糖明显上升,运动后血糖明显下降 D.40min以内的运动动用的基质主要是乳酸 E.要提高肌糖原代谢能力应以60%~85%VO2max强度来进行训练
A.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强,具有升血糖作用 B.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强,具有降血糖作用 C.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减弱,具有升血糖作用 D.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减弱,具有降血糖作用 E.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减弱,对血糖不影响
A.食欲减退 B.恶心和呕吐 C.腹痛、便秘 D.情绪不稳、反应迟钝 E.高热
A.泪腺 B.泪点 C.泪小管 D.泪囊 E.鼻泪管
A.喉口 B.前庭裂 C.喉中间腔 D.声门裂 E.声门下腔
A.时间 B.识记材料的数量 C.学习程度 D.序列位置因素 E.地点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前注意 D.有意后注意 E.随意注意
A.整体性 B.组织性 C.差异性 D.相对稳定性 E.暂时性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E.单一抑制
A.持续时间10~30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3~5倍,三角波 B.持续时间10~30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10~20倍,三角波 C.持续时间1~1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3~5倍,三角波 D.持续时间1~1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10~20倍,方波 E.持续时间300~50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3~5倍,三角波
A.方向性好 B.亮度高 C.相干性高 D.单色性好 E.机械效应明显
A.关节 B.伤口溃疡 C.甲状腺 D.手指 E.头部
A.眼睛、睾丸 B.关节 C.周围神经 D.肝脏 E.乳腺
A.肝静脉 B.胃左静脉 C.胃右静脉 D.直肠上静脉 E.脾静脉
A.大脑半球的前三分之二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应 B.大脑半球的后三分之一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 C.脊髓的动脉主要来源于椎动脉和阶段动脉 D.脊髓前、后静脉由脊髓内的小静脉汇集而成,通过前、后根静脉注入椎内静脉丛 E.颈内动脉供应脑的分支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
A.100kHz~300GHz B.0~1kHz C.0~100Hz D.1kHz以上 E.1~100kHz
A.位于小腿外侧 B.胫骨体呈圆柱形 C.上端膨大形成内、外侧髁 D.两髁之间形成髁间凹 E.下端膨大外侧面形成外踝
A.不是全或无 B.不能远距离传播 C.可以相互叠加 D.具有总和现象 E.感受器电位、慢电位、突触后电位、阈上电位均是局部兴奋的表现形式
A.身体直立 B.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C.上肢垂于躯干两侧 D.手掌朝向后方 E.两眼平视前方
A.出生至2个月 B.2~3个月 C.3~6个月 D.4~5个月 E.7个月后
A.微量运动,少于30分钟 B.微量运动,超过30分钟 C.亚极量运动,少于30分钟 D.亚极量运动,超过30分钟 E.极量运动,超过30分钟
A.脊神经节细胞 B.皮质脊髓束 C.薄束 D.楔束 E.脊髓丘脑束
A.呼吸 B.外呼吸 C.内呼吸 D.肺通气 E.肺换气
A.胰岛素 B.甲状旁腺激素 C.降钙素 D.胰高血糖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
A.发育的不平衡性 B.身高、体重发育的两个高峰期:7~8岁和青春期 C.发育的渐进性 D.由头到尾、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动到静 E.发育的个体性
A.大收肌 B.膈肌 C.肋间内肌 D.胸大肌 E.肋间外肌
A.前下脱位 B.前上脱位 C.后下脱位 D.后上脱位 E.侧方脱位
A.只分布于骨髓腔内 B.成人完全变为黄骨髓 C.是造血器官,具有造血功能 D.内含大量脂肪组织 E.骨髓腔内红骨髓可终生存在
A.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充盈量减少 B.心室舒张期过长,心室充盈早已接近限度 C.快速射血期缩短 D.慢速射血期缩短 E.迷走神经活动加强
A.免于疾患 B.机体抗感染过程 C.机体清除自身的损伤或衰老细胞的一种功能 D.清除和杀灭自身突变的细胞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关于最大摄氧量VO2max的描述错误的是()
A.衡量心血管功能的常用指标 B.反映心输出量又反映氧的分配和利用 C.VO2max下降,肌肉功能容量减退 D.VO2max下降,肌力下降 E.VO2max下降,耐力不下降
A.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 B.胰岛素相对增加 C.促进血糖进入肌细胞 D.减慢血糖进入肌细胞 E.加速糖原合成
A.枕-寰-枢复合体是人体中轴骨中最复杂的关节 B.枕-寰-枢复合体的伸屈范围达23.4% C.枕-寰-枢复合体之间的平移度很小 D.枕-寰-枢复合体以旋转运动为主 E.枕-寰-枢复合体中,轴性旋转发生在枕-颈1,颈1-颈2关节,其旋转范围达47%
A.亚红斑量 B.强红斑量 C.红斑量 D.超强红斑量 E.弱红斑量
A.定位准确,分辨清晰 B.属于快痛或锐痛 C.C纤维传导为主 D.A纤维传导为主 E.是在皮肤和躯体粘膜的痛觉
A.由束状带细胞分泌 B.可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 C.有较弱的贮钠排钾作用 D.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分泌过多会引起"水中毒" E.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A.背阔肌 B.斜方肌 C.竖脊肌 D.腰大肌 E.腰方肌
A.3×108m/s B.3×109m/s C.1×109m/s D.1×108m/s E.2×108m/s
A.7.37m B.7.37cm C.7.37km D.7.37mm E.7.37nm
A.尾骨尖 B.弓状线 C.髂嵴 D.坐骨结节 E.股骨大转子
A.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透明软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组成 B.纤维环由纤维组织环绕而成,各层纤维方向不同 C.透明软骨终板是椎体的上下软骨面,构成椎体的上下界 D.髓核是透明的凝胶状,主要由软骨基质和胶原纤维组成 E.髓核随年龄增长及椎间盘退变,水分含量可逐渐降低
A.颞上回后部 B.颞下回后部 C.额上回后部 D.额下回后部 E.额中回后部
A.大脑后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前动脉 D.脉络丛前动脉 E.后交通动脉
A.错觉 B.感觉 C.视差 D.惯性 E.补偿
A.1MED以下 B.照射后4~6小时出现微弱红斑反应 C.红斑反应约2~3天后消退 D.皮肤无脱屑 E.可用于全身照射,每日一次
A.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与水偶极子两端所带的电荷相反,负端趋向正离子,正端趋向负离子,以致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四周为水偶极子所包围 B.电场中电介质分子内正负电荷不重合,分子一端呈正电性,另一端呈负电性 C.直流电通过胶体时,胶体内的分散质移向极性相反的极 D.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后,其中正、负离子分别移动到阴、阳极下,从电极上取得或交出电子变为原子,或分子直接析出,或再与溶剂发生作用而形成新产物的过程 E.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形成离子,因而能导电的化合物
A.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 B.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C.胰岛素可以抑制脂肪酶的活性 D.胰岛素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E.胰岛素缺乏即会出现糖尿病
A.视力残疾 B.听力语言残疾 C.内脏残疾 D.智力残疾 E.肢体残疾
A.0.05~0.1mA/cm2 B.0.1~0.25mA/cm2 C.0.25~0.5mA/cm2 D.0.5~0.75mA/cm2 E.0.75~1.0mA/cm2
A.肢体残疾、活动受限、参与受限 B.残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 C.精神残疾、活动受限、肢体残疾 D.残损、精神残疾、参与受限 E.活动受限、残损、肢体残疾
A.强感应电流和强断续直流电流 B.强感应电流和方波电流 C.三角波电流和直流电流 D.强感应电流和三角波电流 E.方波电流和直流电流
A.传导 B.辐射 C.位移 D.对流 E.散射
A.头尾发育规律 B.近位到远位规律 C.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规律 D.从泛化到集中规律 E.不随意运动向随意运动发育规律
A.右颈总动脉 B.左颈总动脉 C.冠状动脉 D.右锁骨下动脉 E.肺动脉干
A.肝脏 B.胸腺 C.胰腺 D.腭扁桃体 E.脾
A.胰岛分泌胰岛素 B.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C.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尿病 D.为胰腺的内分泌部分 E.为胰腺的外分泌部分
A.肌肉收缩时可产生乳酸 B.只在无氧代谢时产生 C.安静时乳酸主要在红细胞、肌肉,脑和白细胞中产生 D.乳酸的清除率随着乳酸浓度的升高而相应加快 E.运动可以加速乳酸清除
A.肱骨滑车位于下端外侧部 B.外上髁较小,在体表摸不到 C.内上髁前方有桡神经沟通过 D.下端后面有鹰嘴窝 E.外上髁后下方有尺神经通过
A.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 B.缓冲外力的冲击 C.限制胫骨向前移位 D.限制胫骨旋转 E.限制胫骨向后移位
A.刺激的强度要达到阈强度 B.用最小刺激强度和最短的作用时间 C.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 D.刺激强度和时间要恒定 E.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变化率三个参数达到临界值
A.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B.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指标 C.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D.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间的相互关系 E.各部分血管的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人体所取的体位
A.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 B.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C.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气量 D.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与肺内的气量 E.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
A.突触间隙大约为2nm B.突触前后膜阻抗较低 C.突触延搁短 D.突触前动作电位是突触传递的直接因素 E.通常为单向传递
A.粪便 B.血液 C.唾液 D.尿 E.鼻咽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