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显影液特性 B.显影温度 C.显影时间 D.水洗时间 E.药液补充
A.椎体和椎弓围成 B.椎弓根和椎弓板围成 C.所有椎孔连接而成 D.由所有横突孔连接而成 E.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
A.第7~10肋软骨连成肋弓 B.分为真肋和假肋 C.肋骨均以肋软骨与胸骨相连 D.第1~8肋前端连于胸骨,称真肋 E.第10~12肋前端游离
A.额骨 B.颞骨 C.蝶骨 D.筛骨 E.枕骨
A.蝶骨 B.额骨 C.顶骨 D.枕骨 E.颞骨
A.胸骨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3个部分 B.胸骨角平对第4肋软骨,是重要标志 C.胸廓具有支持功能 D.胸廓具有保护脏器功能 E.胸廓具有呼吸功能
A.圆筒形的笼状支架 B.具有弹性 C.上小下大 D.前后径小横径大 E.吸气时前后径和横径都增大
A.骶尾骨 B.髋骨 C.骶髂关节 D.髋关节 E.耻骨联合
A.胃小弯 B.幽门部 C.幽门窦 D.幽门管 E.胃的腺体
A.肝 B.胆囊 C.子宫 D.输尿管 E.直肠上段
临床上牙式表示()。
A.右下颌第1乳磨牙 B.右下颌第1恒磨牙 C.左下颌第1乳磨牙 D.左下颌第1恒磨牙 E.左下颌第2乳磨牙
A.全长有三个狭窄 B.穿膈肌食管裂孔 C.颈部位于气管前方 D.上端与咽喉部相连 E.可分为颈部、胸部、腹部三部分
A.小静脉 B.毛细血管 C.组织间隙 D.淋巴结 E.小动脉
A.肾小体和肾小管 B.肾小囊和肾小管 C.肾小体和近球小管 D.毛细血管(肾小球)和肾小管 E.肾皮质和肾髓质
A.形似蚕豆的实质性器官 B.内侧缘凹陷为肾门 C.肾门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 D.右侧肾蒂较左侧长 E.出入肾门的结构由结缔组织包被称为肾蒂
A.位于腹膜腔内 B.位于脊柱两旁 C.右肾较左肾高 D.肾门约平第2腰椎 E.属于腹膜间位器官
A.纤维囊、肾筋膜、脂肪囊 B.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C.脂肪囊、纤维囊、肾筋膜 D.肾筋膜、脂肪囊、纤维囊 E.肾筋膜、纤维囊、脂肪囊
A.脂肪酶和蛋白酶 B.脂肪酶和肽酶 C.淀粉酶和溶菌酶 D.淀粉酶和寡糖酶 E.脂肪酶和溶菌酶
A.Na+ B.Ca2+ C.H+ D.HCO3- E.Cl-
A.杀菌 B.激活胃蛋白酶原 C.使蛋白质变性 D.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 E.促进铁、钙的吸收
A.胆固醇 B.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C.胆色素 D.胆盐 E.脂肪酸
A.一个肾单位生成的原尿量 B.一个肾生成的原尿量 C.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D.两肾生成的终尿量 E.一个肾生成的终尿量
A.透过物体两部分的X线强度之比 B.透过物体两部分的X线强度之和 C.透过物体两部分的X线强度之差 D.透过物体两部分的X线强度之积 E.透过物体两部分的X线强度平方和
在X线对比度表达式中,对比度指数是指()。
A.e B.d’ C.(μ’-μ) D.μ’ E.μ
A.K=D1+D2 B.K=D1-D2 C.K=D12+D22 D.K=D12-D22 E.K=(D1-D2)2
A.X线量 B.X线质 C.放大率 D.胶片γ值 E.使用增感屏
A.骨与空气 B.骨与肌肉 C.骨与脂肪 D.肌肉与空气 E.肌肉与脂肪
A.冠状静脉-冠状窦-左心房 B.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 C.右心房-三尖瓣-右心室 D.左心室-主动脉瓣-主动脉 E.肺动脉-毛细血管-肺静脉
A.味觉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嗅觉神经 D.舌咽神经 E.迷走神经
A.血沉表示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悬浮稳定性 B.红细胞具有缓冲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的功能 C.血小板具有对毛细血管的营养、支持功能 D.血球容量值指血球容积 E.血色素量表示血红蛋白数量
A.胰液在非消化期几乎不分泌 B.胰液中无机物的作用是中和胃酸,提供消化酶所需环境 C.胰液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产生各种消化酶 D.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以体液调节为主 E.迷走神经反射抑制胰液分泌
A.滤过板 B.滤线栅 C.遮线器 D.被照体 E.影像增强器
A.40kV B.60kV C.80kV D.100kV E.120kV
A.淋巴系统--能协助静脉运送体液回归血循环 B.淋巴系统--能运转脂肪 C.淋巴系统--参与免疫过程 D.淋巴系统--腺体之一 E.淋巴系统--可繁殖增生淋巴细胞
A.骨髓--造血功能 B.胆囊--胆汁分泌 C.小肠--营养吸收 D.大肠--水分吸收 E.胃--胰液分泌
A.人工对比度 B.天然对比度 C.射线(X线)对比度 D.胶片对比度 E.照片对比度
A.标准的优秀照片影像不应有任何失真度 B.影像的变形是被照体不等量放大的结果 C.失真度与焦点、被照体及胶片三者间位置无关 D.位置变形不是影像的变形 E.放大变形不是影像的变形
A.原因之一是荧光体的光扩散 B.屏/片的密着不良产生模糊 C.荧光交叠效应也是模糊的原因 D.X线倾斜摄影不会使照片产生模糊 E.影像的最大模糊是移动模糊
A.舌咽神经 B.舌下神经 C.迷走神经 D.副神经 E.面神经
A.15cm×15cm B.20cm×20cm C.25cm×25cm D.30cm×30cm E.35cm×35cm
A.是心腔最靠前的部分 B.入口为三尖瓣 C.入口为左房室口 D.出口为肺动脉瓣 E.流出道又称动脉圆锥
A.声能随距离增加而减弱 B.尿液衰减>血液衰减>肾衰减 C.超声频率高衰减现象特别显著 D.人体软组织和体液声衰减不同 E.衰减原因有吸收、散射、声束扩散
A.脓胸 B.肺不张 C.成骨性变 D.气胸 E.肺实变
A.结肠肝曲 B.结肠脾曲 C.壶腹部 D.回盲部 E.盲肠
A.10% B.20% C.40% D.60% E.80%
A.脑室是脑内的腔隙 B.脑室共有四个 C.有侧脑室、第三脑室和一对第四脑室 D.侧脑室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E.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和小脑之间
A.胰 B.肝左叶 C.左肾上半部 D.左肾上腺 E.横结肠
A.栅比高,患者接受的辐射线也就越小 B.管电压较低的情况下,不宜选用高栅比栅 C.TUBESIDE-朝向X线管 D.RATIO-栅比 E.CASSETTE-朝向暗合
A.线量增大 B.线质变硬 C.能谱变宽 D.增加散射 E.中心偏移
A.焦点性能差 B.胶片γ值小 C.管电流小 D.放大率大 E.增感屏分辨力大
A.呼吸 B.痉挛 C.心脏搏动 D.胃肠蠕动 E.体位移动
A.4cm B.5cm C.6cm D.7cm E.8cm
A.空气间隙法 B.软组织加压 C.使用遮线器 D.加大管电压 E.使用滤线栅
A.选择能 B.栅密度 C.曝光量倍数 D.对比度改善系数 E.一次X线透过率
A.胰由外分泌和内分泌两部分组成 B.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C.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 D.横跨第1~2腰椎前,分头、体、尾三部 E.其主胰管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
A.脑 B.心脏 C.肝脏 D.眼部 E.子宫
A.50cm B.75cm C.100cm D.125cm E.150cm
A.位于中脑、延髓和小脑之间 B.位于间脑内 C.位于脑桥、延髓和小脑之间 D.两侧丘脑和下丘脑间的一个正中矢状位的裂隙 E.借室间孔与第二脑室相通
A.0.1 B.0.2 C.1 D.1.5 E.2
A.照片密度 B.照片对比度 C.胶片对比度 D.X线对比度 E.X线对比度指数
A.管电压 B.照射野 C.显影条件 D.胶片特性 E.焦点大小
A.空气 B.脂肪 C.肌肉 D.肌腱 E.致密骨
A.1%~2% B.3%~6% C.7%~8% D.9%~10% E.11%~12%
A.密度 B.对比度 C.宽容度 D.锐利度 E.颗粒度
A.影像 B.摄影 C.信息信号 D.成像系统 E.摄影程序
A.半影 B.胶片的最大密度 C.胶片乳剂种类 D.增感屏荧光体颗粒性 E.硫酸钡的流动性
A.半月板是位于股骨和胫骨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 B.半月板周缘厚,内缘薄 C.半月板上面凹陷,下面平坦 D.两端借韧带附着于胫骨髁间隆起 E.两侧半月板的前端借膝横韧带相连
A.片基 B.散射线 C.滤线器 D.显影 E.焦点外X线
A.第5腰椎 B.第1骶椎 C.第2骶椎 D.第3骶椎 E.第4骶椎
A.脊髓胸段 B.脊髓腰骶段 C.延髓 D.下丘脑 E.大脑皮质
A.I0/I B.I/I0 C.I2/I02 D.I02/I2 E.I1/I2
A.骨硬化 B.肺气肿 C.气胸 D.骨萎缩 E.骨囊肿
A.0.2nm B.0.2μm C.0.2mm D.0.2cm E.0.2km
A.呼吸肌的舒缩是呼吸运动的原动力 B.肺弹性下降,呼吸变深,次数减少 C.胸式呼吸依靠肋间肌运动进行 D.氧在血液中主要通过化学结合方式运输 E.呼吸中枢分布于脑桥和延髓
A.锐利度的基础 B.照片对比度可随密度的改变而改变 C.锐利度与对比度无直接关系 D.看片灯的亮度也影响着照片对比度的视觉效果 E.在高密度背景下,对比度小的物体影像难以辨认
A.呼吸是从环境中摄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B.气体的交换在肺动脉和肺静脉之间 C.靠膈肌运动进行的呼吸为腹式呼吸 D.靠肋间肌运动进行的呼吸为胸式呼吸 E.呼吸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调节
A.相同条件下,体厚增加,散射线大幅度增加 B.体厚超过15cm以上组织产生的散射光子对胶片不再影响 C.照射野增大,散射线含有率上升 D.照射野30cm×30cm时散射线含有率达到饱和 E.体厚与管电压产生散射线相比,管电压影响大
A.平方 B.方根 C.倒数 D.负数 E.对数
A.移动和屏/片模糊三因素 B.照片总模糊的因素中最大模糊是移动模糊 C.总模糊的因素中几何模糊占第二位 D.照片总模糊度大于单一系统的模糊度 E.照片总模糊度等于各系统的模糊度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