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血管 B.支气管 C.淋巴管 D.肺泡 E.胸膜
A.一共有25个 B.一般由椎体和椎弓组成 C.第1颈椎又称枢椎 D.胸椎的棘突最短 E.椎体和椎弓围成椎间孔
A.胸骨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3个部分 B.胸骨角平对第4肋软骨,是重要标志 C.胸廓具有支持功能 D.胸廓具有保护脏器功能 E.胸廓具有呼吸功能
A.在体表不能显示 B.位于颈部内侧 C.起于锁骨 D.两侧收缩使头前屈 E.一侧收缩头倾向同侧,脸转向对侧
A.位于腹壁深侧 B.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 C.肌纤维构成腹股沟韧带 D.与腹内斜肌纤维会合形成腹股沟镰 E.上述都正确
A.位于肩部,呈三角形 B.使肩关节外展 C.止于三角肌粗隆 D.只起于肩胛骨 E.受腋神经支配
A.不移动 B.0~1cm C.2~3cm D.3~4cm E.4~5cm
A.属于下消化道的一部分 B.在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小 C.可分为降部、水平部、升部 D.有胰管和胆总管的开口 E.降部的外侧壁有十二指肠大乳头
A.只有内分泌功能 B.胰尾邻接脾门 C.胰管和肝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D.空肠环绕胰头 E.胰腺分为胰头、胰体两部分
A.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和上腹部 B.肝后部邻接右肾和右肾上腺 C.肝有双重血液供应 D.肝门处有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神经、淋巴管出入 E.肝膈面有胆囊窝
A.全长有三个狭窄 B.穿膈肌食管裂孔 C.颈部位于气管前方 D.上端与咽喉部相连 E.可分为颈部、胸部、腹部三部分
A.具有分泌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B.位于肝的胆囊窝内 C.胆囊底与腹前壁相贴 D.胆囊呈长梨形 E.胆囊容量为40~60ml
A.心脏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 B.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C.冠状沟是左、右心房的表面分界标志 D.左心房有四个入口 E.右心房有两个入口
A.神经 B.淋巴管 C.肾动脉 D.肾静脉 E.肾大盏
A.豆状核 B.尾状核 C.屏状核 D.松果体 E.杏仁体
A.动眼神经 B.滑车神经 C.上颌神经 D.展神经 E.视神经
A.三叉神经属混合神经,含躯体感觉和躯体运动两种纤维 B.眼神经为感觉神经 C.上颌神经为感觉神经,穿眶上裂,为眶上神经 D.下颌神经为混合神经,经卵圆孔出颅分为数支 E.三叉神经周围突形成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的大部分
A.10岁 B.7岁 C.20岁 D.18岁 E.45岁
A.提供营养 B.缓冲温度 C.运输激素 D.运输O2和CO2 E.提供铁
A.一个肾单位生成的原尿量 B.一个肾生成的原尿量 C.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D.两肾生成的终尿量 E.一个肾生成的终尿量
A.生长素 B.胰岛素 C.肾上腺素 D.甲状腺素 E.催乳素
A.颅前窝内的眶板 B.颅中窝内的鼓室盖 C.颅中窝内的颈动脉管 D.颅后窝内的颈静脉孔 E.颅后窝内的内耳门
A.主焦点 B.副焦点 C.实际焦点 D.灯丝长度 E.有效焦点标称值
A.中心线倾斜角度摄影 B.中心线未通过病灶中心 C.中心线垂直胶片,但偏离病灶 D.中心线通过病灶中心,并垂直胶片 E.中心线通过病灶中心,但与胶片成角
A.栅焦距 B.栅密度 C.铅容积 D.管电压 E.X线量
A.管电压 B.曝光时间 C.摄影距离 D.被照体厚度 E.X线管容量
A.外展 B.内收 C.后伸 D.前屈 E.旋内
A.结肠肝曲 B.结肠脾曲 C.壶腹部 D.回盲部 E.盲肠
A.大小无规律 B.近阳极侧小 C.近阴极侧小 D.两极右侧大 E.两极左侧小
A.曝光量 B.密度值 C.对比度 D.透光率 E.感光度
A.栅比为铅条高度与铅条间距之比 B.栅比为铅条宽度与铅条高度之比 C.栅比愈大透过的散射线量越多 D.栅比为单位距离内铅条的数目 E.栅比表示单位体积中铅的重量
A.脓胸 B.肺不张 C.成骨性变 D.气胸 E.肺实变
A.4cm B.5cm C.6cm D.7cm E.8cm
A.为肌性管道 B.上接肾盂,下通膀胱 C.可产生蠕动 D.第一处狭窄在起始处 E.第二处狭窄在与腰大肌交叉处
A.I0/I B.I/I0 C.I2/I02 D.I02/I2 E.I1/I2
A.平行线束 B.锥形线束 C.交叉线束 D.垂直线束 E.不规则线束
A.管电压 B.被照体 C.胶片 D.照射野 E.滤线栅
A.肺脏 B.副鼻窦 C.乳腺 D.腹部 E.髂骨
A.额窦 B.筛窦 C.蝶窦 D.胃窦 E.上颌窦
A.回肠 B.盲肠 C.阑尾 D.结肠 E.直肠
A.垂体 B.胸腺 C.甲状腺 D.唾液腺 E.生殖腺
A.显影温度 B.显影时间 C.显影液特性 D.显影液疲劳度 E.显影槽的深度
A.0.02mm B.0.05mm C.0.1mm D.0.2mm E.0.5mm
A.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 B.以物理参数为客观手段 C.以成像技术条件为保证 D.以最佳的对比度为前提 E.符合诊断学要求的最低剂量
A.1 B.2 C.3 D.4 E.5
A.感光效应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 B.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C.增感屏与胶片组合使用,影像密度大 D.密度随被照体的厚度增大而增高 E.密度与显影加工条件有关
A.降低管电压 B.减小被照体-胶片距离 C.缩小照射野 D.使用后盖贴有金属膜的暗盒 E.窗口上安装多层遮线器
A.物理测定值为颗粒度 B.X线量子斑点影响照片颗粒性 C.X线照片上颗粒聚集的区域,称噪声 D.增感屏斑点是造成照片斑点的主要因素 E.量子斑点是X线量子的统计涨落在照片上记录
A.MTF--影像清晰度的评价 B.屏-片体系MTF--使用矩形波测试卡 C.MTF上升--空间频率高 D.焦点MTF测定--傅氏变换法 E.MTF上升--屏-片感度低
A.也可以称为黑化度 B.是一个常用对数值 C.大小取决于Ag多少 D.是一个无量纲的值 E.与观片灯强弱有关
A.骨髓 B.晶状体 C.角膜 D.被覆上皮 E.软骨
A.密度 B.失真度 C.锐利度 D.对比度 E.颗粒度
A.照射野面积 B.被照体体积 C.被照体动度 D.被照体密度 E.被照体厚度
A.10倍 B.8倍 C.6倍 D.4倍 E.2倍
A.胰腺 B.生殖腺 C.甲状腺 D.肾上腺 E.乳腺
A.2~10MHz B.1~1.5MHz C.500~900Hz D.100~400Hz E.50~90Hz
A.照射野内大小无规律 B.X线管阳极侧大 C.X线管阴极侧大 D.照射野内各处均等 E.中央部大周边小
A.三叉神经第1支 B.三叉神经第2支 C.三叉神经第3支 D.静脉 E.脑膜中动脉
A.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成反比 B.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成正比 C.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D.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E.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的立方成反比
A.中枢神经系统-脑 B.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 C.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D.周围神经系统-内脏神经 E.周围神经系统-交感神经
A.栅比 B.栅密度 C.铅容积 D.栅焦距 E.滤线栅因数
A.指照片上两相邻组织影像密度界限的清楚程度 B.与模糊度反义 C.相邻组织密度转变的明确程度 D.或称密度移行距离 E.S值与D1~D2成正比
A.肱骨 B.尺骨 C.桡骨 D.股骨 E.肩胛骨
A.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 B.胃底腺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水解蛋白质 C.胰腺分泌消化酶-分解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D.胆囊分泌胆汁-促进脂肪酸吸收 E.小肠分泌肠致活酶-提供消化酶所需的pH环境
A.骨组织 B.肌组织 C.结缔组织 D.神经组织 E.上皮组织
A.密度 B.半影 C.对比度 D.锐利度 E.颗粒度
A.额窦 B.蝶窦 C.筛窦 D.上颌窦 E.矢状窦
A.有效焦点 B.实际焦点 C.标称焦点 D.主焦点 E.副焦点
A.无量纲 B.又称黑化度 C.其值与看片灯的强弱有关 D.是一个对数值,取决于Io/I E.其值由照片吸收光能的黑色银粒子数决定
A.常用滤线器栅比为8∶1 B.滤线器 C.增感屏和胶片 D.X线机 E.选用γ值高的胶片
A.X线摄影的影像放大是必然的 B.取决于焦-肢-片间的几何关系 C.放大率越大照片清晰度就越高 D.摄影时焦点面积限制放大倍数 E.放大可以引起放大失真现象
A.右心房 B.右心室 C.上腔静脉 D.左心室 E.左心房
A.DR系统 B.CR系统 C.CT系统 D.DSA系统 E.屏-片组合系统
A.选择能 B.栅比 C.栅密度 D.栅容积 E.栅焦距
A.位于食管前方 B.分颈、胸两段 C.在第7胸肋关节处分叉 D.左主支气管较细长倾斜 E.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