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维持牙弓形态,分散力 B.维持牙颈部龈组织的张力 C.保证食物正常排溢 D.保证食物流对牙龈的生理刺激 E.有利于提高自洁作用
A.牙齿缺失时间、原因 B.全身健康状况 C.饮食习惯 D.家族病史 E.以上都是
A.用力摇动时有轻微动度 B.仅有唇(颊)舌向松动 C.唇(颊)舌向及垂直向松动 D.唇(颊)舌向及近远中向松动 E.唇(颊)舌向及近远中向松动,并伴垂直向松动
A.后牙面龋坏 B.前牙切角缺损 C.面重度磨耗 D.后牙邻洞 E.楔状缺损
A.牙髓炎 B.牙龈萎缩 C.根尖周炎 D.牙龈炎 E.牙槽脓肿
A.口腔外部检查 B.口腔内检查 C.X线检查 D.制取模型检查 E.以上内容都包括
A.1:2 B.2:1 C.1:1 D.2:3 E.3:2
A.颌6>7>3>4>5>1>2 B.下颌6>7>4>5>3>2>1 C.下颌6>7>4>3>5>2>1 D.上颌6>7>3>4>5>1>2 E.上颌6>7>3>5>4>1>2
A.基牙的数量由缺牙间隙大小决定 B.力主要由基牙承担 C.基牙牙根必须有足够的支持力 D.基牙牙冠固位形必须有良好的固位力 E.可以正确恢复缺失牙面的解剖形态
A.老年患者,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1/3 B.老年患者,余留牙动度不超过Ⅰ° C.拔牙后3个月,拔牙创未完全愈合,牙槽嵴吸收未稳定 D.缺牙区毗邻牙牙髓病变已行完善的根管治疗 E.对颌牙伸长导致缺牙间隙龈高度过小,而能够采取措施调磨短对颌伸长牙
A.完善的根管治疗 B.采用桩核冠固位体 C.增加基牙,分散力 D.减小牙体预备量以增加基牙抗力 E.采用可动连接体以缓冲力
A.1个 B.2个 C.4~6个 D.2~4个 E.越少越好
A.冠轴面外形不良 B.对颌牙有充填式牙尖 C.面形态不良 D.接触点不良 E.以上都对
A.牙体预备产热 B.磨牙过多 C.消毒药物 D.取印模 E.自凝塑料暂冠
A.咬硬物 B.铸造修复体表面砂眼 C.面牙体预备量不足 D.夜磨牙症 E.以上都是
A.恢复正确的邻接关系 B.面边缘与邻牙一致 C.去除对颌充填式牙尖 D.去除该牙的接触 E.加深颊舌沟
A.近中舌侧髓角最高 B.近中颊侧髓角最高 C.远中舌侧髓角最高 D.远中颊侧髓角最高 E.四个髓角高度相同
A.患牙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 B.根尖周无炎症或炎症已完全控制 C.牙冠缺损至龈下 D.骨质吸收不超过根长1/2 E.骨吸收稳定者
关于乳牙列建特征的描述,下述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乳牙萌出有一定顺序 B.左右两侧同名牙一般成对萌出 C.每个牙的萌出均有比较肯定的时间性,但也有一定的变动性 D.牙列到2~3岁时建完成 E.每副乳牙列到3~6岁时,都会存在灵长间隙
有关正常乳牙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前牙覆盖很少,可有稍深的覆 B.下颌乳尖牙的近中和远中可能有灵长间隙 C.3~6岁时,由于生长发育,乳牙列前部可能出现间隙 D.上下第二乳磨牙远中面之间以垂直型和近中型的关系较多 E.上颌乳尖牙的近中侧面与下颌乳尖牙的远中唇侧面相接触
A.3岁后 B.5岁后 C.7岁后 D.9岁后 E.11岁后
A.牙根与牙槽骨发生固着性粘连 B.可因乳牙根尖周感染引起 C.可造成乳牙早失 D.可造成乳牙滞留 E.可造成恒牙萌出障碍
A.多生牙 B.牙瘤 C.乳牙滞留 D.釉质发育不良 E.遗传
A.龋 B.医源性 C.下尖牙早萌 D.下切牙异位萌出 E.外伤
A.恢复咬合功能 B.防止食物嵌塞 C.保持牙弓长度 D.防止恒牙早萌 E.以上都是
A.上中切牙、侧切牙、上尖牙、下中切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和上第一、二磨牙 B.侧切牙、上中切牙、上尖牙、下中切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和上第一、二磨牙 C.上尖牙、上中切牙、侧切牙、下中切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和上第一、二磨牙 D.下中切牙、上中切牙、侧切牙、上尖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和上第一、二磨牙 E.下中切牙、侧切牙、上中切牙、上尖牙、下第一磨牙、下第二磨牙和上第一、二磨牙
A.青春生长高峰期前2~3年 B.青春生长高峰期前1~2年 C.青春生长高峰期 D.青春生长高峰期的减速阶段 E.恒牙列初期
A.牙龈红肿 B.牙龈脓肿 C.深的牙周袋 D.牙槽骨吸收 E.牙齿松动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E.50%以上
A.10% B.20% C.30% D.40% E.50%
A.严格控制酸蚀面积 B.去除托槽周边的多余的粘结剂 C.选择尺寸稍大的带环 D.不要过度唇颊向开展牙齿 E.采用直接粘结的颊管
A.磨除表面少许釉质(约0.1mm),用适当的氟化物处理 B.树脂材料充填 C.多吃含钙的食物 D.多使用漱口水 E.不用处理
A.及时治疗 B.停止正畸治疗 C.暂时不用处理,待正畸结束后再处理 D.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 E.用氟化物防龋
A.缺牙数目多,缺牙间隙长 B.基托下黏膜松软,移动度大 C.卡环与基牙牙冠表面接触面大,卡环刚性大 D.牙槽嵴丰满 E.义齿欠稳定,咬合不平衡
A.衬垫过程易于控制 B.易获得均匀衬垫层 C.操作简单,准确性高 D.对黏膜安全无刺激 E.直接法软衬材料物理性质较好
A.鞍式桥体 B.改良鞍式桥体 C.盖嵴式桥体 D.舟底式桥体 E.卫生桥
A.夜磨牙患者 B.经过放射治疗的颌骨 C.口干综合征患者 D.全口牙列缺失,牙槽嵴严重吸收 E.严重心理障碍患者
从人类遗传学角度看,错畸形的发生几率()
A.同一种族低于混合人种 B.同一种族高于混合人种 C.同一种族与混合人种没有区别 D.与遗传背景无关 E.由遗传因素决定
可能造成错畸形的疾病可以除外()
A.急性腹泻 B.颌骨外伤 C.佝偻病 D.营养不良 E.垂体、甲状腺功能异常
口呼吸引起的错畸形表现除外()
A.上前牙前突 B.上牙列拥挤 C.上牙弓狭窄、腭盖高拱 D.上牙弓宽大、出现间隙 E.下颌后缩
错畸形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A.不良习惯的作用频率 B.不良习惯的发生原因 C.不良习惯的持续时间 D.不良习惯的作用强度 E.不良习惯的作用方式
A.1~2个 B.3~4个 C.5~6个 D.7~8个 E.9~10个
A.1岁 B.3岁 C.6岁 D.12岁 E.18岁
A.母体营养、幼儿健康保健 B.正常牙弓形态的维持 C.第二恒磨牙已建完成 D.肌功能调整训练治疗 E.协调和控制上、下颌骨正常生长发育关系
A.化学破坏性疾病 B.物理破坏性疾病 C.免疫性疾病 D.细菌感染性疾病 E.脱矿性疾病
A.种植义齿 B.嵌体 C.全冠 D.桩冠 E.部分冠
A.注射止血药物 B.填塞纱布 C.结扎颈外动脉 D.指压颈总动脉 E.缝合止血
A.I类洞 B.Ⅲ类洞 C.V类洞 D.Ⅱ类洞 E.Ⅳ类洞
A.疏松,血运丰富,细胞成分多,纤维成分少 B.防御与修复较强,渗出明显 C.牙髓血管为末梢微血管极易扩张 D.神经纤维未成熟,分布较恒牙密集 E.乳牙牙根生理性吸收牙髓无明显变化
A.是固定桥结构中的应力集中区 B.为增加强度连接体应向龈端延伸至龈缘处 C.分为固定连接体和活动连接体 D.连接体的外形应圆钝 E.增加连接体的龈厚度可增加强度
A.要有共同就位道 B.两端的固位力基本相等 C.固位力应与力大小相适应 D.共同就位道必须与基牙长轴平行 E.固位体固位力应与桥体跨度相适应
A.青春期晚期到青年期有显著地减少 B.青春期晚期到青年期无变化 C.青春期晚期到青年期上牙弓减少,下牙弓无变化 D.青春期晚期到青年期下牙弓减少,上牙弓无变化 E.青春期晚期到青年期有增加
A.浅龋 B.中龋或深龋 C.慢性牙髓炎 D.继发龋 E.牙本质过敏症
A.矫枉过正是防止旋转牙复发的好方法 B.圆形根的扭转较扁形根容易 C.可以用力偶的方法 D.旋转较其他牙移动形式容易 E.扁形根的扭转一般产生2个压力区和2个张力区
A.两个桥基牙支持一个缺失牙 B.一个桥基牙支持两个缺失牙 C.两个桥基牙支持三个缺失牙 D.三个桥基牙支持五个缺失牙 E.三个桥基牙支持四个缺失牙
A.脓肿切开引流 B.表浅的皮下脓肿切开引流 C.表浅的黏膜下脓肿切开引流 D.不松动的乳牙拔除 E.恒牙拔除
A.其固位力主要取决于洞的深度和形状 B.洞深应在2mm以上 C.洞壁要与就位道一致 D.轴壁可外展6° E.洞底一定要预备成一个平面
A.第8~9周 B.第10周 C.第6周 D.第12周 E.第5个月
缺失,余留牙均正常,患者适合做的修复是()
A.固定桥 B.活动桥 C.即刻义齿 D.覆盖义齿 E.可摘局部义齿
A.理想的上颌左右第一前磨牙颊尖间牙弓宽度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间的牙弓宽度 B.理想的上颌左右第二前磨牙颊尖间牙弓宽度和第二磨牙近中颊尖间的牙弓宽度 C.理想的上颌左右第一前磨牙颊尖间牙弓宽度和第一磨牙中央窝间的牙弓宽度 D.理想的上颌左右第一前磨牙近中窝间牙弓宽度和第一磨牙中央窝间的牙弓宽度 E.理想的上颌左右第一前磨牙近中窝间牙弓宽度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间的牙弓宽度
A.铸造全冠修复 B.桩核冠修复 C.锤造全冠修复 D.嵌体修复 E.3/4冠修复
A.切除舌下腺腺体 B.完整摘除囊肿 C.吸尽囊液即可 D.切除舌下腺及下颌下腺 E.先摘除口外囊肿再切除舌下腺
A.牙槽骨吸收1/3,松动Ⅱ度 B.牙槽骨吸收1/3,松动Ⅲ度 C.牙槽骨吸收1/2,松动Ⅱ度 D.牙槽骨吸收1/2,松动Ⅲ度 E.牙槽骨吸收2/3,松动Ⅲ度
A.肺炎 B.胆囊炎 C.胃炎 D.肾病 E.糖尿病
女性,10岁,替牙,上下第一磨牙为完全远中关系。前牙Ⅲ度深覆、深覆盖,上前牙有间隙。上前牙覆盖下唇,有咬下唇习惯。侧面观面下1/3过短,面中1/3较突,下颌后缩明显。下颌前伸至正常覆盖时,侧貌有较大改善,但仍显前突。头颅侧位X线片示ANB为8°,下颌平面角(MP-SN)为20°,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
A.待牙齿替换完成进行固定矫治 B.不拔牙矫治 C.生长发育停止后行正颌外科手术 D.预后有赖于患者的生长及矫治设计和方法 E.拔除
A.安氏Ⅱ1类 B.毛氏Ⅱ2+Ⅳ1+Ⅰ2 C.功能性错 D.骨性错 E.垂直骨面型为适中型
A.破除不良习惯 B.促进下颌生长 C.限制上颌骨发育 D.扩大牙弓 E.控制牙齿的垂直高度
A.矫治力来源于矫治器附件产生的机械力 B.咬合重建时,下颌前移量与垂直打开量之和为8~10mm C.咬合重建时,应使上下颌中线保持一致 D.通过对后牙基托导面的调磨,促使上后牙自由萌出 E.无法同时矫治深覆
A.使上后牙垂直萌出多于下后牙 B.促进前牙垂直萌出 C.促进后牙垂直萌出 D.抑制上后牙萌出 E.抑制下后牙萌出
A.斜面导板矫治器 B.口外弓 C.拔牙矫治 D.咬合前移器(Herbst) E.口外弓+肌激动器(activator)
A.用502胶粘合 B.对位固定灌模型后修理 C.嘱患者进软食 D.修理加重衬 E.修理加重衬加调
男,60岁。戴全口义齿后上颌基托中缝处反复折断。
A.基托与组织不贴合 B.咬合不平衡 C.患者力过大 D.人工牙排列偏向颊侧 E.义齿以上颌硬区为支点翘动
女,9岁,替牙,磨牙远中关系,上颌略前突,前牙Ⅲ度深覆盖,上前牙散隙,下颌后缩,下切牙舌倾,Ⅰ度拥挤。
A.功能矫治器 B.活动矫治器 C.固定矫治器 D.口外力矫治器 E.磁力矫治器
A.预防性矫治 B.双期矫治 C.外科矫治 D.一般矫治 E.阻断矫治
A.方丝矫治器 B.直丝弓矫治器 C.上颌平面导板 D.功能性矫治器 E.上颌垫矫治器
A.吐舌 B.口呼吸 C.舔上牙 D.咬上唇 E.咬下唇
A.钢丝弹力 B.肌肉力量 C.口外力 D.皮圈力量 E.转矩力
A.横切竖缝 B.竖切横缝 C.应避免损伤下颌下腺导管 D.应避免损伤深部血管 E.可在局麻下手术
A.立即行舌系带矫正术 B.宜观察,到1~2岁时考虑是否手术 C.练习伸舌 D.注意发音 E.需用矫治器矫正
患者,上颌双侧磨牙缺失半年,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一个月,主诉义齿翘动。检查:余留牙健康,铸造支架局部义齿设计为双侧第二前磨牙远中支托三臂卡环,后腭杆大连接体。卡环固位好,基托边缘伸展适当,基托后缘翘动,咬合关系正常。
A.人工牙磨耗 B.支托不贴合 C.支点线前方无平衡力 D.卡臂尖进入倒凹过深 E.牙槽骨吸收导致基托不贴合
A.人工牙减径 B.扩大基托伸展范围 C.两侧第二前磨牙设计近中支托 D.两侧第二前磨牙颊侧设计杆型卡臂 E.增加尖牙或第一前磨牙支托
A.基托压痛 B.牙槽嵴骨吸收 C.人工牙磨耗 D.基牙松动 E.连接体折断
A.舔上牙 B.舔下牙 C.吮拇指习惯 D.咬上唇 E.口呼吸
A.矫治开 B.矫治远中关系 C.破除不良习惯 D.矫治前突 E.矫治牙弓狭窄
A.Tis B.T1 C.T2 D.T3 E.T4
男,54岁。右舌侧缘溃疡3个月,全身一般情况良好。检查:溃疡大小约3.5cm,同侧颈深上扪及一肿大淋巴结,直径3cm,未发现远处转移征象。活检病理诊断为“舌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A.N0 B.N1 C.N2 D.N3 E.NX
A.Ⅰ期 B.Ⅱ期 C.Ⅲ期 D.ⅣA期 E.ⅣB期
一患者,缺失,余留牙健康。
A.87|调后下颌义齿修复 B.87|失活后调,下颌义齿修复 C.拔除8|,7|失活后调牙,下颌义齿修复 D.拔除87|,义齿修复 E.拔除87|,义齿修复
如果可摘局部义齿以为主要基牙设计直接固位卡环,则放置间接固位支托的最佳位置为()
A.近中边缘嵴 B.远中边缘嵴 C.近中边缘嵴 D.远中边缘嵴 E.近中边缘嵴
A.定点性咀嚼痛 B.阵发性闪电样痛 C.机械性刺激痛 D.咬合痛、叩痛 E.疼痛不定位,夜间加重
A.磨牙后垫 B.P切迹 C.上颌牙槽嵴 D.内斜线 E.下颌舌骨嵴
A.检查髁突及关节窝情况 B.观察全口牙齿发育情况及上下颌骨情况 C.了解生长发育情况,评估生长发育的潜力 D.显示多生牙,个别恒牙胚发育及牙根有无吸收弯曲等 E.研究颅面生长发育情况
为健康基牙()
A.X线牙片显示根分叉处骨质吸收 B.X线牙片显示骨质致密,骨小梁排列整齐 C.X线牙片显示牙周膜增宽,牙槽骨吸收至根尖1/3 D.X线牙片显示牙槽骨疏松,骨小梁排列紊乱,牙槽骨吸收至根尖1/2 E.X线牙片显示根尖米粒大小阴影
为失用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