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光脱变 B.不变散射 C.光电效应 D.康普顿散射 E.电子对产生
A.全部位于长骨的骨髓腔内 B.黄骨髓有造血功能 C.胎儿和幼儿无黄骨髓只有红骨髓 D.黄骨髓主要成分为水 E.红骨髓不会转变为黄骨髓
A.蝶骨 B.额骨 C.顶骨 D.枕骨 E.颞骨
A.位于腹直肌鞘中 B.上窄下宽 C.有5~6条横行的腱划 D.腱划与鞘的前后层紧密愈着 E.腹直肌鞘有完整的前后层
A.膈胸膜 B.肋胸膜 C.纵隔胸膜 D.胸膜顶 E.肋膈隐窝
A.奇静脉 B.迷走神经 C.胸交感干 D.胸导管 E.膈神经
A.胃小弯 B.幽门部 C.幽门窦 D.幽门管 E.胃的腺体
A.胃可以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四部分 B.胃小弯的最低处为角切迹 C.胃小弯黏膜皱襞多为纵行 D.幽门管位于幽门窦的左侧 E.正常人胃型多为钩型
A.左锁骨下动脉 B.左颈总动脉 C.右锁骨下动脉 D.头臂干 E.右颈总动脉
A.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B.左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房 E.右心室
A.位于胸腔内,胸膜腔外 B.长轴与身体中轴基本一致 C.心房发出动脉,心室接受静脉 D.右房室口有二尖瓣,左房室口有三尖瓣 E.心脏正常心跳的起搏点是房室结
A.甲状腺下动脉 B.甲状腺上动脉 C.脑膜中动脉 D.椎动脉 E.胸廓内动脉
A.小静脉 B.毛细血管 C.组织间隙 D.淋巴结 E.小动脉
A.形似蚕豆的实质性器官 B.内侧缘凹陷为肾门 C.肾门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 D.右侧肾蒂较左侧长 E.出入肾门的结构由结缔组织包被称为肾蒂
A.端脑、间脑、小脑、脑干、脑桥、延髓 B.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干、延髓 C.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 D.端脑、大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 E.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脑干
A.血管升压素和孕激素 B.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 C.血管升压素和雌激素 D.利尿激素和孕激素 E.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A.交感神经可以使心跳减慢,冠状血管舒张 B.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C.交感神经可使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D.副交感神经抑制胰岛素分泌 E.副交感神经使逼尿肌舒张
A.低级中枢位于脊髓内 B.神经元分为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 C.也称植物性神经 D.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E.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A.甲状腺 B.性腺 C.垂体 D.肾上腺 E.胸腺
A.KHCO3/H2CO3 B.K2HPO4/K2HPO4 C.NaHCO3/H2CO3 D.Na2HPO4/NaH2PO4 E.蛋白质-Na/蛋白质
A.杀菌 B.激活胃蛋白酶原 C.使蛋白质变性 D.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 E.促进铁、钙的吸收
A.半月板 B.前交叉韧带 C.后交叉韧带 D.翼状襞 E.胫、腓侧副韧带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E.淋巴回流受阻
A.包括小脑半球和蚓部 B.有齿状核、豆状核和栓状核 C.中脚连中脑 D.分上、中、下三叶 E.位于小脑幕的上方
A.6:1 B.8:1 C.10:1 D.12:1 E.16:1
A.喙突 B.肩峰 C.关节盂 D.肩胛冈 E.锁骨外侧端
A.12对、31对 B.10对、31对 C.11对、31对 D.10对、26对 E.12对、26对
A.平方 B.方根 C.倒数 D.负数 E.对数
A.起自胸骨、第1~6肋软骨和锁骨的内侧半 B.止于肱骨外科颈 C.收缩时肱骨后伸 D.收缩时肱骨旋外 E.收缩时牵引肩胛骨向前
A.增大管电流量 B.增大管电压值 C.增大摄影距离 D.增大胶片感度 E.增大增感率
A.摄影时暗盒移动 B.摄影时肢体移动 C.摄影时球管震动 D.屏和片密着不良 E.摄影时间过长
A.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 B.骨质分骨密质、骨松质两种 C.骨膜对骨有营养、再生和感觉作用 D.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E.成人骨干骨髓腔内的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
A.胰 B.肝左叶 C.左肾上半部 D.左肾上腺 E.横结肠
A.前室间沟 B.冠状沟 C.胸肋面 D.后室间沟 E.心底
A.胃酸 B.内因子 C.黏液 D.肠致活酶 E.胆盐
A.骨与肌肉 B.肌肉与脂肪 C.骨与脂肪 D.肌肉与空气 E.骨与空气
A.锐利度与对比度成正比 B.锐利度与模糊值成反比 C.锐利度与焦点面大小有关 D.锐利度与放大率有关 E.用阴极侧射线摄影锐利度增大
A.长骨 B.短骨 C.扁骨 D.含气骨 E.不规则骨
A.血小板 B.红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E.颗粒白细胞
A.600ml B.12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A.增感屏 B.胶片 C.光盘 D.成像板 E.影像增强器
A.管电压表示X线的穿透力 B.管电压控制照片影像对比度 C.管电压升高,摄影条件宽容度增大 D.高千伏摄影,光电效应增加 E.高千伏摄影,在有效消除散射线情况下,影像细节可见度增大
A.控制台内 B.X线管窗口处 C.胶片暗盒下面 D.肢体和滤线栅之间 E.滤线栅和暗盒之间
A.红细胞的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B.红细胞的功能--对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 C.白细胞的功能--保护机体、抵抗外来微生物的侵害 D.血小板的功能--凝血、止血、溶解纤维蛋白 E.血小板--正常1万~4万/mm3
A.模糊度也称不锐利度 B.模糊度以长度(mm)量度 C.照片的锐利度与模糊值成反比 D.物体越小,照片对比度越低,模糊值小 E.模糊值一定时,随对比度增加锐利度越好
A.选择180cm的摄影距离 B.选择0.05~0.01s的摄影时间 C.选择100~125kV的高电压摄影技术 D.同厚度的桶状胸比,一般型的要增加摄影条件 E.要考虑胸部疾患病理变化
A.密度是对比度、锐利度的基础 B.对比度可随密度的改变而改变,锐利度与对比度无直接关系 C.锐利度与对比度无直接关系 D.观片灯的亮度影响照片对比度的视觉效果 E.高密度下对比度小的物体影像难以辨认
A.肾上腺 B.甲状腺 C.唾液腺 D.垂体 E.胸腺
A.量子斑点又称量子噪声 B.量子斑点是X线量子统计涨落在照片上的反映 C.量子密度的涨落遵循统计学规律 D.X线量子冲击到介质受光面时是均匀分布的 E.X线量子越多统计涨落越小
A.脊髓位于椎管内 B.上与延髓相连 C.末端变细为脊髓圆锥 D.于第2腰椎水平续为终丝 E.终丝止于尾骨的背面
A.十二指肠是小肠的第一部分 B.空肠位于左上腹 C.回肠位于中腹部和右下腹部 D.空肠与回肠分界在中腹部 E.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胃体和胰体之间
A.25~40kV B.45~60kV C.65~80kV D.85~100kV E.105~150kV
A.X线束入射于被照体的曝光面的大小称照射野 B.摄影时照射野应缩小到能容下被检部位的标度 C.照射野的大小大多用遮线器控制 D.来自中心部分的X线为中心线 E.中心线必须垂直于被照体中心
A.胸膜是一薄层浆膜 B.胸膜分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 C.脏层胸膜被覆于肺的表面 D.脏层与壁层二胸膜间构成胸膜腔 E.左、右胸膜相互连通
A.X线照片影像因被照体构成不同而异 B.胸部X线吸收差异随其构成组织而变化 C.同等厚度的病人,摄影条件一样 D.骨质稀疏,对X线吸收程度小 E.要尽量减少因移动造成的影像模糊
A.体液总量约为体重的80% B.人体含有大量的液体总称为体液 C.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细胞外液中血浆占4% E.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A.管电流大 B.管电压低 C.物-片距小 D.被照体移动 E.显影时间长
A.扇形扫描探头 B.环阵(相控)扇扫探头 C.相控阵探头 D.旋转式扫描探头 E.腔内探头
A.腓骨 B.胫骨 C.跟骨 D.股骨 E.桡骨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蒸发 E.降低体温调定点
A.0.1~1.0 B.0.15~1.5 C.0.2~2.0 D.0.25~2.0 E.0.25~2.5
A.位于食管后方 B.上接环状软骨,下行入胸腔 C.在胸骨角水平分叉 D.全长10~13cm E.由16~20个“C”形的软骨环及各环之间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
A.照射野指的是遮光器的光野 B.X线束入射于被照体的曝光面的大小 C.照射野由遮光器控制 D.照射野应根据被检部位加以控制 E.照射野小,散射线少
A.十二指肠上部 B.十二指肠降部 C.十二指肠升部 D.十二指肠水平部 E.十二指肠空肠曲
A.椎体较小 B.棘突分叉 C.有横突孔 D.关节突不明显 E.椎孔较小
A.组织 B.细胞 C.肌肉 D.骨骼 E.神经
A.唇腺 B.颊腺 C.腭腺 D.舌下腺 E.舌腺
A.将中心线从被检部位边缘通过,称切线投影 B.此法可使相邻部分X线吸收差异减小 C.对于某些边缘凸出,可采用此法 D.对某些边缘凹陷,可采用此法 E.对某些表面病灶,可采用此法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下丘脑
A.消化道,血管,脂肪 B.血管,生殖系统,脂肪 C.泌尿系统,血管,脂肪 D.消化道,血管,生殖系统 E.生殖系统,泌尿系统,脂肪
A.胰腺 B.胸腺 C.甲状腺 D.松果体 E.肾上腺
A.发射超声波 B.接受超声波 C.发射和接受超声波 D.放大超声波 E.滤过超声波
A.红细胞 B.白细胞 C.卵细胞 D.淋巴细胞 E.神经细胞
A.相同条件下,体厚增加,散射线大幅度增加 B.体厚超过15cm以上组织产生的散射光子对胶片不再影响 C.照射野增大,散射线含有率上升 D.照射野30cm×30cm时散射线含有率达到饱和 E.体厚与管电压产生散射线相比,管电压影响大
A.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B.消化系统-消化食物 C.消化系统-分泌胆汁 D.消化系统-排出食物残渣 E.消化系统-始于口腔止于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