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膀胱癌 B.皮肤癌 C.肺癌 D.白血病 E.血管肉瘤
A.正常细胞性贫血 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A.小血管痉挛 B.卟啉代谢障碍 C.对神经鞘细胞作用 D.大脑神经细胞变性 E.δ-氨基-γ-酮戊酸的分解增加
A.2.5μml/L B.3.0μmol/L C.3.15μmol/L D.3.5μmol/L E.3.86μmol/L
A.二巯基丙磺钠 B.亚硝酸-硫代硫酸钠 C.亚甲蓝 D.依地酸二钠钙 E.二巯丙醇
A.腹绞痛 B.垂腕 C.周围神经炎 D.肌肉震颤 E.精神症状
A.脑衰弱综合征、口腔-牙龈炎、腐蚀性胃肠炎 B.震颤、口腔-牙龈炎、脑衰弱综合征 C.口腔-牙龈炎、间质性肺炎、皮炎 D.间质性肺炎、肾炎、皮炎 E.震颤、肾炎、口腔-牙龈炎
A.CaNa2EDTA B.亚硝酸钠 C.Na2S2O2 D.二巯基丙磺酸钠 E.谷胱甘肽
A.与红细胞结合 B.与血红蛋白结合 C.与巯基结合 D.与金属硫蛋白结合 E.与核酸结合
A.贫血 B.脑衰弱综合征 C.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D.锥体外系损害表现 E.周围神经炎
A.皮肤癌、膀胱癌 B.皮肤癌、肺癌 C.肝癌、肺癌 D.胃癌、膀胱癌 E.肺癌、胃癌
A.消化系统 B.血液系统 C.造血系统 D.循环系统 E.神经系统
A.尿马尿酸 B.尿酚 C.尿甲基马尿酸 D.尿苯基硫迷氯酸 E.尿葡萄糖醛酸
A.苯 B.二甲苯 C.硝基苯 D.联苯胺 E.三硝基甲苯
A.亚硝酸异戊酯 B.大剂量亚甲蓝 C.小剂量亚甲蓝 D.亚硝酸钠 E.硫代硫酸钠
A.SO2、Cl2 B.二氧化氮、光气 C.氮氧化物、SO2 D.甲醛、SO2、NO2 E.光气、Cl2、SO2
A.静脉血氧饱和度增加 B.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C.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 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以上都不是
A.CO、CO2 B.甲烷、氮气 C.水蒸气、氰化物 D.硫化氰、甲烷 E.CO、氰化物、硫化氢
A.一氧化碳 B.氯气 C.苯 D.二氧化碳 E.氯乙烯
A.苯 B.汞 C.苯胺 D.一氧化碳 E.氯乙烯
A.乏力、头晕、头痛、恶心 B.中毒性肺水肿或化学性肺炎 C.急性中毒性脑病的表现 D.酱油色尿、巩膜皮肤黄染等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表现 E.四肢远端麻木,出现手套、袜套样分布的痛、触觉减退
A.尿β-微球蛋白含量在9.6μmol/mol肌酐(1000μg/g肌酐)以上 B.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含量在10μmol/mol肌酐(1000μg/g肌酐)以上 C.尿镉测定连续两次在5μmol/mol肌酐(5μg/g肌酐)以上 D.除慢性轻度中毒的表现外,出现黄疸和肝功能异常 E.除慢性轻度中毒的表现外,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可伴有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症
A.使用普鲁士蓝、二巯基丙酸钠、硫代硫酸钠等药物促进铊离子排泄 B.口服氯化钾溶液促进铊经肾代谢 C.使用利尿药加速铊排泄 D.使用血液灌流疗法在体外吸附清除铊离子 E.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A.呕吐,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B.明显的情感障碍,如忧郁、焦虑、淡漠、易激惹等 C.明显的精神症状,如暴怒、攻击行为、虚构、幻觉等,伴定向障碍 D.眼肌麻痹,上眼睑下垂 E.癫痫发作
A.铬不参与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 B.铬主要分布在肺、气管、大小肠,组织中铬的浓度高于血液10~00倍 C.铬经肾脏由尿中迅速排出,无明显的蓄积作用 D.金属铬毒性最小,2价和3价铬的毒性其次,6价铬毒性最大 E.铬的慢性职业性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和黏膜
A.急性铍中毒可表现为呼吸道刺激性炎症、肺炎、肺水肿等 B.急性铍中毒X线胸片表现为两肺片絮状或点状阴影 C.慢性铍中毒X线胸片表现为两肺出现弥漫性颗粒影,呈"毛玻璃"样 D.慢性铍中毒的病理特点为肺内出现非干酪性肉芽肿和间质细胞浸润 E.尿铍测定,正常人0~2μg/L,慢性中毒患者>5μg/L
A.325mg/m3 B.425mg/m3 C.525mg/m3 D.825mg/m3 E.925mg/m3
A.根据短期内接触较大量的三氯乙烯职业史 B.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并可有肝、肾及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 C.结合职业卫生学调查 D.参考尿三氯乙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E.参考尿中2-硫代噻唑烷-4-羧酸(TTCA.测定结果
A.急性肾衰竭 B.关节疼痛 C.腹泻、恶心与呕吐 D.腹水、腹痛 E.头痛
A.迅速将中毒者脱离现场,移至新鲜空气处,换去被污染的衣物,冲洗污染皮肤,保暖,并严密观察 B.接触反应者应密切观察,并给予对症处理 C.以防治中毒性肺病为重点,积极治疗肺水肿 D.无特效解毒剂 E.轻度中毒者痊愈后可恢复原工作,重度中毒者恢复后应调离二氯乙烷作业
A.头昏、头痛、乏力、四肢麻木、步态不稳或短暂的意识障碍、恶心、呕吐 B.流泪、咽部干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 C.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可有散在干、湿啰音 D.X射线胸片可有肺纹理增强 E.出现肝硬变者
A.由于严重喉头水肿或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导致窒息 B.胸部X线表现符合急性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 C.胸部X线表现符合肺泡性肺水肿 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E.中毒性脑病
A.甲醇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皮肤也可部分吸收 B.甲醇在体内氧化和排泄均较快,故无明显蓄积作用 C.对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D.甲醇经脱氢酶作用,代谢转化为甲醛、甲酸,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统,致需氧代谢障碍,体内乳酸及其他有机酸积聚,引起酸中毒 E.由于甲醇及其代谢物甲醛、甲酸在眼房水和眼组织内含量较高,致视网膜代谢障碍,易引起视网膜细胞、视神经损害及视神经脱髓鞘
A.呼吸道和消化道 B.皮肤和消化道 C.消化道和黏膜 D.黏膜和皮肤 E.呼吸道和皮肤
A.解磷定 B.氯磷定 C.东莨菪碱 D.糖皮质激素 E.毒扁豆碱
A.用阿托品治疗 B.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C.使用维生素K类特效解毒剂 D.及早应用阿片碱类解毒药 E.酌情选用白芍、生地等中药
A.眼球震颤 B.中枢神经抑制症状 C.肾功能损害 D.心功能损害 E.肝功能损害
A.喉头水肿及窒息 B.肺水肿 C.昏迷 D.休克 E.肾衰竭
A.甲苯 B.苯胺 C.联苯胺 D.三硝基甲苯 E.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E.神经末梢
A.0.1mg/L B.0.5mg/L C.1.0mg/L D.1.5mg/L E.2.0mg/L
A.0.1mg/m3 B.0.3mg/m3 C.0.5mg/m3 D.0.7mg/m3 E.0.9mg/m3
A.皮肤 B.眼睛和呼吸系统 C.神经系统 D.肾脏 E.肝脏与血液系统
A.37℃或37℃以下 B.36℃或36℃以下 C.35℃或35℃以下 D.34℃或34℃以下 E.33℃或33℃以下
A.二巯基丙磺钠(Na-DMPS) B.二巯丁二酸(DMSA. C.二巯基丁二钠(Na-DMS) D.依地酸钙钠(CaNa2-EDTA. E.喷替酸钙钠(CaNa2-DTPA.
A.边缘清楚,分散孤立的致密影 B.对称的在双肺上中野中外带,呈"八"字形排列 C.细条索影交织在肺纹理之间,多为"s"型 D.局限型胸膜斑和弥漫性胸膜增厚、粘连 E.在肺标本上大致呈圆形、椭圆形
A.烟雾 B.金刚砂 C.石棉 D.水泥 E.游离二氧化硅
A.汗量增加 B.汗液中无机盐含量减少 C.体温较低 D.心率较高 E.肌肉工作能力较强
A.饮料应含适当的盐分 B.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 C.水分和盐分应与出汗量相当 D.膳食总热量应比普通工人低 E.蛋白质占总热量比例比普通工人高
A.手部肌肉萎缩 B.上肢骨质疏松 C.高频段听力下降 D.周围毛细血管变形 E.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
A.肺癌 B.皮肤癌 C.肝血管瘤 D.膀胱癌 E.白血病
A.白内障效应 B.皮肤损伤效应 C.造血功能障碍效应 D.生育能力障碍效应 E.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
A.骨髓型、肠型、脑型 B.骨髓型、脑型、肠型 C.肠型、骨髓型、脑型 D.肠型、脑型、骨髓型 E.脑型、骨髓型、肠型
A.眼组织 B.皮肤组织 C.消化系统 D.造血系统 E.生殖系统
A.皮肤 B.呼吸道 C.胃肠道 D.呼吸道和胃肠道 E.皮肤、呼吸道、胃肠道
A.苯硫威 B.恶虫威 C.克百威 D.涕灭威 E.灭害威
A.心脏直接毒作用 B.神经系统兴奋 C.利多卡因作用 D.高铁血红蛋白形成 E.单胺氧化酶可逆性抑制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以上答案均不是 E.A、B、C答案均正确
A.口服乙醇主要经胃吸收 B.Wernicke脑病 C.低血糖 D.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E.主要在肝脏代谢
A.20~2000Hz B.20~20000Hz C.200~2000Hz D.2000~20000Hz E.20~200000Hz
A.体内钠、钾过量丢失 B.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 C.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 D.排汗功能疲劳和衰竭 E.机体温度感受器失能
A.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 B.劳动强度 C.肺通气量 D.肺血流量 E.以上都是
A.急性期、慢性期 B.前驱期、呼吸困难期、痉挛期、麻痹期 C.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 D.刺激期、症状缓解期、肺水肿期、恢复期 E.潜伏期、中枢神经症状、眼部症状、代谢性酸中毒
A.模拟人耳对40方的等响曲线 B.模拟人耳对70方的等响曲线 C.模拟人耳对100方的等响曲线 D.模拟人耳对1000Hz标准音等响曲线 E.模拟人耳对40dB纯音的响应曲线
A.呼吸加快 B.空气氧含量增加 C.动脉血氧含量增加 D.动静脉血氧差下降 E.心跳及血液循环加快
A.咳嗽、咯少量痰、胸闷 B.肺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边缘不清 C.咯粉红色泡沫痰或痰中带血 D.休克及中度、深度昏迷 E.两肺有干性或湿性啰音
A.氯 B.氨气 C.光气 D.氟化氢 E.三氧化硫
A.贫血 B.腹绞痛 C.神经衰弱 D.肾小管受损 E.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A.敌百虫 B.乐果 C.DDV D.呋喃丹 E.西维因
A.M样症状 B.N样症状 C.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D.呼吸衰竭 E.肾衰竭
A.敌敌畏 B.对硫磷 C.乐果 D.敌百虫 E.以上都是
A.急性苯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系统的麻醉作用 B.慢性苯中毒主要为神经系统损害 C.慢性苯中毒主要为造血系统损害 D.预防苯中毒根本的方法是以低毒或无毒的物质代替苯 E.以上都不对
A.一氧化碳 B.氯气 C.硫化氢 D.氰化氢 E.二氧化碳
A.迟发性多发神经病 B.合并严重低钾血症 C.中间综合征 D.合并脑出血 E.以上都不是
A.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B.肥皂水清洗皮肤污染处 C.阿托品5mg注射 D.氯解磷定静脉注射 E.对症治疗
A.急性乙醇中毒兴奋期 B.急性乙醇中毒共济失调 C.急性乙醇昏迷期 D.乙醇戒断综合征 E.酒精依赖
A.细胞色素C B.甘露醇及利尿剂 C.给氧 D.中枢兴奋剂 E.抗生素
A.立即静注阿托品 B.及早用阿托品和双复磷 C.立即用2%NaHCO310000ml彻底洗胃 D.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调整药物剂量 E.缓解后观察3~5天,注意病情变化
A.重度中毒时应静脉给药 B.达到阿托品化后减少阿托品的剂量或停用 C.与胆碱酯酶复活剂合用时,阿托品的剂量应减少 D.用量及间隔时间应根据病情 E.当出现阿托品中毒时应立即间隔给药
A.中毒时体力活动情况 B.与CO接触时间长短 C.患者中毒前的健康状况 D.空气中CO的浓度 E.以上都不是
A.解除有机磷中毒的毒蕈碱样症状 B.使胆碱酯酶恢复活性,消除或减轻烟碱样症状 C.与有机磷结合排出体外 D.使有机磷氧化还原成无毒物质 E.以上都不是
A.1% B.2% C.3% D.4% E.5%
A.恶心、呕吐 B.多汗 C.呼吸肌麻痹 D.多涎 E.多泪
A.半天以内 B.1天以内 C.2~7天 D.8~10天 E.10天以上
A.80%~90% B.70%~80% C.50%~70% D.40%~50% E.30%~40%
A.短时间暴露于强噪声,使听阈上升10~15dB,脱离噪声接触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 B.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致使听阈上升超过15~30dB,脱离后需数小时至几十小时才能恢复 C.已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中导致听力曲线在3000~6000Hz范围内出现"V形"下陷,双耳平均听力下降26~70dB D.长期接触强噪声引起听力曲线从低频到高频呈斜形逐步下降,双耳平均听力下降>70dB E.听力曲线各频段以同等程度水平下移
A.高气压 B.低气压 C.高气温 D.高气湿 E.高气流
A.热射病 B.热痉挛 C.热衰竭 D.中暑 E.休克
A.X射线 B.过度心理紧张 C.附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 D.矽尘、煤尘、有机粉尘 E.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设在同一车间
A.石棉 B.氯乙烯 C.砷 D.苯 E.联苯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