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 B.30% C.50% D.80% E.90%
A.带状疱疹是再次感染VZV B.水痘可反复发生 C.患水痘后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故能阻止病毒激活而发生带状疱疹 D.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 E.以上说法均正确
A.由抗原刺激T细胞转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 B.能与所有抗原特异性结合 C.对免疫应答无作用 D.Ig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E.不能穿过胎盘和黏膜
A.糖酵解 B.有氧氧化 C.三羧酸循环 D.磷酸戊糖途径 E.糖醛酸代谢
A.由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 B.分为耐热和不耐热两种 C.可引起腹泻 D.不耐热肠毒素加热65℃,20分钟失活 E.耐热肠毒素加热100℃,20分钟仍不失活
A.枕-寰-枢复合体是人体轴骨中最复杂的关节 B.枕-颈1和颈1-颈2的关节均有伸屈运动 C.轴性旋转可发生在枕-颈1关节 D.颈2~颈7的活动范围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小 E.多节段椎间隙狭窄将影响颈椎的活动度
A.1~3天 B.3~5天 C.5~7天 D.7~9天 E.9~12天
A.心率的变化 B.搏出量的变化 C.外周阻力的变化 D.循环血量的变化 E.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
A.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B.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 C.以单位体表面积(m)计算的每分心输出量 D.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E.左右心室每次所射出的血量
A.无限大 B.为零 C.不变 D.低于正常水平 E.高于正常时的阈强度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E.易化扩散
A.12倍 B.30倍 C.50倍 D.70倍 E.90倍
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A.循环血量 B.心输出量 C.阻力血管的口径 D.血液黏滞度 E.血管长度
A.肌肉收缩 B.腺体分泌 C.产生神经冲动 D.产生电位变化 E.产生感觉
A.婴儿肌腱反射较弱 B.婴儿腹壁反射不易引出 C.3~4个月前的婴儿肌张力较高,克氏征阴性 D.2岁以下儿童巴宾斯基征阳性 E.婴儿提睾反射,到1岁时才稳定
A.肩锁关节 B.胸锁关节 C.肩关节 D.胸肋关节 E.肘关节
A.屈 B.伸 C.外展 D.旋外 E.环转
A.细胞内液大部分存在于血液中 B.机体主要通过肾来调节体液的平衡,肾的调节功能受神经和内分泌反应的影响 C.正常人的体液的缓冲系统、肺的呼吸和肾的调节作用使血液pH保持在7.35~7.45 D.细胞外液又分为血浆和组织间液 E.水电解质失调主要包括容量失调、浓度失调和成分失调
A.物质转运功能 B.跨膜信息传递 C.能量转换功能 D.渗透功能 E.物质转运、跨膜信息传递和能量转换功能
A.运输养料和氧气 B.运输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C.运输激素 D.防御和保护 E.运输养料、O2和激素到各组织器官供其新陈代谢,并把代谢产物和CO2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
A.A纤维 B.B纤维 C.C纤维 D.D纤维 E.E纤维
A.背阔肌 B.肩胛提肌 C.菱形肌 D.上后锯肌 E.下后锯肌
A.由椎间孔穿出 B.由横突孔穿出 C.由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组成 D.与椎间盘相邻 E.与关节突关节相邻
A.动作电位或峰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B.只要刺激达到足够的强度,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的幅度增大 C.动作电位不是只出现在受刺激的局部 D.动作电位传播的范围和距离不因初刺激的强弱而有所不同,直至整个细胞的膜都依次产生同样的动作电位 E.动作电位是先出现膜的快速去极化再出现复极化
A.10~20分钟 B.30~40分钟 C.1~2小时 D.2~3小时 E.3~4小时
A.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B.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C.迷走神经活动增强 D.每搏输出量增加 E.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A.上肢肌 B.下肢肌 C.躯干肌 D.面肌 E.足部肌肉
A.趾长伸肌腱、胫骨前肌腱、踇长伸肌腱 B.趾长伸肌腱、踇长伸肌腱、胫骨前肌腱 C.胫骨后肌腱、趾长伸肌腱、踇长伸肌腱 D.胫骨前肌腱、趾长伸肌腱、踇长伸肌腱 E.胫骨前肌腱、踇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
A.较薄 B.移动性较小 C.毛囊较少 D.皮脂腺较少 E.汗腺较丰富
A.吸吮反射 B.降落伞反射 C.踝阵挛 D.膝腱反射 E.提睾反射
A.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B.促进糖异生 C.促进糖原分解 D.抑制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E.加强脂肪酸氧化
A.胸外侧神经 B.锁骨上神经 C.胸背神经 D.胸长神经 E.胸内侧神经
A.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 B.抗胞内寄生菌的感染主要依靠体液免疫 C.抗胞外寄生菌的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E.被吞噬细胞吞入的病原菌可立即被杀死消化
A.大脑 B.小脑 C.中脑 D.下丘脑 E.背侧丘脑
A.第2胸椎棘突 B.第3胸椎棘突 C.第4胸椎棘突 D.第5胸椎棘突 E.第6胸椎棘突
A.在臀大肌下缘与股二头肌长头内侧缘的夹角处 B.在臀大肌上缘与股二头肌长头内侧缘的夹角处 C.在臀大肌下缘与股二头肌长头外侧缘的夹角处 D.在臀大肌上缘与股二头肌长头外侧缘的夹角处 E.在臀中肌下缘与股二头肌长头内侧缘的夹角处
A.促进糖原分解 B.促进糖异生 C.调控血压 D.促进胰岛素分泌 E.促进心肌收缩力
A.尺神经 B.桡神经 C.正中神经 D.肌皮神经 E.腋神经
A.胸锁乳突肌 B.颈长肌 C.前斜角肌 D.中斜角肌 E.后斜角肌
A.心率加快,每搏输出量增大 B.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大 C.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减小 D.心输出量明显增加 E.心输出量明显减小
A.背阔肌 B.斜方肌 C.菱形肌 D.上后锯肌 E.肩胛提肌
A.股动脉 B.腘动脉 C.胫前动脉 D.胫后动脉 E.腓动脉
A.对脊髓外伤或者疾病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B.减轻或逆转由脊髓损伤造成的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措施 C.预防发生压疮、挛缩、感染等问题的各种措施 D.预防合并症的措施 E.预防并发症的措施
A.视网膜和视神经 B.视交叉和视束 C.外侧膝状体 D.视放射和视中枢 E.晶状体
A.阳极下水分增多 B.阴极下水分减少 C.阳极下蛋白质密度降低 D.阴极下蛋白质密度升高 E.阳极下蛋白质密度升高
A.促生长激素细胞 B.垂体前叶 C.垂体后叶 D.甲状腺滤泡旁细胞 E.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
A.全面康复 B.医学康复 C.职业安排 D.生活自理 E.教育康复
A.概念基于信息论 B.一般采用负反馈 C.属于一种行为疗法 D.反馈的形成类似于条件反射 E.仅需能转化生物信号为可感知的仪器
A.同化作用 B.异化作用 C.机械消化 D.化学性消化 E.细胞内消化
A.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B.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变化 C.突触后膜产生部分去极化变化 D.是由突触前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的 E.可分为回返性抑制和传入性抑制两种
A.第2肋间神经分布于颈静脉切迹平面的皮肤 B.第4肋间神经分布于胸骨角平面的皮肤 C.第6肋间神经分布于乳头平面的皮肤 D.第8肋间神经分布于剑胸结合平面的皮肤 E.第10肋间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的皮肤
A.第1腰椎棘突 B.第2腰椎棘突 C.第3腰椎棘突 D.第4腰椎棘突 E.第5腰椎棘突
A.股骨 B.髌骨 C.胫骨 D.腓骨 E.半月板
A.电流强度 B.电功率 C.电压 D.电导 E.电流频率
A.舌下神经 B.副神经 C.迷走神经 D.舌咽神经 E.动眼神经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E.9个
A.受胸背神经支配 B.受胸长神经支配 C.受肩胛下神经支配 D.受肋间神经支配 E.该肌止于肩胛骨腋缘
A.主要以有髓鞘的A纤维传导 B.定位不准确 C.器械牵拉、缺血、炎症等刺激可加重疼痛 D.疼痛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E.可以引起某些皮肤区域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A.6°~9° B.9°~12° C.12°~15° D.15°~18° E.18°~27°
A.风湿性心脏病 B.动脉粥样硬化 C.颅内动脉瘤 D.红细胞增多症 E.高血压
A.甲状旁腺 B.肝 C.肾上腺 D.骨 E.胃肠道
A.α-运动神经元 B.β-运动神经元 C.γ-运动神经元 D.α-运动神经元和β-运动神经元 E.α-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
A.等长收缩 B.向心性收缩 C.离心性收缩 D.无收缩 E.紧张收缩
A.出生时身长平均40cm B.出生时头围平均30cm C.2岁时体重为出生时的4倍 D.10岁小儿体重30kg E.10岁小儿身长120cm
A.缝匠肌 B.臀大肌 C.股二头肌 D.股四头肌 E.梨状肌
A.桡神经损伤 B.肩胛上神经损伤 C.肩胛下神经损伤 D.腋神经损伤 E.肩胛背神经损伤
A.75岁 B.80岁 C.85岁 D.90岁 E.95岁
A.由颞骨的颧突形成 B.由颧骨的颞突形成 C.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上缘 D.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E.以上都不是
A.入球小动脉血压 B.出球小动脉血压 C.肾动脉压 D.全身动脉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A.运动单位募集越少,肌力就越大 B.运动神经冲动的频率越高,激活的运动单位越少 C.运动神经冲动的频率越低,激活的运动单位越多 D.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越大,动员的运动单位越多 E.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越大,动员的运动单位越少
A.临床诊断 B.临床治疗 C.患者病程 D.康复评定 E.患者经济条件
A.氢离子 B.一氧化氮 C.组胺 D.钾离子 E.钙离子
A.长约3~5cm B.紧位于阴道后壁的后方 C.其形态特点是宽、短、直 D.穿过尿生殖隔 E.易引起逆行感染
A.骨的横截面积越大,受到拉张和挤压时,其强度和刚度越大 B.骨的长度越短,受到弯曲和扭转时,其强度和刚度越大 C.骨的强度和刚度在最常用的负荷方向上最大 D.骨组织量与其承受的应力成正比 E.反复使用小量负荷也可发生骨折
A.在气体中只能传播纵波 B.在固体中只能传播横波 C.空气的声阻较石英玻璃高 D.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E.超声波频率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A.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 B.额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 C.水平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D.X轴是由右向左贯穿人体的线(右为正,左为负),Y轴是由前向后贯穿人体的线(前为正,后为负) E.Z轴是上下贯穿人体的线(上为正,下为负)
A.20% B.40% C.45% D.50% E.60%
A.麻木 B.瘙痒 C.疼痛 D.烧灼感 E.无自觉症状
A.结核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真菌 D.溶血性链球菌 E.变形杆菌
A.减少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 B.使病、伤、残者重返社会 C.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D.确保残疾人能充分发挥其身心能力,获得正常的服务与机会,能够完全融入社会与社区中 E.调整病、伤、残者周围生活条件,使其适应
A.即鼓室(中耳腔) B.包括鼓室与耳咽管 C.包括鼓室与乳突 D.包括耳咽管与乳突 E.包括鼓室、耳咽管、乳突
A.皮肤刺激 B.肌肉收缩 C.视听信号 D.味觉嗅觉 E.运动觉
A.超短波微热量 B.超短波无热量 C.超短波温热量 D.超短波无热量和温热量 E.超短波微热量和温热量
A.先天具有 B.无特异性 C.作用强 D.作用快 E.无记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