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P B.FH C.Ba-N D.SN E.MP
A.女性14~16岁 B.男性16~18岁 C.男性14~16岁 D.男性24岁左右 E.男性17~19岁
A.面部是由额突和第一腮弓共同生长发育而成的 B.面部是由两个下颌突、两个上颌突、两个侧鼻突和一个中鼻突共同生长发育而形成的 C.上颌突与下颌突融合后,一部分形成颊部,剩余部分形成口腔 D.上切牙部分的硬腭由口窝发育而来 E.上唇人中由中鼻突生长发育而形成
从人类遗传学角度看,错畸形的发生几率()
A.同一种族低于混合人种 B.同一种族高于混合人种 C.同一种族与混合人种没有区别 D.与遗传背景无关 E.由遗传因素决定
A.影响邻牙的位置 B.影响牙弓形态 C.上、下牙弓不协调 D.牙弓出现间隙 E.以上都有可能
A.面部表情肌 B.咀嚼肌 C.唇肌 D.舌肌 E.颊肌
A.邻牙倾斜 B.继替恒牙萌出受阻 C.缺隙减少 D.恒牙列间隙 E.关系紊乱
A.长度 B.宽度 C.高度 D.三者相同 E.不确定
A.7~8岁 B.8~9岁 C.9~10岁 D.10~11岁 E.11~13岁
A.肌肉、颌骨、牙齿 B.颌骨、牙齿、肌肉 C.牙齿、肌肉、颌骨 D.肌肉、牙齿、颌骨 E.牙齿、颌骨、肌肉
A.下颌第三磨牙 B.上颌第二磨牙 C.下颌第二前磨牙 D.上颌尖牙 E.上颌侧切牙
A.开 B.深覆 C.牙列拥挤 D.前牙反 E.后牙反
A.前牙拥挤 B.侧切牙舌侧错位 C.尖牙唇侧低位 D.第二前磨牙扭转 E.以上都是
A.前颅底平面、下颌平面、下中切牙长轴 B.全颅底平面、下颌平面、下中切牙长轴 C.眶耳平面、下颌平面、下中切牙长轴 D.眶耳平面、功能合平面、下中切牙长轴 E.眶耳平面、下颌平面、面平面
A.牙弓增宽,腭盖高拱 B.牙弓狭窄,腭盖高拱 C.后牙反,舌体上抬 D.后牙锁,舌体上抬 E.以上都不对
A.V-5 B.(Ⅳ+V)-(4+5) C.(Ⅲ+Ⅳ+V)-(3+4+5) D.Ⅱ+Ⅲ+Ⅳ+V)-(2+3+4+5) E.以上都不是
安氏Ⅱ类亚类错是指()
A.双侧磨牙为远中关系 B.一侧磨牙为远中关系,另一侧为中性关系 C.一侧磨牙为近中关系,另一侧为中性关系 D.双侧磨牙为近中关系 E.以上都不对
A.1~3mm B.2~4mm C.4~8mm D.8~15mm E.以上都不是
下列哪个不属于正常乳牙的特征()
A.前牙部分具有生长间隙及灵长间隙 B.终末平面以垂直型及近中型较多 C.前牙深覆盖深覆 D.上颌乳尖牙的近中舌侧面与下颌乳尖牙的远中唇侧面相接触 E.以上都不是
有关正常乳牙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前牙覆盖很少,可有稍深的覆 B.下颌乳尖牙的近中和远中可能有灵长间隙 C.3~6岁时,由于生长发育,乳牙列前部可能出现间隙 D.上、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之间以垂直型和近中型的关系较多 E.上颌乳尖牙的近中侧面与下颌乳尖牙的远中唇侧面相接触
A.排齐拥挤的牙列,利于生理自洁 B.去除咬合创伤,促进牙周组织恢复改建 C.矫治器的不良刺激 D.矫正扇形移位,改善美观,消除不良唇习惯 E.直立倾斜的磨牙改善牙槽骨的外形
A.安氏Ⅰ,毛氏Ⅱ3+Ⅲ2+Ⅰ1 B.安氏Ⅲ,毛氏Ⅱ3+Ⅲ2+Ⅴ1 C.安氏Ⅱ2s,毛氏Ⅳ1+Ⅰ1 D.安氏Ⅱ1,毛氏Ⅳ1+Ⅰ1 E.安氏Ⅱ2,毛氏Ⅳ1+Ⅰ1
A.95% B.90% C.85% D.80% E.75%
A.1.5倍于原始直径 B.2倍于原始直径 C.2.5倍于原始直径 D.3倍于原始直径 E.3.5倍于原始直径
A.NiTi丝 B.不锈钢丝 C.澳丝 D.TMA丝 E.分牙铜丝
A.牙周膜血管形态最先恢复正常 B.牙周纤维恢复快慢不一,嵴上纤维较主纤维容易恢复 C.主纤维中根尖区最早恢复正常结构与排列 D.修复性牙本质最先形成 E.保持一个月后,牙周纤维的重新排列已基本完成
A.施力越小越好,以免造成组织破坏 B.应用越大的矫治力,能加速牙齿的移动速度 C.力的强度要适宜,产生类似于牙生理性移动的效果 D.选择轻力还是重力,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判断 E.施加过大力值,以直接骨吸收为主
A.理想的上颌左右第一前磨牙颊尖间牙弓宽度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间的牙弓宽度 B.理想的上颌左右第二前磨牙颊尖间牙弓宽度和第二磨牙近中颊尖间的牙弓宽度 C.理想的上颌左右第一前磨牙颊尖间牙弓宽度和第一磨牙中央窝间的牙弓宽度 D.理想的上颌左右第一前磨牙近中窝间牙弓宽度和第一磨牙中央窝间的牙弓宽度 E.理想的上颌左右第一前磨牙近中窝间牙弓宽度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间的牙弓宽度
A.夹板式保持器 B.正位器 C.舌侧固定保持器 D.修复体保持器 E.连续结扎树脂粘接固定法
A.45%和55% B.50%和50% C.40%和60% D.55%和45% E.35%和65%
A.左右侧第一前磨牙颊尖间的宽度 B.左右侧第二前磨牙颊尖间的宽度 C.左右侧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的宽度 D.左右侧第二前磨牙中央窝间的宽度 E.左右侧尖牙牙尖间的宽度
A.根尖和牙颈部 B.根中1/3和根尖1/3交界处 C.根尖唇侧和舌侧 D.靠近牙槽嵴顶处 E.牙根中部
A.移动乳牙时,恒牙胚的存在易造成乳牙受压吸收 B.因为恒牙胚的位置与乳牙根的位置比较远,正畸移动乳牙时不会对恒牙胚造成影响 C.在乳牙根尚未吸收的情况下移动乳牙,恒牙胚随同乳牙向同一方向移动 D.通过乳牙矫治,恒牙胚随同乳牙向相反方向移动,可以达到间接矫治恒牙的效果 E.在用力过猛或出现乳牙倾斜移动时,恒牙胚就会被乳牙根推向相同的方向
A.生长发育阶段上颌发育不足的Ⅲ类错 B.生长发育阶段下颌发育过度的Ⅲ类错 C.恒牙晚期上颌发育不足的Ⅲ类错 D.恒牙晚期下颌发育过度的Ⅲ类错 E.以上都不是
A.在根分叉附近往根尖方向1~2mm处 B.在根分叉附近往方向1~2mm处 C.在根分叉附近往根尖方向3~5mm处 D.在根分叉附近往方向3~5mm处 E.以上都不对
属于替牙期间的暂时性错的是()
A.恒前牙反 B.恒前牙萌出时,出现中度拥挤 C.前牙开1mm D.上下恒切牙萌出早期,出现前牙深覆 E.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建初期,完全远中关系
A.缺隙保持器 B.保持牙弓长度的固定舌弓 C.平面导板 D.上颌垫矫正器 E.上颌分裂基托矫正器
病人女,9岁,替牙,磨牙中性关系,上下牙弓Ⅲ度拥挤,覆覆盖正常,骨骼型为Ⅰ类无前突,此病人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治疗()
A.方丝弓非拔牙矫治 B.直丝弓非拔牙矫治 C.口外弓推磨牙向后 D.功能性矫治器 E.序列拔牙、观察
女,14岁,恒牙,磨牙远中关系,覆覆盖Ⅱ度,上下牙弓Ⅱ度拥挤,低角,骨骼型为Ⅱ类,此病人应选用的头帽牵引是()
A.低位牵引 B.联合牵引 C.高位牵引 D.垂直牵引 E.以上都不是
A.检查髁突及关节凹情况 B.观察全口牙齿发育情况及上下颌骨情况 C.了解生长发育情况,评估生长发育的潜力 D.显示多生牙,个别恒牙胚发育及牙根有无吸收弯曲等 E.研究颅面生长发育情况
A.伸舌 B.舔牙 C.口呼吸 D.吐舌 E.吮拇指
A.切牙 B.尖牙 C.双尖牙 D.第一磨牙 E.乳牙
病人男,10岁,替牙,磨牙近中关系,前牙反覆盖,上下牙弓Ⅰ度拥挤,上颌明显后缩,下颌略前突,此病人最好采用何种矫治器治疗()
A.方丝弓矫治器 B.Begg矫治器 C.前方牵引 D.功能性矫治器 E.直丝弓矫治器
A.侧切牙区 B.前磨牙区 C.下前牙区 D.上颌恒中切牙之间 E.磨牙区
A.推上颌向后 B.推上磨牙向后 C.限制上颌生长 D.减小上颌凸度 E.增加上颌后牙支抗
A.美观曲 B.内收弯 C.外展弯 D.转矩 E.以上都不是
A.用力摇动时有轻微动度 B.颊舌向及近远中向均有动度 C.近远中向及垂直向有动度 D.只有颊舌向有动度 E.颊舌向及垂直向有动度
A.长度不调 B.牙列拥挤 C.牙齿错位 D.拔牙病例 E.牙齿扭转
A.垫矫正器 B.平面导板 C.斜面导板 D.Activator E.以上都不是
A.在矫治弓丝上作水平向的一些弯曲 B.在矫治弓丝上作垂直向的一些弯曲 C.在矫治弓丝上作转矩的一些弯曲 D.T型曲 E.泪滴形曲
A.上颌后缩、下颌正常的中性错 B.上颌正常、下颌前突的近中错 C.上颌正常、下颌后缩的远中错 D.上颌正常、下颌前突的近中错 E.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的远中错
A.托槽的黏着高度 B.托槽的轴倾度 C.托槽底板厚度 D.牙齿的近远中倾斜度 E.以上都不是
A.使用不同大小的矫治力 B.控制矫治牙各个方向的移动 C.改变肌肉的功能 D.对颌骨产生矫形作用 E.以上都不是
女,12岁,恒牙,磨牙中性关系,覆覆盖正常,上下牙Ⅰ度拥挤,明显前突,此病人最佳治疗方法是()
A.拔牙矫治 B.非拔牙矫治 C.推磨牙向远中 D.活动矫治器 E.功能矫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