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闭锁性与交往心理的矛盾 B.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C.求知欲强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 D.多种角色、心理冲突增多 E.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A.第3 B.第4 C.第5 D.第2 E.第1
A.细菌运动的唯一器官 B.细菌的一种运动器官 C.细菌的一种交配器官 D.细菌的繁殖器官 E.细菌的捕食器官
A.激活胃蛋白酶原 B.参与胃黏膜屏障作用 C.促进VitB12吸收 D.促进胃泌素释放 E.促进胃酸分泌
A.5%~10% B.10%~15% C.15%~20% D.1%~10% E.20%~30%
A.激发 B.维持 C.调节 D.指向 E.控制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颈内动脉 E.前交通动脉
A.1~30MHz B.30~300MHz C.300~3000MHz D.3000~30000MHz E.以上皆不对
A.远距分泌 B.近距分泌 C.旁分泌 D.自分泌 E.神经分泌
A.动眼神经 B.舌咽神经 C.迷走神经 D.面神经 E.眼神经
A.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 B.意志行为是人类所特有的 C.对行为有发动的调节作用 D.对行为有抑制的调节作用 E.对行为有压抑的调节作用
A.正中神经 B.腋神经 C.尺神经 D.桡神经 E.肌皮神经
A.鼓膜、鼓室、咽鼓管 B.鼓膜、鼓室、乳突小房 C.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乳突窦 D.咽鼓管、鼓膜、乳突小房 E.鼓膜、咽鼓管、乳突小房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E.以上均错
A.常用的超声波疗法的频率范围是800~3000kHz B.交变电场的频率决定了超声波的频率 C.超声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D.超声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发散角很小 E.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其频率无关
A.股直肌 B.髂腰肌 C.臀大肌 D.臂中肌 E.半膜肌
A.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前面 B.黄韧带连接于相邻两椎弓板之间 C.棘间韧带是腰部伸屈调节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D.棘间韧带有防止脊柱过伸的功能 E.后纵韧带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后方
A.股神经 B.胫神经 C.闭孔神经 D.腓总神经 E.腓肠神经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被动转运 E.胞吞
A.牵张反射对维持骨骼肌的张力,维持直立姿势非常重要,不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B.反射亢进的常见原因是锥体束病变 C.不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来控制的 D.运动是复杂的反射 E.运动控制主要有反射性运动、模式化运动和意向性运动三种形式
A.外周静脉压 B.中心静脉压 C.阻力血管的口径 D.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 E.血液黏滞度
A.物理溶解 B.化学结合 C.AB两者兼具,化学结合为主 D.电离为主 E.氧离为主
A.心理活动或意识是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B.有指向性与集中性两个特点 C.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和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D.根据注意时我们对事物目的性和所付出的意志,将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两种 E.评估一个人的注意可以从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四个方面来进行
A.矢状面上逐渐增大,冠状面上逐渐减小,轴性旋转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B.矢状面上逐渐增大,冠状面上逐渐增大,轴性旋转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C.矢状面上逐渐减小,冠状面上逐渐增大,轴性旋转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D.矢状面上逐渐增大,冠状面上逐渐增大,轴性旋转自上而下逐渐增大 E.矢状面上逐渐减小,冠状面上逐渐增大,轴性旋转自上而下逐渐增大
A.Ⅰ型慢缩纤维,又称白肌 B.Ⅰ型纤维,即快速-糖原分解型肌纤维 C.Ⅱa型和Ⅱb型快缩纤维,又称红肌 D.Ⅱa型和Ⅱb型纤维,即缓慢-氧化型肌纤维 E.无氧代谢能力增强,肌肉单位时间内的爆发力增大
A.闸门学说 B.γ-氨基丁酸能和阿片肽能神经元的节段性调控 C.下行调控通路 D.外源性镇痛机制 E.认知调控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E.除极化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被动转运 E.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A.雌激素和睾酮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 E.糖皮质激素
A.神经冲动 B.收缩 C.分泌 D.动作电位 E.静息电位
A.以相邻郎飞结间形成局部电流传导 B.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C.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 D.不衰减扩布 E.是一种节能的传导方式
A.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B.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指以往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曾有过的情绪体验,学习过的动作行为等在人脑中留下的一些印记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头脑中的浮现 C.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D.不只能通过记忆把经历过的事物回想起来,而且还能想出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 E.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B.大气压与胸内压之差 C.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D.气体分压差 E.呼吸肌的舒缩
A.抬头 B.爬 C.站 D.撕纸 E.跳跃
A.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B.甲状腺素 C.糖皮质激素 D.胰高血糖素 E.胰岛素
A.损伤细胞直接溢出 B.在局部由损伤细胞的酶促合成的物质 C.伤害性感受器本身释放的致痛物质 D.神经细胞释放的物质 E.内分泌腺体释放的物质
A.脊髓血液供应突然中断 B.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对其控制作用 C.脊髓的反射中枢被破坏 D.突然切断的损伤刺激所引起的抑制作用 E.以上全对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B.呼吸运动 C.肺的弹性回缩力 D.肺泡表面张力 E.胸膜腔内压
A.分布在内脏器官组织游离的神经末梢 B.分布在皮肤、黏膜组织游离的神经末梢 C.需要特殊的适宜刺激引起疼痛 D.任何强度的刺激都能引起疼痛 E.分布在皮肤的冷热感受器
A.沿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走行 B.定位准确 C.胸痛线和盆痛线之间的内脏痛由交感神经传导 D.腹腔和胸腔之间设为"胸痛线" E.胸痛线之上的内脏痛主要由副交感神经传导
A.上颈髓大致与同序数椎骨对应 B.下颈髓和上胸髓较同序数椎骨高1节椎骨 C.下胸髓较同序数椎骨高2节椎骨 D.腰髓相当于胸椎10~12水平 E.骶髓和尾髓相当于腰1椎骨
A.椎前节 B.器官旁节 C.内脏感觉神经节 D.椎旁节 E.射体感觉神经节
A.第2腰椎前面 B.第4腰椎前面 C.第1腰椎前面 D.骶骨前方 E.第3腰椎前面
A.盐皮质激素 B.糖皮质激素 C.雄激素 D.雌激素 E.肾上腺素
A.中央沟 B.中央后沟 C.中央前沟 D.顶枕沟 E.外侧沟
A.瘫痪 B.肌张力增强 C.无病理反射 D.腱反射亢进 E.肌萎缩不明显
A.耳屏上1.5cm处 B.耳屏前1.5cm处 C.耳屏前1.0cm处 D.耳屏下1.5cm处 E.耳屏下1.0cm处
A.椎体和椎弓围成 B.椎弓根和椎弓板围成 C.所有椎孔连接而成 D.由所有横突孔连接而成 E.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
A.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就减小 B.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就增多 C.血流阻力升高,血流量就减小 D.血流阻力升高,血流量就增多 E.回心血量增加,血流量增多
A.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规律 B.头尾发育规律 C.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规律 D.不随意运动向随意运动发育规律 E.阶段性的发育规律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E.易疲劳性
A.最大吸气后呼出的最大气量 B.为深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C.其值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D.其大小与呼吸肌强弱等有关 E.是反映肺通气功能较完善的指标
A.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 B.促进肝外组织,特别是肌肉组织蛋白质分解 C.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 D.可使血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E.可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
A.可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 B.下丘脑由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组成 C.下丘脑是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 D.背侧丘脑的功能是皮质下的感觉中枢 E.下丘脑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决定情绪、行为反应等起重要作用
A.45° B.50° C.55° D.60° E.70°
A.痛觉的第一阶段,属于Aδ纤维兴奋 B.痛觉的第一阶段,属于C纤维兴奋 C.痛觉第二阶段,属于C纤维兴奋 D.痛觉第二阶段,属于Aδ纤维兴奋 E.痛觉第三阶段,属于Aδ和C纤维兴奋
A.潮气量+肺活量 B.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C.余气量+补吸气量 D.余气量+肺活量 E.潮气量+余气量
A.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开始发育的速度是不均一的 B.各器官、组织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是不等同的 C.小儿生长发育可见身高和体格明显增大的两个高峰期 D.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儿童期,一个是青春期 E.器官功能发育是不等速的,是与其功能需要相适应的
A.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 B.小肠长度长,吸收面积大 C.小肠黏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分解为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E.以上全对
A.肱二头肌反射消失 B.腕背伸肌肌力正常 C.屈肘肌肌力正常 D.中指感觉障碍 E.肱三头肌肌力下降
A.拥抱反射 B.手握持反射 C.紧张性颈反射 D.跟腱反射 E.紧张性迷路反射
A.A群链球菌 B.B群链球菌 C.C群链球菌 D.D群链球菌 E.E群链球菌
A.15岁左右 B.20岁 C.30岁 D.40岁 E.50岁
A.萎缩 B.压疮 C.白化病 D.水肿 E.角化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E.5个月
A.>70° B.>60° C.60°~70° D.<70° E.<60°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侵袭力和毒素 D.分解代谢产物 E.侵入机体的途径
A.12~15mm B.10~12mm C.8~10mm D.6~8mm E.2~5mm
A.造血干细胞 B.脂肪细胞 C.血小板 D.内皮细胞 E.红细胞
A.生理功能行为问题 B.运动行为问题 C.社会行为问题 D.性格行为问题 E.语言问题
A.心血管系统充盈程度 B.心脏射血状况 C.大动脉回缩 D.心输出量 E.毛细血管阻力
A.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 B.识别和排除异物的功能 C.防止寄生虫感染的过程 D.清除体内的变性、衰老和死亡细胞 E.杀伤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A.一种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 B.细胞因子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 C.是由细胞分泌的 D.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物质 E.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
A.维持运动中血糖稳定 B.有利于乳酸利用 C.促进维生素代谢 D.促进脂肪的氧化分解供能 E.促进氨基酸代谢
A.加快,加速 B.减慢,加速 C.加快,减慢 D.减慢,减慢 E.不变,加速
A.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 B.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C.小儿的脂肪较少,体液量所占体重的比例较高 D.14岁以上青少年的体液量所占体重的比例即和成人相仿 E.成年女性体液量比成年男性多
A.12个月 B.15个月 C.18个月 D.20个月 E.24个月
A.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有强大的激活补体能力 B.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 C.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产生,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 D.血清中含量低,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 E.呼吸道、胃肠道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的
A.神经核 B.纤维束 C.灰质 D.神经节 E.髓质
A.丘脑、下丘脑 B.下丘脑、苍白球 C.丘脑、苍白球 D.苍白球、新纹状体 E.大脑皮质、新纹状体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E.6~7岁
A.情绪情感发育是一个分化的过程 B.愉快系列的情感常常先于不愉快系列的情感 C.2岁左右已具备了与成人相同的情感种类 D.情绪情感发育是从表达方法、眷念行为、社会游戏、自我概念等方面来分的 E.情绪情感发育阶段可分7个阶段
A.情绪变化 B.情绪与情感的两极矛盾 C.高级的社会情感有了较大的发展 D.个性成熟、特点鲜明 E.意志坚定、自我意识明确
A.生理功能行为问题 B.运动行为问题 C.社会行为问题 D.性格行为问题 E.语言行为问题
A.葡萄球菌属是一群革兰阳性球菌 B.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C.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三种 D.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致病菌 E.腐生葡萄球菌多为致病菌
A.注意是认知过程的开始,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形式 B.3岁以前的注意基本属于无意注意 C.3岁以后开始发展有意注意 D.3~4岁时有意注意已稳定 E.5~6岁后儿童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A.对身体的自我感觉阶段 B.对自我同一性的意识阶段 C.对自我尊重的意识阶段 D.对自我扩展的意识阶段 E.对自我信任的意识阶段
A.抬头、翻身、坐、爬、站、跑、走、跳跃 B.抬头、翻身、爬、坐、站、走、跑、跳跃 C.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跃 D.抬头、翻身、坐、站、爬、跑、走、跳跃 E.抬头、翻身、坐、爬、走、站、跑、跳跃
A.支点在力点与阻力点中间,称之为"平衡杠杆" B.平衡杠杆的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 C.阻力点位于力点和支点之间,称之为"省力杠杆" D.力点位于阻力点和支点之间,称之为"速度杠杆" E.速度杠杆的力臂始终大于阻力臂
A.关于大脑功能重组的理论 B.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评定 C.对患者疾病的病因诊断 D.对患者肌力、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E.对患者进行运动、作业治疗
A.能通过单纯的临床治疗而痊愈的功能障碍 B.残疾可以由于身心疾病所致功能障碍导致 C.残疾是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D.残疾必然显著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E.残疾的功能障碍往往不能通过单纯的临床治疗而痊愈
A.3岁 B.5岁 C.7岁 D.9岁 E.11岁
A.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于胎儿第5个月开始增殖分化 B.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 C.出生时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轴突较成人少而长 D.3岁时神经细胞已基本分化完成 E.8岁时接近成人
A.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又称新生儿反射 B.新生儿的原始反射已高度发育,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 C.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中脑 D.常见的原始反射有:拥抱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手握持反射等 E.在胎儿娩出后逐渐失去实际意义
A.心脏 B.肝脏 C.胃 D.小肠 E.肺
A.位于颅后窝 B.位于脑桥和延髓的背侧 C.小脑中间的缩小部称小脑蚓 D.小脑两侧膨大称小脑半球 E.小脑深部为灰质
A.正中神经 B.腋神经 C.肌皮神经 D.尺神经 E.桡神经
A.它属于横纹肌,又称为随意肌 B.具有一定的弹性,可减缓外力对人体的冲击,并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能维持身体的姿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C.根据配布规律,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和协同肌 D.筋膜是肌肉的常见辅助装置之一,分为深、浅两种筋膜,其中,浅筋膜又称为固有筋膜 E.筋膜除具有保护作用外,还能约束肌肉,保证肌群或单块肌的独立活动
A.单向传递原则 B.突触延搁 C.传递的易疲劳性 D.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E.内环境变化的不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