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0万 B.5.4万 C.5.5万 D.6.4万 E.7.7万
A.血液分析使用枸橼酸钠溶液抗凝,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4 B.血沉使用枸橼酸钠溶液抗凝,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4 C.血沉使用枸橼酸钠溶液抗凝,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D.血细胞比容使用枸橼酸钠溶液抗凝,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E.血细胞比容使用枸橼酸钠溶液抗凝,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4
A.头部 B.体部 C.尾部 D.两侧 E.体尾交界处
A.呈色稳定 B.操作简便 C.准确性高 D.精确性符合要求 E.没有公害
A.分裂池 B.成熟池 C.贮备池 D.循环池 E.边缘池
A.1~2天和1~2岁 B.4~5天和2~3岁 C.6~9天和4~5岁 D.7~14天和5~6岁 E.10~15天和6~7岁
A.大小不均 B.中毒颗粒 C.空泡变性 D.小体 E.巨多分叶核
A.红细胞碎片 B.红细胞凝集 C.双相性红细胞 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巨幼细胞性贫血
A.缺铁性贫血 B.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白血病 E.急性溶血性贫血
A.悬浮红细胞 B.洗涤红细胞 C.辐照红细胞 D.少白细胞红细胞 E.解冻冰冻去甘油红细胞
A.粒细胞数量减少 B.粒细胞病变 C.造血功能异常 D.纠正贫血 E.中性粒细胞<0.5×109/L,伴有严重感染经联合抗感染治疗48小时无效
A.巨噬细胞 B.真菌 C.癌细胞 D.阿米巴滋养体 E.呈鱼群穿梭样运动活泼的弧菌
A.SBB的特异性高于POX B.POX的敏感性高于SBB C.SBB染色必须用新鲜涂片 D.旧涂片不宜用POX染色 E.POX染色阴性者,SBB染色必为阴性
A.造血干细胞缺陷 B.免疫抑制型(抑制细胞型) C.免疫抑制型(抑制血清型) D.造血环境缺陷型 E.患者造血因子产生障碍
A.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型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3型
A.尿胆原排泄增多 B.异型红细胞增多 C.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D.红细胞寿命缩短 E.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A.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NEC. B.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NEC. C.骨髓中原始粒细胞>80%(NEC. D.骨髓中原始粒细胞>70%(NEC. E.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NEC.
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B.骨髓纤维化 C.急性红白血病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急性失血后贫血
A.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 B.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 C.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检测 D.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E.网织红细胞计数
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B.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 C.内皮下胶原蛋白的成分 D.血管内皮损伤 E.血浆纤维蛋白原
A.主要为内皮细胞合成 B.抗凝血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长臂 C.一个抗凝血酶分子上有多个肝素结合位点 D.抗凝血酶缺乏是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 E.抗凝血酶的抑酶特异性较强,只针对凝血酶
A.发生在多能干细胞 B.常伴有一种或两种其他细胞增生 C.各症之间可以转化 D.细胞增生也可发生在骨髓外组织 E.一般不会有肝脾大
血清中主要含有的凝血因子是()
A.因子Ⅶ、Ⅹ B.因子Ⅴ、Ⅷ C.因子Ⅱ、Ⅴ、Ⅶ、Ⅹ D.因子Ⅰ、Ⅲ、Ⅴ、Ⅶ E.因子Ⅰ、
A.主要由上皮细胞合成 B.单链t-PA与纤维蛋白的亲和力比双链型高 C.单链t-PA对纤溶酶原的激活能力比双链型高 D.游离状态的t-PA与纤溶酶原(PLG)的亲和力高 E.t-PA与PLG形成复合物之后,才能有效激活PLG
A.PAI-1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合成 B.PAI-1与u-PA或t-PA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C.PAI-1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D.PAI-2抑制tct-PA和tcu-PA E.妊娠期间PAI-2含量升高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血小板膜磷脂结构或成分缺乏 C.又称为血小板第三因子缺乏症 D.活化凝血时间正常 E.APTT、PT正常
A.PAI-1 B.PCI C.α2-AP D.α2-MG E.APC
A.葡萄糖醛酸基结合酶 B.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 C.葡萄糖醛酸基脱氢酶 D.葡萄糖醛酸基水解酶 E.葡萄糖醛酸基酯化酶
A.胆红素-清蛋白 B.胆红素-Y蛋白 C.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 D.胆红素-氨基酸 E.胆素原
A.糖异生 B.糖有氧氧化 C.糖酵解 D.糖原分解 E.磷酸戊糖途径
A.只有第一时相的分泌 B.只有第二时相的分泌 C.仍保持两个时相的分泌,只是分泌量减少 D.合并为一个时相的分泌,静注葡萄糖后10分钟开始 E.两个时相的分泌都消失
A.肝脏疾病 B.肾脏疾病 C.胆道疾病 D.骨疾病 E.儿童生长期
A.无改变 B.明显降低 C.明显升高 D.变化随血钠而定 E.变化随尿量而定
A.超速离心 B.薄层层析 C.活性炭吸附 D.介电电泳 E.离子交换
A.标准曲线法 B.对比法 C.差示法 D.多组分混合物测定法 E.摩尔吸光系数法
A.任何时候采血均可 B.一定要空腹采血才有意义 C.要检查峰值最好留24小时尿 D.应激状态时分泌迅速成倍增加 E.唾液和尿中测得的皮质醇一般为总的皮质醇
A.SmIgM+SmIgD+CD5- B.SmIgM+SmIgD+CD5+ C.SmIgM-SmIgD-CD5- D.SmIgM+SmIgD-CD5- E.SmIgM-SmIgD+CD5-
A.B1细胞是执行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 B.B1细胞与B细胞源性肿瘤密切相关 C.B1细胞可产生高亲和力抗体 D.B1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经历体细胞突变过程 E.B1细胞是产生IgE的主要细胞
A.抛物线 B.直线 C.S形曲线 D.双曲线 E.正态分布曲线
A.妊娠 B.糖尿病 C.细菌感染 D.心肌梗死 E.急性病毒性肝炎
A.IL-2 B.IL-4 C.IL-10 D.TNF-α E.IFN-α
A.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与荧光物质发光分析结合的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 B.激发光和发射光的波长相同 C.激发光和发射光的Stake位移越大,避免本底荧光干扰的能力越强 D.最常用的有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和荧光偏振免疫测定两种类型 E.在发光反应中一定要有激发光使荧光物质产生发射光
A.贫血 B.反复感染 C.骨髓象中不成熟粒细胞比例增高 D.骨痛 E.血中出现异常免疫球蛋白
A.活化的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后,通过溶酶体酶直接杀死肿瘤细胞 B.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 C.处理和提呈抗原,激活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 D.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E.通过分泌TNF、NO等细胞毒性因子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A.嗜碱性粒细胞 B.致敏的T细胞 C.CTL细胞 D.B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Ⅰ、Ⅱ型
A.鸡有核红细胞 B.绵羊红细胞 C.大鼠肾细胞 D.大鼠肝细胞 E.小鼠心肌细胞
A.10ng/ml B.50ng/ml C.100ng/ml D.200ng/ml E.400ng/ml
A.NK活化后杀伤的作用 B.Th产生TNF-α的作用 C.Tc的细胞毒作用 D.ADCC效应 E.活化的M中发挥的效应
A.放线菌 B.真菌 C.立克次体 D.支原体 E.衣原体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对数期和稳定期
A.单染 B.复染 C.不染色 D.革兰染色 E.吉姆萨染色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A群链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淋病奈瑟菌
A.嗜水气单胞菌 B.豚鼠气单胞菌 C.温和气单胞菌 D.中间型气单胞菌 E.杀鲑气单胞菌
引起气性坏疽的病原菌是()
A.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破伤风梭菌 D.产气荚膜梭菌 E.麻风杆菌
A.侵袭性物质 B.内毒素 C.外毒素 D.黏附素 E.荚膜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菌体成分 D.鞭毛 E.其他
A.淋病奈瑟菌 B.人乳头瘤病毒 C.杜克雷嗜血杆菌 D.梅毒螺旋体 E.沙眼衣原体
A.针对医院感染的药物 B.仅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药物 C.常见首选药敏试验药物 D.替代性药物 E.仅用于研究的药物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E.荨麻疹
A.HSV-1 B.HSV-2 C.HSV-6 D.细菌性感染 E.人巨细胞病毒
A.莫氏立克次体 B.结核杆菌 C.肺炎支原体 D.胎儿弯曲菌 E.脆弱类杆菌
A.青霉素G B.环丙沙星 C.苯唑西林 D.万古霉素 E.红霉素
A.急性丙型肝炎,既往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B.慢性丙型肝炎 C.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 D.急性乙型、丙型肝炎 E.急性乙型肝炎
A.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民和保护患者隐私 B.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 C.检验项目的选择、检验结果的解释和为进一步适当检查提供建议 D.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 E.为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和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
A.6章56条 B.5章65条 C.6章55条 D.5章55条 E.6章66条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E.10年
A.质量体系 B.质量管理 C.全面质量管理 D.质量保证 E.质量控制
A.6.45 B.0.44 C.7% D.0.88 E.14%
A.方法选择、规定质量目标、方法评价 B.规定质量目标、方法评价、常规分析 C.方法选择、方法评价、常规分析 D.提供样本、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实践 E.方法选择、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实践
A.ALT B.AST C.ALP D.GGT E.AMY
A.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B.葡萄糖激酶 C.磷酸化酶 D.葡萄糖-6-磷酸酶 E.磷酸果糖激酶
尿β2-微球蛋白测定主要反映哪一部位的病变()
A.肾小球 B.肾小管 C.尿道 D.膀胱 E.肾盂
A.血淀粉酶 B.尿淀粉酶 C.血、尿淀粉酶 D.肌酐清除率 E.淀粉酶与肌酐清除率的比值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非超敏反应
A.肝脏 B.小肠 C.脾脏 D.肺脏 E.骨髓
A.红细胞造血岛中心为1~2个巨噬细胞,位于造血索的中央 B.粒细胞造血岛中心为1个巨噬细胞,位于血窦附近 C.巨核细胞紧贴在血窦壁上 D.单核细胞散在于造血细胞之间,存在于小静脉附近 E.淋巴小结中心为1个巨噬细胞,往往散在性分布于造血索中
A.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 B.早幼粒细胞和中性中幼粒细胞 C.中性中幼和晚幼粒细胞 D.中性晚幼和分叶核粒细胞 E.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
A.极差 B.方差 C.偏倚 D.变异系数 E.标准差
A.慢性肺心病 B.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C.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D.大面积烧伤 E.以上都不是
A.肾移植后的排异反应 B.肾盂肾炎 C.新月性肾小球肾炎 D.药物变态反应 E.女性阴道炎
A.采用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原理 B.主要与球蛋白反应 C.滴注青霉素可致于化学法产生假阴性 D.尿液pH≤3.0时,出现假阳性结果 E.尿pH>9可出现假阴性
A.超过尿蛋白正常范围的上限而用蛋白定性的化学方法不能检出 B.多采用免疫化学的方法进行定量测定 C.可随机留取标本,采用肌酐比值报告结果 D.可见于糖尿病性肾病 E.为晚期肾损伤的测定指标
A.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胰蛋白酶和淀粉酶平行升高,其峰值可达参考值上限的2~400倍 B.两种胰蛋白酶的分布和急性胰腺炎的类型及严重程度有关 C.轻型者80%~99%为游离胰蛋白酶原-1及极少的结合型的胰蛋白酶-1 D.重型者游离胰蛋白酶原-1可低到胰蛋白酶总量的30%,大部分以结合形式存在 E.胰蛋白酶原-1不可以和α1-抗胰蛋白酶或α2-巨球蛋白结合
A.可引起组织变性坏死 B.需T细胞参与 C.需B细胞参与 D.炎症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 E.需MHC-Ⅰ、MHC-Ⅱ类分子参与
A.肿瘤细胞缺乏有效的抗原表位 B.肿瘤细胞MHC分子发生改变,影响抗原递呈 C.不能正常表达活化免疫细胞的黏附分子 D.患者血清中存在封闭分子,促进CTL与肿瘤细胞结合 E.细胞表达FasL,介导淋巴细胞凋亡
A.试验抗原不纯 B.试验溶液配制过酸 C.皮肤反应性过强 D.试验抗原浓度过低 E.注入少量空气
A.溶血性贫血 B.铁粒幼细胞贫血 C.MDS(RAS) D.白血病 E.感染性贫血
A.GGT B.ALT C.ALP D.AST E.pCHE
A.干化学血糖和(或)尿糖测定 B.血浆C肽水平测定 C.血浆胰岛素抗体的测定 D.GHb测定 E.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