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人工呼吸,预防感染,改善血液循环,清理呼吸道 B.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预防感染,改善血液循环 C.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改善血液循环,预防感染 D.预防感染,人工呼吸,改善血液循环,清理呼吸道 E.预防感染,改善血液循环,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
A.年龄 B.患者的生理状况和伴随疾病(ASA分级) C.择期手术还是急诊手术 D.手术类型 E.监测方法
A.酸中毒尿量减少,排钾减少 B.肾H+-Na+交换增多,H+-K+交换减少 C.酸中毒时细胞破坏较多,K+释出较多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喉部手术刺激 B.血液和分泌物刺激 C.气道高反应性,如上呼吸道感染 D.迷走亢进 E.应用去极化肌松药
A.非住院患者 B.慢性顽固性头痛患者 C.癫痫史患者 D.颅内高压患者 E.以上都可以
A.反常呼吸 B.纵隔移位 C.纵隔摆动 D.通气/血流比值增加,致肺内分流 E.心排血量降低
A.喉上神经 B.喉返神经 C.迷走神经 D.舌咽神经 E.副神经
A.血压下降和呼吸停止 B.神志消失 C.瞳孔散大 D.面色苍白 E.躁动
A.右室前负荷、左室后负荷 B.左室前负荷、右室后负荷 C.右室后负荷、左室前负荷 D.左室后负荷、右室前负荷 E.左房前负荷、右房后负荷
A.高CO血症 B.低氧血症 C.患者出现通气不足 D.急性肺栓塞 E.感染
A.高血压 B.冠心病 C.法洛四联症 D.颅高压 E.青光眼
A.压力控制通气 B.呼气末正压 C.反比通气 D.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E.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A.血液黏滞度 B.血浆容量 C.血细胞比容 D.中心静脉压 E.微循环阻力
A.牙痛 B.痛经 C.神经病理性疼痛 D.手术疼痛 E.胆绞痛
A.收缩压 B.舒张压 C.平均动脉压 D.PaO2 E.PaCO2
A.术后持续低血压,循环虚脱 B.苏醒迟缓、反应性出血和术后视物模糊 C.栓塞,除可见于脑之外,视网膜、冠脉血管也有发生 D.肾功能不全、少尿、无尿 E.呼吸功能障碍
A.起效和复压迅速,复压后无反跳性高血压 B.主要是降低SVR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而对CO和HR影响轻微 C.降压中外周灌注满意,不增加肺内分流,不影响机体代谢 D.不影响心肌血流的自身调节能力 E.对脑能量代谢和ICP影响小
A.心肌缺氧性损伤 B.肺水肿 C.肝小叶中心坏死 D.肾小管坏死 E.脑缺氧性损伤
A.眼轮匝肌→上肢肌肉→肋间肌→膈肌 B.膈肌→眼轮匝肌→肋间肌→四肢肌肉 C.四肢肌肉→眼轮匝肌→膈肌→肋间肌 D.眼轮匝肌→肋间肌→四肢肌肉→膈肌 E.肋间肌→膈肌→四肢肌肉→眼轮匝肌
A.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 B.与药物的脂溶性有关 C.给药后任何时点,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D.与各种屏障对药物分布的影响有关 E.与血液pH有关
A.支气管堵塞器 B.Univent管 C.导丝导引的支气管封堵器 D.单腔气管导管 E.喉罩
A.继发感染 B.失血性休克 C.结核播散 D.窒息 E.急性呼吸衰竭
A.脂溶性高,电离度高 B.脂溶性低,电离度低 C.脂溶性高,电离度低 D.脂溶性低,电离度高 E.水溶性高,电离度低
A.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伴代偿性低CO2血症 C.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A.与气管接触面积大 B.注气后呈梭形球状 C.适用于有气道阻力大的患者 D.套囊压力需在25mmHg以上 E.容易造成局部气管黏膜缺血坏死
A.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实施麻醉前应做好心脏起搏准备 B.室上性心动过速,麻醉危险性小 C.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无临床症状一般不增加麻醉危险性 D.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试验阳性,麻醉危险性大 E.年龄<30岁的患者,其偶发房性期前收缩与室性期前收缩多为功能性,麻醉危险性小
A.胸前V导联 B.Ⅱ导联 C.动脉血压 D.经食管超声 E.肺毛细血管楔压
A.电刀电灼 B.低温 C.低灌注 D.指甲油 E.低CO2血症
A.笑气 B.丙泊酚 C.依托咪酯 D.吗啡 E.利多卡因
A.为手术操作方便,可插入双腔气管插管 B.以插入左侧双腔管为首选 C.术中可能压迫胸主动脉,引起循环变化 D.游离食管时,对侧胸膜可能被撕破 E.与肺叶切除相比,发生术中低氧血症的风险较小
A.行走无力 B.吞咽困难 C.低钾血症 D.视物模糊 E.上睑下垂
A.房颤伴快速心室率 B.房颤伴慢心室率 C.完全性传导阻滞 D.结性心律 E.窦性心动过缓
A.低分子量肝素 B.未分组肝素 C.华法林 D.替罗非班(tirofiban) E.重组水蛭素(lepirudin)
A.小拇指肌腱修补手术 B.前臂桡侧动静脉瘘形成术 C.习惯性肩关节脱位手术 D.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 E.尺骨鹰嘴手术
A.窦性停搏 B.窦性心动过速 C.结性心律 D.心房颤动 E.二联律
A.肌酸激酶水平 B.肺动脉导管 C.经食管超声 D.肌钙蛋白水平 E.呼出一氧化氮监测
A.15~20mmHg B.20~25mmHg C.25~30mmHg D.35~40mmHg E.40~45mmHg
A.氧饱和度的下降 B.兴奋或激惹 C.低血压 D.心率增快 E.意识消失
A.PaCO2的增加 B.PaCO2的降低 C.PaO2的增加 D.PaO2的降低 E.肺动脉压的增加
A.24ml/h B.30ml/h C.54ml/h D.64ml/h E.72ml/h
A.不能满足肩部手术 B.需要大容量麻醉药 C.通常尺侧阻滞效果不佳 D.通常肌皮神经阻滞效果不佳 E.气胸的发生率高
A.斜视 B.白内障 C.青光眼 D.开眶手术 E.近视
A.T1 B.T4 C.T10 D.L3 E.S1
A.立即气管切开机械呼吸 B.立即气管插管机械呼吸 C.静脉注射新斯的明1mg D.静脉注射阿托品0.4mg E.再次静脉注射依酚氯铵5mg
A.静脉注射60mg利多卡因 B.静脉注射20mg/min普鲁卡因胺 C.电转复 D.静脉注射300mg胺碘酮 E.静脉注射6mg腺苷
A.心脏手术 B.产科急诊手术 C.神经外科手术 D.小儿外科 E.创伤手术
A.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 B.不会发展为慢性疼痛 C.通常持续不超过2天 D.手术后4小时最疼痛 E.不会对机体产生太大影响
A.通常短于1个月 B.通常短于3个月 C.通常长于1个月 D.通常短于7天 E.通常短于14天
A.药物在皮下可能有存留 B.生物利用度约为静脉给药的60% C.起效慢于静脉给药,镇痛效果与PCIA相似 D.如采用留置管应注意可能发生导管堵塞或感染 E.哌替啶具有组织刺激性不宜用于PCSA
A.20kg/m2 B.22kg/m2 C.25kg/m2 D.30kg/m2 E.40kg/m2
A.感染得到充分控制3天再实施手术 B.感染得到充分控制5天再实施手术 C.感染得到充分控制1~2周再实施手术 D.感染得到充分控制3周再实施手术 E.感染得到充分控制4周再实施手术
A.二尖瓣狭窄 B.二尖瓣关闭不全 C.三尖瓣关闭不全 D.主动脉瓣狭窄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18mmHg B.22mmHg C.25mmHg D.28mmHg E.32mmHg
A.中耳手术 B.眼内手术 C.腹腔、腹股沟疝缝合术 D.严重哮喘患者 E.脑外科颅骨修补手术患者
A.地氟烷>氟烷>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 B.七氟烷>地氟烷>氟烷>异氟烷>恩氟烷 C.地氟烷>七氟烷>异氟烷>恩氟烷>氟烷 D.氟烷>地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恩氟烷 E.异氟烷>恩氟烷>氟烷>七氟烷>地氟烷
A.氯胺酮和芬太尼 B.异丙酚和阿芬太尼 C.咪达唑仑和芬太尼 D.异丙酚和瑞芬太尼 E.咪达唑仑和瑞芬太尼
A.依托咪酯 B.硫喷妥钠 C.异丙酚 D.氯胺酮 E.咪达唑仑
A.吗啡 B.芬太尼 C.舒芬太尼 D.哌替啶 E.阿芬太尼
A.超短时效肌松药 B.短时效肌松药 C.中时效肌松药 D.长时效肌松药 E.超长时效肌松药
A.桡神经 B.正中神经 C.臂内侧皮神经 D.尺神经 E.腋神经
A.给药速度 B.穿刺针斜面开口的方向 C.病人脊柱的生理曲度 D.体位和药物比重 E.穿刺部位
A.可选择一个穿刺点,也可以选择两个穿刺点 B.一点穿刺法的关键技术是"针内针"技术 C.明显减少术后头痛发生率 D.操作上的时间延搁8分钟以内不足以影响经蛛网膜下隙途径给药的麻醉平面控制 E.经硬膜外导管给药量比单纯硬膜外阻滞时小
A.让患者头后仰 B.让患者头偏向一侧 C.抬起患者颈部 D.提起患者下颏 E.托起患者下颌
A.Ⅰ导联 B.Ⅱ导联 C.Ⅲ导联 D.Ⅴ5导联 E.aVF导联
A.对于发生低体温者,适当升高体温,保持体温不低于34℃ B.对于存在脑水肿者,应给予甘露醇或呋塞米脱水治疗 C.对因静脉麻醉药或其他原因所致的中枢神经严重抑制者,应用大剂量中枢神经兴奋剂催醒 D.对出现低氧者,应努力改善缺氧 E.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在正常生理范围内
A.静注亚甲蓝 B.正铁血红蛋白血症 C.碳氧血红蛋白血症 D.手术电凝 E.肢体末梢血流灌注不良
A.只有当Hb<60g/L时才可以考虑输血 B.麻醉手术期间的重危患者应维持Hb≥100g/L C.术中如需输血,首选输入全血以补充凝血因子 D.浓缩红细胞只有在患者出现急性贫血时才能使用 E.大量输血可引起患者低体温,导致红细胞氧离曲线右移
A.疼痛治疗只限于镇痛 B.疼痛治疗并不局限于镇痛 C.疼痛治疗不仅是对症治疗,有些还是病因治疗 D.疼痛治疗尚可改善局部或全身的功能状态 E.疼痛治疗是以神经阻滞为主的各种综合治疗
A.右膈神经麻痹 B.膈神经阻滞并发气胸 C.膈神经阻滞并发血胸 D.膈神经阻滞并发喉返神经麻痹 E.胃癌根治术中并发气胸
A.三叉神经痛 B.转移性骨肿瘤导致的肋间神经痛 C.顽固性胸壁痛 D.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E.骶髂关节病变
A.组织损伤后,背角神经细胞感觉区周围的阈下带变为阈上带,末梢低阈值刺激传入使中枢神经细胞产生阈上反应 B.组织损伤后,外周刺激重复传入使中枢兴奋性升高,感觉区扩大,对阈上刺激产生异常反应 C.组织损伤后,交感性反射增强和延长 D.是截肢后发生持续性痛的原因 E.使A和C纤维传入的伤害性刺激感受性提高
A.第一产程的疼痛主要来自T10~12及L1神经 B.子宫口开大时疼痛是来自S1及S2神经 C.阴部神经阻滞可解除分娩第一期的阵痛 D.椎管内给药主要用于第二产程 E.禁用东莨菪碱
A.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B.免疫功能下降 C.免疫功能增强 D.白细胞增多 E.淋巴细胞减少
A.负荷剂量 B.单次剂量 C.锁定时间 D.耐受剂量 E.背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