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表面阴影显示 B.曲面重组 C.薄层骨算法重建 D.最大密度投影 E.仿真内窥镜
A.过滤函数影响图像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B.适当的选择过滤函数可提高图像质量 C.观察不同组织的对比和诊断需选择不同的过滤函数 D.CT图像重建通过过滤函数的计算完成 E.过滤函数不可更改
A.遮线器 B.滤过板 C.空气间隙法 D.滤线栅法 E.尽量使用高KV摄影
A.肺脓肿和液气胸减少管电压值 B.同一厚度肥胖型比一般型胸部摄影条件要增加 C.曝光时间在0.1s以下 D.胸片摄影距离为150~200cm E.肺气肿和肺大泡减少管电压值
A.增感屏 B.非晶硒平板探测器 C.碘化铯+非晶硅探测器 D.半导体狭缝线阵探测器 E.多丝正比电离室
A.闪烁体+CCD摄像机阵列 B.非晶硒平板探测器 C.碘化铯+非晶硅探测器 D.半导体狭缝线阵探测器 E.多丝正比电离室
A.它基于时间和能量两种物理变量 B.先作能量减影 C.后作时间减影 D.先消除骨组织 E.最后仅留下血管像
A.1.5mmAl滤过板 B.铍窗口滤过 C.0.5mmCu滤过板 D.钼滤过板 E.0.5~2.0mmAl+0.1~0.5mmCu滤过板
A.81~97转/分 B.810~970转/分 C.8100~9700转/分 D.81000~97000转/分 E.2700~3200转/分
A.提高阳极旋转速度 B.加大焦点轨道直径 C.增加阳极倾斜角度 D.加大实际焦点面积 E.减少管电压脉动率
A.像素 B.矩阵 C.体素 D.视野 E.分辨率
A.右前斜位--人体右侧面向前,靠近胶片倾斜 B.左前斜位--人体左侧面向前,靠近胶片倾斜 C.左后倾斜--人体右侧背向后,靠近胶片倾斜 D.内旋位--以手或足的纵轴为轴心,向内旋转 E.内收位--手或足沿冠状面向体轴方向移动
A.机架 B.键盘和显示屏 C.控制台 D.计算机 E.操作键盘
A.X线吸收系数 B.人体组织的原子序数 C.人体组织的密度 D.透光率 E.X线波长
A.胶片的γ值 B.X线质 C.X线量 D.X线入射角 E.被照体本身的因素
A.1mm B.2mm C.0.1mm D.0.2mm E.0.02mm
A.X线对比度 B.胶片对比度 C.照片对比度 D.生理对比度 E.以上都不是
A.运动性模糊 B.焦点的几何性模糊 C.屏胶系统产生的模糊 D.散射线性模糊 E.以上都不是
A.遮线器 B.滤过板 C.空气间隙法 D.减小肢-片距 E.滤线栅法
A.肝脏 B.脾脏 C.血液 D.水 E.脂肪
A.模拟图像 B.准数字图像 C.数字图像 D.三维图像 E.思维图像
A.栅比R是滤线栅铅条高度与填充物幅度的比值 B.栅密度n表示在滤线栅表面上单位距离(1cm)内,铅条与其间距形成的线对数 C.铅容积P表示在滤线栅表面上1cm2中铅的体积 D.滤线栅的焦距fo指的是聚焦滤线栅的倾斜铅条会聚于空中一直线到滤线栅板平面的垂直距离 E.曝光量倍数B是曝光量增加的倍数,也称滤线栅因子。B值越大越好
A.扫描速度快 B.二维或三维成像效果好 C.重建速度快 D.体积扫描 E.单层或多层连续扫描
A.尺侧靠近暗盒 B.桡侧靠近暗盒 C.肘部屈曲约90° D.肩部尽量放低 E.掌面垂直暗盒
A.探测器接收的射线量减少 B.床速加快常产生运动伪影 C.螺距增加使射线投影角改变 D.床速加快使成像时间减少 E.螺距增加使重建间隔增大
A.0 B.1 C.2 D.10 E.100
A.被照体原子序数 B.被照体密度 C.X线质 D.散射线 E.被照体面积
A.主气管 B.左右支气管 C.肺叶支气管 D.肺段支气管 E.亚段支气管
A.膝关节 B.蝶鞍 C.耳部 D.椎间盘 E.双手
A.平静呼吸 B.平静呼吸下屏气 C.深吸气后屏气 D.深呼气后屏气 E.均匀缓慢连续浅呼吸
A.前后方向 B.后前方向 C.冠状方向 D.切线方向 E.轴位方向
A.15cm B.16cm C.17cm D.18cm E.20cm
A.平静呼吸下曝光 B.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C.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D.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E.均匀缓慢浅呼吸中曝光
A.颧骨 B.鼻骨 C.泪骨 D.额骨 E.舌骨
A.显影液pH值的管理 B.启动液添加量的管理 C.显影液温度的管理 D.显影液补充量的管理 E.定影液混入的管理
A.第1、2胸椎水平 B.第2、3胸椎水平 C.第3、4胸椎水平 D.第4、5胸椎水平 E.第5、6胸椎水平
A.腕骨 B.肱骨 C.锁骨 D.尺骨 E.指骨
A.摄影前都必须清洁肠腔 B.除新生儿外均应采用滤线器摄影技术 C.胶片应包括整个腹部 D.采用呼气后屏气状态曝光 E.FFD为100cm
A.近头为上 B.近体表为浅 C.近正中矢状面为内侧 D.近肢侧为近端 E.近腹为前
A.胸部后前位 B.胸部侧位 C.胸部斜位 D.胸部前弓位 E.胸部点片
A.对比剂注射完毕约3分钟 B.对比剂注射完毕约7分钟 C.对比剂注射完毕约10分钟 D.对比剂注射完毕约15分钟 E.对比剂注射完毕约20分钟
A.照片对比度与胶片的γ值有关 B.常把H-D曲线的最大斜率称为γ值 C.H-D曲线可因显影液种类而异 D.值大的胶片其宽容度小 E.H-D曲线可表示胶片的分辨力
A.互易律失效 B.间歇曝光效应 C.透光程度 D.反转现象 E.压力效应
A.听眉线 B.听眶线 C.听眦线 D.听鼻线 E.听口线
A.最大密度 B.分辨率 C.调制传递函数 D.颗粒度 E.清晰度
A.手 B.下肢 C.前臂 D.心脏 E.躯干
A.内侧 B.外侧 C.足端 D.近端 E.远端
A.腹部 B.肺部 C.手臂 D.心脏 E.头颅
A.1mg B.2mg C.5mg D.10mg E.20mg
A.腕豆骨 B.髂前上棘 C.桡骨茎突 D.尺骨茎突 E.桡骨小头
A.单面药膜感蓝片 B.单面药膜分色片 C.单面药膜色盲片 D.双面药膜感绿片 E.双面药膜感蓝片
A.对比剂是经子宫颈口注入 B.常用碘化油作为对比剂 C.有使输卵管阻塞的危险 D.子宫恶性肿瘤者禁止造影 E.兼有治疗输卵管阻塞作用
A.荧光转换效率 B.荧光颗粒大小 C.荧光体厚度 D.吸收光谱 E.管电流量
A.卵巢切面可见10个以上的卵泡 B.卵巢髓质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 C.卵巢髓质同声明显增强 D.双侧卵巢小于正常 E.卵泡直径多数小于5mm
A.使用单页增感屏 B.只用后屏 C.高分辨率胶片 D.使用压迫装置 E.铝质暗盒
A.顶颌位 B.下上轴位 C.上下轴位 D.额鼻位 E.后前位
A.原有的感光中心 B.各种卤化银AgX C.银离子集团nAg+ D.单个银离子Ag+ E.银原子集团nAg
A.55kV B.60kV C.65kV D.70kV E.75kV
A.输尿管结核 B.不明原因的血尿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肾性高血压筛选检查 E.了解腹膜后包块与泌尿系关系
A.听眦线 B.听鼻线 C.瞳间线 D.听眉线 E.听口线
A.密度 B.感光度 C.感色性 D.MTF E.宽容度
A.是一种蛋白质 B.属于乳剂层成分 C.起介质和保护作用 D.来源于动物体 E.自身有感光作用
A.放置在铅皮破损的铅箱内 B.与化学药品类存放在同一库房内 C.放置在符合要求的完好的铅箱内,并投放干燥剂 D.煤气管道集中的地下室库房内 E.高湿度的梅雨季节下启封存放
A.成人长骨骨干两端较粗大的部分 B.小儿长骨骨干两端较粗大的部分 C.成人长骨的两个骨端 D.小儿扁骨一端 E.成人扁骨一端
A.第6肋骨相平 B.第7肋骨相平 C.第8肋骨相平 D.第9肋骨相平 E.第10肋骨相平
A.肺门位于中肺野内带 B.由内向外肺野分为内带和外带 C.第2肋前端下缘以上为上肺野 D.第2~4肋前端下缘之间为中肺野 E.第4肋前端下缘以下为下肺野
A.胆影钠 B.碘苯脂 C.碘化钠 D.泛影钠 E.碘番酸
A.听眉线 B.听眦线 C.听眶线 D.听鼻线 E.听口线
A.作用增强 B.灰雾增加 C.显影颗粒细腻 D.显影剂活性加大 E.显影液疲劳度加速
A.胶片片基 B.感光乳剂层 C.荧光体层 D.结合膜层 E.保护膜层
A.骨形态细短而轻巧 B.肌肉数量极少 C.关节运动灵巧 D.有旋转功能 E.手有重要的触觉功能
A.碘过敏者 B.严重的阻塞性黄疸 C.严重心脏病 D.胆总管外压性疾病 E.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A.骨结核 B.软骨瘤 C.佝偻病 D.大骨节病 E.类风湿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