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浅呼吸屏气 B.深呼气屏气 C.深吸气屏气 D.平静呼吸屏气 E.腹式呼吸屏气
A.听眶线--听眦线约呈20° B.听眦线--听眶线约呈12° C.听鼻线--听眦线约呈25° D.听口线--听眦线约呈35° E.听眉线--听眦线约呈10°
A.胸部正位 B.心脏右前斜位 C.梅氏位 D.腕关节正位 E.胸部侧卧侧位
A.右后斜位 B.左后斜位 C.左侧位 D.右前斜位 E.左前斜位
A.头颅前后位、头颅侧位 B.头颅后前位、头颅侧位 C.头颅前后位、头颅仰卧水平侧位 D.柯氏位、瓦氏位 E.汤氏位、头颅仰卧水平侧位
A.俯卧瓦氏位 B.站立瓦氏位 C.汤氏位 D.柯氏位 E.头颅侧位
A.腹部站立侧位 B.腹部仰卧前后位 C.腹部站立前后位 D.腹部仰卧侧位 E.腹部侧卧后前位
A.第3~7颈椎及第1胸椎显示于照片正中 B.颈椎骨质、椎间隙显示清晰,钩椎关节不应在正位显示 C.下颌骨显示于第2、3颈椎间隙高度 D.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横突左、右对称显示 E.第一肋骨及颈旁软组织包括在照片内
A.病人呈俯卧姿势 B.听眦线垂直台面 C.矢状面平行台面 D.下颌内收,额及鼻尖靠近台面 E.两外耳孔到台面距离等高
A.照片包括全部枕骨、岩骨、眶骨及下颌骨升支 B.矢状缝与鼻中隔连线位于照片正中 C.两侧内听道位于岩骨正中清晰显示 D.鞍背于枕骨大孔内1/2处清晰显示 E.圆孔、卵圆孔、棘孔可清晰显示
A.瓦氏位是观察上颌窦的最佳体位 B.又称Water位 C.也可观察额窦和后组筛窦 D.听眦线与暗盒呈73°角 E.若怀疑有上颌窦积液,应站立位摄影
A.梅氏位 B.柯氏位 C.瑞氏位 D.切线位 E.仰卧水平侧位
A.两手背置于髋部,双肘内旋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双臂投影于肺内 B.焦-片距应为180cm C.应使用滤线器 D.应使用短摄影时间 E.常规站立后前位
A.平静呼吸 B.平静呼吸屏气 C.深吸气末屏气 D.深呼气末屏气 E.缓慢连续呼吸
A.30°~50° B.45°~55° C.55°~65° D.70°~80° E.85°
A.向头侧倾斜20° B.向头侧倾斜10° C.垂直入射胶片 D.向足侧倾斜10° E.向足侧倾斜20°
A.腰椎正位 B.腰椎侧位 C.腰椎双斜位 D.腰骶部斜位 E.腰骶部侧位
A.呼吸 B.心脏搏动 C.胃肠蠕动 D.痉挛 E.血流
A.腕关节后前位 B.腕关节侧位 C.腕关节尺侧偏展位 D.腕关节斜位 E.手后前位
A.被检侧腕部桡侧靠近暗盒 B.尺侧茎突置于胶片中心 C.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射入暗盒 D.被检侧手呈半握拳或伸直 E.患者侧坐于摄影床旁
A.显示肱骨头与关节盂关节间隙的切线像 B.身体矢状面必须平行于胶片 C.肩胛骨喙突对准胶片中心 D.中心线对准喙突投射 E.可检查肱骨近端骨质病变
A.105° B.115° C.125° D.135° E.145°
A.对比剂都不能入血 B.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密度小 C.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密度大 D.阴性对比剂和阳性对比剂可混合使用 E.对比剂均无毒
A.脑血管--碘海醇 B.心血管--碘油 C.消化道--钡剂 D.泌尿系统--泛影葡胺 E.膀胱--双重对比
A.离子型对比剂在血液内呈正、负离子形态存在 B.离子型对比剂渗透压低于非离子型对比剂 C.非离子型对比剂不是盐类,在血液内不离解 D.双聚体比单聚体含碘量高 E.是三碘苯环的衍生物
A.脐水平两侧 B.第一腰椎水平两侧 C.耻骨联合上方3cm D.两侧髂前上棘连线水平 E.脐下两侧,骶骨岬水平
A.30%复方泛影葡胺20ml B.病人仰卧,头高足低位 C.抽出10ml胆汁与对比剂混合后注入 D.抽出胆管内空气及胆汁以保持负压 E.造影须在透视下进行
A.颅底颌顶位 B.颅底顶颌位 C.头颅汤氏位 D.高颈椎侧位 E.高颈椎颅底侧位
A.直接增强扫描是不做平扫,注入对比剂后的逐层连续扫描 B.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 C.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 D.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后5分钟开始扫描 E.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后6~8分钟开始扫描
A.怀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作增强扫描 B.增强扫描可使血管、肌肉和有血供的病变清楚显示,有利于对病变的定性 C.对比剂使用同颅脑增强 D.延迟扫描时间为50秒 E.临床怀疑血管性病变者,还可用动静脉、延迟三期扫描
A.仅血流呈高信号,背景抑制优于3D-TOF B.空间分辨率高 C.成像容积内信号均匀一致 D.对高流速敏感,可显示动脉 E.能定量和定性分析
A.采用单次屏气TSE序列在冠状位定位像上作横断面成像 B.以显示左右室及室间隔的矢状面图像为定位图,做平行于室间隔的左室长轴位成像 C.以平行于左室长轴位为定位图,作垂直于左室长轴的短轴位 D.确定所成短轴位合乎心功能分析所需,采用单次屏气2D-FLASH序列,以左室长轴位图为定位图,作垂直于左室长轴的短轴位电影成像 E.扫描层面必须包括心尖至房室瓣口,保证心功能分析准确无误
A.基于流体饱和效应中的相位增强效应 B.基于流体饱和效应中的流入相关增强效应 C.对比剂的增强效应 D.组织信号差别的增强效应 E.拉莫尔频率差的增强效应
A.用于脑梗死及肝脏病变的早期诊断、肾功能灌注 B.对比剂引起的T1增强效应适用于心脏的灌注分析 C.对比剂引起的T2增强效应适用于肝脏的灌注分析 D.定量研究还需获得供血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变化、Gd-DTPA的组织与血液的分配系数等 E.目前,磁共振Gd-DTPA灌注成像是半定量分析
A.2D-TOF B.3D-TOF C.2D-PC D.3D-PC E.3D-CE-MRA
A.截断伪影系因数据采样不足所致 B.在图像中高、低信号差别大的交界区信号强度失准 C.颈椎矢状位TWI上这种伪影比较常见 D.表现为颈髓内出现低信号线影 E.截断伪影仅发生在频率编码方向上
A.用于脑梗死及肝脏病变的早期诊断、肾功能灌注 B.对比剂引起的T2增强效应适应于心脏的灌注分析 C.对比剂引起的T2增强效应适应于肝脏的灌注分析 D.定量研究不需获得供血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变化、Gd-DTPA的组织与血液的分配系数等 E.目前,磁共振Gd-DTPA灌注成像是定量分析
A.术前对患者要进行训练 B.对意识差或无意识的患者,应给予镇静剂 C.对受检部位施行附加固定 D.昏迷患者使用兴奋剂 E.术前可肌内注射抑制胃肠蠕动的药物
A.显影温度高 B.显影时间长 C.显影补充量大 D.摄影时kVp高 E.胶片的平均斜率高
A.双侧腕关节正位 B.双侧踝关节正位 C.双侧肩关节正位 D.双侧肩胛骨正位 E.双肩锁关节正位
A.坐位 B.左侧卧位 C.右侧卧位 D.俯卧或仰卧 E.侧斜卧位
A.15° B.23° C.37° D.45° E.53°
A.20/20mm B.10/20mm C.10/10mm D.5/10mm E.5/5mm
A.50~100ml B.100~200ml C.300~500ml D.800~1000ml E.500~1500ml
A.NQ型显影液 B.MQ型显影液 C.PQ型显影液 D.PA型显影液 E.PM型显影液
A.肝脏 B.两侧横膈 C.左侧横膈 D.右侧横膈 E.胃底
A.口服硫酸钡 B.浅呼吸屏气 C.深吸气屏气 D.平静呼吸屏气 E.腹式呼吸屏气
A.病人摆位左右偏离 B.扫描机架倾角过大 C.床面升降调节有误 D.床面进出调节有误 E.扫描野选择有误
A.向足侧倾斜10° B.向头侧倾斜10° C.向足侧倾斜20° D.向头侧倾斜20° E.垂直投射
A.患者侧坐于摄影台侧 B.上臂尺侧应靠近暗盒 C.使肘部屈曲约呈90° D.肩部放低与肘部平齐 E.掌面内旋平放于床面
A.1~2mm扫描层厚 B.3~4mm扫描层厚 C.5~6mm扫描层厚 D.8~10mm扫描层厚 E.10~20mm扫描层厚
A.第1腰椎 B.第2腰椎 C.第3腰椎 D.第4腰椎 E.第5腰椎
A.胆囊阳性结石 B.肠梗阻 C.慢性胰腺炎 D.消化道穿孔 E.小儿先天性肛门闭锁
A.同一患者胸部照片复查,应尽力确保照片密度的一致性 B.曝光时间要短 C.常规采取后前立位 D.观察气管分叉部应采用低电压摄影技术 E.高电压摄影技术可扩大观察范围
A.两者大小与形态 B.两者内回声的区别 C.两者位置的变化 D.是否有与脾动脉、静脉连通的血管 E.取决于数目的多少
A.对兴趣区层面采用薄的层厚/层距 B.有时可对兴趣区作放大扫描 C.薄层扫描部分需增加扫描剂量 D.需采用超高分辨率算法成像 E.兴趣区以外部分采用较大的层厚层距
A.扫描机架作360°旋转 B.检查床单向平移 C.X射线持续曝光 D.球管位于12点钟位置 E.病人仰卧保持不动
A.仰卧、头先进 B.俯卧、头先进 C.仰卧、足先进 D.俯卧、足先进 E.坐位、足先进
A.尿道造影 B.膀胱造影 C.静脉肾盂造影 D.逆行肾盂造影 E.口服胆囊造影
A.矩形 B.方形 C.铃形 D.椭圆形 E.圆形
A.99mTc-DTPA B.99mTc-红细胞 C.99mTc-MAA D.99mTc-ECD E.99mTc-胶体
A.45°~55° B.55°~65° C.60°~70° D.70°~80° E.80°~85°
A.腹部有巨大肿块者 B.严重的血尿 C.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D.碘过敏试验阳性者 E.急性传染病
A.显影-定影-冰洗-干燥 B.显影-水洗-定影-干燥 C.显影-中间处理(漂洗)-定影-水洗-干燥 D.显影-中间处理-定影-干燥 E.显影-冰洗-定影-中间处理-干燥
A.腹主动脉造影 B.腹腔动脉造影 C.肝右动脉造影 D.肝总动脉造影 E.髂总动脉造影
B.1~1.5ml/千克体重 C.2~2.5ml/千克体重 D.3~3.5ml/千克体重 E.4~4.5ml/千克体重
A.以影像技术要求为依据 B.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 C.以能满足诊断学要求的技术条件为保证 D.同时考虑减少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 E.应提供重要的影像细节
A.颈肋-以第7颈椎为中心的前后正位 B.颈椎病-过伸过屈位 C.1~2颈椎半脱位-1~2颈椎开口位及侧位 D.胸腔开口综合征-包括下部颈椎及双侧锁骨的前后正位 E.颈椎结核-常规正侧位
A.外周静脉法 B.中心静脉法 C.选择性动脉法 D.超选择性动脉法 E.能量减影法
A.柯氏位(Caldwell) B.瓦氏位(Water) C.斯氏位(Stenever) D.劳氏位(Law) E.瑞氏位(Rhees)
A.肾盂积水 B.肾结石 C.尿路狭窄 D.肾部肿瘤 E.肾功能严重损伤
A.氯化钠 B.碳酸钠 C.氢氧化钠 D.对苯二酚 E.亚硫酸钠
A.DSA B.DAS C.MTF D.HU E.DTS
A.显影液pH太高 B.显影液温度太低 C.定影液衰老 D.X线胶片过期 E.由于潜影溴化的结果
A.使用滤线 B.胎儿检查最为常用 C.摄影前可清洁灌肠 D.前后位为常规位置 E.侧位为非常规位置
A.对X线吸收、转换能力强 B.发光光谱与放大器相匹配 C.工作性能稳定 D.再现性好 E.动态范围大
A.右侧抬高30° B.左侧抬高30° C.左侧抬高15° D.右侧抬高15° E.右侧抬高5°
A.碘化钠 B.复方碘化钠 C.泛影葡胺 D.碘化油 E.过滤空气
A.手 B.腕 C.拇指 D.髌骨 E.肩关节
A.诊断学要求标准 B.体位显示标准 C.成像技术标准 D.受检者剂量标准 E.影像密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