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加速上肢和肺的静脉回流 B.降低血压 C.降低肌张力 D.使血沉加速 E.加速血液自小循环回心
A.0°~15° B.0°~20° C.0°~25° D.0°~30° E.0°~35°
A.0°~30° B.0°~40° C.0°~50° D.0°~60° E.0°~70°
A.0°~40° B.0°~45° C.0°~50° D.0°~55° E.0°~60°
A.确定关节活动的起点十分重要 B.肢体关节活动范围的检查应进行健侧和患侧的比较 C.主动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不一致时应分别予以记录 D.主动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不一致时以主动活动范围为准 E.避免在按摩及其他康复治疗后立即评定关节活动度
A.通用量角器 B.电子量角器 C.方盘量角器 D.滚珠圆盘量角器 E.小型圆形量角器
A.AROM B.BROM C.PROM D.DROM E.CROM
A.骨性病变 B.积血或积液 C.关节炎 D.肌痉挛 E.韧带松弛
A.韧带断裂 B.韧带松弛 C.肌肉迟缓性麻痹 D.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 E.关节囊松弛
A.肩关节屈伸 B.肩关节内外旋 C.肩关节外展 D.颈部前屈 E.颈部后伸
A.滑膜炎 B.肌张力增加 C.疼痛 D.关节内游离体 E.脓肿
A.白内障患者 B.妊娠孕妇 C.光敏性疾病 D.严重心功能不全 E.银屑病、白癜风患者
A.从静态平衡到自动动态平衡 B.从自动动态平衡到他动动态平衡 C.逐步缩减人体支撑面积 D.逐步减低人体重心 E.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
A.治疗应用耦合剂的目的是减少声头与皮肤之间的声能损耗,使更多声能进入体内 B.耦合剂的声阻介于声头表面物质和皮肤的声阻之间 C.水与人体组织的声阻接近,对超声能量的吸收少,是理想的耦合剂 D.作为超声直接接触治疗耦合剂的物质有:甘油、水、凡士林、液状石蜡、蓖麻油、凝固胶、乳胶 E.耦合剂应该是清洁、透明、不污染皮肤、能在皮肤表面停留、不会快速被皮肤吸收、无刺激、无气泡的
A.药物限于水溶性和电解质 B.不破坏药性、操作简单、对皮肤无刺激、无痛苦 C.以水剂、霜剂或混入接触剂中的药物均可;乳剂、油膏不可作为接触剂 D.操作方法与直接接触法和水下法相同 E.药源相对较窄
A.眼部 B.头面部 C.胸腹部 D.体弱者 E.出血倾向
A.固定法 B.移动法 C.接触法 D.水下法 E.旋转法
A.伤口化脓感染 B.急性扭伤 C.瘢痕增生 D.恶性肿瘤 E.丘疹
A.中频电治疗 B.超短波治疗 C.超声波治疗 D.冷疗 E.低频电治疗
A.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明显冷痛或寒战、皮肤水肿苍白时即应中止治疗 B.冷气雾喷射禁用于头面部,以免造成眼、鼻、呼吸道的损伤 C.防止因过冷而发生冰灼伤、冷冻伤、皮肤出现水疱、渗出、皮肤皮下组织坏死 D.对冷过敏者接受刺激后皮肤出现瘙痒、潮红、水肿时,应立即停止治疗 E.治疗时要扩大治疗区周围非治疗区的范围,利于降低治疗区皮肤血液量减少,渗出减少
A.肌力为1级以上的患者 B.肌力为2级以上的患者 C.肌力为3级以上的患者不需要 D.肌力为0级与3级及其以下的患者 E.不需要被动运动的患者
A.有各种器械可供选择使用,所以方式丰富 B.可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运动,在任何角度上均可获得训练效果 C.哑铃等属自由重量的器械价格相对合理,可教会患者在家中训练 D.可客观量化地观察运动、肌力的大小及进展情况,患者心理得到较好的效果 E.对血压造成明显上升,不适合老年人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
A.训练中不应憋气,以防止发生心血管问题,对有心血管问题的高危患者尤要加强预防措施 B.对骨质疏松患者的训练方式需要进行改良,避免因训练导致急性肌痛和延缓性肌痛等发生 C.患者若发生局部肌肉疲劳现象或全身不适等时应及时报告,以减少所致的肌肉疼痛 D.可以连续地进行训练 E.对某些特殊的神经肌肉失能疾病和心肺失能疾病要特别注意运动量
A.等张训练 B.等长训练 C.徒手抗阻训练 D.机械抗阻训练 E.抗阻力训练
A.机械被动牵伸可采用重锤、滑轮系统、夹板等,需要持续20分钟或更长时间 B.主动抑制牵伸方式仅放松肌肉收缩性结构,对结缔组织无效,适合神经肌肉支配完整可自主控制者 C.在实施牵张前收缩肌肉,在过程中放松肌肉,最后完全放松肌肉使之伸展,阻力降至最小 D.主动抑制牵伸的训练方式包括紧张肌的收缩-放松、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紧张肌收缩-放松、拮抗肌的收缩 E.自我牵伸是利用自身重量作为牵张力而进行的柔韧性训练
A.持续性疲劳 B.运动后持续性关节酸痛 C.运动后次日清晨安静心率明显变快或变慢,或感觉不适 D.活动时因气喘而不能自由交谈 E.运动当日失眠
A.卧位 B.坐位 C.跪位 D.站立位 E.任何体位
A.呼吸不变,心率加快 B.呼吸加快,心率不变 C.呼吸加快,可以自由交谈 D.呼吸加快,交谈困难 E.呼吸加快,明显出汗
A.500ml B.600ml C.700ml D.800ml E.900ml
A.网球 B.羽毛球 C.跑步 D.游泳 E.健身操
A.跑步 B.举重 C.步行 D.篮球 E.保龄球
A.主动参加 B.自己选择作业治疗活动 C.随便参加 D.被动参加 E.完全听从作业治疗师的安排
A.10~30cmB.20~30cmC.30~60cmD.40~70cmE.50~80cm
A.椭圆关节 B.鞍状关节 C.车轴关节 D.球窝关节 E.杵臼关节
A.四肢关节牵引力量应使局部肌肉有一定紧张或轻度疼痛 B.仰卧位腰椎牵引,不能采取屈髋屈膝体位 C.牵引具有制动作用 D.脊椎牵引可以使椎间隙增大 E.骨质疏松患者牵引宜慎重
A.体位为仰卧位 B.肩外展90°屈肘90° C.轴心在肱骨外上髁 D.固定臂与腋中线平行 E.移动臂与前臂纵轴平行
A.体位为仰卧位 B.轴心在肱骨外上髁 C.固定臂与肱骨纵轴平行 D.移动臂与桡骨纵轴平行 E.正常活动范围为0°~135°
A.体位为坐位 B.轴心在尺骨茎突 C.固定臂与地面水平 D.移动臂在腕关节背面 E.前臂中立位
A.肩关节外展 B.肘关节屈 C.肩关节前屈 D.腕关节背屈 E.前臂旋前
A.前臂完全旋前 B.轴心在腕背侧中点 C.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D.移动臂与第3掌骨纵轴平行 E.正常活动范围为0°~70°
A.坐位屈肘 B.腕解剖位 C.固定臂前臂背侧中线 D.移动臂为第3掌骨纵轴 E.轴心在腕背侧中点
A.俯卧位 B.前臂中立位 C.轴心是尺骨茎突 D.固定臂与第2掌骨纵轴平行 E.移动臂与前臂纵轴平行
A.0°~70° B.0°~80° C.0°~90° D.0°~100° E.0°~110°
A.0°~15° B.0°~25° C.0°~30° D.0°~35° E.0°~45°
A.受检体位为坐位腕中立 B.轴心在近侧指骨近端 C.固定臂与掌骨平行 D.移动臂与远侧指骨平行 E.正常值为0°~90°
A.受检体位为坐位 B.轴心在近侧指骨近端 C.固定臂与近侧指骨平行 D.移动臂与远侧指骨平行 E.正常值远侧指间为0°~80°
A.受检体位为坐位腕中立位 B.轴心在腕掌关节 C.固定臂与中指平行 D.移动臂与拇指平行 E.正常活动度为0°~60°
A.0°~60° B.0°~70° C.0°~80° D.0°~90° E.0°~100°
A.0°~80° B.0°~90° C.0°~100° D.0°~110° E.0°~120°
A.0°~50° B.0°~60° C.0°~70° D.0°~80° E.0°~90°
A.受检体位为俯卧位 B.轴心在股骨大转子 C.固定臂与股骨纵轴平行 D.移动臂与身体纵轴平行 E.正常值为0°~110°
A.髋关节屈曲 B.髋关节伸展 C.膝关节屈曲 D.髋关节内收 E.髋关节内外旋
A.体位为仰卧位 B.轴心在胫骨粗隆 C.固定臂与胫骨纵轴平行 D.移动臂与股骨纵轴平行 E.正常活动度为0°~150°
A.体位为仰卧位 B.轴心在髂前上棘 C.固定臂为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线 D.移动臂为髂前上棘至髌骨中心的连线 E.正常值为内收外展各0°~60°
A.体位为俯卧位 B.轴心在髌骨下端 C.固定臂与地面垂直 D.移动臂与胫骨纵轴平行 E.正常值为内外旋各0°~45°
A.0°~105° B.0°~110° C.0°~115° D.0°~120° E.0°~125°
A.0°~10° B.0°~15° C.0°~20° D.0°~25° E.0°~30°
A.0°~110° B.0°~120° C.0°~130° D.0°~140° E.0°~150°
A.体位为仰卧踝中立位 B.轴心为踝后方两踝中点 C.固定臂与腓骨纵轴垂直 D.移动臂与第一趾骨纵轴平行 E.正常活动度为0°~50°
A.体位为俯卧位 B.轴心在腓骨纵线与足外缘交叉处 C.固定臂为小腿后纵轴 D.移动臂为轴心与足跟中点连线 E.正常活动度为0°~35°
A.0°~30° B.0°~35° C.0°~40° D.0°~45° E.0°~50°
A.颈部前屈 B.颈部后伸 C.颈部侧屈 D.颈部环转 E.颈部左右旋转
A.0°~25° B.0°~35° C.0°~45° D.0°~55° E.0°~65°
A.0°~40° B.0°~50° C.0°~60° D.0°~70° E.0°~80°
A.胸腰部前屈 B.胸腰部后伸 C.颈部左右侧屈 D.胸腰部左右旋 E.胸腰部左右侧屈
A.测量者位于患者后方 B.坐位或立位 C.轴心在第7颈椎棘突 D.固定臂为第7颈椎与第3颈椎棘突的连线 E.移动臂为头顶中心与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
A.体位坐位臀部固定 B.轴心在头顶部中点 C.固定臂为双侧髂棘上缘连线的平行线 D.移动臂为双侧肩峰连线的平行线 E.正常活动范围为0°~30°
A.体位为俯卧位 B.轴心在第4腰椎棘突 C.固定臂为两侧髂嵴连线中点 D.移动臂为第7颈椎与第5腰椎棘突连线 E.正常活动范围为各0°~70°。
A.0°~35° B.0°~45° C.0°~55° D.0°~65° E.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