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弥散成像 B.MRA C.MR内耳成像 D.脂肪抑制环、皮质增厚 E.灌注成像
A.正位 B.侧位 C.前斜位 D.后斜位 E.轴位
A.是人体X线片上最大的关节间隙 B.股骨和胫骨不在一条轴线上 C.腓肠小骨为一小籽骨,好发于腓肠肌内侧头 D.成人膝关节间隙为6~8mm E.髌上囊若见透亮影则应怀疑关节腔积液
A.L1-L2水平 B.L2-L3水平 C.L3-L4水平 D.L4-L5水平 E.L5-S1水平
A.后前位胸片,纵隔位于胸部中央 B.主要由心脏、大血管和气管构成 C.肺门位于下纵隔 D.心脏位于中、下纵隔 E.四分法,上纵隔位于胸骨柄下缘与第四胸椎下缘连线以上
A.急性大咯血危及生命而不具备手术条件者 B.反复较大量咯血经内科久治无效而肺部病变广泛和肺功能低下者 C.大量咯血手术后复发者 D.大咯血患者肺切除术前应用 E.病人拒绝手术者
A.双肾位置高度一致 B.左肾比右肾高3~5cm C.左肾比右肾低3~5cm D.左肾比右肾高1~2cm E.右肾比左肾高1~2cm
A.位于腹膜腔内 B.肾实质外有肾纤维膜-脂肪囊-肾筋膜 C.实质分皮质和髓质 D.肾旁前间隙内有胰腺、十二指肠和升、降结肠 E.肾旁后间隙只有脂肪组织
A.时钟12~3点为外上象限 B.时钟3~6点为外下象限 C.乳头及乳晕区属外上象限 D.时钟9~12点为内上象限 E.时钟6~9点为内下象限
A.颅前、中窝之间 B.颅中、后窝之间 C.翼突与硬腭之间 D.翼突与下颌骨之间 E.翼突与上颌骨之间
A.第6组小肠 B.第5组小肠 C.第4组小肠 D.第3组小肠 E.第2组小肠
A.蜗牛胃 B.葫芦胃 C.牛角胃 D.砂漏胃 E.B形胃
A.第1组 B.第2组 C.第3组 D.第4组 E.第5组
A.中肝静脉 B.下腔静脉 C.右肝静脉 D.左肝静脉 E.门静脉
A.NBCA胶 B.38%碘化油 C.40%碘苯酯 D.60%泛影葡胺 E.40%Gd-DTPA
A.平第4前肋或第3前肋间水平 B.相当于第5肋软骨与胸骨右缘连接处 C.在第4肋软骨与胸骨左缘连接处 D.第3前肋水平 E.第4前肋水平
A.圆孔:三叉神经第二支 B.破裂孔:颈内动脉 C.眶上裂:嗅神经 D.卵圆孔:三叉神经第三支 E.颈静脉孔: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A.2段 B.3段 C.4段 D.5段 E.6段
A.小脑半球 B.小脑上蚓 C.小脑四叠体 D.小脑扁桃体 E.小脑下蚓
A.明胶熔点高 B.含银量高 C.机械强度高 D.涤纶片基 E.乳剂层薄
A.柯氏位(CaldWell位) B.瓦氏位(Water位) C.斯氏位(Stenever位) D.劳氏位(LaW位) E.瑞氏位(Rhees位)
A.骨、脂肪、肌肉、空气 B.骨、肌肉、脂肪、空气 C.脂肪、骨、肌肉、空气 D.肌肉、骨、脂肪、空气 E.肌肉、脂肪、骨、空气
A.延长时间曝光 B.增加管电压 C.屏气后曝光 D.增大物-片距 E.应用滤线栅
A.对X线吸收能力强,散射量多 B.对X线吸收能力弱,散射量少 C.只考虑对X线的吸收能力强 D.只考虑材料产生的散射量少 E.对X线吸收能力强,而散射量少
A.0° B.15° C.23° D.37° E.45°
A.股动脉搏动点下5cm B.股动脉搏动点上5cm C.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D.双侧髂嵴连线中心 E.股动脉搏动点
A.掌骨 B.腕豆骨 C.腕舟骨 D.腕三角骨 E.腕钩骨
A.辐射实践正当化为放射防护的综合原则 B.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是GB4792 C.放射防护水平最优化为放射防护的综合原则 D.以剂量当量限值或最大充许剂量为唯一指标 E.个人剂量当量限值为放射防护的综合原则
A.听眶线 B.听眦线 C.听鼻线 D.听颧线 E.听口线
A.胆囊阳性结石 B.肠梗阻 C.慢性胰腺炎 D.消化道穿孔 E.小儿先天性肛门闭锁
A.光电吸收 B.康普顿吸收 C.电子对效应 D.光核反应 E.相干散射
A.显示照射野 B.显示中心线 C.屏蔽多余原射线 D.吸收二次射线 E.让病人尽可能少接受辐射
A.胃肠道肿瘤 B.颅脑外伤 C.四肢外伤 D.肺部肿瘤 E.泌尿系炎症
A.在荧光屏上所见的透视像 B.布局端正的反像 C.组织密度高,透亮度强的像 D.组织密度高,透亮度弱的像 E.位置正确的像
A.第1腰椎水平两侧 B.第3腰椎水平 C.两侧髂前上棘连线水平 D.脐上两侧 E.耻骨联合上方3cm
A.0.3 B.0.6 C.1.0 D.1.2 E.2.0
A.手 B.足 C.头部 D.小腿 E.上臂
A.正位像 B.侧位像 C.斜位像 D.过伸侧位像 E.过屈侧位像
A.设备移动 B.生理移动 C.意外移动 D.胶片移动 E.X线管移动
A.扫描架扫描床和X线发生系统 B.计算机和数据采集阵列处理系统 C.操作台和图像显示系统 D.独立诊断台和独立计算机设备系统 E.照相机和其他用于资料的存储设备
A.0~20Hu B.30~60Hu C.-20~-80Hu D.1000Hu E.-1000Hu
A.适当调大窗宽 B.适当调窄窗宽 C.适当调高窗位 D.窗宽窗位同时调高 E.窗宽窗位同时调低
A.图像中不正常的解剖影像 B.被检体以外物质影像的显示 C.被检体内不存在的假像 D.图像中密度过高或过低的影像 E.影片中图像的变形
A.层厚等于层间距 B.层厚大于层距 C.层厚小于层间距 D.层厚、层距随意变化 E.层厚为0
A.利用窗技术可将任一范围的CT值调到:人眼可辨别的16个灰阶显示 B.窗位是指窗宽上限与下限CT值的平均值(中点) C.窗位与窗中心指的是同一个概念 D.调窗目的是为了适应胶片的感光度 E.不同组织影像可采用不同窗宽窗位采集
A.旋转速度 B.外形尺寸 C.焦点大小 D.阳极热容量大 E.冷却方式
A.对X线射能量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 B.对较大范围的射线强度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及均匀性 C.工作性能稳定,有良好的再现性 D.残光少,且恢复常态的时间慢 E.体积小,灵敏度高,少量射线照射,能获得足够大信息强度
A.6.4MHz B.21.3MHz C.42.6MHz D.63.9MHz E.85.2MHz
A.对火器伤诊断价值高 B.造影剂安全系数较大 C.直接多轴面成像 D.对钙化和骨质结构不敏感 E.无射线损伤
A.<90° B.90°-90° C.90°-180° D.90°-180°-180° E.180°-90°-180°
A.偶数回波复相 B.舒张期假门控 C.流入性增强效应 D.以上均是 E.A、B、C均不是
A.结合水的T1稍有延长 B.自由水的T1明显延长 C.水对MR信号形成的贡献最大 D.正常组织MR的信号80%来源于细胞内 E.以上均对
A.顶叶经中央沟与额叶分隔 B.岛叶借环状沟与额顶颞叶分隔 C.颞、顶、枕叶的分界为外侧裂与顶枕裂的连线 D.额叶经外侧裂与颞叶分隔 E.顶枕裂区分顶叶和枕叶
A.PWI B.DWI C.MRA D.DTI E.MRS
A.2ml左右 B.4ml左右 C.6ml左右 D.8ml左右 E.10ml左右
A.Ⅰ型上皮细胞、Ⅱ型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基膜 B.Ⅰ型上皮细胞、Ⅱ型上皮细胞、上皮基膜 C.Ⅱ型上皮细胞、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 D.肺泡上皮、上皮基膜、Ⅰ型上皮细胞 E.肺泡上皮、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
A.急性感染期 B.糖尿病 C.严重的高血压史 D.严重的心力衰竭 E.电解质紊乱或洋地黄中毒
A.45°~75° B.55°~85° C.65°~90° D.60°~85° E.60°~75°
A.头颅后前位+常规侧位 B.头颅前后位+常规侧位 C.头颅顶颏位+常规侧位 D.头颅颏顶位+常规侧位 E.头颅前后位+仰卧水平侧位
A.KUB B.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C.IVP D.逆行尿路造影 E.CT
A.长骨长轴应平行于胶片长轴 B.与上肢等厚部位应略增kV C.至少应包括一端关节 D.股骨近端不用滤线器 E.焦-片距通常多采用1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