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能使被观察部位与胃肠道区分开来 B.观察肝胆消化液的分泌功能 C.观察肝胆内病变是否引起胃肠道阻塞 D.保护胃黏膜不受辐射线的损伤 E.以上都是
A.增加1倍 B.增加1/2 C.减少1/2 D.减少1/3 E.减少1/4
A.平静呼吸不屏气曝光方式 B.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方式 C.深吸气后屏气曝光方式 D.深呼气后屏气曝光方式 E.均匀连续的浅呼吸方式
A.阻断输尿管下端的通路,对比剂留在肾盂内 B.减薄腹部厚度,减少散射线产生,提高影像对比度 C.压迫点在肚脐中心 D.严重的积水可不加腹压 E.应固定摄影距离便于前后片比较
A.第4腰椎水平 B.第5腰椎水平 C.腰4~5椎间盘水平 D.第1骶椎 E.第2骶椎
A.肺不张 B.胸腔积液 C.胸廓成形术 D.骨硬化 E.骨囊肿
A.头颅正位和侧位 B.头颅正位和切线位 C.头颅正位和汤氏位 D.瓦氏位和柯氏位 E.头颅正位和颅底位
A.易连续追踪气管、支气管影像及末梢肺纹理 B.诊断细节的可见度增大 C.摄影条件的宽容度增大 D.散射线增多,照片对比度下降 E.照射量减少可使用小焦点短时间曝光
A.瘘管造影 B.心血管造影 C.子宫输卵管造影 D.支气管造影 E.椎管造影
A.胆影葡胺 B.碘番酸 C.泛影葡胺 D.优维显 E.碘化油
A.被检者应脱去内衣和乳罩,充分暴露被检乳腺 B.使用压迫器适当加压,恶性肿瘤较大时,不宜加压过度 C.焦-片距为40~50cm D.摄影条件应根据各期生理、个体发育特点而定 E.乳腺X线检查最有价值的体位是乳腺上下轴位
A.低千伏、小毫安 B.长时间曝光 C.远距离 D.倾斜中心线 E.均匀浅呼吸下曝光
A.内听道 B.破裂孔 C.卵圆孔 D.棘孔 E.视神经孔
A.泛影钠 B.泛影葡胺 C.胆影葡胺 D.优维显 E.碘苯酯
A.眦耳线 B.Reid基线 C.听鼻线 D.连合间线 E.听眉线
A.从头至足的连线为矢状轴 B.与矢状轴平行,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为矢状面 C.通过人体正中线的矢状面为正中矢状面 D.人体左、右不等高的连线为冠状轴 E.与人体矢状轴垂直,将人体分为上、两部分的切面为水平面,也称横切面
A.听眶线:外耳孔至同侧眼眶下缘的连线 B.听鼻线:外耳孔至同侧鼻翼下缘的连线 C.听口线:外耳孔与同侧口角的连线 D.听眦线:外耳孔与同侧眼内眦的连线 E.瞳间线:两瞳孔间的连线
A.左前斜位 B.右前斜位 C.左侧位 D.右侧位 E.水平侧位或斜位
A.摄影日期 B.患者姓名 C.患者性别 D.被检体的方位,如左、右等 E.医疗机构名称
A.3~7颈椎与第1胸椎投影于照片上 B.棘突位于椎体正中 C.横突左右对称显示 D.椎间隙与钩锥关节显示清晰 E.下颌骨显示于第4颈椎高度
A.腰椎前后位 B.腰椎侧位 C.腰椎双斜位 D.腰椎关节突关节位 E.腰椎过伸侧位片
A.胸部后前位 B.胸部侧位 C.胸部半坐前后位 D.胸部侧卧后前位 E.胸部仰卧侧位
A.1~7颈椎显示于照片正中 B.近胶片侧椎间孔、椎弓根显示清楚 C.椎间孔显示于椎体与棘突之间,呈椭圆形 D.椎间隙清晰 E.下颌骨与颈椎重叠
A.伊索显 B.碘必乐 C.优维显 D.复方泛影葡胺 E.碘番酸
A.面部潮红 B.胸闷 C.恶心 D.血压急剧下降 E.腹痛
A.肾结核 B.肾肿瘤 C.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 D.输尿管结石重度积水 E.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
A.听眶线--人类学的基准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B.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C.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D.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下缘的连线 E.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A.足侧位 B.全足正位 C.足前后位 D.跟骨侧位 E.跟骨轴位
A.泛影葡胺 B.复方泛影葡胺 C.碘苯酯 D.伊索显 E.硫酸钡
A.胸部平片 B.支气管造影 C.胸部常规CT D.胸部HRCT E.支气管镜
A.上颌切牙咬合面中点 B.下颌切牙咬合面中点 C.上颌磨牙咬合面中点 D.下颌磨牙咬合面中点 E.上颌尖牙咬合面中点
A.舌骨位于颈中线最上方,相当于第4颈椎水平 B.甲状软骨后方正对第5颈椎 C.环状软骨后方正对第6颈椎 D.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水平 E.脐的位置不恒定,约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
A.肺门阴影结构可辨 B.肺尖充分显示 C.两侧胸锁关节对称 D.心脏、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E.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
A.头部CT检查常以听眦线作为扫描基线 B.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 C.增强扫描时颅内转移瘤可在注射对比剂60秒开始扫描 D.颅脑的CT窗宽80~100HU,窗位35HU E.骨窗的窗宽1000~1400HU,窗位300~500HU
A.腹部CT扫描可以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腔的淋巴结转移 B.检查当日空腹 C.腹部肝脏、脾脏、胰腺、肾脏通常采用三期扫描 D.腹部CT血管造影通常用于腹主动脉及其大分支的血管成像 E.肾上腺一般用软组织窗观看:窗宽200~300HU,窗位30~50HU
A.右前斜位 B.左前斜位 C.左后斜位 D.右后斜位 E.侧位
A.毫安从200mA增加到500mA B.重建矩阵从512×512增加到1024×1024 C.扫描层厚从5mm增加到10mm D.扫描时间从1s增加到2s E.千伏从120kVp增加到140kVp
A.平静呼吸的吸气末屏气扫描 B.范围为肺尖至肺底 C.层厚、间隙均为10mm D.多需增强扫描 E.仰卧位
A.胸部正位 B.鼻窦瓦氏位 C.乳突轴位 D.腕关节正位 E.心脏左侧位
A.肩关节旋转所致 B.肩关节抬高所致 C.肩关节外展所致 D.肩关节内收所致 E.肩关节倾斜所致
A.对比剂 B.栓塞剂 C.抗凝剂 D.镇静剂 E.化疗药
A.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B.血管性和非血管性 C.诊断性和治疗性 D.神经性 E.非神经性
A.假性动脉瘤 B.暂时性动脉痉挛 C.插管器械折断 D.血管断裂 E.皮下血肿
A.血管内灌注药物治疗 B.血管腔内成形术 C.血管内导管栓塞术 D.血管置换术 E.血管造影术
A.小脑病变 B.颈髓病变 C.大脑半球和鞍区病变 D.脑干病变 E.四脑室病变
A.静脉法胆系造影 B.口服法胆系造影 C.术中胆道造影 D.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E.内窥镜逆行胆道造影
A.双面药膜感蓝片 B.单面药膜分色片 C.单面药膜色盲片 D.双面药膜感绿片 E.单面药膜感蓝片
A.先天性心脏病 B.血管先天性畸形 C.严重的心力衰竭 D.主动脉病变 E.肺动脉病变
A.软组织算法 B.傅立叶图像重建算法 C.高分辨率算法 D.标准算法 E.低通滤过加权算法
A.手 B.腕 C.拇指 D.髌骨 E.肩关节
A.抑制污染 B.防止灰雾 C.使pH值稳定 D.加速还原 E.防止氧化
A.站立胸部后前位 B.站立胸部前后位 C.胸部仰卧侧位 D.侧卧后前位 E.半坐前后位
A.正位 B.侧位 C.负重侧位 D.内斜位 E.外斜位
A.显影 B.停显 C.定影 D.水洗 E.干燥
A.定影液浓度 B.照片的密度 C.水洗的温度 D.水洗的流速 E.水中的含盐
A.乳突 B.蝶鞍 C.内听道 D.视神经孔 E.颈静脉孔
A.左、右胆管内径小于0.2cm B.胆囊壁长径不超过9cm C.胆囊壁厚度≤0.3cm D.左、右肝管内径大于0.3cm E.胆总管内径≤0.8cm
A.恶性肿瘤 B.鼻和鼻咽部不能做增强扫描 C.扫描期间不能做吞咽动作 D.层厚/层距5mm/5mm E.仰卧位,横断面扫描
A.溶解未感光的卤化银 B.防止污染 C.防止灰雾 D.使乳剂膜膨胀 E.形成影像密度
A.股骨颈干角测量 B.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C.小儿先天性髋脱位 D.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 E.骨盆骨折石膏固定
A.腹内巨大肿块不能施行加压法 B.常用的对比剂是复方泛影葡胺 C.肾下垂患者应该加摄立位片 D.肾盂造影片应清晰显示肾上腺 E.疑肾盂积水可加大对比剂剂量
A.狭颅症-头颅正位 B.颅盖骨骨折-头颅正位、侧位 C.颅骨肿瘤-头颅正、侧位 D.颅底凹陷-高颈椎头颅侧位 E.颅底骨折-仰卧水平侧位
A.PSF B.LSF C.CTF D.MTF E.ERF
A.月骨 B.钩骨 C.舟状骨 D.豌豆骨 E.三角骨
A.化学吸附 B.细胞吞噬 C.通透弥散 D.选择性浓聚 E.选择性排泄
A.用量较小 B.还原力强 C.没有污染 D.常单独使用 E.疲劳度小
A.可用于检查声门上、下区 B.可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C.做深呼吸运动摄片 D.喉结节前缘皮肤内2cm为起始层 E.层间距一般为0.5cm
A.掌骨骨折 B.柯莱斯骨折 C.三角骨病变 D.腕部舟状骨骨折 E.腕部豌豆骨病变
A.第10胸椎 B.第11胸椎 C.第12胸椎 D.第1腰椎 E.第2腰椎
A.泌尿系结石 B.腹部异物 C.腹部肿块 D.肾脏 E.肾上腺
A.双足内收20° B.双足外旋20° C.双足尖垂直向上 D.双下肢稍外展,足尖内旋并拢 E.双足跟并拢,足尖自然外旋
A.彩色多普勒检查 B.膜腔穿刺 C.CT检查 D.测量双顶径 E.MRI检查
A.可靠的显像性能 B.适度的放射性活度 C.放射化学纯度要高 D.进入靶器官的时间早 E.最适宜的γ射线能量40~150keV
A.茎突 B.额窦 C.蝶窦 D.喙突 E.乳突
A.膀胱造影 B.肝动脉造影 C.静脉肾盂造影 D.膝关节充气造影 E.腹膜后充气造影
A.胸腔游离积液-正位,加照患侧侧卧水平正位或斜位 B.包裹性积液-正位,加照切线位 C.肺下积液-卧位 D.吸气位对照 E.纵隔气肿-除常规正位外,必须照侧位
A.23° B.37° C.45° D.53° E.57°
A.胃肠道 B.支气管 C.大血管 D.左心房 E.右心房
A.连续平静呼吸 B.平静呼吸屏气 C.深吸气后屏气 D.深呼气后屏气 E.缓慢连续呼吸
A.颈椎正位 B.胸椎正位 C.腰椎正位 D.骶尾椎正位 E.骶髂关节正位
A.瓦氏位 B.柯氏位 C.颏顶位 D.前后正位 E.后前正位
A.静脉法胆系造影 B.脑血管造影 C.静脉肾盂造影 D.肾动脉造影 E.口服法胆系造影
A.第3~7颈椎前后位 B.第1、2颈椎张口位 C.颈椎侧 D.颈椎斜位 E.颈椎过伸过屈侧位
A.X线机应具备微焦点 B.放大摄影时一般需要专用架 C.必须选用滤线器 D.使用高分辨率增感屏 E.选择高对比胶片
A.15分钟和5小时 B.1小时和2小时 C.3小时和4小时 D.10分钟和60分钟 E.15分钟和2~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