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由浆细胞产生 B.存在于B细胞表面 C.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 D.所有抗体都是Ig E.所有Ig都是抗体
A.IgG B.IgD C.IgM D.IgE E.IgA
A.三酰甘油 B.胆固醇 C.载脂蛋白质 D.磷脂 E.糖脂
A.C123456789 B.C124536789 C.C145236789 D.C142356789 E.C124356789
A.脑室脉络丛 B.蛛网膜下腔 C.大脑间隙 D.脊髓细胞间隙 E.静脉窦
A.儿童居多 B.青壮年居多 C.婴儿居多 D.老年人居多 E.中年人居多
A.嗜酸粒细胞 B.嗜碱粒细胞 C.肥大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血小板
A.纤维蛋白原、vWF和ADP B.纤维蛋白原、vWF和ATP C.纤维蛋白原、β-TG和5-HT D.纤维蛋白原、vWF和β-TG E.纤维蛋白原、PF4和5-HT
A.具有窄谱抗菌作用 B.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C.可由放线菌产生 D.可杀死肿瘤细胞 E.属抗生素范畴中的一种
A.一侧计数室,四角四个大方格 B.一侧计数室,中间一个大方格 C.一侧计数室,对角两个大方格 D.两侧计数室,共十个大方格 E.两侧计数室,对角共四个大方格
A.肘部静脉 B.股静脉 C.颈外静脉 D.内踝静脉 E.手背静脉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脾功能亢进 C.酶缺陷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D.铅中毒 E.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A.M1 B.M2b C.M3 D.M4 E.M7
A.白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B.各阶段粒细胞可见 C.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增多 D.有核红细胞和点彩红细胞增多 E.早期血小板增多
A.是由EB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 B.本病早期单核细胞明显增多并伴有异型单核细胞出现 C.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D.患者血清中存在嗜异型抗体 E.红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正常
A.FⅡ、FⅤ、FⅦ、FⅩ B.FⅧ、FⅨ、FⅪ、FⅫ C.FⅠ、FⅤ、FⅧ、FXⅢ D.FⅠ、FⅡ、FⅦ、FⅧ E.FⅢ、FⅤ、FⅧ、FⅨ
A.ECL B.RIE C.RIA D.IFE E.IEP
A.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 B.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 C.单向免疫扩散与两相反方向的规律改变的电流相结合的免疫扩散技术 D.双向免疫扩散与两相反方向的规律改变的电流相结合的免疫扩散技术 E.抗原、抗体反应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的统称
A.ApoB48 B.ApoB75 C.ApoB100 D.ApoB41 E.ApoB36
A.灵敏度有极大的提高 B.电流方向有规律地改变 C.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火箭峰样沉淀带 D.电泳时间缩短 E.电流逐渐减小
A.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 B.APC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C.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D.T、B细胞的活化、增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A.感染加重 B.局部感染扩散至全身 C.迅速清除病原体 D.传染性超敏反应 E.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A.对细胞的理化特性进行定量分析 B.对细胞的理化特性进行定性分析 C.能够对细胞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多参数定性分析 D.能够对细胞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 E.对细胞的特定生物学特性进行定量分析
A.FITC B.RB200 C.4-甲基伞形酮磷酸盐 D.Eu3+螯合物 E.TRITC
A.0° B.5° C.15° D.45° E.90°
A.血红蛋白衍生物在特定的波长530~590nm下比色 B.溶血剂配方不同,形成的血红蛋白衍生物不同 C.完全能代替手工检查 D.血红蛋白衍生物的吸光度变化与血红蛋白含量成反比 E.氰化血红蛋白衍生物的最大吸收峰为590nm
A.肾小管 B.膀胱 C.肾小球 D.肾小球囊 E.肾盂
A.透射光 B.反射光 C.吸收光 D.散射光 E.荧光
A.腺苷脱氨酶 B.碱性磷酸酶 C.乳酸脱氢酶 D.溶菌酶 E.淀粉酶
A.来源于吞噬细胞 B.内含卵磷脂颗粒 C.正常人可少量存在 D.增多见于老年人前列腺液和前列腺炎 E.内部颗粒较细小
A.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B.缺铁性贫血 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急性失血性贫血 E.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A.肾病 B.肝病 C.骨髓瘤 D.感染性疾病 E.内分泌疾病
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
A.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B.正常细胞性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A.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B.正常细胞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大细胞性贫血 E.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A.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达(30~100)×109/L B.幼淋巴细胞显著增多,>30% C.骨髓粒系及红系细胞均明显受抑 D.Ph染色体阴性 E.骨髓淋巴细胞系高度增生,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占有核细胞40%以上
A.白细胞总数升高 B.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 C.血小板一定减少 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E.轻度贫血
A.外周血可见大量幼稚淋巴细胞 B.外周血可见大量篮细胞 C.老年人多见 D.白细胞数目增多 E.常易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纤溶酶原的内激活途径 B.纤溶酶原的外激活途径 C.蛋白C系统的抗凝作用 D.纤溶酶原的外源激活途径 E.AT-Ⅲ的抗凝作用
A.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筛选试验 B.DIC确诊试验 C.内源性凝血因子筛选试验 D.外源性凝血因子筛选试验 E.DIC筛选试验
A.PF3存在于未被激活的血小板表面 B.PF3存在于未被激活的血小板α颗粒中 C.PF3存在于被激活的血小板表面 D.PF3存在于血小板的致密颗粒中 E.PF3存在于血小板的溶酶体颗粒中
A.甘油三酯 B.胆固醇 C.胆固醇酯 D.脂蛋白 E.糖蛋白
A.免疫球蛋白 B.白蛋白 C.C反应蛋白 D.纤维蛋白原 E.转铁蛋白
A.肺 B.肝 C.肾 D.骨髓 E.脾
A.在血浆中发挥作用的酶 B.在血浆中分解的酶 C.在血浆中合成的酶 D.外分泌腺分泌入血浆中的酶 E.存在于细胞内,分泌入血浆中的酶
A.蛋白质 B.葡萄糖 C.嘌呤核苷酸 D.胆固醇 E.激素
A.分泌 B.滤过 C.重吸收 D.浓缩 E.稀释
A.浓缩和稀释功能 B.分泌功能 C.酚红排泄率 D.菊粉清除率 E.肌酐清除率
A.血中含量低 B.化学性质不稳定 C.终末代谢产物为香草扁桃酸 D.测定儿茶酚胺可以了解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 E.目前尚无准确可靠的测定方法
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B细胞 E.T细胞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A.放射免疫技术 B.免疫电泳技术 C.酶联免疫技术 D.免疫比浊技术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A.与抗原结合 B.活化补体 C.亲细胞作用 D.免疫调理 E.吞噬作用
A.IgD、IgG、IgM、IgE、IgA B.IgA、IgG、IgD、IgE、IgM C.IgG、IgA、IgM、IgD、IgE D.IgE、IgD、IgM、IgA、IgG E.IgM、IgG、IgA、IgE、IgD
A.是抗原抗体复合物 B.是已知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的产物 C.是已知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的产物 D.是未知抗原与抗体结合的产物 E.是指血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A.溶细胞 B.中和与溶解病毒 C.炎症介质 D.免疫复合物的清除 E.促抗体的生成
A.对青霉素敏感性降低 B.对表面活性剂敏感性增高 C.革兰染色均为阳性 D.高度多形性 E.抗原性改变
A.荚膜 B.菌毛 C.磷壁酸 D.脂多糖 E.异染颗粒
A.鼻咽腔 B.口腔 C.血液 D.肠道 E.泌尿生殖道
A.厌氧芽孢杆菌 B.无芽胞厌氧菌 C.病毒 D.真菌 E.支原体
A.破坏细菌细胞壁 B.损害细胞膜 C.损伤细菌核酸 D.破坏核糖体 E.破坏细菌中介体
A.生物拮抗 B.促进机体免疫 C.与衰老有关 D.合成维生素 E.合成干扰素
A.门名 B.纲名 C.科名 D.属名 E.种名
A.专性需氧 B.革兰阳性 C.菌体两端齐平,呈竹节状 D.芽胞位于菌体一端,呈鼓槌样 E.感染后病死率高
A.大肠埃希菌 B.痢疾志贺菌 C.麻风分枝杆菌 D.破伤风杆菌 E.霍乱弧菌
A.CEA和AFP B.PSA和CEA C.PSA和AFP D.CA125和CEA E.CA125和CA50
A.B细胞 B.T细胞 C.巨噬细胞 D.NK细胞 E.单核细胞
A.CD33 B.CD3 C.CD19 D.CD41 E.CD44
A.温度和湿度 B.仅与湿度有关 C.与湿度无关 D.与雨量无关 E.仅与雨量有关
A.成人为3~4L B.占成人体重的7%~9% C.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所含红细胞的百分比 D.健康人血液pH值为7.35~7.45 E.血浆渗量为290~310mOsm/kg·H2O
A.两种物质抗原性不同 B.同种动物中不同个体抗原物质 C.存在于不同生物种间的一种抗原性相似的抗原 D.自身抗原 E.存在于血清相近的物种中的共同抗原
A.丝虫 B.钩虫 C.肝吸虫 D.牛肉绦虫 E.旋毛虫
A.组织培养 B.鸡胚接种 C.动物接种 D.人工培养基培养 E.细胞接种
A.中度专性厌氧菌 B.极度专性厌氧菌 C.微需氧菌 D.兼性厌氧菌 E.需氧菌
A.卡波环 B.棒状小体 C.豪-焦小体 D.嗜碱性点彩颗粒 E.泪滴形红细胞
A.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 B.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 C.淋巴回流受阻 D.钠潴留 E.炎症介质作用
A.基质 B.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C.末梢神经 D.微血管系统 E.以上均是
A.全血细胞减少,细胞不能分型 B.常规细胞组化染色阴性 C.骨髓增生低下,无Auer’s小体 D.多见于老人,起病慢,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 E.免疫表型有髓系分化抗原而不表达B和T细胞分化抗原
A.可产生水溶性色素 B.专性厌氧 C.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 D.微需氧 E.兼性厌氧
A.冷抗体 B.完全抗体 C.抗A抗体 D.抗B抗体 E.不完全抗体
A.血友病 B.血管性血友病 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维生素K缺乏 E.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A.0~5 B.0~10 C.0~15 D.0~20 E.5~15
A.A亚型 B.B亚型 C.AB亚型 D.O亚型 E.B亚型与AB亚型
A.枸橼酸钠 B.肝素 C.EDTA-K D.EDTA-K E.草酸钙
A.唾液 B.尿液 C.脑脊液 D.泪液 E.羊水
不符合急性红白血病(AML-M6)骨髓象的是()
A.骨髓增生极度或明显活跃 B.红系和粒系细胞同时恶性增生 C.大部分病例以原红和早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D.幼红细胞有巨幼样变 E.部分原始红细胞和幼稚红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
A.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髓质激素 C.前列腺素 D.下丘脑激素 E.性激素
A.降低反应活化能 B.增加反应活化能 C.增加产物的能量 D.降低反应物的能量 E.降低反应的自由能
A.微生物毒素 B.缺氧 C.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 D.癌细胞浸润 E.外伤
A.渗入肠道 B.在肝中合成尿素 C.经肾泌氨 D.合成氨基酸 E.合成谷氨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