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助悬剂 B.矫味剂 C.絮凝剂 D.增溶剂 E.润湿剂
A.煎膏剂 B.胶剂 C.胶囊剂 D.块状冲剂 E.片剂
A.105~110℃ B.110~115℃ C.110~118℃ D.116~118℃ E.116~120℃
A.丹参、赤芍、红花、川芎、降香 B.碳酸钙 C.硬脂酸镁 D.70%乙醇 E.CMS-Na
A.口腔黏膜 B.咽喉 C.气管 D.支气管 E.肺泡
A.药物的药理作用 B.药物的分布 C.药物的代谢 D.药物的吸收 E.药物的排泄
A.当归 B.车前子 C.淫羊藿 D.厚朴 E.川乌
A.生品内服用于痈疽肿毒,顽癣 B.制后增强止痛作用 C.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D.制后消除不良反应,增强活血作用 E.生品具有泻下的不良反应,脾虚患者不可使用
A.麦麸 B.蛤粉 C.纸 D.滑石粉 E.面粉
A.何首乌 B.牵牛子 C.大黄 D.苍耳子 E.肉豆蔻
A.13~18℃ B.18~25℃ C.25~30℃ D.30~35℃ E.35~40℃
A.吴茱萸 B.蜂蜜 C.黑豆 D.豆腐 E.醋
A.姜汁 B.酒 C.吴茱萸 D.醋 E.蜂蜜
A.酒 B.醋 C.姜汁 D.盐水 E.蜂蜜
A.《炮炙大法》 B.《雷公炮炙论》 C.《五十二病方》 D.《本草蒙筌》 E.《修事指南》
A.陈壁土 B.灶心土 C.黄土 D.赤石脂 E.黑土
A.浸润法 B.泡润法 C.洗润法 D.吸湿回润法 E.蒸润法
A.心 B.毛 C.芦 D.核 E.皮壳
A.碾捣 B.揉搓 C.制绒 D.拌衣 E.刨片
A.五味子 B.雄黄 C.商陆 D.柴胡 E.党参
A.黄色 B.褐色 C.暗红色 D.棕色 E.绿色
A.动物的某一部分 B.动物的全体 C.动物的病理产物 D.动物的分泌物 E.动物的生理产物
A.000号 B.00号 C.3号 D.4号 E.5号
A.1:5~1:5.5 B.1:4~1:4.5 C.1:3~1:3.5 D.1:2~1:2.5 E.1:1~1:1.5
A.润滑剂 B.润湿剂 C.助流剂 D.稀释剂 E.黏合剂
A.为同体积不同栓剂基质的重量之比值 B.为药物重量与栓剂基质重量之比值 C.为药物的体积与栓剂基质体积之比值 D.为药物的重量与该体积的栓剂基质重量之比值 E.为药物的体积与该重量的基质体积之比值
A.药物的水溶液 B.遇热不稳定的药物 C.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D.风化性药物 E.吸湿性药物
A.酒 B.醋 C.盐 D.姜汁 E.西瓜汁
A.贵重药材 B.黏性药材 C.新鲜药材 D.芳香挥发性药材 E.易于膨胀的药材
A.药材、饮片、成方制剂 B.植物油脂和提取物 C.化学药品 D.保健品 E.药用辅料
A.芳香水剂 B.溶液剂 C.甘油剂 D.露剂 E.洗剂
A.乳酸蒸气灭菌 B.紫外线灭菌 C.干热空气灭菌 D.流通蒸气灭菌 E.煮沸灭菌
A.易吸潮变质的药物 B.刺激性大的药物 C.颜色较深的药物 D.腐蚀性强的药物 E.挥发性组分含量高的处方
A.可以使用水为溶剂 B.提取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浓度梯度 C.提取过程中不升高物料的温度 D.适用于贵重、毒性药料药材的提取 E.分为单渗漉法与重渗漉法
A.盐酸 B.稀氨水 C.甘油 D.表面活性剂 E.氢氧化钠
A.干燥 B.分离 C.精制 D.浓缩 E.防腐
A.减压干燥 B.低温干燥 C.微波干燥 D.沸腾干燥 E.冷冻干燥
A.糖浆剂 B.煎膏剂 C.浸膏剂 D.合剂 E.酒剂
A.1~3 B.4~8 C.9~12 D.11~14 E.15~18以上
A.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越强,其HLB越大 B.表面活性剂的亲油性越强,其HLB越大 C.表面活性剂的CMC越大,其HLB越小 D.HLB值大,表面活性剂易产生起昙现象 E.HLB值越小,表面活性剂的毒性越小
A.助溶剂 B.增溶剂 C.润湿剂 D.潜溶剂 E.pH调节剂
A.芳香水剂 B.口服乳剂 C.滴眼剂 D.滴耳剂 E.洗剂
A.增溶剂 B.pH调节剂 C.渗透压调节剂 D.抑菌剂 E.抗氧剂
A.发挥药物的最大效能 B.使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C.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监督和考察 D.用药安全、有效、简便、经济 E.防止或减轻不良反应
A.收方人员必须熟悉处方的内容及含义 B.收方人员必须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C.具备一定的中药调剂工作经验的人员可以从事收方工作 D.收方工作需要做到迅速,避免拖沓 E.收方人员要严格进行全面的处方审核,杜绝草率从事
A.患者基本信息 B.医师签名 C.处方内容 D.中药饮片的处方应付 E.处方日期
A.医疗机构需要审查用药疗程是否符合医保制度的要求 B.发现处方中毒麻药使用存在问题时,应及时与处方医师联系 C.要重点审查有无配伍禁忌 D.处方日期超过5日的应请处方医师重新签字 E.要认真审查药名、计量、规格等是否正确
A.药价要执行当地物价部门核准价格,不得随意变动 B.计价一定要准确,应注意付数,以免造成补费和退费 C.计价时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笔,但必须字迹清晰 D.对分等级的药材,应注明等级或单价,以免调配时混淆 E.计算的金额要求书写清楚或打印清楚
A.处方中有无配伍禁忌药 B.处方中有无需要临方炮制的药 C.处方中有无需要捣碎的药 D.处方是否符合医保制度 E.处方中有无并开药
A.调配时应该按照处方药味顺序调配,间隔摆放 B.一张处方不宜两个人共同调配,防止重配或漏配 C.处方应付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药名为准 D.一方多剂时,每一剂的重量差应该控制在5%以内 E.并开药需要分别称取
A.调配完毕后的药品,可由调配人员自行复核 B.调配完毕后的药品,应由同级的技术人员复核 C.复核工作只需要对药味的品种和剂量复核 D.调配人员原则上不能再行复核,应由上一级的技术人员进行 E.复核完毕后须由调配者进行签字,以示负责
A.坚持三对,即核对取药凭证、患者姓名、剂数 B.发药前要认真检查包装药袋有无破损 C.检查附带药品是否齐全 D.向患者说明用法用量、煎服方法及有无禁忌 E.患者提出有关用药问题时,可让其向医师咨询
A.供药及时率不得低于99.5% B.配方成方率不得低于90% C.计价准确率不得低于99% D.药品养护率不得低于99% E.处方合格率不得低于99%
A.石膏 B.石斛 C.砂仁 D.车前子 E.五味子
A.川芎10g B.荷叶10g C.黄柏10g D.甘草10g E.决明子10g
A.生石膏 B.红花 C.制川乌 D.三七粉 E.鹿角胶
A.牛膝 B.白术 C.山药 D.地黄 E.菊花
A.白心 B.伤水 C.糠碴 D.走油 E.油子
A.虫蛀 B.生长年限过长 C.干燥时内部水分未彻底排出,又受到冰冻 D.储藏温度过高 E.储藏时间过长
A.水波纹 B.乌云盖顶 C.血丝 D.骨钉 E.合把
A.茯苓 B.猪苓 C.防己 D.三七 E.附子
A.苍术 B.白术 C.人参 D.肉桂 E.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