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A.IgA B.IgG C.IgM D.IgE E.IgD
A.抗A抗体 B.抗B抗体 C.无抗A抗体,有抗B抗体 D.无抗A抗体,也无抗B抗体 E.既有抗A抗体,也有抗B抗体
A.趋化作用 B.提呈作用 C.调理作用 D.吞噬作用 E.ADCC效应
A.GA B.UDPG C.ADPGA D.UDPGA E.GC
A.腹泻 B.维生素D缺乏 C.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D.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E.肾小管性酸中毒
A.人型和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B.人型和戈登分枝杆菌 C.胃分枝杆菌 D.牛型和龟分枝杆菌 E.嗜血分枝杆菌
A.尿酸结晶 B.胱氨酸结晶 C.亮氨酸结晶 D.胆固醇结晶 E.酪氨酸结晶
A.50万个/12h B.100万个/12h C.150万个/12h D.200万个/12h E.250万个/12h
A.水钠潴留 B.静脉回流受阻 C.淋巴回流受阻 D.癌细胞浸润 E.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
A.血块收缩功能 B.聚集功能 C.促凝功能 D.释放功能 E.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A.7.35~7.4 B.7.35~7.45 C.7.4~7.5 D.7.5~7.55 E.7.5~7.6
A.IgA B.IgE C.IgM D.sIgA E.IgG
A.造血干细胞受损 B.造血微环境缺陷 C.成熟血细胞结构异常 D.细胞免疫机制异常 E.体液调节异常
A.R-S细胞 B.火焰状瘤细胞 C.多核巨细胞 D.花细胞 E.异常淋巴样浆细胞
A.带虫免疫 B.伴随免疫 C.非消除性免疫 D.消除性免疫 E.终身免疫
A.334nm B.336nm C.340nm D.380nm E.450nm
A.IgG B.IgM C.IgA D.IgE E.IgD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抗人球蛋白试验 C.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D.酸溶血试验 E.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A.小肠 B.大肠 C.胃 D.胰腺 E.肝脏
A.生理盐水 B.乙醇 C.乙醚 D.蒸馏水 E.葡萄糖生理盐水
A.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 B.纤维蛋白单体可自行聚合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 C.FDP各碎片仍具有与纤维蛋白(原)相同的抗原性 D.D-二聚体是原发性纤溶的有效指标 E.FDP、D-二聚体是诊断DIC的重要指标
A.常引起医院感染 B.不发酵或不分解糖类 C.革兰阴性杆菌 D.需氧菌 E.氧化酶试验均为阴性
A.<1% B.<2% C.<3% D.<4% E.<5%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感染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尿毒症导致的贫血
下列关于M1的诊断的描述,正确的是()
A.POX染色至少有3%的原始粒细胞呈阳性 B.原始粒细胞分类必须≥80% C.骨髓分类早幼粒细胞可占20% D.骨髓分类单核细胞可占20% E.骨髓分类中原始淋巴细胞可占20%
A.抑制抗原、抗体的扩散 B.改变抗原的运行方向 C.加速抗原、抗体的运行速度 D.改变抗体的运行方向 E.使沉淀弧更明显
A.55℃ B.35℃ C.45℃ D.65℃ E.37℃
A.1~2分钟 B.4~5分钟 C.6~7分钟 D.8~10分钟 E.10~12分钟
A.8~10μm B.12~15μm C.15~30μm D.30~40μm E.40~60μm
A.2类 B.3类 C.4类 D.5类 E.1类
A.1类 B.2类 C.3类 D.4类 E.5类
A.鼻腔 B.气管 C.肠 D.胃 E.全身皮肤
A.鳞状上皮细胞 B.红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尘细胞 E.柱状上皮细胞
A.0.40%~0.38% B.0.42%~0.40% C.0.44%~0.42% D.0.46%~0.44% E.0.48%~0.46%
A.<80 B.80~94 C.94~100 D.<94 E.<100
诊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型的标准为()
A.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NEC. B.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NEC. C.骨髓中原始粒细胞>70%(NEC. D.骨髓中原始粒细胞>80%(NEC. E.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NEC.
如MDS患者骨髓原始粒细胞为21%~30%,单核细胞<1×109/L,可见Auer小体,则为其亚型()
A.RA B.RAS C.RAEB D.RAEB-T E.CMML
A.血小板的质和量及血管壁的正常 B.皮肤的完整性和凝血因子的正常 C.血小板的质和量、血管壁和凝血因子的正常 D.血小板的质和量、凝血因子的正常 E.凝血因子,骨髓、血小板的质和量的正常
A.激活纤溶系统 B.抑制FX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 C.灭活FⅤa和FⅧa D.增强AT-Ⅲ与凝血酶的结合 E.灭活凝血酶和纤溶酶
A.TM由肝脏合成 B.TM依赖维生素K存在 C.TM与凝血酶以1:2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 D.TM由血小板释放 E.TM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A.合成糖原 B.氧化供能 C.转化为非糖物质 D.转变为其他糖 E.糖异生作用
A.LDL B.VLDL C.HDL D.CM E.IDL
A.细胞间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浆 E.组织液
A.唾液 B.汗液 C.呼吸道 D.粪便 E.尿
A.Mb B.CK-MB C.cTn D.CRP E.LD
A.TG B.AST C.ALT D.ALP E.GGT
A.提高基础代谢率 B.增加氧耗和产热 C.抑制胆固醇代谢为胆汁酸 D.促进骨骼的增殖 E.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A.只需固定标记抗原量 B.待测抗原要先标记 C.标记抗原和已知抗体的量都是固定的 D.只需固定已知抗体的量 E.三者的量均需固定
A.邻苯二胺 B.四甲基联苯胺 C.ABTS D.对硝基苯磷酸酯 E.4-甲基伞酮
A.是Ig中分子量最大者 B.凝集能力比IgG大 C.激活补体的能力比IgG小 D.不能通过胎盘 E.是机体受感染后最早出现的抗体
A.IgG型 B.IgA型 C.IgM型 D.IgE型 E.IgD型
A.G+菌带负电荷 B.G-菌不带电荷 C.G+和G-菌均带正电荷 D.G+和G-菌均带负电荷 E.没有一定的规律
A.耐药性基因突变 B.获得R质粒 C.插入序列的转移 D.转化 E.滥用抗生素
A.具有近似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的微生物 B.从不同来源标本中分离得到的同种微生物 C.相近似的属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 D.相近似的种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 E.相近似的科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
A.有氧氧化 B.无氧糖酵解 C.磷酸戊糖旁路 D.2,3-DPG支路 E.其他
A.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 B.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C.有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D.有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生抗体的能力 E.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有诱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A.增长曲线 B.生长曲线 C.代谢曲线 D.繁殖曲线 E.增殖曲线
A.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B.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C.堪萨斯分枝杆菌 D.龟分枝杆菌 E.胞内分枝杆菌
A.成虫 B.尾蚴 C.童虫 D.虫卵 E.毛蚴
A.0.1L B.0.2L C.0.4L D.0.8L E.1.0L
A.>Km值10倍以上 B.与Km值相同 C.等于1/2Km值 D.<1/2Km值 E.<1/10Km值
A.5′…GACUUACC…3′ B.5′…CCAUUCAG…3′ C.5′…UAAGUCCC…3′ D.5′…CCCTGAAT…3′ E.5′…A1TCAGCC…3′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神经细胞 D.干细胞系 E.肥大细胞
A.呈多形态性 B.无细胞壁 C.需低渗透压培养基培养 D.引起慢性和反复发作性感染 E.主要致病物质是毒素
A.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B.英国国家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C.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 D.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E.抗生素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A.只有一种核酸 B.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C.以复制方式繁殖 D.无完整的酶系统 E.无细胞壁
A.α地中海贫血 B.β地中海贫血 C.血红蛋白病 D.海洋性贫血 E.蚕豆病
A.决定性方法 B.推荐方法 C.参考方法 D.常规方法 E.对比方法
CD+8细胞可称为()
A.辅助性T细胞 B.NK细胞 C.细胞毒性T细胞 D.记忆性T细胞 E.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
A.免疫自稳 B.免疫回忆 C.强化免疫 D.自身免疫 E.被动免疫
A.巨噬细胞 B.K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NK细胞 E.Tc细胞
A.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B.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黏膜表面及其分泌液中 C.抗体就是Ig,Ig就是抗体 D.可用杂交瘤技术和基因工程制备抗体 E.抗体具有双重性,既可结合抗原,又具有免疫原性
A.氮源 B.碳源 C.蛋白质 D.生长因子 E.无机盐
A.革兰阳性球菌 B.革兰阴性球菌 C.革兰阳性芽孢杆菌 D.革兰阳性无芽孢杆菌 E.革兰阴性杆菌
A.必须在外界发育 B.必须经口感染 C.必须经中间宿主感染 D.无需中间宿主也可感染 E.必须经皮肤感觉
A.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B.280/260nm紫外吸收比值 C.圆二色性 D.凯氏定氮法 E.荧光分光光度法
A.卡波环 B.棒状小体 C.豪-焦小体 D.嗜碱性点彩颗粒 E.泪滴形红细胞
A.荚膜 B.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C.革兰阴性菌细胞壁 D.芽胞 E.菌毛
A.红细胞 B.B细胞 C.T细胞 D.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E.血小板
A.酸中毒 B.慢性肾小球肾炎 C.痛风 D.糖尿病 E.频繁呕吐
A.PT B.APTT C.BT D.CT E.CRT
A.血浆尿素 B.血浆肌酐 C.血浆尿酸 D.尿肌酐 E.内生肌酐清除率
A.皮质醇 B.醛固酮 C.抗利尿激素 D.胰高血糖素 E.雌激素
A.5~1ml B.1~2ml C.3~4ml D.5~6ml E.7~8ml
A.LDH B.cTn C.CK D.CK-MB E.AST
A.临床上起病多缓慢 B.患者贫血程度常较轻 C.全身淋巴结多呈无痛性肿大 D.睾丸白血病发病率较低 E.男女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巨核细胞 D.造血干细胞 E.髓系细胞
A.绿色 B.蓝色 C.无色 D.紫色 E.红色
A.相同的半抗原 B.相同的载体 C.相同的半抗原-相同载体 D.相同的半抗原-不同载体 E.不同半抗原-相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