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混合减影 B.路标减影 C.脉冲减影 D.时间减影 E.能量减影
A.运动时间短于曝光时间 B.运动时间越长越好 C.运动时间与曝光时间相等 D.运动时间与曝光时间无关 E.运动时间应长于曝光时间的1/5
A.切线摄影 B.软线摄影 C.放大摄影 D.多方向摄影 E.高千伏摄影
A.亮度 B.密度 C.对比度 D.透光率 E.阻光率
A.与原发X线方向不同 B.与原发X线反向 C.与原发X线成角 D.比原发X线波长短 E.比原发X线能量低
A.睾丸 B.卵巢 C.精囊 D.前列腺 E.尿道球腺
A.逆频式 B.高频式 C.中频式 D.单相全波整流式 E.三相12脉冲整流式
A.随管电压的升高而加大 B.80~90kV以上时,散射线含有率趋向平稳 C.与散射线的散射角无关 D.随体厚的增加而增加 E.30cm×30cm的照射野时达到了饱和
A.脂肪酶和蛋白酶 B.脂肪酶和肽酶 C.淀粉酶和溶菌酶 D.淀粉酶和寡糖酶 E.脂肪酶和溶菌酶
A.半月板 B.前交叉韧带 C.后交叉韧带 D.翼状襞 E.胫、腓侧副韧带
A.包括小脑半球和蚓部 B.有齿状核、豆状核和栓状核 C.中脚连中脑 D.分上、中、下三叶 E.位于小脑幕的上方
A.中脑、小脑、延髓 B.中脑、脑桥、延髓 C.小脑、中脑、脑桥 D.脑桥、小脑、延髓 E.中脑、延髓、脊髓
A.动眼神经 B.滑车神经 C.上颌神经 D.展神经 E.视神经
A.低级中枢位于脊髓内 B.神经元分为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 C.也称植物性神经 D.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E.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A.甲状腺 B.松果体 C.垂体 D.肝脏 E.甲状旁腺
A.光电效应产生 B.电子对效应产生 C.康普顿效应产生 D.相干效应产生 E.光核反应产生
A.选择能 B.滤线栅因子 C.对比度改善系数 D.栅密度 E.散射线透过率
A.常规方式 B.脉冲方式 C.路标方式 D.连续方式 E.时间间隔差方式
A.延髓和小脑之间 B.位于间脑内 C.延髓和小脑之间 D.两侧丘脑和下丘脑间的一个正中矢状位的裂隙 E.借室间孔与第二脑室相通
A.正比 B.反比 C.平方正比 D.平方反比 E.立方正比
A.选择能 B.栅密度 C.曝光量倍数 D.对比度改善系数 E.一次X线透过率
A.胃底 B.贲门 C.胃窦 D.幽门 E.胃小弯
A.大动脉 B.中动脉 C.小动脉 D.静脉 E.毛细血管
A.选择180cm的摄影距离 B.0.05~0.01s的摄影时间 C.选择100~125kVp的高电压摄影技术 D.同厚度的筒状胸比一般型的要增加摄影条件 E.要考虑胸部疾患病理变化
A.阻光率是透光率的平方 B.阻光率是透光率的方根 C.阻光率是透光率的倒数 D.阳光率是透光率的负数 E.阻光率是透光率的对数
A.肾脏 B.脾脏 C.肝脏 D.子宫 E.胰腺
A.生成胆汁 B.维持钙磷平衡 C.具有解毒功能 D.在胚胎时期有造血功能 E.转化与分解
A.掌骨头接指骨 B.腕骨共8块,排成两列 C.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 D.腕骨间关节二关节 E.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A.照射野内大小无规律 B.X线管阳极侧大 C.X线管阴极侧大 D.照射野内各处均等 E.中央部大周边小
A.感光效应与管电压的n次方成正比 B.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C.增感屏与胶片组合使用,影像密度大 D.密度随被照体的厚度增大而增高 E.密度与显影加工条件有关
A.肾皮质富有血管,由肾小体构成 B.肾髓质由尿细管组成 C.输尿管与髂总动脉交叉处有一狭窄 D.男性后尿道指海绵体部 E.膀胱三角区由两侧输尿管入口及膀胱颈构成
A.一象限IP的固有特征 B.二象限,输入读出装置信号和输出的信号的关系 C.三象限影像处理装置 D.四象限影像记录装置,对使用的胶片特性曲线实施补偿 E.五象限影像传输装置
A.物理测定值为颗粒度 B.X线量子斑点影响照片颗粒性 C.X线照片上颗粒聚集的区域,称噪声 D.增感屏斑点是造成照片斑点的主要因素 E.量子斑点是X线量子的统计涨落在照片上记录
A.1mm铝 B.2mm铝 C.3mm铝 D.3mm铝+0.3mm铜 E.3mm铝+1mm铜
A.缩小照射野 B.利用X线束限制器 C.空气间隙法排除散射线 D.用缩光器抑制焦点外X线 E.选择较高管电压可减少散射线
A.视野 B.投影 C.照射野 D.观察野 E.曝光面积
A.唾液中也含有消化酶 B.胃液的分泌不受精神作用的影响 C.消化道的蠕动受交感神经抑制 D.胆汁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 E.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以三大营养素中的脂肪最长
A.放大模糊 B.散射模糊 C.移动模糊 D.屏/片模糊 E.几何学模糊
A.主焦点 B.副焦点 C.实际焦点 D.灯丝长度 E.有效焦点标称值
A.MTF-影像清晰度的评价 B.屏/片体系MTF-使用矩形波测试卡 C.MTF上升-空间频率高 D.焦点MTF测定-傅氏变换法 E.MTF上升-屏-片感度低
A.肺气肿时,膈肌下降 B.急性无气肺,膈成为高位 C.左膈比右膈高 D.纵隔肿瘤时,会出现膈肌麻痹 E.大量胸水时,膈影像定位困难
A.增感屏的感速 B.X线对比度 C.胶片的反差系数 D.显影液的反差度 E.胶片感光度
A.额窦 B.蝶窦 C.筛窦 D.上颌窦 E.矢状窦
A.管电流量 B.摄影距离 C.管电压值 D.胶片感度 E.观片亮度
A.血沉表示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悬浮稳定性 B.红细胞具有缓冲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的功能 C.支持功能 D.血球容量值指血球容积 E.血色素量表示血红蛋白数量
A.密度 B.对比度 C.锐利度 D.感光度 E.颗粒度
A.人工对比度 B.天然对比度 C.射线(X线)对比度 D.胶片对比度 E.照片对比度
A.密度 B.对比度 C.锐利度 D.颗粒度 E.失真度
A.栅密度的单位是线/厘米 B.栅比值小的滤线栅,吸收散射线能力越强 C.散射线透过率越小,吸收散射线能力越强 D.选择能越大,滤线栅质量越好 E.对比度改善系数值越大越好
A.空气 B.脂肪 C.肌肉 D.肌腱 E.致密骨
A.移动和屏/片模糊三因素 B.照片总模糊的因素中最大模糊是移动模糊 C.总模糊的因素中几何模糊占第二位 D.照片总模糊度大于单一系统的模糊度 E.照片总模糊度等于各系统的模糊度之和
A.被照体的大小 B.被照体的形态 C.被照体的结构 D.被照体的密度 E.被照体的肤色
A.相同条件下,体厚增加,散射线大幅度增加 B.体厚超过15cm以上组织产生的散射光子对胶片不再影响 C.照射野增大,散射线含有率上升 D.照射野30cm×30cm时散射线含有率达到饱和 E.体厚与管电压产生散射线相比,管电压影响大
A.滤过板 B.滤线栅 C.遮线器 D.被照体 E.影像增强器
A.模糊度 B.光晕 C.光渗 D.半影 E.斑点
A.设备移动 B.生理移动 C.意外移动 D.胶片移动 E.X线管移动
A.用高栅比滤线器 B.常用栅比为12∶1 C.γ值高的X线胶片 D.120~150kV管电压的X线机 E.阳极为散热性好的铜体上嵌钼
A.乳腺应选用低电压技术 B.骨骼照片有很高的对比 C.离体的肺组织照片,对比低 D.消化道通过组织对比形成照片影像对比 E.高压摄影应选用100kV以上
A.横膈又称膈肌 B.左膈顶高于右膈顶 C.膈松弛时,肺呼出气体 D.膈顶向外下斜行与胸侧壁形成肋膈角 E.第6前肋间隙水平
A.组织 B.细胞 C.肌肉 D.骨骼 E.神经
A.20~3.0 B.12~3.0 C.02~3.0 D.25~2.0 E.12~2.0
A.心脏 B.动脉 C.静脉 D.淋巴管 E.毛细血管
A.栅焦距 B.栅密度 C.铅容积 D.管电压 E.毫安秒
A.栅比 B.栅密度 C.铅容积 D.橱焦距 E.滤线栅因数
A.高度 B.密度 C.厚度 D.模糊值 E.灰雾值
A.1926年第1次应用示踪技术 B.20世纪70年代ECT研制获得成功 C.化学家Hevesy为“基础核医学之父” D.芝加哥大学建立世界第一座核反应堆 E.1977年Anger研制出第一台γ照相机
A.肾的后方,上为膈 B.腰方肌和腹横筋膜 C.左侧肾外缘邻接脾和结肠脾曲 D.肾门一般平第4腰椎 E.十二指肠降部和结肠肝曲相邻
A.血液 B.尿液 C.唾液 D.胃液 E.胆汁
A.声能随距离增加而减弱 B.尿液衰减>血液衰减>肾衰减 C.超声频率高衰减现象特别显著 D.人体软组织和体液声衰减不同 E.散射、声束扩散
A.自整流 B.中频机 C.高频机 D.单向全波整流 E.三相12脉冲整流
A.透过物体两部分的X线强度之比 B.透过物体两部分的X线强度之和 C.透过物体两部分的X线强度之差 D.透过物体两部分的X线强度之积 E.透过物体两部分的X线强度平方和
A.0.5~2.0LP/mm B.0.5~3.0LP/mm C.0.5~5.0LP/mm D.0.5~8.0LP/mm E.0.5~10.0LP/mm
A.照片灰雾值可以为零 B.灰雾可以增加清晰度 C.灰雾能够降低对比度 D.显影处理不产生灰雾 E.胶片自身不带有灰雾
A.容量为40~60ml B.胆囊体与底有明显分界 C.体、颈三部分 D.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 E.位于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
A.膀胱为盆腔储存尿液的器官 B.大小随尿液充盈程度变化 C.膀胱的平均容量为300~500ml D.后壁及两侧壁 E.输尿管出口及膀胱颈构成膀胱三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