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糖皮质激素类 B.肾上腺素类 C.非甾体抗炎药类 D.氨茶碱 E.地高辛
A.麻醉药品处方 B.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 C.麻醉药品控缓释处方 D.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 E.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
A.医师 B.药师 C.护师 D.技师 E.患者
A.制订明确的差错防范措施 B.加强药品货位管理 C.制定发药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D.向医疗机构、药政管理部门报告药品调配差错 E.制定调配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A.丙谷胺 B.哌替啶 C.哌仑西平 D.西咪替丁 E.法莫替丁
A.变态反应 B.胃肠道反应 C.肾损害 D.视力损伤 E.心脏损害
维生素B12的给药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肌内注射 B.穴位封闭 C.静脉给药 D.口服 E.蛛网膜下腔注射
A.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增强 B.镇静催眠作用增强 C.抗菌作用增强 D.镇静催眠作用减弱 E.抗菌作用减弱
A.对残留物,毒物及容器等进行毒物化学分析 B.对呕吐物,排泄物等进行毒物化学分析 C.对洗胃液或血液等进行毒物化学分析 D.根据毒物的中毒原理,再进行选择性的实验室检查 E.对环境的采样分析
A.纳洛酮和纳络芬 B.士的宁 C.阿朴吗啡 D.阿托品 E.碘解磷定
A.有机磷酸酯中毒 B.筒箭毒碱过量中毒 C.青光眼 D.高血压 E.脊髓前角灰白质炎
A.奎宁 B.奥美拉唑 C.普鲁卡因胺 D.多巴胺 E.硝苯地平
A.可疑的、罕见的和新的不良反应 B.所有的、严重的和新的不良反应 C.严重的、罕见的和新的不良反应 D.所有的、严重的、罕见的和新的不良反应 E.可疑的、严重的、罕见的和新的不良反应
A.医院集中监测得出的数据代表性较差 B.医院集中监测得出的数据缺乏连续性 C.医院集中监测可计算出ADR的发生率 D.医院集中监测需要的费用较低 E.医院集中监测即可是患者源性监测也可是药物源性监测
A.局部用药 B.肌内注射 C.静脉给药 D.口服给药 E.皮下注射
A.表观分布容积增加,则血药浓度降低 B.表观分布容积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不易进入细胞内或脂肪组织中的药物,其表观分布容积较大 E.表观分布容积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的关系
A.生产场地 B.技术设备 C.人员水平 D.管理能力 E.企业质量体系
A.先检查玻璃泡是否破裂 B.测温前要将水银柱甩到35℃以下 C.用后立即浸泡在75%酒精中 D.再次是用药前还须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E.幼儿适宜测肛温
A.脂溶性较高 B.用药疗程长 C.药物呈弱碱性 D.药物呈弱酸性 E.分子量小
A.每日4次 B.每日1次 C.每小时1次 D.每4小时1次 E.每日两次
A.冷处 B.凉暗处 C.阴凉处 D.密封 E.密闭
A.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必须严格实行专库(专柜)保管 B.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不得存放在同一专用库房(柜)内 C.麻醉药品必须执行双人、双锁保管制度 D.应建立麻醉药品的专用账册、专人登记 E.仓库内须有安全措施,如报警器、监控器
A.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 B.临床或科研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 C.临床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或供应不足的品种 D.科研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或供应不足的品种 E.临床或科研需要而市场上没有供应或供应不足的品种
A.氯霉素 B.洋地黄毒苷 C.红霉素 D.磺胺类药 E.地高辛
A.药片太大难以吞咽 B.滴眼剂 C.容器体积过小 D.瓶盖难以打开 E.包装过于复杂
A.药品常按其剂型采取同类集中存放的方法保管 B.仓储药品按其自然属性、养护措施及消防方法的一致性划分为若干个类别分类存放 C.根据仓库保管场所的建筑、设备等条件,将库区划分为若干个保管区,分区储存一定种类的药品 D.仓储药品库区划分为普通库、阴凉库、冷冻库 E.将存放地点划分为若干个货区,每个货区又划分为若干货位,并按顺序编号
A.药品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发生的反应 B.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C.药品不良反应是在正常用量、正常用法情况下发生的反应 D.根据病因学,药品不良反应可分为A、B、C三种类型 E.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药物本身的性质和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以及饮食、环境等因素有关
A.依帕司他 B.罗格列酮 C.二甲双胍 D.瑞格列奈 E.阿卡波糖
A.麻醉药品处方为淡红色 B.急诊处方为淡黄色 C.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为淡红色 D.儿科处方为淡绿色 E.普通处方为白色
A.地塞米松和降压药 B.泼尼松龙和抗凝剂 C.甲泼尼龙和非甾体抗炎药 D.地塞米松和免疫抑制剂 E.地塞米松和降血脂药
A.吸收入血脱羧生成多巴胺 B.直接作用 C.在脑内抑制多巴脱羧酶 D.在肠、肾中脱羧生成多巴胺 E.进入脑内脱羧生成多巴胺
A.红霉素 B.吲哚美辛 C.甲苯磺丁脲 D.胍乙啶 E.呋塞米
A.药物不良反应和剂型可以影响药物利用 B.给药方法和药物效应可以影响药物利用 C.药物储存的恰当与否是影响药物利用的因素 D.社会医疗体制和管理制度可以影响药物利用 E.依从性属药物因素,非依从性属非药物因素
A.在外周转变为多巴胺引起 B.对α受体的激动作用引起 C.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引起 D.在体内转变为多巴胺引起 E.在脑内转变为去甲肾上腺素引起
A.点货、对账 B.点货、结账 C.对账、结账 D.盘点、结账 E.盘点、对账
A.危重患者的治疗方案 B.肝肾功能不良患者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设计 C.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D.诊断方法的设计 E.老年人与小儿的用药调整
A.A.C. B.A.m. C.p.m. D.p.C. E.h.s.
A.不良反应监察为主 B.疗效观察为主 C.急性毒性试验为主 D.慢性毒性试验为主 E.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为主
A.向临床提供患者可接受的治疗药物浓度范围 B.向临床提供准确的药物浓度结果 C.向临床提供合适的取血时间 D.向临床提供患者的药动学参数 E.向临床推荐合理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A.以证据为基础 B.包含循证医学与循证药学信息 C.其方法是以组织单个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为主体 D.其手段主要是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实现高效准确的数理统计 E.其目标是对社会人群的医学、药学效应做出客观评估,指导医药卫生决策与防治方案的制订
A.制剂人员应有健康档案,并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B.洁净室仅限于在该室的配置人员和批准的人员进入 C.洁净区内工作人员应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和交谈 D.D级洁净区服装要求应无纤维脱落 E.B/A级洁净区服装要求应无纤维脱落及无菌
A.青霉素G+庆大霉素 B.头孢氨苄+克拉维酸 C.羧苄西林+庆大霉素 D.氨苄西林+克拉维酸 E.氯霉素+庆大霉素
A.西咪替丁 B.别嘌醇 C.利福平 D.异烟肼 E.氯霉素
A.核对相关处方和药品 B.按照差错处理预案迅速处理 C.上报部门负责人 D.更换药品并致歉 E.填写处方差错登记本
A.药品价格差错 B.药物配伍禁忌 C.药品与适应证不符 D.剂型或给药途径差错 E.药品标识差错,如贴错标签、错写药袋及其他
A.2~10℃ B.不超过20℃ C.避光,2~10℃ D.避光,不超过20℃ E.避光,10~20℃
A.≥10cm B.≥15cm C.≥20cm D.≥25cm E.≥30cm
A.促进合理用药 B.改善治疗效果 C.推动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 D.提高医院的收入 E.实现药师角色的转换
A.磺胺甲唑 B.氧氟沙星 C.甲氧苄啶 D.呋喃唑酮 E.苯巴比妥
A.胃酸分泌增加 B.胃肠蠕动增加 C.生物利用度下降 D.消化能力的减弱 E.食物的影响
A.脂溶性小、离子状态 B.脂溶性小、非离子状态 C.脂溶性大、非离子状态 D.脂溶性大、离子状态 E.脂溶性大、分子量大
A.哌唑嗪 B.卡托普利 C.普萘洛尔 D.可乐定 E.硝苯地平
A.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B.根据表观容积计算 C.根据小儿年龄计算 D.依据成人剂量折算 E.根据成人剂量按小儿体重计算
A.烟酸 B.非诺贝特 C.普罗布考 D.考来烯胺 E.洛伐他汀
A.碘化钾 B.甲流咪唑 C.丙硫氧嘧啶 D.放射性碘I131 E.碳酸锂
A.铁剂 B.叶酸 C.维生素B2 D.雄激素 E.免疫抑制剂
A.吗啡 B.烯丙吗啡 C.阿扑吗啡 D.士的宁 E.阿托品
A.法律性、技术性、经济性 B.法律性、权威性、经济性 C.法律性、安全性、权威性 D.法律性、技术性、安全性 E.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A.查处方,查药名,查数量,查配伍禁忌 B.查处方,查药品,查配伍禁忌,查用药合理性 C.查姓名,查药品,查配伍禁忌,查用法用量 D.查处方,查药名,查配伍禁忌,查用药合理性 E.查处方,查药品,查数量,查用药合理性
A.3日常用量 B.5日常用量 C.7日常用量 D.8日常用量 E.9日常用量
A.将配制完成的标准缓冲溶液转移到洗净并干燥好的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标签上标注标准缓冲溶液的名称、pH、配制时间和配制人员姓名 B.缓冲溶液须用带盖的棕色试剂瓶保存,密封,阴凉暗处放置 C.在常温下保存和使用标准缓冲溶液时,应避免太阳直射 D.保存1周以上时,应放置在冰箱的冷藏室内(4~10℃) E.缓冲溶液的保存和使用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
A.丙磺舒 B.阿司匹林 C.吲哚美辛 D.保泰松 E.红霉素
A.氯霉素 B.甲硝唑 C.苯巴比妥 D.环丙沙星 E.西咪替丁
A.抑制两者在肝脏的代谢 B.促进两者的吸收 C.减少两者自肾小管排泄 D.抑制乙酰化酶 E.减少两者的血浆蛋白结合
A.青霉素 B.红霉素 C.第二代头孢菌素 D.克林霉素 E.两性霉素B
A.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法莫替丁 B.奥美拉唑+阿莫西林+阿奇霉素 C.胶体次碳酸铋+硫糖铝+甲硝唑 D.胶体次碳酸铋+阿莫西林+四环素 E.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K D.维生素D E.维生素E
A.处方编号 B.医师签名 C.配方人签名 D.核对人签名 E.发药人签名
A.0.27% B.0.28% C.0.29% D.1.00% E.0.99%
A.CA B.BA C.IM D.IPA E.EM
A.药物治疗方案 B.新药信息、合理用药信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禁忌证 C.注射药物的剂量、用法配伍变化等 D.药品使用、贮存、运输、携带包装的方便性信息 E.注射药物的适宜溶媒、溶解或稀释的容积、浓度和滴速等
A.长期使用喷鼻剂时用同一容器不要多于1周 B.滴鼻剂滴鼻时头部应向后倾斜5~15s C.连续使用滴鼻剂时一般不要超过2~3天 D.18天滴鼻剂和喷鼻剂不能和别人共用 E.为了防止对剩余药品造成污染,滴瓶不要接触鼻黏膜
A.记录联结系统 B.文件规定报告方式 C.自愿呈报系统 D.患者感受报告方式 E.集中监测系统
A.用药有明确的指征 B.个体化给药 C.了解患者不良反应史 D.提倡联合用药 E.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或迟发反应
A.呋塞米+链霉素 B.氢氯噻嗪+链霉素 C.氢氯噻嗪+利血平 D.呋塞米+庆大霉素 E.氢氯噻嗪+庆大霉素
A.5%~10% B.10%~15% C.15%~20% D.15%~30% E.30%~40%
A.谷氨酸 B.门冬氨酸钾镁 C.氯丙嗪 D.甘草酸二铵 E.泛酸钙
A.首过效应降低 B.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 C.生物利用度降低 D.代谢减少 E.胆汁排泄减少
A.结核病化疗的五项原则为: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B.顿服、提高血药浓度 C.整个化疗方案分为强化期和巩固期两个阶段 D.采用WHO推荐的4个月短程疗法 E.初治肺结核为强化期2个月或巩固期4个月
A.苯巴比妥 B.亚甲蓝 C.青霉胺 D.氟马西尼 E.纳洛酮
A.上午8时 B.中午12时 C.下午16时 D.晚上20时 E.凌晨4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