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风湿性心脏病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过敏性鼻炎 D.免疫性肾病 E.扁桃体炎反复发作
A.2~2.5周 B.2.5~2.75周 C.2.75~3周 D.25周 E.25~3.5周
A.上颌骨变短 B.腭骨高拱 C.牙列不齐 D.上切牙突出 E.唇厚,缺乏表情
A.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 B.前组鼻窦窦口均位于上鼻道 C.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 D.后组筛窦窦口位于上鼻道,蝶窦窦口位于上鼻道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E.嗅裂有脓性分泌物提示后组鼻窦感染
A.甲状软骨 B.环状软骨 C.环甲膜 D.第1、2气管环 E.第2~4气管环
A.圆孔 B.破裂孔 C.蝶腭孔 D.卵圆孔 E.枕骨大孔
A.鼻瓣区的位置固定不变 B.鼻瓣区包括鼻中隔软骨前下端 C.鼻瓣区包括鼻外侧软骨前端 D.鼻瓣区包括下鼻甲前端 E.鼻瓣区包括鼻腔最前端的梨状孔底 部
A.听力级 B.感觉级 C.声压级 D.以上均可 E.以上皆非
A.耳蜗N的近耳蜗端 B.耳蜗N的近颅端 C.耳蜗核 D.上橄榄核 E.外侧丘系
A.小儿喉部黏膜下组织较疏松,炎症时容易发生肿胀 B.3个月的婴儿,环状软骨弓相当于第4颈椎下缘水平 C.小儿喉位置较成人低,6岁时相当于第5颈椎水平 D.小儿喉软骨尚未钙化,触诊不及成人明显 E.小儿喉腔较小,喉内黏膜松弛
A.眼动脉 B.鼻腭动脉 C.上颌动脉 D.蝶腭动脉 E.眶下动脉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和Ⅲ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Ⅲ型和Ⅳ型超敏反应
A.耳声发射检测 B.声导抗测试 C.纯音测听 D.听性脑干反应测听 E.40Hz听性相关电位
A.颞浅动脉 B.甲状腺下动脉 C.面动脉 D.舌动脉 E.枕动脉
A.从鼻腔看,位于筛漏斗底部,下鼻甲附着部水平上方 B.从窦内看,位于窦腔内侧壁最高处,紧贴眶壁之下 C.自然口可为1个,也可为2个 D.站立时,开口由上向下,利于引流 E.由骨性部和膜性部组成
A.鳞状上皮层、肌层、黏膜层 B.黏膜层、肌层、鳞状上皮层 C.黏膜层、纤维层、鳞状上皮层 D.鳞状上皮层、纤维层、黏膜层 E.纤维层、肌层、黏膜层
A.属于筛骨的一部分 B.前为蝶腭孔 C.后有鼻堤 D.为前筛房和中筛房的分界 E.中鼻甲内无气房
A.窦内侧壁有颈内动脉与其外侧的展神经 B.窦的下内方与筛板相邻 C.窦的上内方隔内侧壁骨质与垂体相邻 D.窦的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三叉神经眼支与上颌神经通过 E.窦的前端与面部、鼻部静脉,后端与颞骨岩尖处的岩上、下窦相交通
A.鼓膜破裂 B.耳硬化症 C.听神经病 D.SOM E.中耳癌
A.位于肌肉层与黏膜层之间 B.在咽后壁中线上 C.比较坚韧 D.是提咽肌的附着处 E.分隔咽后间隙
A.球囊和椭圆囊位置相互垂直 B.球囊动纤毛均背离微纹排列 C.椭圆囊动纤毛均朝向微纹排列 D.球囊斑略与同侧后半规管平行 E.椭圆囊斑略与外半规管平行
A.Mann试验阴性说明患者不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B.迷路性损害时,原地踏步试验身体旋转方向与眼震慢方向相同 C.小脑疾患时,Romberg试验偏倒向患侧或后方 D.小脑疾患时,书写试验字迹偏斜 E.Quix试验可鉴别周围性和中枢性前庭损害
A.次声波 B.<800H低频声波 C.直线加速度 D.超声波 E.重力
A.(+) B.(-) C.AC D.AC=BC E.(±)
A.防声作用 B.引流作用 C.维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 D.对内耳的保护作用 E.消声作用
A.基因突变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Y染色体伴性遗传 E.X染色体伴性遗传
A.喉上动脉源自甲状腺上动脉 B.喉上神经行于甲状腺上动脉的内侧 C.喉上神经可能从甲状腺上动脉分支间穿过 D.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平行 E.支配喉内肌的神经有时直接从迷走神经分出
A.颌下淋巴结 B.颈上深淋巴结 C.颈动脉分叉淋巴结 D.锁骨上淋巴结 E.枕后淋巴结
A.筛后动脉分支 B.上唇动脉分支 C.腭大动脉分支 D.筛前动脉分支 E.眶下动脉分支
A.颧骨、鳞部、岩部、鼓部、乳突 B.枕骨、岩部、乳突部、鼓部、茎突 C.鳞部、颧骨、蝶骨、乳突、茎突 D.鳞部、乳突、岩部、鼓部、茎突 E.茎突、鳞部、枕骨、额骨、颧骨
A.肢端肥大症 B.甲状腺功能减退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肥胖症 E.女性绝经期后的内分泌紊乱
A.第一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 B.第二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 C.第三级神经元、第四级神经元 D.第一级神经元、第四级神经元 E.第一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
A.蝶窦前壁 B.蝶窦外侧壁 C.后组筛窦内侧壁 D.蝶窦后壁 E.后组筛窦外侧壁
A.SOAE B.EOAE C.DPOAE D.TEOAE E.SFOAE
A.浅部的1层 B.浅部的2层 C.浅部的3层 D.浅部的4层 E.5层组织都包括
A.1.5~2.0cm B.2.5~3.5cm C.4.0~4.5cm D.2.0~2.5cm E.3.5~4.0cm
A.环杓后肌 B.杓横肌 C.杓斜肌 D.环甲肌 E.杓侧肌
A.肌层 B.纤维层 C.脂肪层 D.黏膜层 E.疏松结缔组织层
A.两侧口角至鼻根部三点连线内的区域 B.面浅静脉与面深静脉之间的区域 C.两眼外眦与下颏尖三点连线的区域 D.强调外鼻静脉与眼静脉及海绵窦的关系,没有具体的范围 E.双耳屏与下颏尖三点连线区域
A.鼻咽侧壁的顶与咽中缩肌的上凹缘之间的间隙 B.鼻咽侧壁的顶与咽上缩肌的上凹缘之间的间隙 C.鼻咽侧壁的顶与咽下缩肌的上凹缘之间的间隙 D.鼻咽侧壁的顶与咽中缩肌的下凹缘之间的间隙 E.鼻咽侧壁的顶与咽上缩肌的下凹缘之间的间隙
A.3.0kHz B.2.5kHz C.2.0kHz D.1.5kHz E.1kHz
A.黏膜层、黏膜肌层、肌层、浆膜层 B.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纤维层 C.黏膜层、黏膜肌层、肌层、纤维层 D.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固有层 E.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A.位于弹力纤维层与胶原纤维层间 B.为致密结缔组织 C.声带息肉发生于此层 D.正常时该间隙清晰可辨 E.占声带游离缘膜间部
A.岩浅大神经 B.岩深神经 C.鼓索神经 D.镫骨肌支 E.下颌缘支
A.中性粒细胞增多 B.嗜碱细胞增多 C.红细胞增多 D.淋巴细胞增多 E.嗜酸细胞增多
A.30°~40° B.25°~30° C.30°~35° D.20°~25° E.30°~45°
A.病变位于前庭神经核以上 B.多见于中枢性眩晕 C.部分前庭传导束受到影响 D.一部分前庭反应异常,另一部分保持正常 E.以上均不正确
A.翼腭裂孔 B.蝶腭孔 C.腭大孔 D.卵圆孔 E.棘孔
A.甲状软骨 B.杓状软骨 C.楔状软骨 D.环状软骨 E.会厌软骨
A.腭帆提肌 B.咽鼓管咽肌 C.腭咽肌 D.腭舌肌 E.腭帆张肌
A.鼻腔与口腔无有效的气流通过 B.胸腹呼吸运动停止 C.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D.持续的奋力呼吸 E.鼾声明显
A.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B.单层鳞状上皮 C.单层柱状上皮 D.纤毛柱状上皮 E.复层柱状上皮
A.迷走神经干起始于疑核 B.在气管食管间上行达喉部 C.左侧比右侧长 D.在喉内分为前支与后支 E.无感觉支,不司理咽喉部感觉
A.眼眶除外侧壁外,其余三面均被各鼻窦围绕 B.筛窦与眼眶之间仅隔一薄骨板 C.眶顶壁可有先天缺损 D.眼眶由额骨、颧骨、蝶骨、上颌骨、筛骨5块骨组成 E.蝶筛病变可侵入眶上裂
A.主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 B.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 C.痛觉感受器的传入纤维 D.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纤维 E.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纤维
A.卵圆窗、圆窗 B.咽鼓管的鼓室开口 C.颈静脉球 D.面神经乳突段骨管 E.乙状窦
A.过指试验 B.注视试验 C.跟随试验 D.Romberg试验 E.Hennebert征
A.食管入口处 B.主动脉弓横过食管处 C.左主支气管横过食管处 D.右主支气管横过食管处 E.穿过膈肌处
A.贯穿颈动脉三角的全长,在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下降 B.在颈动脉三角内分出喉上神经 C.左喉返神经在左侧钩绕主动脉弓 D.喉上神经的内支支配环甲肌 E.喉上神经感觉支分布声门裂以下的喉黏膜
A.舌咽神经 B.迷走神经 C.副神经 D.舌神经 E.交感神经
A.长为1/3,宽为1/5 B.长为1/2,宽为1/4 C.长为1/4,宽为1/3 D.长为1/3,宽为1/3 E.长为1/2,宽为1/5
A.下颌后静脉 B.耳颞神经 C.颞浅动、静脉 D.颈外动脉 E.上颌动、静脉
A.纯音听阈测试 B.音叉试验 C.言语识别率 D.声导抗测试 E.表试验
A.17 B.2 C.1.3 D.28 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