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骨、脂肪、肌肉、空气 B.骨、肌肉、脂肪、空气 C.脂肪、骨、肌肉、空气 D.肌肉、骨、脂肪、空气 E.肌肉、脂肪、骨、空气
A.外周静脉法 B.中心静脉法 C.选择性动脉DSA D.超选择性动脉DSA E.非选择性动脉DSA
A.0.5mm B.1.0mm C.1.5mm D.2.0mm E.2.5mm
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四肢 E.脊柱
A.辐射线的性质 B.X线剂量 C.照射部位和范围 D.血型 E.照射方式
A.平滑处理 B.最大密度处理 C.平均处理 D.边缘增强处理 E.阴影显示处理
A.肾脏 B.尿道 C.膀胱 D.输尿管 E.肾动脉
A.X-CT B.MRI C.ECT D.PET E.SPECT
A.也称散射效应 B.与物质的原子序数无关 C.与电子数成反比 D.产生的散射线使胶片产生灰雾 E.产生的散射线对防护带米困难
属于生理排泄法的检查是()。
A.尿道造影 B.逆行肾盂造影 C.腹主动脉造影 D.静脉肾盂造影 E.腹膜后充气造影
A.熔点 B.厚度 C.感光度 D.保存性 E.几何尺寸
A.前臂与上臂长轴线一致 B.前臂偏上臂轴线外侧10°~15°角 C.前臂偏上臂轴线内侧10°~15°角 D.前臂偏上臂轴线前侧10°~15°角 E.前臂偏上臂轴线后侧10°~15°角
A.第2颈椎 B.第3颈椎 C.第4颈椎 D.第5颈椎 E.第6颈椎
A.X线强度指的是管电压的高低 B.kVp代表X线的质,mAs代表X线的量 C.阳极靶物质的原子序数越高,X线强度越大 D.X线强度与管电压平方成正比 E.整流后的脉动电压越接近峰值,其X线强度越大
A.腕骨 B.肱骨 C.锁骨 D.尺骨 E.指骨
A.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 B.改善专业人员培训水平 C.达到全面的组织管理 D.建立标准化及评价方法 E.改善人员间的横向联系,达到全面质量管理共识
A.400nm以下 B.500nm以下 C.600nm以下 D.700nm以下 E.800nm以下
A.密度 B.锐利度 C.宽容度 D.颗粒度 E.失真度
A.是透过物质后X线强度的差异 B.符合指数规律 C.受X线吸收系数影响 D.与人体吸收无关 E.对比剂可改变对比度
A.指数衰减关系 B.线性衰减关系 C.与距离平方成正比 D.康普顿散射效应关系 E.透射线强度是原射线强度的一半
A.直接影响照片对比度 B.胶片γ值决定对比度的大小 C.使用增感屏可提高对比度 D.冲洗条件对对比度无影响 E.γ值不同则对比度不同
A.胶片因素 B.冲洗因素 C.射线因素 D.屏/片组合 E.被照体本身因素
A.使用方便 B.刺激性小 C.理化性能稳定 D.易于吸收与排泄 E.以上都是
A.10 B.1 C.1/10 D.1/100 E.1/1000
A.指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 B.依存于X线对比度 C.双面药膜的对比度是单面药膜的2倍 D.主要受胶片γ值等因素影响 E.与被照体因素无关
A.被照体的差异是基础 B.受荧光体特性影响 C.与胶片特性无关 D.与观片灯因素有关 E.取决于医师的知识、经验等
A.在像面的不同方位上实际焦点的投影 B.实际焦点在X线管长轴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C.在X线管靶面下垂直方向上水平投影的大小 D.从灯丝正面发出的电子所形成的焦点 E.有效焦点为一矩形,大小为a×bsinα
A.0.5mm B.0.2mm C.1.0mm D.0.1mm E.2.0mm
A.H表示几何模糊 B.F表示焦点尺寸 C.b表示焦-片距 D.a表示焦-肢距 E.H=0.2mm为模糊阈值
A.2倍 B.3倍 C.4倍 D.5倍 E.6倍
A.平行线 B.垂直线 C.轴线 D.斜射线 E.中心线
A.M表示放大率 B.a表示肢片距 C.b表示焦片距 D.影像放大对像质的影响大于变形 E.放大对成像是有害的
A.使被照体与胶片平行 B.被照体远离中心线 C.被照体远离胶片 D.应减小焦-肢距 E.中心线应垂直于被照体入射
A.X线球管发射锥形X线束 B.X线束入射被照体曝光面的大小称照射野 C.摄影时照射野应尽量大 D.摄影中的X线束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E.X线束中心部分的X线为中心线
A.钨 B.铝 C.锌 D.铜 E.铁
A.相干散射 B.光电效应 C.光核反应 D.电子对效应 E.康普顿效应
A.观片灯亮度 B.照明用电源电压 C.肉眼的MTF D.室内照明条件 E.环境明暗程度
A.被照体固定 B.选择适当的呼吸方法 C.缩短曝光时间 D.缩短焦-片距 E.肢体应靠近胶片
A.量子斑点比例较小 B.胶片颗粒性为主 C.增感屏颗粒性无影响 D.增加mAs可减少斑点 E.胶片对比度无影响
A.半价层 B.靶物质 C.kV D.mAs E.整流波形
A.毫安 B.时间 C.千伏 D.毫安秒 E.靶物质
A.轨道发生几率大 B.使病人接受的照射量少 C.发生几率与原子序数的四次方成正比 D.不产生有效的散射 E.发生几率和X线能量的3次方成反比
A.可获得低对比照片 B.可延长球管寿命 C.散射线多 D.利于病人防护 E.降低照片清晰度
A.采用低电压摄影 B.常规摄取轴位及侧斜位 C.使用双面增感屏 D.应对乳腺施加压迫 E.选用高分辨率胶片
A.可分为感蓝片和感绿片 B.感蓝片也叫色盲片 C.感绿片也叫正色片 D.直接反转片是双面乳剂 E.CT用胶片均为单面乳剂
A.AgCl B.AgBr C.AgI D.AgF E.AgBr+AgI
A.明胶是一种吸卤剂 B.明胶不参与坚膜作用 C.明胶是一种保护性胶体 D.明胶膨胀后有多孔性 E.明胶最大缺点是不稳定
A.光采集容量提高 B.可获得最大光吸收 C.可减少影像模糊 D.增加荧光交叠效应 E.可减少散射光
A.本底灰雾 B.感光度 C.对比度 D.颗粒度 E.宽容度
A.晶体颗粒大感光度高 B.晶体颗粒分布均匀对比度高 C.晶体颗粒大小不一宽容度高 D.晶体颗粒小分辨率低 E.晶体颗粒小涂层薄清晰度好
A.起始点密度与片基灰雾 B.乳剂灰雾与片基灰雾 C.最大密度与乳剂灰雾 D.片基灰雾 E.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
A.220nm B.320nm C.420nm D.520nm E.620nm
A.是描绘曝光量与所产生密度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B.曲线可以表示出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 C.特性曲线也称H-D曲线 D.曲线的横坐标为曝光量,纵坐标为密度 E.曲线的横坐标为密度,纵坐标为曝光量
A.不应存放在高温、潮湿及过分干燥的地方 B.防止水或药液溅污 C.胶片应随装随用 D.暗盒要直立放置 E.应定期用乙醇清洁剂擦去污剂,擦去污剂后强光晒干
A.明矾--坚膜 B.醋酸--显影停止剂 C.溴化钾--定影保护剂 D.亚硫酸钠--防止海波分析出硫 E.硫代硫酸钠--定影剂
A.形成潜影 B.形成感光中心 C.形成显影中心 D.形成光密度影像 E.形成灰雾中心
A.显影剂含量少 B.显影液被稀释 C.空气氧化,显影液疲劳 D.显影液中有机物的沉积过多 E.保护剂含量少
A.干燥设定温度低 B.干燥组件湿度大 C.定影液疲劳 D.水洗不足 E.水洗温度低于常温
A.信息采集 B.重建 C.量化 D.转换 E.分割
A.256 B.512 C.1024 D.2048 E.4096
A.模拟影像 B.数字影像 C.黑白影像 D.彩色影像 E.电信号
A.Al3+ B.Eu2+ C.Cu2+ D.TI2+ E.Se2+
A.对比度好 B.分辨率高 C.成像速度慢 D.可以动态成像 E.视野大
A.薄膜晶体管技术 B.光敏照相机技术 C.光电倍增管技术 D.光激励发光技术 E.非晶硒技术
A.矩阵大小 B.X线剂量 C.球管焦点 D.摄影体位 E.采像速率
A.需要水溶性碘对比剂 B.属X线检查法 C.通过光学减影技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显影清晰 D.1977年获得第一张DSA图像 E.该技术应用已较普遍
A.KW B.HU C.W D.L E.CM
A.0~160 B.0~80 C.0~40 D.40~80 E.80~160
A.是一种平滑、柔和的函数 B.会提高密度分辨率 C.会降低噪声 D.会降低对比度 E.会强化边缘、轮廓
A.先有K空间信号,再有实际磁共振图像 B.先有实际磁共振图像,再有K空间信号 C.二者同时出现 D.不需要K空间信号 E.K空间信号就是实际磁共振图像
A.成像速度快于SE序列 B.磁敏感伪影减少 C.运动伪影减少 D.对磁场不均匀性不敏感 E.射频能量累积少
A.信号强度大 B.可以进行功能磁共振 C.采集时间短 D.高空间分辨率 E.可设计为开放性磁体
A.无电离辐射 B.软组织成像效果好 C.多断面成像 D.成像速度快于CT E.多参数成像
A.高对比度 B.多方位成像 C.骨伪像 D.运动伪像 E.多参数成像
A.胶片 B.连杆 C.滤线栅 D.X线球管 E.体层面在胶片上投影位置
A.铁当量 B.铜当量 C.银当量 D.铅当量 E.铝当量
A.中央处理器 B.阵列处理器 C.模数转换器 D.反投影滤过器 E.重建滤波器
A.铝 B.铁 C.钼 D.铅 E.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