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肺结核 B.急性支气管炎 C.肺水肿 D.肺脓肿 E.肺淤血
A.静脉穿刺部位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消毒皮肤 B.进针时将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见回血后立刻松开压脉带 D.取出血后立即将血液注入试管 E.如抗凝血,将取出的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抗凝管中,轻轻混匀。
A.溶血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恶性贫血 E.失血性贫血
A.0.375 B.0.75 C.1.0 D.1.75 E.2.75
A.1ml B.2ml C.3ml D.4ml E.5ml
A.Alder-Reilly畸形 B.May-Hegglin畸形 C.Pelger-Huet畸形 D.Dohle小体 E.Auer小体
A.悬浮红细胞 B.洗涤红细胞 C.辐照红细胞 D.少白细胞红细胞 E.浓缩红细胞
A.溶血性贫血 B.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镰状细胞性贫血(HBs病) E.恶性贫血
A.贫血 B.白细胞减少 C.LE细胞 D.类风湿因子 E.淋巴细胞
A.浓缩粒细胞 B.全血 C.白蛋白 D.浓缩红细胞 E.冰冻血浆
A.血清淀粉酶在发病3~5天后可恢复正常 B.血清淀粉酶P同工酶升高 C.血清淀粉酶S同工酶升高 D.血清淀粉酶的高低与病变轻重有关 E.血钙小于1.75mmol/L常提示预后不良,有25%的急性胰腺炎的病人可见血钙降低
A.甲苯 B.盐酸 C.二甲苯 D.草酸钾 E.麝香草酚
A.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膜 B.必需为外源性物质 C.在血浆中不与蛋白质结合,也不被其吸附 D.不为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 E.测定方法简便可靠
A.反向间接血凝法 B.荧光抗体技术 C.放射免疫测定 D.ELISA法 E.胶乳凝集试验
A.免疫荧光 B.免疫印迹 C.免疫比浊 D.免疫层析 E.凝集反应
A.ELISA B.免疫荧光 C.免疫印迹 D.胶体金层析 E.流式细胞仪
A.10% B.20% C.30% D.5% E.1%
A.实质细胞水肿 B.血管壁细胞侵润、间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 C.实质细胞萎缩 D.实质细胞增生 E.间质水肿、钙化、淀粉样沉积形成
A.6.2~7.4 B.7.2~7.4 C.6.2~8.4 D.7.2~8.4 E.6.0~9.0
A.组织缺氧或氧化还原电势降低 B.机体免疫力降低 C.长期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D.长期应用头孢菌素、四环素等无效的患者 E.免疫功能正常人群
A.大肠埃希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沙门菌 D.霍乱弧菌 E.副溶血性弧菌
A.尿比密计法 B.称量法 C.折射仪法 D.化学试带法 E.超声波法
A.蛋白尿的分型 B.蛋白尿的定性 C.蛋白尿的定量 D.早期肾损害的诊断 E.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A.乳糖 B.半乳糖 C.果糖 D.蔗糖 E.葡萄糖
A.阻塞性黄疸患者 B.直肠息肉患者 C.习惯性便秘患者 D.阿米巴痢疾患者 E.副霍乱患者
A.可用于积液性质的鉴别 B.漏出液中LD活性与正常血清比较接近 C.LD>200U/L,且积液LD/血清LD<0.6为渗出液 D.化脓性渗出液LD活性上升最明显 E.积液LD/血清LD>1.0,则为恶性积液
A.慢性宫颈炎 B.滴虫性阴道炎 C.念珠菌性阴道炎 D.宫颈癌 E.子宫内膜炎
A.CD10、CD19 B.CD33、CD34 C.CD5、CD7 D.CD20、HLA-DR E.CD14、CD64
A.临床无浸润的症状和体征 B.外周血无白血病细胞 C.骨髓原始细胞<5% D.血小板数目恢复正常 E.白细胞计数4.0×109/L,中性粒细胞占25%
A.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B.淋巴瘤 C.细菌性脑膜炎 D.病毒性脑炎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患儿女,2岁。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头晕、乏力2个月。双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均明显肿大,胸骨有压痛,肝肋下1cm,脾肋下3cm,Hb42g/L,WBC18×;109/L,血涂片中原始细胞占87%,胞体较小,胞浆未见Auer小体,涂片中有较多退化细胞,本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E.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A.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1型 B.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型 C.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 D.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4型 E.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型
A.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1型 B.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型 C.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7型 D.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型 E.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
患者男性,20岁。头昏乏力,鼻黏膜及齿龈出血一周。检验:WBC42×109/L,Hb80g/L,PLT20×109/L,血片中有幼稚细胞。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粒细胞55%,早幼粒细胞20%,POX染色阳性,α-NAE染色部分呈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FAB分型为()
A.AML-M1 B.AML-M2 C.AML-M3 D.AML-M4 E.AML-M5
A.多为全血细胞减少 B.出现贫血,表现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C.粒细胞减少,可见Pelger-huet畸形 D.有时可见原始细胞 E.血小板减少,可见巨大血小板
A.血红蛋白>170g/L B.血细胞比容>0.54 C.红细胞数量>6.5×1012/L D.血小板数目>100×109/L E.白细胞数目>5×109/L
A.化脓性扁桃体炎 B.支原体感染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类白血病反应 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A.肝脏疾病 B.血液循环中抗凝物质的增加 C.见于遗传性内源凝血系统的因子Ⅷ、Ⅸ、Ⅺ等的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的减低 D.应用香豆素类等口服抗凝剂的患者 E.血栓性疾病
A.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性疾病 B.基本缺陷是血小板膜GPⅠb/Ⅸ数量减少或缺乏 C.患者的血小板对ADP无聚集反应 D.可出现GPⅠa/Ⅱa基因的缺陷 E.患者的血小板对ADP有聚集反应
A.血糖 B.OGTT C.尿糖测定 D.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E.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A.糖尿病诊断指标 B.糖尿病酮症治疗监测的灵敏指标 C.糖尿病酮症的筛选实验 D.糖尿病控制预告的非常有价值的指标 E.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指标
A.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B.血糖<2.8mmol/L C.交感神经兴奋 D.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E.反复发作的慢性低血糖可致患者痴呆
A.肾病综合征 B.急性肝炎 C.急性肾小球肾炎 D.肝硬化 E.胆囊炎
A.2~4小时 B.4~8小时 C.6~10小时 D.6~12小时 E.12~24小时
A.急性胰腺炎时,发病后8~12小时开始升高 B.急性胰腺炎时,发病后12~24小时达高峰 C.急性胰腺炎时,发病后10天下降至正常 D.其他急腹症也可轻度增高 E.腮腺炎也升高
A.cTnI B.cTnT C.Mb D.LDH4 E.CK
A.均属于肝细胞内特异性功能酶 B.曾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 C.目前IFCC推荐的方法是酶动力学方法 D.肝细胞中ALT活性比血清高2850倍 E.肝细胞中AST大部分存在于线粒体中
A.用载体致敏抗原 B.检测抗原 C.不出现凝集为阳性结果 D.出现凝集为阳性结果 E.试剂为载体致敏的抗原及相应的抗体
A.滤除激发光,只允许荧光通过 B.提供合适的激发光 C.允许亮绿色荧光通过 D.允许橙色荧光通过 E.允许橙红色荧光通过
A.通过SDS-PAGE电泳分离蛋白质样品 B.将蛋白质从凝胶转移到固相膜上 C.酶使底物显色检测固相膜上的蛋白质区带 D.被称为Westernblot E.本法分辨力和特异性低
A.sIgA B.IgG C.IgM D.IgE E.IgD
A.血平板 B.MH培养基 C.真菌培养基 D.SS琼脂 E.液体培养基
A.所取病变组织应立即进行涂片或培养 B.实验台要用消毒液拭擦消毒 C.解剖用具应严格灭菌处理 D.隔离衣、帽、口罩要高压灭菌 E.实验动物经高压灭菌后才能丢弃
A.动力和氧化酶 B.动力和触酶 C.动力和H2S D.H2S和氧化酶 E.动力和甲基红反应
A.2天 B.3~4天 C.6~10天 D.3周 E.4周
A.动物接种 B.免疫荧光法 C.酶免疫测定法 D.凝集试验 E.免疫印迹试验
A.SPS B.EDTA C.枸橼酸钠 D.肝素 E.氟化钠
A.破伤风梭菌 B.产气荚膜梭菌 C.炭疽芽孢杆菌 D.肉毒梭菌 E.艰难梭菌
A.无色透明 B.椭圆形 C.排出不久的卵内含4~8个卵细胞 D.卵壳与卵细胞间有明显的间隙 E.以上都是
A.0.40ml B.0.38ml C.0.39ml D.0.36ml E.2.0ml
A.CD19 B.CD3 C.CD7 D.CD33 E.CD14
患者,女性,20岁。头昏、乏力,两下肢有散在游斑,肝、脾未触及。血红蛋白45g/L,红细胞计数1.06×1012/L,白细胞计数2×109/L,中性30%,淋巴70%,血小板计数25×1012/L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未见,可能的诊断是()
A.粒细胞减少症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恶性贫血 D.白细胞不增加性白血病 E.缺铁性贫血
A.抑制蛋白合成的抗生素 B.抑制线粒体合成的抗生素 C.抑制细胞膜合成的抗生素 D.抑制核酸合成的抗生素 E.以上都是
A.CD3 B.PWM-R C.绵羊红细胞受体 D.补体受体 E.CD80分子
A.湿热细菌更易吸收水分,膨胀破裂 B.湿热有一定潜热,穿透力大 C.湿热更易破坏细菌染色体 D.细菌在干热条件下耐热性更强 E.细菌在干燥条件下存活时间长
A.白色 B.褐色 C.银灰色 D.红色 E.黑色
A.总大肠菌群菌落数 B.总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 C.总大肠菌群最可能数 D.总大肠菌群菌落形成单位 E.总大肠菌群指数
A.血吸虫病 B.钩虫病与丝虫病 C.蛔虫病和阿米巴痢疾 D.带绦虫病 E.疟疾与弓形虫病
A.感染 B.出血 C.脾不大 D.淋巴结肿大 E.外周血与骨髓三系细胞减少
A.碱性磷酸酶 B.肌酸激酶 C.淀粉酶 D.γ-谷氨酰基转移酶 E.脂肪酶
A.红细胞相对数量 B.红细胞体积 C.平均红细胞容积 D.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A.淋巴结注射 B.静脉注射 C.皮内注射 D.皮下注射 E.肌内注射
A.肌酸激酶 B.淀粉酶 C.脂肪酶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E.胆碱酯酶
A.肾小管性酸中毒 B.静注葡萄糖 C.肾功能不全 D.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E.吸收不良综合征
A.0级 B.一级 C.二级 D.既有0级又有一级 E.既有一级又有二级
A.IgG定量测定 B.抗原组分鉴定 C.IgG类别鉴定 D.抗原分子量测定 E.抗体效价测定
A.LD1>LD2 B.LD2>LD3 C.LD3>LD4 D.LD4>LD5 E.LD2>LD1
A.沉淀反应 B.中和试验 C.凝集试验 D.溶菌试验 E.免疫抑制试验
A.温度 B.酸碱度 C.蛋白质浓度 D.总钙浓度 E.磷浓度
A.受者血浆+供者血浆 B.受者血细胞+供者血清 C.受者血清+供者血细胞 D.受者血细胞+供者血细胞 E.受者血清+供者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