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情绪变化 B.情绪与情感的两极矛盾 C.高级的社会情感有了较大的发展 D.个性成熟、特点鲜明 E.意志坚定、自我意识明确
A.因人而异 B.循序渐进 C.持之以恒 D.被动参与 E.全面锻炼
A.各种疾病患者 B.残疾者 C.老年人 D.慢性病患者 E.疾病或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
A.半腱肌 B.半膜肌 C.股薄肌 D.缝匠肌 E.股内侧肌
A.延髓 B.大脑脚 C.脑桥 D.中脑 E.下丘脑
A.指疾病或损伤发生之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防止发生并发症及功能障碍或继发性残疾的过程 B.预防可能导致残疾的各种损伤或疾病,避免发生原发性残疾的过程 C.脑血管意外之后,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以预防关节挛缩,采取合适的体位避免痉挛畸形 D.残疾已经发生,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防止残疾恶化的过程 E.骨折患者,早期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以预防关节活动障碍的发生
A.采用综合措施(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和工程等)进行康复 B.以残疾者和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 C.强调功能训练、再训练 D.以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E.以提高生活质量
A.3% B.4.9% C.8% D.10% E.15%
A.药物治疗 B.循序渐进 C.持之以恒 D.主动参与 E.因人而异
A.“国际残疾分类”方案 B.“残疾的预防与康复” C.“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ICF.” D.“联合意见书” E.《社区康复(CBR)—残疾人参与、残疾人受益》
A.各种疾病患者 B.老年人 C.残疾者 D.慢性病患者 E.疾病或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
A.病情和目标差异 B.年龄和性别差异 C.皮肤和相貌差异 D.兴趣和文化差异 E.经济和环境差异
A.视力残疾 B.听力语言残疾 C.内脏残疾 D.智力残疾 E.肢体残疾
A.以人体疾病为中心 B.强调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C.以疾病诊断和系统功能 D.以疾病为核心,强调去除病因、挽救生命 E.以药物和手术为主
A.康复基础学 B.康复机能评定 C.社区康复 D.康复治疗学 E.临床诊断学
A.疾病在发病后,需要积极的康复介入 B.积极的康复介入,以预防继发性功能障碍或残疾的发生 C.已经发生功能障碍后,可以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 D.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防止功能障碍的加重或恶化 E.健身锻炼和合理的生活习惯,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功能障碍的可能性
A.支点 B.力点 C.阻力点 D.原点 E.起点
A.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B.肌肉的初长度 C.运动单位募集 D.皮肤湿度 E.性别、年龄
A.原动肌 B.拮抗肌 C.固定肌 D.协同肌 E.联合肌
A.是指手和手指的运动及手眼协调的能力 B.多为小肌肉的运动 C.在全身大肌肉发育后迅速发育 D.儿童的手在完成精细动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E.3岁的儿童则能用剪子剪东西
A.无限大 B.为零 C.高于正常水平 D.低于正常水平 E.等于正常水平
A.以相邻郎飞节间形成局部电流传导 B.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 C.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 D.不衰减扩布 E.以上都不是
A.突触间隙大约为2nm B.突触前后膜阻抗较低 C.突触前动作电位是突触传递的直接因素 D.突触延搁短 E.通常为单向传递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超极化 E.除极
A.局部电位 B.阈电位 C.锋电位 D.负后电位 E.以上都不是
A.它是顺势变化的电位 B.它可作衰减性扩布 C.它可作不衰减性扩布 D.它是个极化反转的电位 E.它具有“全或无”特性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除极化 E.以上都不是
A.细胞外K+浓度小于细胞内的浓度 B.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C.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D.细胞内外K+浓度差加大可使静息电位加大 E.加大细胞外K+浓度,会使静息电位减少
A.局部电位 B.阈电位 C.锋电位 D.后电位 E.负后电位
A.50次 B.100次 C.200次 D.400次 E.500次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E.6~7岁
A.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开始发育的速度是不均一的 B.各器官、组织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是不等同的 C.小儿生长发育可见身高和体格明显增大的两个高峰期 D.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儿童期,一个是青春期 E.器官功能发育是不等速的,是与其功能需要相适应的
A.重量的增加 B.长度的增加 C.髓鞘的形成 D.位置的上移 E.腹壁反射的出现
A.儿童擦腿综合征 B.咬指甲、磨牙 C.攻击、说谎 D.吸吮手指或吸衣物 E.挖鼻孔或啼过多
A.拥抱反射 B.手握持反射 C.紧张性颈反射 D.跟腱反射 E.紧张性迷路反射
A.12个月 B.15个月 C.18个月 D.20个月 E.24个月
A.1个月的婴儿呈自然反射发音 B.4个月的婴儿辅音增加 C.6个月的婴儿已能模仿单音节声音 D.11个月的婴儿出现双音节 E.12个月的婴儿能说出简单的词和重复的字
A.多见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儿童 B.大部分是不利于正常运动的形成 C.存在过久会干扰正常运动的形成 D.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E.正常情况下2~6个月内消失
A.运动发育 B.心理发育 C.生理发育 D.社会心理发育 E.运动和心理社会发育
A.大脑的皮质较薄 B.树突与轴突少而短 C.脑重量较轻 D.神经髓鞘形成不完善 E.脑组织耗氧量大
A.发育的次序从头逐渐向下肢 B.动作发育上,先抬头,继而抬胸、坐起、站立 C.小儿的活动先臂后手、先腿后脚,躯干的生长先于四肢 D.小儿先是全掌握持,以后才会用手指取物 E.小儿活动时先学会放下、坐下及停步,后才学会抓握、站起、往前走等动作
A.中枢神经系统 B.骨骼系统 C.循环系统 D.呼吸系统 E.泌尿系统
A.丘脑、下丘脑 B.下丘脑、苍白球 C.丘脑、苍白球 D.苍白球、新纹状体 E.大脑皮质、新纹状体
A.肌肉形态B.姿势C.软硬度D.肢体运动幅度改变E.关节伸展度
A.对身体的自我感觉阶段 B.对自我同一性的意识阶段 C.对自我尊重的意识阶段 D.对自我扩展的意识阶段 E.对自我信任的意识阶段
A.视感觉 B.听感觉 C.嗅觉 D.味觉 E.皮肤感觉
A.肌肉 B.结缔组织 C.神经 D.肾 E.胃液
A.10欧 B.4欧 C.5欧 D.8欧 E.7欧
A.0.O5~O.1mA/cm2 B.0.1~0.25mA/cm2 C.0.25~0.5mA/cm2 D.0.5~0.75mA/cm2 E.0.75~1.0mA/cm2
A.33~36℃ B.38~42℃ C.45~47℃ D.52~54℃ E.55~60℃
A.紫外线红斑一般在照射后6~8小时出现 B.紫外线红斑一般在照射后12小时出现 C.中波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明显 D.长波紫外线的色素作用较强 E.短波紫外线的杀菌作用较强
A.3×108m/s B.3×108m/s C.1×108m/s D.1×108m/s E.2×108m/s
A.强感应电流和强断续直流电流 B.强感应电流和方波电流 C.三角波电流和直流电流 D.强感应电流和三角波电流 E.方波电流和直流电流
A.达到脚背 B.达到踝关节 C.达到小腿下1/3 D.达到小腿上1/3 E.达到膝盖
A.1m~1mm B.1m~10cm C.10m~1cm D.10mm~1mm E.10mm~100mm
A.传导 B.辐射 C.位移 D.对流 E.以上都不是
A.>1cm B.0.3~0.4cm C.0.5~0.6cm D.0.7~0.8cm E.无所谓
A.7.37m B.7.37cm C.7.37km D.7.37mm E.7.37nm
A.固定法 B.移动法 C.抽吸法 D.干扰电振动按摩法 E.以上都是
A.1~2mm B.4~6mm C.1~4mm D.2~5mm E.紧贴治疗部位
A.2个 B.4个 C.6个 D.8个 E.10个
A.亚红斑量 B.强红斑量 C.红斑量 D.超强红斑量 E.无所谓
A.错觉 B.感觉 C.视差 D.惯性 E.补偿
A.1岁 B.2岁 C.3岁后 D.3岁前 E.4岁后
A.1~2秒 B.20~40秒 C.60~70秒 D.70~80秒 E.50~60秒
A.仍处于急性期 B.体内大量病毒复制,传染性强 C.已转为慢性肝炎 D.进入恢复期 E.病情好转
A.基本结构 B.特殊结构 C.侵袭力和毒素 D.分解代谢产物 E.侵入机体的途径
A.粪 B.血液 C.唾液 D.鼻咽分泌物 E.尿
A.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 B.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C.不能穿过胎盘参与局部免疫 D.抗体对免疫应答有正、负调节作用 E.调理吞噬作用
A.是一组具有酶促反应活性的脂类物质 B.具有溶解细胞、促进吞噬的作用,但无炎症介质效应 C.对热稳定 D.中和毒素作用 E.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
A.外斐氏试验 B.肥达氏试验 C.结核菌素试验 D.抗O试验 E.抗核抗体试验
A.柯萨奇病毒 B.腺病毒 C.乙肝病毒 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E.丙肝病毒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螺旋体 E.放线菌
A.所有细菌都能引起宿主致病 B.一种致病菌只能引起宿主一种疾病 C.不同的致病菌其致病能力不同 D.同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其致病能力相同 E.不同的致病菌其致病能力相同
A.A群链球菌 B.B群链球菌 C.C群链球菌 D.D群链球菌 E.E群链球菌
A.T细胞介导,巨噬细胞参与 B.致敏Tc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 C.由TD抗原引起 D.CD3传递活化的第一信号 E.抗体-肽-MHC复合物传递活化的第二信号
A.吞噬细胞 B.淋巴细胞 C.上皮细胞 D.巨噬细胞 E.巨核细胞
A.葡萄球菌属是一群革兰阳性球菌 B.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C.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三种 D.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致病菌 E.腐生葡萄球菌多为致病菌
A.频率2~160Hz,脉宽0.1~1ms B.频率1~100Hz,脉宽0.1~1ms C.频率2~160Hz,脉宽0.01~0.2ms D.频率1~160Hz,脉宽2~500μs E.频率1~100Hz,脉宽1~1000μs
A.100kHz~300GHz B.0~1kHz C.0~100Hz D.1kHz以上 E.1~100k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