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疲劳法 B.靶心率法 C.潮气量法 D.代谢当量(METs)法 E.用力记分(RPE.法
A.完全融化的蜡液倒入搪瓷盘或不锈钢盘 B.蜡液厚约3~4cm C.此法用于躯干或肢体 D.石蜡冷却至表面45~50℃,取出敷于患部 E.外包塑料布、棉垫保温
A.完全熔化的蜡液冷却到55~65℃ B.患部浸入蜡液后立即提出,使患部表面形成蜡膜 C.反复浸入、提出数次,直到蜡膜厚度达到1~1.5cm D.适用于手足部 E.蜡膜达到厚度后,再持续浸入蜡液中
A.将热袋悬挂于专用的恒温水箱加热20~30分钟 B.20~30分钟/次,每日1~2/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 C.治疗用的热袋应拧干,不得滴水 D.皮肤于热袋之间的干毛巾至少6层,面积要大于热袋 E.治疗15分钟后挪开热袋检查皮肤
A.盐水浴 B.热水浴 C.中药浴 D.松脂浴 E.苏打浴
A.水疗前应排空大小便 B.水疗不宜在饥饿、饱餐后1h内进行 C.水疗室应有救护人员和必要的救护设备 D.水疗室应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地面防滑 E.患者水疗结束后应注意保暖穿衣,休息15min,适当喝水
A.避免过度训练 B.避免替代运动 C.训练中应有2min的休息恢复期 D.训练中不应憋气,以防发生心血管问题 E.若发生局部不适、疼痛、痉挛等应及时报告
A.等长训练可改善肌肉耐力,作用较好 B.短暂最大训练时,若等长收缩不能维持5~10s者,可不加大负荷 C.短促等长训练时,应在间隔休息时辅以节律性呼吸,预防血压升高 D.多点等长训练适合于关节运动尚可但无法进行动态抗阻训练的患者 E.多点等长训练时,每一点的阻力应逐渐增加以确保在无痛条件下增强肌力
A.康复初始一般以最大负荷量进行,重复10次 B.康复进展期,下肢伸展训练负荷量为20%体重 C.康复进展期,下肢下压训练负荷量为70%体重 D.亚极量机械抗阻训练强度在软组织愈合早期使用 E.以轻阻力改善耐力时,则可安排3~5组共30~50次
A.共作10组,2次/天 B.持续10s后休息10s C.重复10次为一组训练 D.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 E.训练肌群在可耐受的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
A.运动方式 B.运动强度 C.运动时间 D.运动频率 E.运动地点
A.指达到靶强度的训练 B.持续训练 C.一般为30min D.间断训练 E.循环训练法
A.确定训练频率或每周锻炼次数 B.确定患者每周预计锻炼的总量或总热卡 C.将每月锻炼总量(热卡)分解到每次锻炼 D.将每次锻炼总量的METs值分解到各种预定的运动量 E.根据靶强度确定患者准备运动、训练运动和整理运动方式
A.引流体位使病变部位尽量在高处 B.使病变部位痰液向主支气管引流 C.分泌物少者,每天上、下午各引流一次 D.餐前进行为宜,每次引流一个部位,时间5~10min E.如有数个部位,则总时间不超过1小时,以免疲劳
A.采用仰卧位 B.利用腹内脏器的重量将膈肌向胸腔推压 C.两足置于床架上 D.呼气时抬高双腿 E.吸气时还原,以增加潮气量
A.呼吸时腹部收缩,经鼻缓慢深吸气 B.吸气时意念将气体吸往腹部 C.呼气时缩唇将气缓慢吹出 D.收缩腹肌以增加腹内压 E.促进横膈上抬,把气体尽量呼出
A.深吸气以达到必要吸气容量 B.短暂闭气以使气体在肺内得到最大分布 C.打开声门以进一步降低气道中的压力 D.增加腹内压来进一步增加胸内压 E.声门突然打开,高速气流使分泌物排出体外
A.在控制性活动时,应用髋的运动结合脊柱的旋转 B.以后可坐于治疗球上,采用下肢活动的对策控制平衡 C.在稳定站立训练时,通过躯干直立位下髋的运动完成侧向及物 D.逐渐可进展至站立位,站于半柱泡沫筒或全柱泡沫筒上(双足或单足) E.开始时可在坐位进行,通过上肢在矢状面的运动稳定其屈、伸肌力量
A.患者训练在行走过程中转头的动作 B.患者站立双足尽可能并拢,然后左右转头 C.前庭损害时,平衡训练可采用诱发眩晕的体位或运动的方法进行 D.从站立于硬地板开始,逐渐过渡到在薄地毯、薄枕头或沙发垫上站立 E.患者在原地转圈
A.患者侧卧位(健侧、患侧卧位均可) B.鼓励患者用患侧上肢支撑 C.帮助者先将患者双下肢置于床旁 D.帮助者一手托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按于患者位于上方的骨盆 E.帮助者抬起下方的肩部,以骨盆为枢纽转移成坐位
A.躯干、骨盆向右旋转,身体重心向右移 B.左髋屈曲、内收,膝屈曲,跨过左侧腿 C.在下面的右腿髋屈曲,髋和骨盆后旋增加基底支撑面 D.左上肢屈曲,肩胛带前伸、上旋从左侧迅速甩向右侧 E.头、颈屈曲,双上肢甩向左侧,以获得向右翻转的动力
A.头、颈和躯干向上方侧屈 B.下面的臂外展放于胸前,提供支撑点 C.上面的腿跨过下面的腿 D.同时将身体重心前移至床边 E.用下面的上肢支撑床面侧屈起身
A.滑板转移 B.错车式转移 C.侧方转移训练 D.成角转移训练 E.前向、后向转移训练
A.先将足跟移动到膝关节重力线的前方 B.双手十指交叉相握,病侧拇指在上 C.双臂前伸 D.上身前倾,重心前移,臀部离开座椅 E.将手臂突然上举,利用惯性,完成站立动作
A.不可使用矫形器坐起站立 B.先用双手支撑椅子站起 C.膝关节向后伸,锁定膝关节 D.保持站立稳定 E.用膝踝足支具者,锁定膝关节后,可以开始步行
A.定期评定 B.注意安全 C.患者主动参与 D.合理设置环境 E.治疗剂量和治疗目标
A.时间感 B.代币法 C.猜测游戏 D.删除作业 E.外出购物
A.运动性失语 B.感觉性失语 C.命名性失语 D.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E.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A.1~3个月 B.1~6个月 C.3~6个月 D.3~9个月 E.6~9个月
A.增强刺激 B.给出明确回答 C.分析错误 D.改变另一种刺激方法 E.矫正错误
A.呼吸训练 B.舌运动功能训练 C.发音训练 D.下颌运动功能训练 E.鼻咽腔闭锁功能训练(软腭训练)
A.发音启动 B.音量控制 C.音高控制 D.呼吸训练 E.持续发音控制
A.为1~2ml B.为2~3ml C.为2~4ml D.为3~4ml E.为3~5ml
A.负重主要是通过把手 B.上臂夹紧 C.持杖时腋托抵在侧胸肋骨上 D.可以单只使用 E.保持身体直立
A.身体直立 B.肘关节屈曲45° C.手腕背屈 D.高度与身体大转子保持水平 E.通过伸缩杆调节高度
A.持续时间少于100ms B.持续时间少于200ms C.持续时间少于300ms D.持续时间少于400ms E.持续时间少于500ms
A.1~2相 B.2~3相 C.1~4相 D.1~3相 E.2~4相
A.足背内侧 B.小腿前侧 C.外踝后侧 D.内踝后侧 E.跟腱表面
A.向前 B.向后 C.向左 D.向右 E.向上
A.起始为负相的三相波 B.起始为负相的双相波 C.起始为正相的双相波 D.多相波 E.单相波
A.特发性三叉神经痛 B.面神经炎 C.延髓受损 D.吉兰-巴雷综合征 E.舌咽神经痛
A.常用于S1神经根病的判定 B.常用于近心端神经受累的判定 C.刺激电流强度为超强刺激 D.在诊断神经丛病时常采用双侧对比 E.需连续记录20个波
A.重复两次检查的峰潜伏期差不得大于0.5ms B.重复两次检查的峰潜伏期差不得大于1.5ms C.重复两次检查的波幅差不得大于30% D.重复两次检查的波幅差不得大于10% E.记录必需平均叠加500次以上
A.清洁且透明 B.不污染皮肤,且能在皮肤表面停留 C.能被皮肤快速吸收 D.对皮肤无刺激作用 E.价格便宜,无气泡
A.青少年人群 B.中年人群 C.老年人群 D.运动员 E.正常健康人群
A.6~20 B.7~20 C.8~21 D.6~21 E.6~22
A.50ml B.100ml C.150ml D.200ml E.250ml
A.也称为最大耗氧量 B.是综合反映心肺功能的最好生理指标 C.正常情况下取决于心排出量和动静脉氧分压差 D.运动训练可通过外周效应和中心效应提高最大摄氧量 E.一般在40岁时达到峰值
A.5% B.10% C.15% D.20% E.25%
A.膝塌陷步态 B.膝过伸步态 C.鸭步步态 D.跨栏步态 E.酩酊步态
A.根据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引流体位,使痰液向主支气管引流 B.体位引流宜在餐后进行,每次引流一个部位 C.有数个部位引流时,总时间不超过30~45分钟 D.分泌物少者,可每天上下午各引流一次 E.痰量多的患者可以每天引流3~4次
A.1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6个月 E.8个月
A.第2腰椎前缘 B.第3腰椎前缘 C.第4腰椎前缘 D.第2骶椎前缘 E.第3骶椎前缘
A.2cm B.3cm C.4cm D.5cm E.6cm
A.2° B.4° C.8° D.10° E.15°
A.颜色失认 B.物品失认 C.形状失认 D.面容失认 E.形态觉失认
A.Albert划杠试验 B.删字试验 C.画钟试验 D.书写实验 E.词汇辨认
A.抄写、描写 B.自发言语 C.听觉理解 D.复述检查 E.命名检查
A.0分 B.5分 C.10分 D.15分 E.20分
A.14项 B.15项 C.16项 D.17项 E.18项
A.频率2~160Hz,脉宽0.1~1ms B.频率1~100Hz,脉宽0.1~1ms C.频率2~160Hz,脉宽0.01~0.2ms D.频率2~160Hz,脉宽1~2ms E.频率1~100Hz,脉宽0.01~1ms
A.词汇理解 B.运用手势、笔谈的训练 C.句法能力训练 D.失用训练 E.计算功能训练
A.碱性烧伤 B.中性烧伤 C.蛋白质溶解破坏 D.蛋白质凝固坏死 E.可以照射紫外线、涂甘油酒精液
A.结膜炎 B.角膜炎 C.白内障 D.电光性眼炎 E.青光眼
A.增加照射剂量 B.减少照射剂量 C.减至弱红斑量 D.立即停止照射 E.立即大幅度加量
A.灯管启燃后,给予相应的预热时间 B.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每隔3个月测1次MED C.高压汞灯熄灭后不能立即点燃,需等灯管冷却后再重新点燃 D.清洁灯管应在冷却的状态下进行,以95%的无水乙醇棉球擦拭 E.伤口照射后,清洁换药,拭去脓血、渗液,勿施任何外用药物
A.发汗治疗时应用发光的红外线灯 B.病灶较深时应用发光的红外线灯 C.肩、手足等小部位照射可用小灯 D.躯干、双下肢或全身照射可用光浴箱 E.背、腹部等应用功率为500~1000w的大灯
一般超声最短治疗时间为1min/cm2,最长的总治疗时间为15分钟,那么()
A.选用1cm2的声头最大的治疗面积为5cm2 B.选用1cm2的声头最大的治疗面积为10cm2 C.选用1cm2的声头最大的治疗面积为15cm2 D.选用5cm2的声头最大的治疗面积为65cm2 E.选用5cm2的声头最大的治疗面积为70cm2
A.定时加入新蜡 B.定时清除杂质可用过滤法 C.定时清除杂质可用滑石粉沉淀法 D.定时清除杂质可用白陶土沉淀法 E.水洗沉淀法是熔蜡后加入石蜡量1/4~1/3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