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肝静脉 B.胃左静脉 C.胃右静脉 D.直肠上静脉 E.脾静脉
A.突触间隙≤20nm B.前后膜对称性增厚 C.突触小泡为S型 D.突触前栅为细孔10~20nm E.突触小泡为F型
A.链激酶 B.凝固酶 C.透明质酸酶 D.溶血毒素 E.M蛋白
A.喉前庭 B.喉室 C.声门裂 D.前庭裂 E.声门下腔
A.采用综合措施(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和工程等)进行康复 B.以残疾者和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 C.强调功能训练、再训练 D.以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E.提高生活质量
A.灰质前角属于下运动神经元 B.灰质后角有传递痛温觉和部分触觉的第二级感觉神经细胞 C.颈髓8到腰髓2侧角主要是交感神经细胞 D.腰髓2到骶髓4侧角为脊髓副交感中枢 E.白质包括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薄束和楔束,分别负责随意运动支配和感觉传导的功能
A.时间 B.识记材料的数量 C.学习程度 D.序列位置因素 E.地点
A.高效性 B.多效性 C.重叠性 D.特异性 E.网络性
A.胞体结构包括:胞膜、胞核和核周质 B.胞突中代谢和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蛋白质几乎都是胞体内合成,运送至胞突 C.神经元的原发转运系统主要是Na+-K+泵,需要ATP参与 D.轴突在形态上是一个缺乏游离核蛋白和粗面内质网的三角形或扇形 E.轴突外被髓鞘,末梢分为纤维终末并失去髓鞘
A.正常成人体内蛋白质分解的速率大于合成速率 B.长时间运动时氨基酸的合成速率超过氧化速率 C.长时间耐力运动,体内糖原消耗基本不变,蛋白质分解代谢亦无变化 D.蛋白质分子分解成氨基酸后通过糖异生、直接被氧化等作用维持血糖稳定 E.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氨基酸可为运动提供50%~80%的能量
A.又称缝隙连接 B.突触前、后膜厚度基本相同 C.高电阻通路 D.快于大多数化学性突触 E.可为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细胞内pH、膜电压、钙调素和磷酸化作用等因素激活
A.肱尺关节,肱桡关节 B.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 C.肱尺关节,桡尺近侧关节 D.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关节 E.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远侧关节
A.呼吸 B.外呼吸 C.内呼吸 D.肺通气 E.肺换气
A.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指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在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感觉 B.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中枢突在脊髓内侧部形成薄束和楔束 C.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形成丘系交叉,最终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D.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至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 E.部分神经元一直不交叉,投射到同侧小脑皮质
A.肝脏 B.胸腺 C.胰腺 D.腭扁桃体 E.脾
A.真菌 B.细菌 C.放线菌 D.支原体 E.衣原体
A.右颈总动脉 B.左颈总动脉 C.冠状动脉 D.右锁骨下动脉 E.肺动脉干
A.肢体残疾、活动受限、参与受限 B.残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 C.精神残疾、活动受限、肢体残疾 D.残损、精神残疾、参与受限 E.活动受限、残损、肢体残疾
A.7.37m B.7.37cm C.7.37km D.7.37mm E.7.37nm
人体内CO2及O2等气体分子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易化扩散 B.单纯扩散 C.主动转运 D.被动转运 E.蛋白质通道扩散
A.医务人员带菌率高,是引起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B.常引起皮肤化脓性感染 C.表皮溶解毒素可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D.血浆凝固酶与葡萄球菌感染易于局限化 E.产生的杀白细胞素可引起食物中毒
A.错觉 B.感觉 C.视差 D.惯性 E.补偿
A.屈 B.伸 C.回旋 D.外展 E.内收
A.固定法 B.移动法 C.抽吸法 D.干扰电振动按摩法 E.虹吸法
A.刺激的强度要达到阈强度 B.用最小刺激强度和最短的作用时间 C.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 D.刺激强度和时间要恒定 E.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变化率三个参数达到临界值
A.血糖 B.脂肪 C.维生素 D.氨基酸 E.蛋白质
A.椎管 B.椎孔 C.神经管 D.椎间管 E.榷间孔
A.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 B.胰岛素相对增加 C.促进血糖进入肌细胞 D.减慢血糖进入肌细胞 E.加速糖原合成
A.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透明软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组成 B.纤维环由纤维组织环绕而成,各层纤维方向不同 C.透明软骨终板是椎体的上下软骨面,构成椎体的上下界 D.髓核是透明的凝胶状,主要由软骨基质和胶原纤维组成 E.髓核随年龄增长及椎间盘退变,水分含量可逐渐降低
A.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干、神经节、神经丛及神经终末装置组成 B.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常集中在一起,位于中枢部的这种细胞体集团称为细胞核,位于周围部的细胞体集团称为神经节 C.脊神经有31对,其前根C8~L3含交感纤维,S2~4含副交感纤维 D.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脑、脊神经中 E.脊神经可形成臂丛和腰骶丛,自主神经可形成腹腔丛等神经丛
A.出生至2个月 B.2~3个月 C.3~6个月 D.4~5个月 E.7个月后
A.心脏表面有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可作为其分界的表面标志 B.心壁由心内膜、心外膜、心肌、房间隔和室间隔组成 C.心室肌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血液出心室泵入主动脉和肺动脉 D.心房和心室的心肌层不直接相连,止于其交界处的纤维支架,形成各自独立的肌性壁 E.窦房结、房室交界区、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浦肯耶细胞构成心脏传导系统
A.4欧 B.5欧 C.7欧 D.8欧 E.10欧
A.横断面 B.矢状面 C.垂直面 D.冠状面 E.额状面
A.物体保持平衡、静止或匀速运动 B.物体没有线加速度 C.物体没有角加速度 D.合力为零 E.合力力矩可不为零
A.髌骨延长了股四头肌的力臂 B.小转子延长了髂腰肌的力臂 C.股骨大转子增大了臀中肌、臀小肌的力臂 D.提起重物时,靠近身体 E.提起重物时,远离身体
A.脂肪酸氧化 B.糖异生 C.糖酵解 D.氧化不完全,产生中间产物乙酰乙酸 E.氧化不完全,产生中间产物β-羟丁酸和丙酮
A.短时间极量运动初始阶段肌细胞不吸收血糖 B.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的能量来源 C.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糖明显上升,运动后血糖明显下降 D.40min以内的运动动用的基质主要是乳酸 E.要提高肌糖原代谢能力应以60%~85%VO2max强度来进行训练
A.享受医疗服务 B.得到别人理解、尊重、关怀和照料 C.免除或部分免除正常的社会责任 D.保守个人秘密,可拒绝透露病史 E.受到社会保护
A.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 B.蛋白质分解代谢首先在酶的催化下水解为氨基酸 C.氨基酸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D.氨基酸可转变成维生素 E.氨基酸的来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A.大多数革兰阳性菌都有内毒素 B.内毒素耐热,加热到100°1小时才能被破坏 C.内毒素可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D.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内毒素 E.内毒素可降低血管通透性
A.喉口 B.前庭裂 C.喉中间腔 D.声门裂 E.声门下腔
A.吉兰-巴雷综合征 B.脑瘫 C.脊柱裂 D.肌营养不良 E.脊髓灰质炎
A.频率0.66~1Hz,波宽0.1~0.5ms B.频率1~100Hz,波宽0.1~1ms C.频率0.66~1Hz,波宽0.01~0.2ms D.频率0.66~1Hz,波宽0.1~1ms E.频率2~160Hz,波宽0.1~1ms
A.持续时间10~30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3~5倍,三角波 B.持续时间10~30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10~20倍,三角波 C.持续时间1~1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3~5倍,三角波 D.持续时间1~1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10~20倍,方波 E.持续时间300~50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3~5倍,三角波
A.眼睛、睾丸 B.关节 C.周围神经 D.肝脏 E.乳腺
A.大脑半球的前三分之二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应 B.大脑半球的后三分之一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 C.脊髓的动脉主要来源于椎动脉和阶段动脉 D.脊髓前、后静脉由脊髓内的小静脉汇集而成,通过前、后根静脉注入椎内静脉丛 E.颈内动脉供应脑的分支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
A.位于小腿外侧 B.胫骨体呈圆柱形 C.上端膨大形成内、外侧髁 D.两髁之间形成髁间凹 E.下端膨大外侧面形成外踝
A.身体直立 B.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C.上肢垂于躯干两侧 D.手掌朝向后方 E.两眼平视前方
A.胰岛素 B.甲状旁腺激素 C.降钙素 D.胰高血糖素 E.肾上腺皮质激素
A.发育的不平衡性 B.身高、体重发育的两个高峰期:7~8岁和青春期 C.发育的渐进性 D.由头到尾、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动到静 E.发育的个体性
A.大收肌 B.膈肌 C.肋间内肌 D.胸大肌 E.肋间外肌
A.糖原是由多个葡萄糖组成的带分支的大分子多糖 B.糖原是体内糖的贮存形式,主要贮存在肌肉和肝脏中 C.肌糖原分解为肌肉自身收缩供给能量 D.肝糖原分解主要维持血糖浓度 E.糖原合成来自葡萄糖,不需要消耗ATP
A.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B.不随细胞外离子含量的变化而改变 C.随传导距离变化而改变 D.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 E.不随细胞所处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A.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B.肺的内侧面中央的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处称为肺门 C.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称为肺根 D.右肺分为上、下两个肺叶,左肺分上、中、下三个肺叶 E.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
A.右静脉角 B.左静脉角 C.上腔静脉 D.左颈内静脉 E.头臂静脉
A.上界自上臂下1/3 B.下界至前臂上1/3 C.伸侧由尺骨鹰嘴、肱骨内外上髁联成 D.屈侧为肘窝 E.屈侧由肘窝,肱骨内外上髁联成
A.不存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 B.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C.神经活性物质的释放部位与效应细胞间距离至少在20nm以上 D.递质传递时间不大于1秒 E.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的受体
A.>1cm B.0.3~0.4cm C.0.5~0.6cm D.0.7~0.8cm E.0.8~1.0cm
A."国际残疾分类"方案 B."残疾的预防与康复" C."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 D."联合意见书" E.《社区康复-残疾人参与、残疾人受益》
A.伸膝最紧张,防止胫骨前移 B.屈膝最紧张,防止胫骨前移 C.伸膝最紧张,防止胫骨后移 D.屈膝最紧张,防止胫骨后移 E.伸膝最松弛,防止胫骨前移
A.存在于脊柱各椎骨之间 B.由纤维环、髓核和透明软骨组成 C.纤维环由多层透明软骨构成 D.透明软骨围绕于椎间盘的最外层 E.成人总数为25个
A.脊髓背角 B.脊髓前角 C.丘脑内外侧核群神经元 D.下丘脑视前区 E.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
A.项韧带 B.棘间韧带 C.棘上韧带 D.前纵韧带 E.黄韧带
A.10~16℃ B.16~20℃ C.20~30℃ D.34~36℃ E.45~46℃
A.突触易化主要涉及的离子是Ca2+ B.突触强化主要是由于前膜内Na+蓄积 C.长时程强化指该突触活动增强 D.突触强化与Ca2+浓度增高有关 E.突触易化与Na+蓄积有关
A.第5~8肋软骨之间 B.胸腔的纵隔内 C.约1/3在前正中线左侧 D.约2/3在前正中线右侧 E.第2~6胸椎之间
A.第2腰椎体上缘 B.第12胸椎体下缘 C.第11胸椎体下缘 D.第1腰椎体 E.平第12肋中点
A.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B.不同物质转变为糖的速度都是相同的 C.是细胞在无氧条件下,胞浆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 D.20分钟左右的运动,生糖氨基酸的糖异生作用达到最大值 E.长时间运动后期,甘油糖异生作用随脂肪供能的增多而减低
A.拥抱反射 B.阳性支撑反射 C.紧张性颈反射 D.紧张性迷路反射 E.肱二头肌腱反射
A.由胫骨下端,距骨联结而成 B.关节囊内外侧壁薄而松弛 C.外侧韧带较薄弱,在足过度内翻时较易发生损伤 D.不能与其他关节联合运动,只能做屈和伸运动 E.距骨滑车前窄后宽
A.又称血管升压素 B.经下丘脑-垂体束被运输到神经垂体然后释放出来 C.减少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D.主要受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动脉血压的调节 E.作用主要是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A.相对不应期 B.绝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加相对不应期
A.肌肉 B.结缔组织 C.神经 D.肾 E.胃液
A.背阔肌 B.肩胛提肌 C.斜方肌 D.菱形肌 E.前锯肌
A.1~2mm B.4~6mm C.1~4mm D.2~5mm E.紧贴治疗部位
A.33~36℃ B.38~42℃ C.45~47℃ D.52~54℃ E.55~60℃
A.长期制动后肌肉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 B.卧床早期骨骼肌肌浆网对钙离子的摄取和释放增加 C.制动一周后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 D.肌肉制动后重量的下降是线性的 E.如果肌肉是在拉长的情况下固定的,其萎缩和肌肉收缩力下降要轻一些
A.前锯肌 B.肩胛提肌 C.胸大肌 D.斜方肌 E.胸锁乳突肌
A.髂股韧带 B.股骨头韧带 C.骶结节韧带 D.骶棘韧带 E.耻股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