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mm扫描层厚 B.3~4mm扫描层厚 C.5~6mm扫描层厚 D.8~10mm扫描层厚 E.10~20mm扫描层厚
A.踝关节正位像 B.膝关节正位像 C.髋关节正位像 D.肩关节正位像 E.骶髂关节正位像
A.直线 B.小圆 C.大圆 D.椭圆 E.涡卷
A.曝光方式 B.胶片类型 C.照片冲洗 D.灰度调节 E.图像格式
A.胶片受压 B.胶片超过有效期 C.胶片抽取时,产生静电放电 D.胶片在泄漏有蒸气的房屋内放置 E.胶片在暗盒放置时受折
A.侧位 B.尾头位 C.头尾位 D.放大位 E.侧斜位
A.肠扭转 B.肠梗阻 C.肠套叠 D.肠穿孔 E.急性肠炎
A.胸骨正位 B.胆囊正位 C.心脏正位 D.膈下肋骨 E.锁骨正位
A.脑梗死 B.脑萎缩 C.颅内出血 D.脑血管畸形 E.先天性无脑
A.下区 B.可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C.做深呼吸运动摄片 D.喉结节前缘皮肤内2cm为起始层 E.5cm
A.15° B.23° C.37° D.45° E.53°
A.便于注射对比剂 B.可避免移动 C.减少伪影 D.病人更舒适 E.方便病人的呼吸
A.外耳孔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B.外耳孔与眼外眦的连线 C.外耳孔与鼻前棘的连线 D.外耳孔与眉弓的连线 E.外耳孔与鼻尖的连线
A.有髌骨轴位摄影位置 B.有跟骨轴位摄影位置 C.中心线与被照体边缘相切 D.有颞骨岩部轴位 E.是指中心线与被照体长轴平行的摄影体位
A.胸骨颈静脉切迹相当于第2、3颈椎水平 B.甲状软骨平第6颈椎水平 C.颈部后方最突出的骨的部分是第6颈椎棘突 D.胸骨角平第4、5胸椎水平 E.剑胸关节平第7胸椎水平
A.头颅侧位 B.头颅汤氏位 C.头颅后前位 D.切线位 E.轴位
A.腹部站立侧位 B.腹部仰卧前后位 C.腹部站立前后位 D.腹部仰卧侧位 E.腹部侧卧后前位
A.病人呈俯卧姿势 B.听眦线垂直台面 C.矢状面平行台面 D.下颌内收,额及鼻尖靠近台面 E.两外耳孔到台面距离等高
A.常用于检查颅骨骨质改变 B.头颅常规摄影体位之一 C.矢状面与台面平行 D.瞳间线与床面垂直 E.应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A.照片包括全部枕骨、岩骨、眶骨及下颌骨升支 B.矢状缝与鼻中隔连线位于照片正中 C.两侧内听道位于岩骨正中清晰显示 D.鞍背于枕骨大孔内1/2处清晰显示 E.圆孔、卵圆孔、棘孔可清晰显示
A.双25° B.双35° C.双45° D.双55° E.双65°
A.能正确反映胸部脏器的确切形态 B.能观察到产生气液面的病理改变 C.肺组织更靠近胶片,影像清晰 D.肩胛骨易于投影在肺野之外 E.心脏放大率小
A.30°~50° B.45°~55° C.55°~65° D.70°~80° E.85°
A.深吸气后屏气 B.深呼气后屏气 C.连续缓慢浅呼吸 D.平静呼吸 E.以上都不是
A.是常规位置 B.必须使用滤线器 C.常与侧位片一同摄取 D.脐下3cm对准胶片中心 E.屈髋屈膝
A.前后位 B.后前位 C.侧位 D.斜位 E.轴位
A.150cm B.100cm C.80cm D.60cm E.50cm
A.双手正位 B.单侧腕关节正位 C.双侧腕关节正位 D.单手正位,包括腕关节 E.双手正位,包括腕关节
A.检查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 B.使肘关节屈曲约呈120° C.背侧置于暗盒上 D.尺骨鹰嘴置胶片中心 E.照片显示肘关节间隙清晰
A.锁骨的中点 B.关节盂 C.肩峰 D.肩胛骨喙突 E.肱骨头
A.观察胫腓骨及邻近软组织 B.小腿后部近暗盒 C.足外旋10°~15° D.中心线经小腿中部射入 E.小腿长轴平行于胶片长轴
A.瘘管造影 B.椎管造影 C.心血管造影 D.支气管造影 E.输卵管造影
A.离子型对比剂在血液内呈正、负离子形态存在 B.离子型对比剂渗透压低于非离子型对比剂 C.非离子型对比剂不是盐类,在血液内不离解 D.双聚体比单聚体含碘量高 E.是三碘苯环的衍生物
A.防止对比剂流入膀胱 B.压迫点为脐水平两侧 C.压迫球呈"倒八字"形放置 D.压力为80~100mmHg E.观察全尿路时解除压迫
A.颅底颌顶位 B.颅底顶颌位 C.头颅汤氏位 D.高颈椎侧位 E.高颈椎颅底侧位
A.球内和眶内肿瘤 B.炎性假瘤 C.血管性疾病 D.结膜炎 E.眼外伤
A.仅血流呈高信号 B.采集时间短 C.可用于显示需极短时间内成像的病变 D.亦可用于筛选流速成像 E.多用于动脉系成像
A.不需禁食 B.线圈体线圈、体部相控阵体部线圈 C.扫描技术采用3D-CE-MRA技术的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3D-FISP D.采集成像一般取6次 E.根据病情可分别得到动脉期和门静脉期
A.显示慢流血管采用3D-TOF B.显示慢流血管可采用3D-PC C.显示快流血管采用3D-TOF D.显示快流血管采用3D-PC E.CE-MRA显示动脉或静脉血管和狭窄区域
A.扩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检测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B.脑组织在超急性梗死期,扩散系数显著下降 C.脑组织在超急性梗死期,在扩散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区 D.扩散系数在T1、T2加权成像变化很大 E.在脑白质区,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在空间各个方向是不相同的
A.机器主磁场强度 B.磁场均匀度 C.软件质量 D.机器设备的安装、调试 E.机器生产日期
A.脉冲成像 B.超脉冲成像 C.连续成像 D.时间间隔差成像 E.逐帧成像
A.膀胱成像 B.血管成像 C.肌肉成像 D.脑成像 E.脂肪成像
A.加大采集矩阵 B.减小FOV C.增加FOV D.过滤原始资料 E.变换相位和频率编码方向
A.膝关节正、侧位 B.踝关节正、侧位 C.腕关节正、侧位 D.肘关节正、侧位 E.手正、侧位
A.用于显示阴道和宫颈的位置 B.便于与男性病人区分 C.已婚女性阴道内易患肿瘤 D.清洁的纱布可防止交叉感染 E.避免阴道出血
A.50cm B.75cm C.100cm D.125cm E.150cm
A.膝关节-空气 B.消化道-钡剂 C.椎管-碘化钠 D.泌尿系-泛影葡胺 E.心血管-复方泛影葡胺
A.上颌窦侧位体层 B.蝶鞍侧位体层 C.眼眶侧位体层 D.颞颌关节侧位体层 E.乳突侧位体层
A.静脉法胆系造影 B.口服法胆系造影 C.术中胆道造影 D.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E.内镜逆行胆道造影
A.舌骨平面向下至环状软骨下缘 B.会厌部向下至主动脉弓上缘 C.口咽部向下至胸骨柄上缘 D.第3颈椎上缘至第7颈椎下缘 E.声门上方向下至声门下方
A.蛙式位 B.谢氏位 C.侧卧侧位 D.仰卧水平侧位 E.俯卧水平侧位
A.左前斜70°~75°和足头25°~30° B.左前斜60°和头足20° C.头足35°位摄影 D.左前斜75°~85°和头足40° E.病人半坐位,X线以左前斜30°~45°
A.掌骨骨折 B.柯莱斯骨折 C.三角骨病变 D.腕部舟状骨骨折 E.腕部豌豆骨病变
A.游走肾 B.肠梗阻 C.泌尿系结石 D.急性胃肠道穿孔 E.先天性肛门闭锁
A.圆形 B.椭圆形 C.直线形 D.涡卷形 E.内圆摆线形
A.多囊肾 B.尿道狭窄 C.肾结核 D.肾积水 E.肾肿瘤
A.10~20ml B.20~40ml C.40~60ml D.60~100ml E.100~150ml
A.以胸骨角中点(气管分义)为定位点 B.胸骨角处胸厚1/2为气管层面 C.5cm为左主支气管 D.5cm为右主支气管 E.5cm上下各取1~2层
A.30s B.35s C.45s D.55s E.60s
A.鼠标光标点法 B.测量笔法 C.兴趣区法 D.公式计算法 E.CT值分布图形法
A.肱骨远端与尺桡骨近端呈90°~120°角 B.锐利 C.肱骨内外髁重叠,呈圆形投影 D.骨纹理显示清晰,软组织层次分明 E.桡骨小头与鹰嘴完全重叠
A.保护剂-防止显影剂氧化 B.保护剂-防止照片污染 C.促进剂-稳定显影液pH D.促进剂-促进显影剂的电离 E.促进剂-促使乳剂层收缩
A.股骨颈干角测量 B.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C.小儿先天性髋脱位 D.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 E.骨盆骨折石膏固定
A.照片伪影 B.乳剂龟裂 C.感光增快 D.感光怠迟 E.胶片粘连
A.矩形 B.方形 C.铃形 D.椭圆形 E.圆形
A.静脉滴注法 B.静脉团注法 C.静脉滴注团注法 D.静脉团注滴注法 E.静脉多次团注法
A.纵向分辨率有所下降 B.横向分辨率有所下降 C.高对比分辨率上升 D.密度分辨率下降 E.空间分辨率保持不变
A.定影剂-保护剂-中和剂-坚膜剂 B.定影剂-中和剂-保护剂-坚膜剂 C.定影剂-保护剂-坚膜剂-中和剂 D.定影剂-坚膜剂-保护剂-中和剂 E.定影剂-中和剂-坚膜剂-保护剂
A.50~100ml B.100~200ml C.300~500ml D.800~1000m E.500~1500ml
A.软组织0~60,肌肉(增强)60~150,肺-300~-750 B.软组织30~80,肌肉(增强)60~150,肺-300~-750 C.软组织0~60,肌肉(增强)40~80,肺-300~-750 D.软组织0~60,肌肉(增强)60~150,肺-500~-800 E.软组织30~80,肌肉(增强)40~80,肺-300~-750
A.排尿 B.清洁肠道 C.备好导尿管 D.将对比剂加热至体温 E.检查前12h禁水
A.肠带 B.肾轮廓 C.腰大肌 D.腰骶椎 E.腹膜外脂肪线
A.诊断学要求标准 B.体位显示标准 C.成像技术标准 D.受检者剂量标准 E.影像密度标准
A.胶片要冷藏 B.储存条件要标准 C.防止压力效应的产生 D.避免有害气体接触 E.只要胶片不过期即可
A.肾结核 B.肾肿瘤 C.肾性高血压 D.不明原因的血尿 E.急性泌尿系炎症
A.正位体层,正位片定位 B.正位体层,侧位片定层 C.侧位体层,正位片定位 D.侧位体层,正位片定层 E.侧位体层,侧位片定位
A.腕关节放大摄影 B.肘关节放大摄影 C.膝关节放大摄影 D.肋骨放大摄影 E.肾动脉放大摄影
A.轴位 B.侧位 C.侧斜位 D.放大位 E.局部加压位
A.中央处理器 B.X线球管 C.阵列处理器 D.模数转换器 E.数据采集系统
A.5° B.10° C.15° D.20° E.30°
A.4096 B.2048 C.1024 D.512 E.256
A.第1跖骨基底部 B.第2跖骨基底 C.第3跖骨基底部 D.第4跖骨基底部 E.第5跖骨基底部
A.获得图像的噪声大 B.模数转换速度快 C.获得数字信号多 D.所需入射射线能量高 E.物体对射线的衰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