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得到的数字信号越少 B.得到的数字信号与精度成反比 C.得到的数字信号可不交 D.得到的数字信号成儿何级数增加 E.得到的数字信号越多
A.5ml B.10ml C.20ml D.30ml E.40ml
A.脐上3cm B.肚脐 C.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D.耻骨联合上3cm E.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
A.静脉肾盂法 B.逆行造影法 C.双重造影法 D.空气造影法 E.钡剂灌注法
A.病人的体型 B.病程的长短 C.辐射发射的时间 D.病人的呼吸 E.病变的性质
A.膝关节-空气造影 B.心血管-碘油造影 C.消化道-钡剂造影 D.椎管-碘苯酯造影 E.膀胱-双重对比造影
A.双腕正位 B.双膝正位 C.双肘正位 D.双肩正位 E.双髋正位
A.腹部不能压迫者可取头低足高位 B.过于肥胖者对比剂要加倍 C.肾下垂患者应加摄立位片 D.高质量造影照片可显示肾上腺 E.疑异位肾者应使用大规格胶片
A.照片包括胸11至骶2全部椎骨及两侧腰大肌 B.椎体序列于照片正中 C.第4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影 D.椎弓根对称显示 E.椎间隙清晰可见
A.眼部外伤 B.眼眶内异物 C.眼的先天性疾病 D.近视眼 E.眼球及眶内肿物
A.20/20mm B.10/10mm C.8/8mm D.515mm E.2/2mm
A.颅内血管瘤 B.颅内鞍区病变 C.颅内血管畸形 D.急性颅内出血 E.小脑脑桥角病变
A.双焦点 B.外形尺寸大 C.额定功率大 D.阳极热容量大 E.有效焦点面积小
A.胸部 B.腹部 C.上肢 D.下肢 E.头部
A.软组织扫描模式 B.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C.重叠扫描方式 D.局部放大扫描 E.标准扫描模式
A.静脉肾盂造影 B.逆行肾盂造影 C.膀胱造影 D.男性尿道造影 E.肾动脉造影
A.正位 B.水平侧位 C.正位+斜位 D.正位+水平侧位 E.水平侧位+汤氏位
A.左侧卧侧位 B.右侧卧侧位 C.仰卧水平侧位 D.右侧卧水平正位 E.左侧卧水平正位
A.X线机应具备微焦点 B.放大摄影时一般需要专用架 C.必须选用滤线器 D.使用高分辨率增感屏 E.选择高对比胶片
A.CT值越高,X线衰减越小 B.CT值越高,图像越黑 C.较低CT值的物质,转换为白色 D.CT值随窗技术调整而改变 E.矩阵中的一个像素,包含相应的CT值
A.圆轨迹 B.弧线轨迹 C.内圆摆线轨迹 D.单向直线轨迹 E.任选向直线轨迹
A.显影温度高 B.显影时间长 C.显影补充量大 D.摄影时kVp高 E.胶片的平均斜率高
A.Mayer位 B.Towne位 C.Rhees位 D.Schüller位 E.Caldweell位
A.滤线栅:(-) B.屏/片体系感度:标称感度200 C.摄影距离:100~120cm D.自动曝光控制:(+) E.曝光时间:<200ms
A.调节器 B.发散透镜 C.聚焦透镜 D.旋转多角光镜 E.高精度电机转动
A.同暗盒多层增感屏 B.超清晰型增感屏 C.感度补偿型增感屏 D.乳腺专用增感屏 E.连续摄影用增感屏
A.右心房压迫食管情况 B.右心室压迫食管情况 C.左心房压迫食管情况 D.左心室压迫食管情况 E.全心压迫食管情况
B.听眦线--OMBL C.听眉线--SNL D.眶下线--IOL E.人类生物学基线--ABL
A.右后斜位 B.左后斜位 C.左侧位 D.右前斜位 E.左前斜位
A.肺门阴影结构可辨 B.锁骨、乳腺、左心影内肺纹理可不显示,其他部位肺纹理需清晰显示 C.肺尖充分显示 D.膈肌、心脏、纵隔边缘清晰 E.肩胛骨须完全显示于肺野之外
A.15° B.23° C.37° D.45° E.53°
A.左右径较窄、前后径较薄引起的影像放大 B.左右径较厚、前后径较宽引起的影像放大 C.左右径较短、前后径较长引起的影像放大 D.左右径较扁、前后径较窄引起的影像放大 E.左右径较宽、前后径较厚引起的影像放大
A.被检侧腕部桡侧靠近暗盒 B.尺侧茎突置于胶片中心 C.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射入暗盒 D.被检侧手呈半握拳或伸直 E.患者侧坐于摄影床旁
A.被检侧下肢伸直且稍内旋,足尖向上 B.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置于照射野中心 C.中心线对准内、外踝连线中点 D.照片显示踝关节面成切线位 E.胫腓联合间隙不超过0.5cm
A.胆影葡胺 B.碘帕醇 C.优维显 D.碘苯酯 E.泛影葡胺
A.排尿 B.清洁肠道 C.备好导管 D.碘过敏试验 E.膀胱镜
A.站立前后位 B.站立后前位 C.仰卧后前位 D.半坐后前位 E.仰卧前后位
A.胸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规用双窗技术,即肺窗和纵隔窗 B.纵隔窗:窗宽300~500HU,窗位20~30HU C.肺窗:窗宽800~1500HU,窗位800~600HU D.肺窗:窗宽800~1500HU,窗位-800~-500HU E.纵隔窗:窗宽300~500HU,窗位-30~50HU
A.T1WI+FSS(2D-FLASH+FS)序列 B.重T2WI+FS(重T2WI-TSE+FS) C.True-FISP序列 D.HASTE-T2WI E.TIR-T2WI
A.3D-TOF-MRA B.2D-CE-MRA C.2D-PC-MRA D.3D-PC-MRA E.3D-CE-MRA
A.胆胰管成像(MRCP) B.MR尿路成像(MRU) C.MR脊髓成像(MRM) D.MR尿道成像 E.MR内耳迷路成像
A.倾斜X线管--使胸椎投影推移 B.采用短距离--使后肋模糊 C.呼吸曝光--使肋骨产生运动模糊 D.短时间曝光--增加背景的运动模糊 E.中心线倾斜30°~40°--心脏投影于胸骨左面
A.增加接收带宽,增加FOV B.预饱和技术应用 C.选择适当的TE值 D.通过变换频率和相位编码方向 E.选用抑水和抑脂脉冲序列
A.用于脑梗死及肝脏病变的早期诊断、肾功能灌注 B.对比剂引起的T2增强效应适应于心脏的灌注分析 C.对比剂引起的T2增强效应适应于肝脏的灌注分析 D.定量研究不需获得供血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变化、Gd-DTPA的组织与血液的分配系数等 E.目前,磁共振Gd-DTPA灌注成像是定量分析
A.正位 B.侧位 C.负重侧位 D.内斜位 E.外斜位
A.灰阶处理 B.曲面重组 C.数模转换 D.平滑处理 E.边缘切割
A.胫腓骨长轴投影于胶片长轴中线 B.距骨胫距关节面无双边 C.踝关节位于照片下1/3正中显示 D.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可见 E.踝关节周围软组织层次丰富清晰
A.原发X射线 B.衰减X射线 C.模拟图像数据 D.二进制编码数据 E.经转换后的电信号
A.足 B.踝 C.膝 D.髋 E.肩
A.静脉肾盂法 B.逆行造影法 C.空气造影法 D.双重造影法 E.造瘘导管法
A.柯氏位 B.梅氏位 C.许氏位 D.汤氏位 E.斯氏位
A.显影液补充量调整偏低 B.定影液补充量调整偏低 C.显影液混入定影液 D.定影液混入显影液 E.冲洗水流量偏低
A.人工伪影 B.严重灰雾 C.感光增快 D.感光怠迟 E.胶片粘连
A.碘番酸 B.碘阿芬酸 C.胆影葡胺 D.泛影葡胺 E.欧乃派克
A.双足内收20° B.双足外旋20° C.双足尖垂直向上 D.双下肢稍外展,足尖内旋并拢 E.双足跟并拢,足尖自然外旋
A.左前斜位 B.右前斜位 C.足头位 D.头足位 E.肝腋位
A.彩色多普勒检查 B.膜腔穿刺 C.CT检查 D.测量双顶径 E.MRI检查
A.防止饰物丢失 B.防止掉入机架内 C.可降低曝光条件 D.避免产生图像伪影 E.病人躺卧更舒适
A.明显的超加和性 B.显影能力良好的持续性 C.照片处理容量大 D.温度升高显影活性加大 E.无显影中的着色污染
A.血中胆红素的含量 B.尿胆原的含量 C.尿内胆红素的含量 D.粪便内胆红素的含量 E.粪胆原的含量
A.弱离子性、高亲水性 B.低毒性、高亲和性 C.高毒性、低渗透压 D.高离子性、弱亲水性 E.高离子性、高亲水性
A.视神经孔-Rhees B.岩骨半轴位-Towne C.瓦氏位-Water D.柯氏位-Caldweell E.许氏位-Stenever
A.轨迹影 B.晕残像 C.核阴影 D.体层面影像 E.层外组织模糊影
A.第6胸椎入射 B.第7胸椎入射 C.第8胸椎入射 D.第9胸椎入射 E.第6,7胸椎入射
A.骶髂关节正位-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 B.骶髂关节斜位-人体矢状面倾斜45° C.骶髂关节左后斜拉-显示右侧骶髂关节 D.腰椎左后斜位-显示左侧椎间关节 E.胸椎左后斜位-显示右侧椎间关节
A.心脏大小 B.心脏形态 C.心脏射血量 D.心搏幅度与速度 E.心脏大血管粗细
A.自胰腺上5cm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B.自胰腺上1cm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C.自横膈面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D.自横膈面向下至脐孔上1cm E.自横膈面向下至脐孔
A.调节器 B.发散透镜 C.高精度电机 D.旋转多角光镜 E.聚焦透镜
A.由于声带震动会产生运动伪影 B.由于平卧时发“咿”声较困难 C.由于发“咿”声检查效果不好 D.由于发“咿”声时男女效果不同 E.由于发“咿”声的方法已淘汰
A.胆囊腔内强回声团 B.可单发或多发 C.后方均伴声影 D.可随体位移动 E.可呈堆积状
A.外周静脉法 B.中心静脉法 C.选择性动脉法 D.超选择性动脉法 E.能量减影法
A.瓦氏位 B.柯氏位 C.颏顶位 D.前后正位 E.后前正位
A.胆影钠 B.胆影葡胺 C.泛影葡胺 D.碘番酸 E.甲泛葡糖
A.与椎间隙平行 B.与椎间盘垂直 C.与椎体呈45°角 D.与椎体垂直 E.与椎间盘呈15°角
A.肺泡胀大 B.肺实质密度减低 C.影像对比度提高 D.横膈位置下降 E.纵隔宽度变宽
A.髋关节正位 B.髋关节水平侧位 C.髋关节正位+水平侧位 D.髋关节正位+外展侧位 E.髋关节正位+斜位
A.腰椎,使用腿垫,层厚/层距2mm B.颈椎椎间盘,增强扫描 C.腰椎椎间盘,层厚/层距3~5mm D.椎体骨窗,W500,C1500 E.胸椎椎间盘,层厚/层距10mm
A.外耳孔与外眼眦的连线 B.外耳孔上缘与眶下缘的连线 C.外耳孔与眉上缘中点的连线 D.外耳孔与鼻翼的连线 E.外耳孔上缘与眶上缘的连线
A.颧骨 B.筛骨 C.颌骨 D.颞骨 E.蝶骨
A.肱骨骨折 B.肱骨骨疣 C.肱骨骨髓炎 D.肱骨成骨肉瘤 E.肱骨外科颈骨折
A.完全分开 B.相邻贴 C.小部分重叠 D.大部分重叠 E.完全重叠
A.肺尖充分显示 B.两侧胸锁关节对称 C.肩胛骨投影肺野之外 D.左心影内可分辨出肺纹理 E.肺野第2前肋间最高密度7±0.05
A.椎体 B.椎间隙 C.椎间孔 D.椎弓根 E.横突
A.显影 B.停显 C.定影 D.水洗 E.干燥
A.患者侧坐于摄影床一旁 B.桡侧靠近暗盒 C.肘部屈曲90° D.肩部尽量放低与肘部平齐 E.掌面平放在床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