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天 B.胎龄满30周到出生后7天 C.胎龄满32周到出生后7天 D.胎龄满34周到出生后7天 E.胎龄满36周到出生后7天
A.贫血 B.腹水 C.子宫增大 D.尿频 E.不孕
A.LSA B.LOA C.RSA D.ROA E.LOP
A.密切观察 B.急查盆腔磁共振成像 C.抗生素治疗 D.急查血清CA125、甲胎蛋白 E.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检
A.按摩子宫底压出胎盘 B.大号刮匙刮取胎盘 C.肌内注射镇痛剂,徒手取胎盘 D.麻醉下手取胎盘 E.行子宫切除术
A.急性肾盂肾炎 B.急性盆腔腹膜炎 C.急性十二指肠穿孔 D.急性子宫内膜炎 E.急性感冒
A.继续观察,3个月复查 B.诊断性刮宫止血 C.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D.行子宫全切术 E.放射治疗
A.肌注黄体酮 B.给予止血药 C.肌注缩宫素 D.肌注麦角新碱 E.吸宫术
A.停经史 B.阴道水泡状物排出 C.尿妊娠试验阳性 D.子宫体增大、变软 E.胸片有絮状阴影
A.药物治疗 B.手术治疗 C.非手术治疗 D.放射治疗 E.绝对卧床休息
A.大环内酯类 B.青霉素类 C.磺胺类药物 D.喹诺酮类 E.氨基糖甙类
A.慢性盆腔炎 B.宫颈鳞状细胞癌 C.子宫颈非典型增生 D.子宫颈癌 E.慢性子宫颈炎症
A.子宫颈糜烂 B.子宫颈息肉 C.子宫颈肥大 D.子宫颈腺体囊肿 E.子宫颈管炎
A.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B.继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 C.多发于无排卵型月经 D.痛经常于行经前数小时开始 E.痛经者可用解痉药
A.骶骨、尾骨及两块髋骨 B.骶骨、尾骨及坐骨 C.髂骨、骶骨及坐骨 D.髂骨、坐骨及耻骨 E.髂骨、骶骨及尾骨
A.血容量在32~34周达高峰 B.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 C.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D.晚期心脏向右前上移位 E.晚期心率每分钟可增加10~15次
A.分娩后2~3d乳汁开始分泌 B.产后24h内体温38.5℃ C.产后脉搏60~70次/分 D.子宫体6~8周恢复到正常大小 E.产褥期白细胞15×109/L
A.使子宫肌肉松弛 B.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变为分泌期 C.降低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D.使排卵后体温升高 E.使阴道上皮增生、角化、成熟
A.阴道大量出血 B.子宫体呈大球被推上,子宫底升高达脐下一指 C.子宫体变硬呈球形 D.阴道口外露,脐带自行延长 E.轻压耻骨联合上方,外露脐带不再回缩
A.前囟转至耻骨弓下面 B.后囟转至骶骨前方 C.矢状缝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 D.矢状缝与骨盆入口横径相一致 E.矢状缝与骨盆出口横径相一致
A.临产用抗生素,至产后1周 B.可适当用镇静药 C.常规不使用洋地黄预防心力衰竭 D.尽量缩短产程 E.为预防产后出血,可静脉注射麦角新碱
A.10周以内 B.10~14周 C.15~27周 D.25~32周 E.32周以上
A.羊水中卵磷脂/鞘磷脂比值>2,提示胎儿消化系统发育成熟 B.肌酐值≥176.8μmol/L,提示胎儿肾成熟 C.胆红素类物质值<0.02,提示胎儿十二指肠成熟 D.淀粉酶值≥450IU/L,提示胎儿胰成熟 E.脂肪细胞出现率达20%提示胎儿肉已成熟
A.无性细胞瘤 B.内胚窦瘤 C.颗粒细胞瘤 D.卵泡膜细胞瘤 E.未成熟畸胎瘤
A.产程图的横坐标为临产时间 B.纵坐标左侧为先露下降程度 C.纵坐标右侧为宫口扩张程度 D.第一产程的潜伏期包括规律加速期 E.第一产程的活跃期包括最大加速期和减速期两期
A.子宫下段痉挛性狭窄环出现 B.下腹部压痛不明显 C.下腹部压痛明显 D.子宫病理性缩复环形成 E.胎动频繁
A.口服避孕药 B.针剂避孕药 C.皮下埋植 D.阴茎套 E.宫内节育器
A.胎儿宫内窘迫 B.脐带过短或脐带绕颈 C.胎盘老化 D.羊水污染 E.宫缩过强所致
A.疑有异位妊娠患者 B.疑有盆腔积液者 C.疑有盆腔积脓者 D.原因不明的腹痛患者 E.腹水原因待查者
A.阴茎套 B.口服避孕药 C.皮下埋置 D.针剂避孕药 E.宫内节育器
A.呋喃西林 B.1%乳酸 C.氯己定 D.1:5000高锰酸钾 E.2%~4%碳酸氢钠
A.孕12~16周 B.孕20~24周 C.孕24~28周 D.孕32~34周 E.孕34~36周
A.急性心衰时禁用利尿剂 B.包括妊娠前已有心脏病和妊娠后出现心脏病两种情况 C.预防产后出血可肌注麦角新碱 D.预后取决于心脏功能 E.产褥期不会发生心衰
A.多双侧发病 B.大阴唇上1/3疼痛肿胀 C.局部皮肤压痛不明显 D.脓肿形成触之有波动感,直径可达8~10cm E.偶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A.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 B.肛门坠胀 C.性交痛 D.不孕 E.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A.具有不明原因的不孕、可惯性流产 B.得过肝炎的夫妇 C.父母中有残疾的待婚青年 D.得过乙型脑炎的夫妇 E.住在缺碘地区的夫妇
A.口服给药 B.肌内注射 C.静脉给药 D.腔内注射 E.肿瘤内注射
A.1天 B.2天 C.5天 D.7天 E.10天
A.子宫穿孔由探针所致,可继续手术 B.吸宫不全者有感染征象,应立即清宫 C.漏吸时应将吸出物送病检,并严密随访 D.术中出血多者应停止手术,行对症处理 E.术后体温正常者可不用抗生素
A.月经经期7~14天,周期25~30天,量多 B.慢性盆腔炎 C.心肌炎后遗症一期前收缩 D.子宫脱垂Ⅲ度 E.子宫畸形
A.生殖器发育异常 B.子宫内膜异位症 C.肿瘤 D.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E.异位妊娠
A.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 B.痛经 C.阴道排液 D.下腹包块 E.不孕
A.葡萄胎 B.侵蚀性葡萄胎 C.绒癌脑转移 D.肺癌脑转移 E.脑血管意外
A.产后体内激素水平急剧下降 B.产妇心理压力 C.产程过程疲乏 D.家属对新生儿的过度关注带来的失落感 E.产程中缩宫素的使用
A.白色念珠菌阴道炎 B.滴虫阴道炎 C.萎缩性阴道炎 D.宫颈炎 E.外阴炎
A.额先露 B.肩先露 C.足先露 D.枕先露 E.单臀先露
A.第二产程延长 B.潜伏期延长 C.活跃期延长 D.胎儿下降延缓 E.活跃期停滞
A.妊娠晚期无痛性反复阴道出血 B.胎位清楚,胎头高浮 C.阴道出血伴剧烈腹痛 D.子宫软、无压痛 E.子宫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
A.一条脐动脉,一条脐静脉 B.两条脐动脉,一条脐静脉 C.两条脐动脉,两条脐静脉 D.一条脐动脉,两条脐静脉 E.两条脐动脉
A.妊娠期脂肪肝 B.滋养细胞疾病 C.早孕 D.流行性感冒 E.妊娠剧吐
A.急性子宫内膜炎 B.急性子宫肌炎 C.产褥感染 D.产后生理性宫缩痛 E.产后子宫复旧不良
A.抢救药品和物品 B.催产素 C.孕激素制剂 D.配血,开通静脉通路 E.选用大号吸管
A.宫颈上皮内鳞状上皮化生 B.宫颈上皮内鳞状上皮化 C.重度宫颈糜烂 D.重度宫颈肥大 E.异型细胞占据宫颈上皮内全层,未突破基底膜
A.孕11~14周行钳刮术 B.孕10周内吸宫术 C.孕7周内行药物流产 D.带器妊娠者需取器后1周再行人工流产朱 E.术后检查吸出物有无绒毛
A.平卧位,双腿屈曲 B.仰卧,臀部抬高 C.左侧卧位 D.右侧卧位 E.膀胱截石位
A.湿热敷的温度为41~48℃ B.热敷面积为病损面积2倍 C.热敷时间为15~30分钟 D.每天热敷2~3次 E.热敷后再行会阴擦洗
A.月经来潮时停止上药 B.不能使用窥阴器 C.用棉球蘸药涂擦宫颈 D.一般每天上药1次 E.7~10天为一个疗程
A.胎儿畸形头盆不称 B.明显头盆不称 C.骨盆狭窄 D.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 E.严重脑积水胎儿
A.肛门检查 B.阴道检查 C.B超检查 D.胎心监护 E.骨盆测量
A.无助感 B.恐惧 C.悲哀 D.自尊低下 E.倦怠
A.左侧卧位吸氧 B.使用宫缩抑制剂 C.立即剖宫产 D.阴道助产 E.进行OCT试验
A.完全性前置胎盘 B.部分性前置胎盘 C.边缘性前置胎盘 D.轻度胎盘早剥 E.重度胎盘早剥
A.骨盆入口平面与中骨盆口平面中心的连线 B.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 C.中骨盆平面所在的中心线 D.髂前上与耻骨联合中点的连线 E.两坐骨棘之间的连线
A.死产 B.死胎 C.流产 D.早产 E.滞产
A.尿妊娠试验 B.凝血时间试验 C.B超检查 D.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 E.血常规检查
A.1~3个月 B.3~6个月 C.6~9个月 D.9~12个月 E.一年后
A.断脐 B.擦拭胎脂 C.擦拭羊水、保暖 D.清除口鼻腔黏液 E.处理脐带
A.雄激素不仅是合成雌激素的前体,也是维持女性正常生殖功能的重要激素 B.女性有月经来潮,不一定存在排卵 C.卵巢分泌少量雄激素,女的雄激素大部分来源于肾上腺的分泌 D.绝经后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下降 E.雌激素可以降低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A.再次清洁、消毒外阴 B.铺无菌巾 C.给予产妇精神支持 D.指导产妇运用腹压 E.严密监测胎心
A.停经 B.尿频 C.晨起呕吐 D.腹泻 E.乳头刺痛
A.胎儿成熟情况 B.宫颈软硬程度 C.骨盆腔大小 D.先露高低 E.胎儿先露部
A.准备小号吸管 B.将刮出物送病检 C.送病检时需挑较大的葡萄状组织 D.术前无需备血 E.不需建立静脉通路
A.解释手术过程 B.清洁皮肤备皮 C.晚餐禁食 D.睡前肥皂水灌肠 E.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A.患者取瘘孔居于高位的体位 B.保留尿管10~14天 C.每天饮水至少1500ml D.拔尿管前训练膀胱功能 E.术后3月内禁止性生活
A.加速 B.NST反应型 C.早期减速 D.变异减速 E.晚期减速
A.给予心理支持,减少心理应激 B.告知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状况极差 C.服用铁剂时胃肠道反应较轻 D.服用铁剂时不需同服维生素C及稀盐酸 E.不属于高危妊娠,无需加强母儿监护